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論文
新媒體,所謂“新”,指的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言。新媒體是以新的技術如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為支撐體系,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為終端的各種新型媒體軟硬件,如網絡、網上即時通信、數字廣播、數字雜志、手機短信、數字電視網絡電視、樓宇視屏、戶外大屏幕、溫暖觸媒、虛擬社區、博客、搜索引擎等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都一樣,功能是對大眾提供各種信息。有所不同的是,新媒體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并且傳播者和接受者可以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數不清的交流者相互間也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的交流。新媒體具有多元性、交互性、個性化和虛擬性等特點。新媒體的大量的廣泛的應用,不斷沖擊著人們對于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解與認知。面對這些新挑戰,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出現的新特點,切實結語新規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添磚加瓦。
1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機遇
1.1 新媒體的開放性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寬廣的平臺新媒體依靠其電腦互聯網科技和數碼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構成了龐大的互聯網系統,具有資源豐富、信息海量、傳導快速、涵蓋面寬泛等等優點,相比起傳統的交流媒介,具備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拋棄繁雜的軌制和體制,舍棄一些復雜中間步驟,還可以利用新媒體迅速而準確的特點,來吸收、革新和繼承一切先進的人類文化成果文明碩果,發掘和利用大量的資源,來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地點、教育模式、教育對象和教育方法等。新媒體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嶄新而寬闊的實踐與理論平臺。
1.2 新媒體開拓了新的環境 “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中重要的組成要素。現代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來可以使人們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下,相對封閉的課堂教學方式,二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不再僅僅充當信息的接受者,同樣也扮演了信息的傳播與創造者的角色,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源的獲取上實現了地位的真正的平等,并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新媒體已經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不但為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開辟了跨越地域和文化限制的自由平臺,而且給大學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可以超越現實世界里社會制度、文化習俗等等的限制,為大學生的個性的伸展與張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1.3 新媒體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借助新媒體的技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心靈深處,了解大學生的真切感受和真實想法,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起伏,也有利于圍繞社會和國際的熱點焦點話題展開探討,從而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做到個性化服務和有的放矢。傳統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之間因為具有特殊的師生關系,很容易導致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處在不平等的關系。教師講授和灌輸,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傾聽和接受,處于客體地位。這樣的模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如實了解大學生內心狀況,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難度。在虛擬環境下,溝通交流雙方可以采取匿名制,隱蔽彼此的真實身份,營造一種輕松的氣氛中,流暢地進行溝通交流。這樣的做法,很容易使得溝通交流更加擴大和深入,有利于消除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從而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挑戰
2.1 大學生過度使用新媒體,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新媒體的便捷性、互動性和虛擬性和為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無障礙溝通交流提供了嶄新的平臺,為學生之間隨時隨的地信息互動提供了新的載體。新媒體的虛擬環境下,大學生可以不用接受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的限制和約束,也不用過多的顧忌法律法規和紀律制度的存在,新媒體成了他們宣泄情緒的最佳場所。許多大學生長期沉迷于虛擬社會而不能自拔。對于大學生而言,虛擬性一方面拉近了人們之間的物理距離,另一方面卻增加了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現實世界里人們面對面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少,人際關系的和諧性隨之越降越低。不少大 學生對新媒體的虛擬性產生了過度的依賴,影響到對現實世界的適應能力。他們的逐步喪失了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正常區分的能力,喪失了有效處理與周圍現實環境的關系的能力。他們在虛擬的環境里如魚得水,對現實生活卻漠不關心,導致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越來越多。
