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職業生存哲學”小論文
中央素質教育調查組提供的調查顯示,應試壓力是當前教師教學工作中面臨的最大壓力。有50%的小學教師和51.3%的中學教師認為,“應試教育”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它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教師超負荷工作,難以抽出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改革。學生考試成績與教師個人的利益密切聯系,導致教師不敢嘗試新的教學方式,以避免可能產生的風險。教師的工作、心理壓力加大,導致教師群體存在著階段性的、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個性發展、學習效果乃至學生未來的發展。可以說,當下教師所承受的職業壓力是空前的。
我們總是喜歡從課程的設計、實施和學生的學習、顯效這兩個層面來考察教育,評價素質教育,但最需要關注卻關心最少的卻是教師群體的成長與生存狀態。為了教育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以正確的職業生存哲學來引領教師。
一、奉行“沙漏哲學”,教育事務一件一件地慢慢完成
我們的教師總是覺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事情:備不完的教案(要精益求精,多次備課)、上不完的課(晨讀是課,午休也是課,放學后培優補差還是課)、改不完的作業(課內課外加補充)、補不完的漏洞(以前落下的,當下生成的)。教學計劃中的任務總是很多,可每天實際可執行的畢竟有限。因此,有責任感的教師普遍有一種焦躁心理。這種教學焦慮與對學生的牽掛交集起來,總會有拖垮自己的一天。不是嗎,教師被越來越多的來自教育內部和外部的壓力所困擾,壓力讓我們睡眠紊亂、記憶力衰退、情緒偏激……健康每況愈下。為了避免這種“巨峰壓垮式”生存悲劇的發生,我們必須學會“沙漏哲學”。
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粒,它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的,除了弄壞這個沙漏,誰都沒辦法讓很多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是一樣,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著我們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做,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被擊垮,不是身體上的毛病,而是我們心理的問題。其實,我們都知道,調節情緒,須一張一弛:“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吃緊時,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來憧憧之擾矣。”心急,勢必揠苗助長,自己精力透支,心力交瘁。教學事務一下子全部涌過來,我們的生命沙漏就會被堵塞而有脹裂的危險。教育生活,也是過滿則溢,“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我們只有兩只手,并非兩萬只手,既然不能把所有的事情一次解決,那么又何必為那么多事情而煩惱呢?不能及時改變的事,你再怎么擔心、憂慮,也只是空想而已,事情并不能馬上解決。因此,在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有必要奉行一種“沙漏哲學”以保護自我。即使教育教學方面的問題如成千上萬的沙粒涌到面前,我們也要沉著應對。我們要反復告誡自己:“一次只流過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項工作。”當我們感到快要崩潰的時候,就要盡快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再急于求成,不再指望一步到位。
從本質上來說,教育是無法真正做到人為規劃的。真正的教育歷來是一種慢的藝術,心急不得。教育教學上的事務,一件一件慢慢來,像沙漏正常漏沙那樣,這并非不負責任。我們可以做的便是調節好自己的心靈旋鈕,把心靈沙漏的漏口由最大調至適中的位置,從容地應對各種繁雜的教育事務。一個差生一個差生地補,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一天只去解決一天所能解決的問題,一次只做一次所能做好的事情。我們可以把大的任務分解成許多的小任務,然后一次一樁,一次一件,一個一個按部就班地去完成。
二、遵循“海納哲學”,教學能量一天一天地自覺蓄積
如果我們總是即時備課,所有的備課都是零起步,那么要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案,要在課堂教學中得心應手、臻于完美,你就只能疲于奔命。因為,你要對教材中的內容展開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解讀,你要選用匹配的教學方法,進行最優化的設計,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果僅僅是直接準備具體的一個課題,或者說現場準備,就只需要一個小時,甚至15分鐘。這樣,我們也就不會抱怨沒有空閑時間了。
