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崆峒道源文化中的養生哲學
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于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詞源有「熱愛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于哲學一詞并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論崆峒道源文化中的養生哲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論崆峒道源文化中的養生哲學
摘要:本文試從崆峒山道源文化中,梳理黃帝問道的養生理論,解析其中蘊含的養生理念,以及對人們保健養生、修身養性和回歸自然的啟迪作用。
論文關鍵詞:養生; 道源文化; 黃帝問道; 崆峒山
地處甘肅省平涼市的崆峒山,被尊為道源圣地,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相傳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經登臨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之道和修身之道,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理念,對中華養生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崆峒道源文化的史實記載
崆峒,又名空同,包含了道家“大無”而空,大同而和的境界。崆峒道源文化的主要依據是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崆峒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更因其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和道源文化,而充滿了無盡的生氣與活力。《史記正義》注曰:“空桐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處。”南懷瑾在《禪宗與道家》中也指出:“黃帝曾經拜過七十二個老師,遍學各種學問,最后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
廣成子是莊子虛擬的有高度哲理修養的哲人,廣成子之名,取大成功、集大成的意思。《神仙傳》卷一記載:“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焉。”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莊子·在宥篇》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
《莊子·在宥》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黃帝叩見廣成子問:“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頗為賞識,于是“蹶然而起”,面授機宜:“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牢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最后,廣成子總結說:“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這一記載是黃帝問道的核心內容,濃縮了古代養生理論的精華,被譽為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由此衍生發展的道源養生文化,傳承千年而經久不衰。
二、崆峒道源文化中的養生理念解析
道家的養生文化是中華養生文化的重要理論基礎。可以說,道教所追求的形與神俱、長生不死的目標,在《莊子·在宥篇》形成的時期,已經通過黃帝問道經典化地確定下來了。從道教文化的發展來看,它對中國養生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
1.必靜必清——修身養性的內化境界
《莊子》認為,只要養護好人的生命的基本要素———神、形、精,就可以獲得長生。什么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根據廣成子的回答,養生之道,便是遵循客觀規律,回歸事物的本源。這種規律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所以用“窈窈冥冥”、“昏昏默默”來形容。把握這些客觀規律,需要從形神關系的角度入手,不妄視聽,精神清靜,由神的修煉過渡到形的修煉,神靜則形自正。這和《內經》中所提倡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一脈真傳的。這些理念,社會科學論文正體現了道教的養氣、養精、養神則“永有其身”的思想淵源。“必靜必清”,既是養生保健的自我調節方法,也是修身養性的內在境界。
2.守一處和——體道悟道的至高目標
“守一處和”是黃帝問道的精髓所在。“一”與“和”是道教“形神相守”、“身神并一”等觀點最初的、直接的理論來源。得一也就是合一,天地、萬物、人類皆與大道和合,毫無間隔,得一和合的狀態是天地間最完美的境地。“和”既是中國古代思想中最高的價值理想所在,又是萬物賴以生化演變的先決條件。“一”強調的是外在整體性,“和”強調的是內在和諧度,“守一處和”辯證地闡釋了治國先從治身開始,先從本我開始,無為而無不為,達到無欲之境,回歸生命的本體。這是體道悟道的更高境界,也是廣成子至道的最高智慧,成為后世廣黃學說和黃老學說的理論根基。
三 、崆峒道源養生文化的哲學啟示
道教文化不是一種遠離塵世,與世隔絕的文化,恰恰相反,道教立足于生活,圓融于生活而又升華于生活。它的許多思想對當前的現實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崆峒道源養生文化,因其治國修身方面的深刻內涵和超脫理念,更彰顯了它的學理作用和現實啟示。
1.重生貴生,延年益壽
道教是世界上最珍視生命的宗教,注重陰陽和諧,崇尚男女平等,最早探討“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的問題。
早期道書《太平經》就倡導“重生”,“貴生”,認為天地之間“人命最重”,樂生厭死,乃人的本性。當前,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激烈,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充滿了壓力,消極悲觀的情緒,時有發生;抑郁、厭世、自殺等現象,常見諸報端。貴生重生思想,啟迪人們更加熱愛生命,養護生命,自信樂觀,有效地彌補了現代社會生命教育缺失的漏洞。這種人生哲學,使得人們在遭遇到痛苦時,獲得了莫大的精神安慰,以更加豁達的心態對待挫折和失敗。生命是最寶貴的,唯有堅強地活著,保持生命的活力,一切才有可能。道源養生文化,不僅幫助人們保持神形安穩,而且預防疾病侵襲,實現了延年益壽的目的。
2.修身養性,厚德載物
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各種欲望也隨之加劇膨脹,內心空虛,精神浮躁,出現一系列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隱患重重。養生的過程,就是調神、調形、調氣的過程。必須首先摒棄種種不利因素,包括客觀外在的干擾,和主觀內在的欲望,以便接近無為的狀態。道教強調在入世中出世,即在鬧中求靜,在塵俗之境中修心養性。“必靜必清”,維護著內心的安靜平和,揭示了長壽的秘密。具體來說,就是要達到上善若水、清凈無為、安靜自處,道法自然的境界。
真正的養生,不單單養身,更要滋養心神,涵養心智。道教追求的是“性命雙修”的生活,為此要尊“道”、守“德”,做“無病好人”。這里的“病”,是一語雙關,不只包括身體上的疾患,更多是指那些不良的心理和品德。所以,道教的健康與養生理念,是與整個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品德修養等聯系在一起的。這種人生哲學啟示人們要摒棄誘惑、濾除雜念,進入自我完善、人格升華的途徑。只有堅守道德底線,不為物質所牽制羈絆,不為利益而喪失德性,堅持真善美,傳遞正能量,恪守公德,誠實守信、才能實現性命雙修,身心俱康。
3.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是整體關聯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物無貴賤”的思想,蘊含了現代生態文明發展的豐富內涵,倡導人們應注重生態健康和環境健康,建立正確的環保觀念和自覺的環保意識。因此,人類的養生既要養護和熱愛自身生命,也要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生命,使得各種生物能夠按照自然規律獨立運行。
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界是萬物得以繁育、生長的基礎和前提,人類的養生要遵循自然界四時六氣和地土相宜之理,主動按照自然的規律去調理心身、養護生命。《內經》中所倡導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正確的養生保健,不是盲目跟風,也不是超負荷鍛煉,而應該依據自己的身體素質和心靈需要進行。要學會勞逸結合,張弛有度,返璞歸真,順應自然。
綜上所述,崆峒道源養生文化就是黃土地上“天人合一”的歷史實證和生動體現。其中蘊含的養生理念,倡導人類不僅要關注自身的健康與養生,實現生命價值的崇高追求,而且要增強環境倫理道德修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唐·王冰,《黃帝內經》,中醫古籍出版社.
[2]晉·葛洪,《神仙傳》,廣東旅游出版社.
[3]戰國·莊周,《莊子全書》,中國長安出版社.
[4]劉永明,趙玉山,《“黃帝問道廣成子”對道家和道教的影響——兼議隴東與道家道教文化,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11月.
[5]茹堅,《黃帝問道崆峒山》,今日科苑,2001,(6).
【論崆峒道源文化中的養生哲學】相關文章:
傳統體育養生的文化哲學研究提綱11-17
論廣告中民俗文化的運用12-03
論建設先進文化必須創新哲學理論和哲學觀念03-29
哲學碩士論文:論中國哲學的特質11-25
論哲學的邏輯建模論文02-13
論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學12-09
論在詞匯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12-01
論舞蹈在校園文化中的發展12-05
論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02-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