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明顯差異論文
孔子和蘇格拉底作為中外哲學史上的兩大哲學家都對哲學做出重要的貢獻。他們都在中西文化各自的傳統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西方,蘇格拉底是一個大師,特別是在倫理道德方面,成為了后世的楷模。曾經有人把蘇格拉底比作為西方的孔夫子,整個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開始有了一個轉向,從原來探討自然界的本原轉向了探討倫理與道德問題,所以蘇格拉底是一個開創性的大師。大家都知道,儒家創始人孔子在中國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在中西方哲學史上,各界哲學專家學者總把兩位先哲在他們在時代背景、命運上、性格上、思想上、言說方式乃至生活習性等的差異都做出了比較。我認為他們在德性上有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孔子的為仁由己和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
哲學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政治、經濟環境,而且也離不開其自身的內在邏輯連貫性,但是它卻與所處時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著更加直接的關聯。因此對于哲學史的研究,不僅要從特定時代的經濟政治因素和哲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這兩個角度著眼,而且更應該從廣義的文化背景來考察各種哲學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討哲學思想與其他文化現象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處于同一時期的孔子和蘇格拉底來說,他們分別是東西方文化的奠基者。兩人都富于人本主義和理性精神,分別是在學問基礎上的經驗主義和在思辨基礎上的理性主義。孔子的是求用世的實踐理性;蘇格拉底的是求愛智的純粹理性。兩人都強調德性,分別志在恢復廢弛的道德規范和創建嶄新的生活原則。孔子的是德性倫理和美德倫理;蘇格拉底的則是知性倫理和元倫理。兩人都注重以其倫理思想影響政治。孔子重德治和禮治;蘇格拉底重理治和法治。兩人都以其文化自覺、知行合一成為彪炳千秋的光輝典范。
孔子的為仁由己。為仁由己是孔子提出來的。他在《論語顏淵章》中回答顏淵問仁時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意是:如果人們能夠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夠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禮的要求,天下也就可以實現仁了。由此看來,實現仁全靠自己。從中可以看到孔子對仁的界定已經不限于個人道德修養的范疇,而是與對社會理想實現的思考聯系起來。
和孔子的為仁由己比起來那就是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古羅馬時期著名思想家西塞羅說: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回了人間。認識你自己是德爾菲太陽神廟門楣上的一句銘言。蘇格拉底把它作為自己哲學的座右銘。認識你自己對蘇格拉底來說有兩重含義:一是他認為,人不能徒勞的去研究自然,把握自然是神的職責,人的智慧在神面前是毫無價值的,人只能認識人自己。二、在蘇格拉底看來,認識人自己就是認識心靈的內在原則(德性),即認識人自己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理性,也即我知道什么、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那些認識自己的人知道什么對自己合適,能夠分辨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且由于自己懂得的事情,就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從繁榮昌盛;不做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就不至于犯錯誤,從而避免禍患。把認識自己提升到一個靈魂的高度。
下面我就將他們的思想做個對比。首先,為仁由己向我們展現的是儒學的實踐理性精神。儒學特別重視實踐性。孔子本人就不是只滿足于做書齋學問的學者,而是具有實踐抱負的思想家,這種實踐抱負強烈到使他周游列國而席不暇暖,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創立儒學,就是要為他不倦追求的理想社會的實現提供一套思想理論。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也包含了實踐理性精神。柏拉圖戀愛觀里面的故事,蘇格拉底叫弟子柏拉圖去撿麥穗的故事,體現了他對實踐的重視,只有通過自己不斷的去親身經歷一些事情,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其次,為仁由己表明了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同時,儒學所講的人的主體性,又是與客體統一的主體性。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同源同構、共生共處。由此出發,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人本主義。在儒家的人本思想中,突出人的地位、人的自覺和自為,把人對社會的責任、義務等要求聯系起來。并把實現理想社會看作是人們應該勇于面對、追求和擔當的責任與義務,甚至應該為此而獻身。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在哲學的理論結構中,把人放到了世界特別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認識的主體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體現了對自己的尊重,對人回歸理性的要求。只有這樣他們才都能自覺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并由此形成以群體(社會和家庭)為本位的價值觀。
再次,為仁由己體現了儒學重視內在性的致思方式。這里所說的內在性,即是指對人的內在精神的重視。孔子曾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曾引述一種解釋: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所謂匹夫之志在己,說的就是志屬于人們的內在精神。孔子所說的志,到孟子那里便成為浩然之氣,故習慣將志、氣聯系起來。志氣就是一種精神,它顯示了人的信念、追求,也表現出人的自信。這種精神是需要培育的,也是可以培育的,因為它植根于個人的道德人格之中。孔子以克己復禮界定仁,就包含了對道德人格進行培育的要求。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檢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在蘇格拉底看來,認識人自己就是認識心靈的內在原則和本性。并且因此依據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討了有關人、社會和倫理的各種問題。他的倫理學可以概括為三句話:諸德為一;美德即知識;作惡是由于無知。三句話的實質是:美德即知識。
重視內在性并不排除外在性。在儒學中,沒有西方那種主體和客體、內在和外在的二分對立。孔子要求克己復禮、為仁由己,并不是以獨善己身為目的,而是以天下歸仁為依歸。所以,孔子雖然對修身有很多論述,提出了系統的個人修養理論,但在他那里,修身只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實踐,修身的目的和作用都指向外在的政治和社會。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則從人這以主體的內在出發,上升到對人的理性的追求,只針對解決人生自身問題的超越。達到靈魂不生、不死、不滅狀態。強調對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蘇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個結果。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把哲學看成是預習死的一種活動。他們的不同也體現了東西方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人為什么活?或者說,活著有什么根據,什么意義?這是一個人面對宇宙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追問的是生命的終極根據和意義。
總之,為仁由己是一個昭示理想社會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人的主體性、內在超越及道德踐履的深刻命題,體現了儒家一以貫之的內圣外王的精神特質。西方的人生哲學中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本質上是靈魂哲學,關乎人類靈魂的理性認識。人要能夠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發掘自己,由情感過渡到理性,也是人生追求成功的一個必需過程。無論是為仁由己還是認識你自己,我們都要以實現社會、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作為價值理想,而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又總是將目標集中到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上,寄托在個體的人格完善上。這種從個人的德性養成,發展到國家天下的治平,從而實現社會和諧,天下大同。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明顯差異論文】相關文章:
論取象思維方式哲學論文02-28
中醫哲學的原創思維意蘊論文02-13
談談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維論文01-01
從思維方式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02-22
中西方哲學的異同點分析論文08-25
哲學思維對思政教育的意義論文04-17
析中國哲學審視中西學術差異03-30
哲學碩士論文:論中國哲學的特質11-25
淺談中國當代文學的思維方式11-14
測量可靠性理論哲學思維論文03-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