怎樣進行這樣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用一生來備課,“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這種“準備式”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授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持之以恒地“海量”閱讀與所教授學科的相關學術著作,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大海”,從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在你的科學知識大海里只是“滄海一粟”。當我們經過幾年的知識蓄積,自己所儲備的學科知識與要教給學生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20∶1,30∶1,50∶1的時候,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里就會變得越來越小。教科書的背景知識越深厚,教育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就更能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有了源源不斷補給的“大海”,要滋潤一小方田地不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嗎?正所謂“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我們必須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以淡泊寧靜的心態來對待專業學習,進行系統地長線閱讀。
要確保專業成長的質效與健康,書的營養就要均衡、全面,而且要與自己的風格、思想、實踐達成最佳相似匹配。書目組合可以是“當下實踐類+前沿展望類”;也可以是“專業理論類+域外駁雜類”;還可以是“科學風格類+文學風格類”,最可貴的是堅持。我們所要牢記的便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把書放在舉手可得的地方,時時匯聚思想的水滴。為了爭取更多的讀書時間,我們還可以嘗試依據學生的課表給自己排閱讀課表,每天堅持和學生同步晨讀,循序漸進地啟動“閱讀長跑”。讓閱讀成為一種生存狀態。為了使自己的閱讀準備更有效,我們可以推行“聯想式閱讀”。也就是在自由閱讀的過程中展開學科聯想,思考現在所學的知識和教科書上的哪些內容存在關聯,以后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鏈接使用,或者怎么有助于加深對教材中相關問題的思考。
三、運用“淘金哲學”,每天遴選并達成一個最重要的工作項目
我們每個人都是“忙人”。但我們忙了許多小事,回頭卻痛心疾首地發現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總是因忙亂而無暇顧及,一拖再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似乎也有些許清醒,我們每天忙碌的那些事情真的件件有價值嗎?我們深陷其中,為何難以自拔,身不由己地在慣性中甩成了無奈的衛星?
我們如何擺脫慣性去做最有價值的事情呢?艾維·利的篩選排序策略對我們走出“枝大本小,不勝春風”、“忙輕置重,自轉無力”的困境也許是個良方。美國伯利橫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益專家艾維·利請教“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艾維·利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請你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舒瓦普用了5分鐘寫完。艾維·利接著說,“現在用數字標明每件事對于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這又花了5分鐘。艾維·利說:“好了,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至完成為止。然后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第三項,直至你下班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緊,你總是在做最重要的事!”艾維·利最后說:“每一天都要這樣做——你剛才看見了,只用10分鐘時間——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做。這個試驗你愛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給我寄支票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一個月后,查理斯·舒瓦普給艾維·利寄去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那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5年之后,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人們普遍認為,艾維·利的“十分鐘排序篩選”方法功不可沒。的確,人的時間和能力是有限的,為一個常數,如果能對準備工作盡量做到慎重篩選,對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到心中有數,雖說不一定能夠成功,但至少可以將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把能力發揮到極致。
