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醫學教學改變思路的論文
1加強臨床醫學生輸血醫學教育的重要性
輸血醫學的歷史從1900年發現ABO血型系統至今,已有100多年發展歷史,輸血作為臨床搶救和治療有效措施,挽救無數生命,并保證了許多其他治療的安全實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復雜的,恰當使用可能起死回生,達到與其他治療無喻論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當的應用則可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臨床醫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將面臨到臨床工作的機會,在校學習期間應掌握輸血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質、用法、應用指征、輸血風險等內容,按輸血原則,從患者的安全和治療效果出發來考慮血液各成分制品的應用,為保證臨床輸血治療科學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堅實基礎。
2當前臨床醫學專業輸血醫學教學的現狀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制下,輸血醫學的教學內容主要設置在外科學中,一是授課時數少,一般為2~3學時,且內容較簡單,局限于外科輸血部分,學生系統學習輸血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少,以至到臨床后不熟悉輸血工作,達不到科學合理、安全有效輸血要求。二是臨床醫學生對輸血醫學課程不夠重視。一份輸血方面基本知識的調研結果顯示,初級中級高級職稱在職醫師和醫學院校對自評分評估太高,與實際了解程度(測試分)間存在一定差距(P<0.001)。這一差距也使其在實際工作中對臨床輸血療法不能正確使用,從而影響臨床輸血的療效。三是教學形式單一。目前教學形式僅局限于課堂授課,未安排臨床實習或見習內容,對輸血的掌握程度不夠,以致到臨床后盲目,不能適應現代臨床輸血的發展要求。
3臨床醫學專業輸血醫學教學內容改革建議
臨床醫學專業輸血醫學的教學應當結合其專業特點,教學內容與形式應當適應臨床輸血的發展,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3.1扎實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輸血教學時數和內容少,不適應臨床要求,應適當增加教學時數和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基本理論知識應包括血型免疫學知識,例如ABO、Rh血型、血型相容性檢測在臨床輸血中的重要性和HLA抗體的意義等,輸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可發生致死性溶血性輸血反應;HLA血型系統在臨床輸血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多次輸血病人,很容易產生HLA抗體,發生同種免疫反應或輸注無效。基本知識應包括各血液成分制品的性質、保存溫度,容量、臨床適應證等。例如冷沉淀(Cryo),1單位由200ml全血制備,含有Ⅷ因子80~100單位、纖維蛋白原約250mg,血漿20ml,容量約20-30ml,應在-20℃以下保存。適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纖維蛋白原缺乏癥,要求與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輸注,對乙型血友病卻沒有治療效果。而基本技能主要為輸血方法、血液成分制品的合理應用和輸血反應的防治等。
3.2重點突出科學、合理用血,強化輸血安全與責任意識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合理用血的概念是輸注安全的血液制品,僅用以治療能導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處于嚴重情況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預防和治療的疾病[3]。臨床醫師在臨床醫療實踐中是血液使用的決策者,在考慮輸血治療時一定要有科學的依據。目前臨床用血尚不盡合理和科學,對輸血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如輸血時憑借經驗紅細胞與血漿隨意搭配、等量輸注,過度輸血、血漿用于擴容、補充蛋白、提高免疫力等。甚至有個別醫師明知術中出血不多也要輸上200~400ml血保病人“平安”。臨床輸血不合理使用不僅是對血液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帶來潛在的風險。
3.2.1重點突出科學、合理輸血內容臨床醫學生在掌握了輸血基礎知識后,應進一步加強運用能力訓練。通過分析患者在血液狀態發生改變后的病理生理,判斷患者真正需要什么,是否有替代途徑,什么時機補充,補充多少,是否有明確的證據,輸血后效果如何。例如對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首選晶體液和膠體液擴容,盡快恢復血容量,改善組織灌注是成功救治的關鍵。如果使用不合理,僅僅補充等量的全血或紅細胞,組織間液則減少了28%,死亡率高達70%;又如在圍手術期不恰當的輸異體血患者,其術后感染率是輸自體血或不輸血患者的3~6倍,且感染率隨輸血量的增加而增加[4]。現已明確圍手術期輸血對機體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而去白細胞輸血則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倡導在保證患者能夠耐受手術的情況下,應盡量不輸或少輸血,對確需輸血的患者應恰當的輸注去白細胞紅細胞。
3.2.2重視輸血后療效評估當前輸血醫學教學中基本沒有輸血后療效評估的內容,而臨床上卻很重要。例如血小板輸注的療效觀察;許多因素可影響濃縮血小板的臨床輸注效果。如:(1)預防性輸注以實驗室指標為主,檢查、確認其是否會產生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并檢測循環血小板計數,觀察濃縮血小板輸注后是否達到治療效果。評價血小板輸注療效的常用指標是:輸后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MPI、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5]。一般情況下以體表面積為參數的CCI較為準確。(2)治療性血小板輸注主要觀察出血的臨床癥狀是否改善。因此需要對血小板輸注效果進行正確評價,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分析原因、采取適當對策。可通過血小板配型、大劑量IVIG的應用、血漿置換、免疫抑制劑、自身血小板冰凍保存等措施來提高血小板的輸注療效。建立療效評估機制,科學、合理輸血,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輸血療效,而且也能夠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風險。3.2.3強化輸血安全和責任意識。面對日益嚴峻的血液資源和安全形勢,應當在教學中加強對臨床醫學生安全輸血觀念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輸血可以救命,但也同樣可以致命”,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加深對“合適的時間,給合適的病人,輸合適的血液”的理解。培養學生輸血安全和責任意識。
3.3注重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輸血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3.3.1發揮典型病例分析作用在輸血醫學的教學過程中,理論上的知識很抽象,在教學中發揮典型病例分析的作用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對一位急性創傷失血患者的輸血治療原則,應根據患者的失血量及休克情況,首先考慮補充血容量,當失血量<20%血容量只要補充足夠的晶體液而不必輸血。當失血量>20%,Hb<70g/L時常需要輸血。當大量輸血時應注意稀釋性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減少以及低體溫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導致稀釋性凝血障礙,此時應急查血常規及凝血功能,當血小板<50×109/L伴微血管出血時應輸血小板;PT或APTT>正常對照1.5倍時,應補充凝血因子,如輸注新鮮冰凍血漿或冷沉淀。將典型病例先進行課堂討論,然后由老師總結,加強實際應用的能力,以使學生在進入臨床后能學與致用。
3.3.2增設輸血實習和見習課程有必要對臨床醫學生增設輸血實習和見習課程來熟悉輸血工作。課堂理論教學結束后安排學生到附屬醫院輸血科或血庫見習,增加感性認識;臨床實習時安排1~2周時間到輸血科或血庫輪轉。通過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實際運用能力。
【輸血醫學教學改變思路的論文】相關文章:
醫學寫作教學改革思路的論文03-17
醫學論文關鍵詞的思路與方法11-23
醫學論文關鍵詞的選取思路與方法11-29
選取醫學論文關鍵詞的思路與方法11-16
高校古文吟誦教學思路論文12-22
論文寫作思路06-17
論文的寫作思路03-14
大學體育教學發展思路論文三篇02-17
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思路論文03-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