中國古代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jīng)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么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下面有YJBYS小編整理的中國古代成語故事大全,歡迎閱讀!
畫龍點睛的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xiàn)在南京)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xiàn),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么不把眼睛畫出來。” 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了,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了,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后來,經(jīng)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yīng)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fā)生了,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風(fēng),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zhuǎn)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了。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F(xiàn)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guān)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辟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葉公好龍的故事:
春秋時,有位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著龍的圖案,墻上也繪著龍。傳說天上的真龍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動,專程到葉公家里來,把頭從窗口伸進屋子里,把尾巴橫在客堂上。葉公看到后,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原來他并不是真正喜歡龍。他愛的是假龍,怕的是真龍。這個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一事物,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它,甚至是畏懼它。
掩耳盜鈴
春秋末期,晉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經(jīng)常發(fā)生爭奪權(quán)勢,相互兼并的戰(zhàn)爭,有一年,趙簡子(趙國國君的的先人)帶兵消滅了卿大夫范吉射,滅了范氏全家。范家從此門庭冷落?墒情T前仍掛著一只大鐘。有一個貪財?shù)娜丝匆娺@個大鐘,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鐘大,太笨重,他一連搬了幾下,都拿不動。于是,他找來一只鐵錘,打算把鐘砸碎,再一塊一塊拿回家。不料那人用錘砸鐘的時候,發(fā)出了一陣陣洪亮的響聲。這下他可犯難了:"要是別人聽見響聲,都來奪鐘怎么辦呢?"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只要自己的耳朵聽不見了,別人的耳朵也同樣聽不見的。他放下膽了,用力去砸鐘,巨大的響聲傳得很遠,官差聞聲趕來,把他抓獲了。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淵聽到這件事后,覺得很可笑,說:"此可謂掩耳盜鈴也"。此后,根據(jù)這個掩耳盜鐘的故事,人們引申出"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欺騙別人,實際上是自己欺騙自己。
唇亡齒寒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jīng)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墒窃跁x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jīng)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yīng)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dāng)時就滿口答應(yīng)下來。虞國大夫?qū)m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xiàn)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guān)系密切,相互依存。
急功近利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xué)家和今文經(jīng)學(xué)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于世。他專心治學(xué),三年不到花園游玩,很負盛名,當(dāng)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孕育著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主張。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里擔(dān)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后因提出“災(zāi)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后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一間,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xué)經(jīng)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wù),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恨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鏟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tǒng)統(tǒng)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幸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xué),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dāng)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xué)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么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yǎng)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fēng)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急功近利的意思是:急于謀求眼前的功利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大全】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5篇)12-25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5篇12-17
數(shù)字成語故事大全09-30
名人成語故事大全高中01-12
孩子簡短成語故事大全10-06
中國古代吹奏樂器大全09-14
成語故事大全:按兵不動08-27
勵志成語故事大全(5篇)12-15
關(guān)于馬的成語故事大全6篇08-24
中國古代民間諺語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