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哲學典籍翻譯探究論文
摘要:漢語哲學典籍的外譯能夠促進全球華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尊,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中西文化交流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以陳榮捷英譯《道德經》為例,從文化自覺的視角,從陳榮捷英譯《道德經》的路徑選擇以及他獨特的翻譯標準兩方面,分析譯者陳榮捷如何充分把握本國的文化特點,使譯文保留了原滋原味的中國哲學文化,讓西方讀者深入地了解了中國文化。
關鍵詞:漢語哲學典籍翻譯;文化自覺;《道德經》
一、前言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世界各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如何在全球化的形勢下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日漸凸顯。漢語典籍翻譯是把中國文化向世界推廣的主要途徑之一,本文將從文化自覺的視角探討漢語哲學典籍的外譯。文化自覺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在不損害中國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適的方式來解讀和闡釋最合適的漢語典籍材料,從而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國外得到傳播。
二、漢語典籍翻譯的文化自覺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2007)就討論過“文化自覺”,他認為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羅選民,2012:64)根據費孝通先生對“文化自覺”的論述,“文化自覺”的涵義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文化自覺”包含對本國文化的'自知之明。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因此,作為文明古國的一員,理應對本國古今文化精髓、文化特點有一個充分的把握。第二方面,“文化自覺”包含文化適應以及文化創新。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時期,各國思想文化交流日漸頻繁,每一個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應該對世界文化大熔爐有著自主適應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適應時代、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型文化。第三方面,“文化自覺”包含文化自信。世界是由多元文化組成的,我們既要尊重他國文化,更應該認同和看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心。優秀的漢語典籍是中國人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最能反映中國古今文學藝術和社會文化,因此,漢語典籍翻譯是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基于費孝通對文化自覺的論述,可將典籍英譯的“文化自覺”歸納為:在全球化語境下,著重研究與翻譯有關的跨文化現象,在不損害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適的方式譯介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典籍,滿足西方受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從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成昭偉張祝祥,2015:64)
三、陳榮捷英譯《道德經》的文化自覺探析
(一)陳榮捷英譯《道德經》的路徑選擇
翻譯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翻譯的路徑總的說來包含以下三種,“以西釋中”“以中釋西”和“以中釋中”。不少西方譯者在英譯漢語典籍作品時采用的是“以西釋中”的路徑,即用西方的理論框架或術語系統來闡釋我國的本土經典。(馬冬梅,2015:97)陳榮捷不太鐘情于這種使用西方模型來闡釋漢語典籍的方式,他主張“以中釋中”的翻譯路徑。他認為在英譯漢語典籍作品時應保持漢語本身的語言特點、文化特點及文學形式,這樣在凸顯中西方哲學不同的同時,讓西方人了解原滋原味的中國典籍文化。20世紀30年代英國譯者韋利曾翻譯出版過《道德經》英譯本,在翻譯《道德經》時,韋利是典型的“以西釋中”翻譯路徑的倡導者。韋利從20世紀初就開始翻譯中國的文學作品,對中國的文學作品頗有研究,由于韋利受西方基督教等文化背景因素的影響,他的中國作品英譯本總能找到一些英國特色,“以西釋中”是韋利闡釋中國文化的路徑選擇。比如在韋利的《道德經》英譯本中,他將“道”譯為“doctrine”,“天”譯為“heaven”,而“doctrine”在英語中可以指“基督教義”,“heaven”指上帝在天的居所。韋利對這兩個詞的解讀對于西方讀者來說,確實可以避免因為文化沖突而引起的誤解,但從中國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韋利的闡釋失去了太多漢語原文的文化特色。而陳榮捷采取的是“以中釋中”的路徑,這種路徑扎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談到任何問題都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盡溯其源。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陳榮捷譯文為:Heavenandeartharenothumane(jen).Theyregardallthingsasstrawdogs.Muchtalkwillofcoursecometoadeadend.Itisbettertokeeptothecenter(chung).在此例中,陳榮捷譯“仁”為“humane”,譯“中”為“center”,但同時又分別在括號中加上拼音“jen”和“chung”,以此提示西方讀者,某些漢語詞匯在英語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語來解釋,因此輔之以括號中的中文拼音,即便如此,這些漢語詞匯還是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英語譯文。這種在括號內標注拼音的方式不僅能以這種特殊的形式保持漢語原文的語言特點及文化特點,更能很好地向西方讀者傳達中國的哲學文化。依據之前費孝通對“文化自覺”的概述,陳榮捷“以中釋中”的翻譯路徑選擇要求譯者更要看重本國的文化,對本國文化充滿自信,并且給西方讀者傳遞原滋原味的中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對本國文化的傳播產生實質上的效果。
(二)陳榮捷獨特的翻譯標準及其在英譯《道德經》中的應用
在翻譯過程中,陳榮捷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翻譯標準,“翻譯老子等,不特使西方學者有第一手資料,而為提高翻譯標準,有詞必釋,有引句必溯其源,四德六藝等必詳舉其目,人名地名必加注釋。尤重要者,不特多多參考各家注疏,……不偏一家,而譯文間以評語。”(溫軍超,2015:14)例如: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道德經》第十章)陳榮捷的譯文為:Canyouconcentrateyourvitalforce(ch’i)andachievethehighestdegreeofweaknesslikeaninfant?此例中,陳榮捷在翻譯“氣”字時運用了在括號中加注拼音的方式,這更好地傳達了漢語哲學典籍文化。除此之外,陳榮捷還對這類富含中國文化的詞匯進行了尋根溯源的嘗試,目的是讓西方讀者更理解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特色。對此例中“專氣”的闡釋,陳榮捷除了加注了拼音,另外還以注釋的形式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即“Theconcentrationofch’i(vitalforce,breath)isnotyoga,asWaleythinksitis.Yogaaimsattranscendingtheselfandtheexternalenvironment.Nothingofthesortisintendedhere.ItistruethatintheHuai-nanTzu,chu.12,thestoryofYenHui’s“sittingdownandforgettingeverythingisrecitedtoexplainLaoTzu’ssaying…”(馬冬梅,2015:97-98)。這種加注拼音并加以注釋的解讀方式體現了陳榮捷“有詞必釋,有引句必溯其源”的翻譯標準。陳榮捷對漢語哲學典籍中的詞匯做了如此到位的解釋,不僅讓西方讀者明白了這些特有的中國古代詞匯的涵義,更能讓他們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譯者首先要對本國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之后再以合適的方式闡釋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典籍,使西方讀者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這就是哲學典籍英譯“文化自覺”的內涵。
四、結語
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文化自覺,從文化自覺的視角審視陳榮捷的譯作《道德經》,會發現作為中哲西傳的大師,陳榮捷在向西方傳播道家思想的偉業中功不可沒。陳榮捷在翻譯《道德經》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中釋中”的翻譯路徑,并且建立了他獨特的翻譯標準,使中國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被西方人們所了解。譯者陳榮捷的漢語哲學典籍翻譯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華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尊,另一方面更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羅選民,楊文地.文化自覺與典籍英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63-66.
[2]成昭偉,張祝祥.費孝通的“文化自覺”思想對典籍英譯的啟示[J].中國科技翻譯,2015,(2):62-65.
[3]孫藝風.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策略[J].中國翻譯,2012,(1):16-23.
[4]曾春蓮,付曉玲.文化典籍外譯與文化自覺[J].語言與翻譯,2010,(4):57-60.
[5]馬冬梅.陳榮捷英譯《道德經》的雜合特點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6):97.
[6]溫軍超,陳榮捷與《道德經》翻譯[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5)
【漢語哲學典籍翻譯探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