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哲學對當代藝術創作的益處論文
一、老子哲學中的藝術理論
老子的哲學著作就是美學著作,關于美的智慧寄寓在其哲學之中。潘天壽說過,中國繪畫的基礎在哲學。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們依據于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于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原理可以講,但不能用一般的方法講;要給萬物定位稱呼,也可以,但不能用通俗的既成見解來分類;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句話直通現代藝術,人的精神世界,宇宙的物質世界,都是恍恍惚惚。從“人”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更是恍恍惚惚。先要承認“恍惚”,才能有所領會;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意思是如果不結結巴巴保養自己,倒反而活得很長壽;
“虛其心;致虛極;虛而不屈”,虛心、沒有成見、沒有要求,就能以無窮盡的智慧觀照無窮無盡的宇宙萬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守靜篤;靜為躁君;清凈為天下正”,意為清凈能使外界的真相從自我心中顯現;
老子還提出“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為最高的美應是感覺把握不到的,是一種與道相通的境界,無限偉大不見其形,無限動聽卻無聞其聲,這種美需要心靈直接體悟。老子提出虛無為本,無不是靜態的,是運動的,由無生有,生出天地,“無”充滿生機,具有生命的意味。莊子也提出“虛室生白。唯道集虛”。老莊這種思想對于中國古典藝術的意境結構影響非常大,引發了崇尚“空靈”的審美觀念。空靈美的特點是因空而靈,所謂空就是空中少見,少中見多,小中見大,虛中見實,有限中見無限;所謂靈就是意味深遠,難以窮盡,變化萬千,終難捉摸,生機盎然。中國文化的意境就是一種空明靈透的境界,虛實相存,實以虛見靈光。
二、莊子哲學中的藝術理論
畫家也特別需要文學修養。中國畫,全是文化,也全是文人畫。中國文學的源流,都從莊子來。中國傳統人士的游藝心理就源出于此。老子說“游心于物之初”,就是游于道。《莊子》論述“游”,意為精神的暢游,精神上的自得其樂。莊子的.“游”無目的地、無任何約束,屬于心游。老莊之游是一種無拘束的心靈自得之狀,這種心靈自得之中,徜徉日月星辰,時空流轉,體會宇宙之道。
莊子關于藝術的言論頗多,他曾說,藝術是美善合一;藝術要處理好道與技的關系,技進于道。藝術創作必須有法,“文有文法,詩有詩法,宗有宗法,凡世間一能一藝,無不有法”;藝術家要達到忘我之境,自由地創作;“厲與西施,道通為一”,“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提出美與丑的本質都是氣。莊子的這個命題影響很大,在中國美學史上,無論是自然物或是藝術作品,美與丑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表現宇宙的生命力。
三、結語
老子提出道本身的“寂兮”“謬兮”,所以只有虛靜之心才能體會道。守靜才能澄心,澄心才能領悟“道”的無限無極。莊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心齋、坐忘之說。只有去除擾亂心靈的種種活動,才能認識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觀照天地之大美。古代之所以有這樣繁榮的文化現象,是因為文學家、史家、哲學家都是貫通的。現代知識分工大勢所趨,一分工便智慧分開了。古代文化的總和性現象,是成就大人物的條件。未來文化的趨向,還是要求知識的統合。
西方風景畫大都是描寫美景的外貌,但杰出的作品仍是依憑于感情的投入。這與中國畫是相通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也蘊藏在景物中。不管是從自然中提取意境還是情感,必須經過組織處理。要在油畫風景中表現出中國文化的意境,還需要注意到中國畫的元素。如何將中國畫的意境移植到油畫中去,是一個重要而困難的問題。
油畫是用色彩和圖形表達精神情感。繪畫的目的在今天再也不是對客觀對象的模仿、復制,而是通過繪畫作品把作者的情感通過特定的載體客觀化,追求一種精神的實現。偉大的藝術來自偉大的性格,藝術是無法培養的,但是藝術教養可以提高生活。
最后,我認為藝術家必須真誠的面對藝術。如果一個人追求真,自然能多看清一些事,少上一些當,多識破些騙局,少受些迷惑。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認真對待自己,踏踏實實搞藝術,平平淡淡的生活。
【老莊哲學對當代藝術創作的益處論文】相關文章:
2.對哲學的看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