2.2 新媒體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消解和人文關懷的缺位科技的發展,難免使人們對知識的認識產生偏差,不少人把知識的客觀性奉為最高原則,認為知是一種純理性的認識因素,認為邏輯才是知識唯一的特征。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信息量以指數級別的劇增,導致了知識越來越碎片化、膚淺化和片面化,“意義”越來越淡薄。一方面,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的課堂教學活動僅僅是單一的邏輯認知活動,往往忽視了獲取知識與發展人性的聯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來是引領大學生尋求人生意義,構建他們正確的政治價值觀為根本目的的活動。現在,也有可能陷入理論解讀和規范訓導的泥沼,卻忽視了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在教育功利主義和科學主義以及工具主義等思潮的沖擊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難以引導大學生探尋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真諦和價值。因此,不少大學生雖然擁有一定的用以謀生的技術和能力,卻時刻感到無聊和空虛,卻無法擁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無法找到存在的理由和生活的樂趣,陷入深深的迷茫和困惑中。
2.3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導致了大學生的素質降低開放而交互的網絡不僅有各種積極向上的信息,也充斥著各種不良的反對的信息。某些墮落的浮華的西方意識形態,通過新媒體進行包裝,冠冕堂皇地走進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中,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形成帶來了強烈的沖擊。 當前,某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遺余力地鼓吹中國威脅論,用盡一切辦法從意識形態上來誤導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所謂的“民主”、“人權”來攻擊中國的內政。如果中國的大學生缺乏警惕,不去自覺抵制這些信息,有可能對中國的未來產生懷疑,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不可估量的后果。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別的'極端思想,也在網絡上大行其道。大學生們正在處于青春期,存在 著一定的逆反心理和叛逆性,對這些信息往往不加以甄別就加以接受,必定給他們日后的擇業和人生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
3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3.1 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便捷性及和時性優勢,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的圖書館、宿舍和教室里大部分已經實現了無線上網,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學校的主頁上開設極具吸引力的“紅色網站”,用新穎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吸引大學生來點擊訪問,達到春風化雨的效果,占領網絡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對大學生要做好網絡的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自律意識,教會他們過濾不良信息,教會大學生篩選對自己有用的內容的能力。教導大學生們不傳播、不觀看各種色情的、暴力的和反動的信息;不做網絡,不攻擊網絡和計算機。另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和手機短等媒體來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引導大學生們積極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設,引導他們摒棄丑惡的東西,追求美好的事物。
3.2 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關懷和人文關懷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部分的方法,或者是走走形式主義過場,或者采取空洞乏味的形勢和政策宣講。這些方法大都抽象而孤立,嚴重脫離大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怎么能夠引 起大學生的心靈共鳴,激發他們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意義的認同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必須確立意義關懷和人文關懷,我們應該從關注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政治觀點出發,深入到觀照意義世界的高級層面,使他們在接受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同時,深刻的體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對自身發展的價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著眼于樹立大學生的正確的信 仰,也必須著眼于樹立教師的信仰,從思想政治教學的技術層面轉向教師本身的自我欣賞和自我認同。教師應該通過深入地剖析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生活的深層聯系,揭示思想政治 的內在價值,使大學生親身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蘊含的生活意蘊,理解生活的真諦和意義,引導大學生樹立更高的政治理想,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化、膚淺化和功利化。
3.3 采取滲透引導的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導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主動參與到新媒體活動中去,通過有效的互動交流,把教育的 內容逐步滲透進去,實現對大學生的言行的引導。第一、高校要加強以校園網建設為核心的校園互聯網建設。校園網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充分發揮校園網引領學生思想,倡導科學精神,傳播先進文化和弘揚社會正氣的主導作用。第二,要善于綜合運用各種現代媒體的交流溝通方式,如開通博客和微博、建設 QQ 群和有效發帖、適時跟帖、及時結帖等方式,以平等的身份和大學生交流,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下逐步滲透和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第三,充分發揮網絡“輿論領袖”和評論員隊伍的作用。“輿論領袖”和評論員隊伍在大眾傳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優秀學生和輔導員為主體的網絡輿論評論員隊伍,充分樹立他們的的威望,利用他們的的影響力來引導和強 化主流言論,充分發揮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正面引導和教育作用。
【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