今天的世界是善于思考、精于策劃的人的世界,惟有那些做事講秩序、求條理、分輕重、辨價值的人,才會成功;而那些頭腦關機,做事雜亂無章、不分輕重緩急的人,成功永遠都和他擦肩而過。古人說:“不減求增,桎梏此生: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這不也在提醒我們該經常做做減法嗎?為了自我的優化成長,我們應該采用艾維·利排序篩選法,大力演奏“十分鐘序曲”,為“專業生活”做減法。
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一種“淘金哲學”——“精簡哲學”或者“減法哲學”。每天早晨,我們都有必要花上十分鐘,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寫下來,理一理紛亂,分一分主次,思一思取舍,清洗蕪雜,割除庸時。從而將備課、輔導、讀書、寫作、課題研究、課改實驗等重要的方面凸顯出來,并按照其對個人專業成長的重要程度標上序號。最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項認真地去完成。然后第二件、第三件……對于排號偏后類似于應酬、校外授課、編織關系這些事情都可減掉。如此,讓我們的教育生活單純些,再單純些,以確保自己始終能瞄準自己教學實踐的主戰場、教育研究的主課題、專業成熟的主路徑去努力,在有效清醒的自我調控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最有價值的成長事務上,并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為了學生的完美發展,我們應該采用艾維·利排序篩選法,大力演奏“十分鐘序曲”,為“全人生活”排座次。
每天早上,我們應該花上幾分鐘和學生一起商量一下,當日班級重要的事務有哪些,有哪些具有成長旨趣的活動值得開展;再指導學生花幾分鐘想一想,當天需要堅守的有哪些品德,需要改正的有哪些習慣,需要強化的有哪些功課,需要思辨的有哪些問題,需要閱讀的有哪些文章,需要寫作的有哪些題目……一一排列出來,按照重要程度排出序號,完成好班級一天生活、學生一天生活的最優化自主設計。
四、享用“余裕哲學”,每天總有一個游戲精神的自由時段
“余裕”一詞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無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它與“綽綽然”連在一起,形容做任何事情,想任何問題,都在心理上有相當大的可供自由支配的余地。可當下的教師越來越被學校周密的規劃所控制,甚至暴力式地精細到教師每天生活的分分秒秒,從而使教師的人生越來越陷入嚴肅與掌控的深淵,人生的余裕似乎已被完全驅逐。
值得我們警惕的是,許多管理者還把這種對教師工作的高密度安排視為合理安排,當成“有效管理”。但他們忘了,在“不留余地”這種空氣的圍繞里,人們的精神世界是要被擠小的。正如折花者,除盡枝葉,單留花朵,這花固然是這花,然而花枝的活氣卻滅盡了。當我們的學校管理讓絕大多數教師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覺地抱有了不留余地之心時,他們的心理健康恐怕就讓人憂心忡忡了。我們要有健康的心態,要有不懈的創造力,就必須擁有余裕的人生情態。校園生活、學習生活大都是快節奏的,大多處在他者的掌控之下,如此情境,教師是極容易丟失自我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學會突圍,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將人生的心理畫面切換到余裕狀態。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在清洗心空上向陶淵明學習,只要“心遠”必會“地自偏”,盡管“結廬在人境”,也會“無車馬喧”。人人亦可擁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余裕心境,享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余裕感;在親近自然中向莫泊桑學習,每天清晨他再忙碌也要擠出時間去登山看日出。他的成功啟示我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過程便是孵化余裕心境的旅程。大自然是最好的清新劑、靜心丸。“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兄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些不正是沉浸自然、渾然忘我后的余裕心境的自然流露嗎?在勞逸結合上向老舍學習,他在“工作的時候”,“總是寫了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寫一點,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調節”。寫作和養花的交替輪回,自然有益身心,滋養余裕;在從容擁抱經典上向肖川學習,一次次投入地展開余裕的閱讀姿態。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心與書的交流中,飄浮動蕩的心靈趨歸平靜,守住一份難得的純凈。我們還要在享受音畫藝術中平緩心境,尤其是在舒緩高雅的音樂里,我們便可很快進入余裕的心境,在繁雜與喧鬧中也可擁有心靈的余裕。
的確,人總是在綠色的余裕中成長的,這種既具有哲學意味又具有美學意味的人生境況,能使我們多一些審美的情趣,多一些自由的想象,多一些浪漫的希冀,多一些瀟灑的徜徉。
五、堅守“孤獨哲學”,每天都要練一回自我觀心的澄靜之功
如果澄靜就是徹底地與世隔絕,那么我們的教育生涯將注定是個悲劇。因為“任何天才都不能在孤獨中得到發展。”然而,在我們整日地忙碌中,連一點保持自我、積極反思的沉靜空間都不存在的話,那又將怎樣呢?受制于集體的擠壓,“自我”只能成為“侏儒”。沒有了自我發展的綠色沉靜必定是一種悲劇,教師專業成長的悲劇。
我一直相信,教育教學,是個內在的事業,需要內在的神韻與智慧;需要我們在冷靜的沉思中、客觀的審視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清場、自我調整。新課程賦予我們的教育生活以更多的不確定性,于是我們時常要拐彎,要爬坡,甚至還要回頭。需要我們每日都要有相當的時間,能夠保持內心的澄靜——寧靜的思考與追問,本我的尋覓與探究。思想者都處于一種澄靜的生命狀態。沒有澄靜相伴的人生是淺薄的。因為沒有澄靜便沒有靈敏與沉潛,細膩與超越。自己的路最終還要靠自己去走。對于語文教育來說,我們只是朦朧地找到了大體的方向而已。對于自己,對于不同的班級、不可復制的孩子來說,我們無法克隆別人的課堂經營策略來應對一切。我們需要梳理本我的個別化問題,我們需要沉思,在沉思中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有自己去澄靜地思索,本我地探索,才會找到最佳的相似匹配的方案,才可能調試出最佳的教學路徑,我們才能事半功倍。
顯然,練出一種不為世事所擾的陶淵明式的“澄靜之功”是我們的應然選擇。我們應該崇尚一種“綠色澄靜”——在教師團隊全面合作的基礎上,自覺追尋用于守望自我的寧靜的人生境界,苦心創設用于搜索自我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它指向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對個人專業成熟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為有所追求的教師來說,應該有正確的澄靜觀:去除浮躁與忙碌,去除從眾與功利,悅納積極的孤獨;守住澄靜,感恩澄靜,持續澄靜,適時澄靜。我們只有清心寡欲,守望自我,不為世俗所染,才能夠更多地集中精力于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上,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事業。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擁有一份澄靜的淡泊情懷,才能為教育建起一道無形的籬笆,保持一種率真的勇氣和向善的本性;時刻把關心人的成長作為教育的一種追求。澄靜讓我們活得更為澄明、更為厚實、更為精致、更為本我。我們的每位教師應該學會忍受,乃至學會享受澄靜,習慣澄靜,創造“澄明寧靜”的完美生活。我們應該清淡生活,簡約生活,給心靈留白,給心靈放假。如此,我們對于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細節,才能進行最精細的掃描,才能做最細膩的打磨。
教育教學最忌諱的就是粗糙,我們要想想前進的正確方向,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和更好的設計。不要認為整天地忙碌就是敬業,你馬不停蹄地往前沖,就會成為堂·吉訶德式的可笑而可悲的人物。該是清空我們生活的時候了。讓我們少一些舞臺上的表演,不要成為所謂講座、競賽永遠的主角和耀眼的明星;不要成為萬金油,好像什么事都離不開你似的。一個人的綠色生存需要恬靜。為了有咀嚼生活的機會、精致生活的機會,為了不讓心靈窒息,我們要為自己留一段空白,一段澄靜。
寫作使人沉思。我們的澄靜之旅應該是寫作的長征路。每天都要寫一點應該成為我們一輩子的習慣。夜深人靜,冬雪紛飛,我們在燈下敲擊鍵盤,撰寫論文,是孤獨的,但更是快樂的。忍住澄靜的“甜”,我們與自己傾心交談,澄靜就在潤物細無聲中醇厚了我們教育思想的濃度,提升了我們教學生命的高度。對關鍵的教學事件加以定格,我們存儲了發展的能源;對于成功的案例加以提升,我們豐盈了實踐的智慧;對于教學的失誤加以剖析,我們發現了嶄新的路徑。如此,我們將進入一個日臻完美的專業發展境界。有了今天的反思與梳理,明天我們就能跑得更快,跑得更輕松。
我們應該暫忘校園,暫忘教務,喧嚷中求澄靜。校園是紛繁熱鬧的,教育教學方面的事務也是操心不完的。我們要學會鬧中取靜。在靜觀默察、忘乎周遭中尋找自我。行走于校園,我們可以適時地保持沉思的狀態,保持個人思維和價值判斷的理性邊界;實現一種有益的隔離,把自己的心靈和思緒安置在遠離喧囂的地方,讓寧靜過濾繁雜,讓思索誕生真理。我們有了固定的靜心獨處、自我審視的時間,心路才不會被迷霧遮住。
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必須保持一種生命的警覺。機械地工作,常常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麻木與沉醉,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智慧濃度與藝術含量。所以,工作的每一天,我們都要有一段時間從喧鬧與繁雜中逃離,跳出“廬山”、躍上“高層”,去審視我們的工作: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確,有沒有更好的行進路線?我的教育個性有沒有流失?有沒有陷入機械慣性式的死板運作的怪圈?我們培養的學生的身上確有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嗎?這樣,我們就可以隨時明敏地清點課堂、透徹地盤點自我,不至于在忙忙碌碌、昏昏沉沉中崩潰。
【教師的“職業生存哲學”小論文】相關文章:
生存教育哲學問題分析論文02-27
淺談職業教育產業的生存與發展論文11-26
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09-26
對哲學的看法論文03-08
學習哲學論文01-01
關于哲學性的哲學教育論文02-12
哲學方面的論文03-08
與哲學有關的論文模板11-23
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05-21
哲學碩士論文11-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