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的現狀及解決路徑論文
摘要: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重要的關系,它影響導師指導水平的發揮和學生的培養質量。本研究根據廣西四所醫學研究生培養高校的問卷調查結果,對目前醫學院校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建立和諧良好師生關系的舉措。
關鍵詞:醫學院校研究生導師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3;G645文獻標識碼:A
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負有對研究生進行學科前沿引導、科研方法指導和學術規范教導等責任,因此,如何強化導師職責,促進師生關系健康發展,是高校導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本研究從研究生導師制度、研究生與導師的關系模式、交流模式、師生雙方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對當前廣西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醫學院校中研究生和導師關系的整體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研究生與導師隊伍建設機制,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或建議。
1醫學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的問卷調查
通過文獻回顧,結合研究生培養特點,針對影響師生關系的主要因素設計合理的調查問卷。問卷分導師卷和學生卷(博士/碩士),采用單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和開放式問題。以廣西醫科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桂林醫學院、右江民族醫學院4所廣西區內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醫學院校研究生及導師為對象發放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2111份,其中導師卷421份,學生卷1690份。
調查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主要運用描述分析、卡方檢驗等分析手段。
1.1對導師指導制度的認知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醫學院校導師指導制度目前仍以單一導師制為主(見圖1)。而采用雙導師制和導師組制的比例較低。而對導師指導制度的傾向性調查發現(見圖2),大部分的導師,對目前所采用的單一導師指導制度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認識,對轉換導師指導制度,特別是導師組制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可是研究生層面對導師組制的認可度較低。
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初期,大多采用單一導師制度,由導師“一對一”地負責研究生的理論和技能學習、科學研究、專業實踐等的指導工作。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培養類型的增加以及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研究生培養的不同特點,單一的導師制已不能完全適應研究生教育培養的需要,隨之而來的是對研究生培養雙導師制和導師團隊制的探討。2009年國家大力發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后,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傳統的單導師制和校內外割裂的雙導師制經實踐檢驗發現存在種種缺陷,于是導師團隊制成為部分高校新的嘗試。導師團隊制度具有促進學科交叉等優勢,最早起源于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便于學生汲取不同學科導師的智慧知識。隨后,越來越多的學科研究生教育開始推行這種優秀的制度。導師團隊各位導師在研究生培養全過程中,根據各自的工作性質和優勢,有適當的進行工作分工并有所側重,分別在負責研究生課程學習規劃、科研指導、臨床專業實踐等方面承擔主要職責。參與到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協調配合,給予研究生更全面更專業更系統化的指導。
研究表明,可能由于社會因素、學校制度環境建設推進程度等,目前采用單一導師指導制度的仍較多,但是醫學院校導師對各種導師指導制度的內涵、特征及優缺點等,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與此同時,醫學院校學生對導師組制的認可度與導師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可能與學生對導師組制的認知存在欠缺,沒有清晰了解導師組制的內涵有關。另外,也有可能是學校和導師接受并采用了導師組制的培養模式,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制度執行不到位,人員崗位責任意識不強,導致學生培養全過程依然只有一位導師貫穿始終發揮作用,導師組制流于形式。今后,根據醫學研究生不同類型及不同專業學生的培養特點,實行不同的導師指導制度,讓學生吸取不同導師的智慧,提高自身醫學理論水平及臨床實踐能力,應該成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導師)及對象(學生)之間都關注并認可的一個共同問題。
2對師生關系模式的認知
2.1師生關系的基本認知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醫學院校研究生師生關系呈現多元化趨勢(見圖3、4)。認為師生之間是師徒關系、科研伙伴關系和雇傭關系的導師分別占51.31%、33.49%和0.48%;與此相對應的是,研究生認知這一點的數據分別為63.31%、26.45%和1.78%。
以傳統的單一導師制度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是導師作為師傅“教”,學生作為徒弟“學”的師徒關系。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研究生教育的影響,逐步延伸出師生之間的科研伙伴關系及雇傭關系等多種異化關系。調查結果表明師生關系呈現多元化趨勢,師徒關系仍是主要模式,這與已有報道[1]相比,結果是一致的。但是從占比來看,醫學類導師和學生認為師生關系是師徒關系的占比均明顯高于多學科綜合調查結果,而選擇科研伙伴關系的占比明顯低于多學科綜合調查結果。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調查中大部分的學生和導師目前還是單一導師指導制,無論是學生還是導師都認為導師應該扮演一種師長的角色關系,并且在研究生的學業、生活以及后期職業選擇上擔負起這個責任;其二,考慮與醫學教育的發展規律有關。醫學教育偏重知識和經驗的傳授,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才能獨立于導師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理工科與人文學科偏重導師“授之予漁”的技能,研究生能更早的獨立開展科研行為,更容易自主創新,與導師形成科研伙伴關系。
2.2師生的科研關系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師生雙方的參與意愿都高達80%以上,82.6%的學生參與了導師的在研課題,80.65%的學生表示參與的課題與自己的專業方向有密切聯系。但在被問及學術活動科研含量及是否能使自身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時,近半數的學生表示自己參與的研究科研含量不高,并不能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在對導師在研項目調查時,結果顯示導師主持的科研項目層次不高,只有31.35%的導師有國家級課題,還有11.16%的導師無在研課題。調查還發現,71.36%的研究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可以獲得科研成果的署名權,但能夠得到導師給予勞務報酬或其他方式補貼的研究生不到半數(48.17%),即使是得到導師給予勞務報酬或補貼的,也大多認為補貼少于付出。
目前,研究生已經成為大學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作為導師課題的助手或者參與伙伴,研究生承擔了大量的科研課題工作。科研活動成為師生交往的主要活動,在科研活動中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如何,是考察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生能否參與到導師的科研項目中,參與的科研項目與自身專業相關性,科研項目質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培養質量。另一個方面,研究生作為科研助手參與課題研究,通過導師指導及科研團隊交流學習,可以訓練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養的有效途徑。在此環節中,對付出辛勤工作的研究生是否提供了合適的報酬,對產出的科研成果是否給予恰當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師生關系的和諧與穩定。
調查結果說明,研究生對導師科研課題的參與度都很高且專業性很強,但是導師課題科研含量水平有待提高,如何進一步提升指導能力,為研究生提供高質量的培養平臺并使他們從中受益,需要引起導師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的關注。另一個方面,醫學院校學生科研活動付出與回報的不平衡,也值得管理部門和導師多加關注,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待遇。
3對師生交流模式的認知
導師能否與研究生建立有效的交流模式,對師生關系和培養質量有重要的影響。良好的交流模式的建立,包括交流頻率、交流內容及方式、交流的主動性等3個方面。
3.1交流頻率
本研究結果發現(見圖5),只有36.21%的醫學研究生能與導師交流頻率保持每周一次以上,43.14%的醫學研究生與導師交流頻率為每月一次以上,16.27%的醫學研究生與導師交流頻率僅為每學期一次以上。只有約半數的導師表示能保證與研究生交流頻率保持在每周一次以上。在對導師能否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導研究生的調查項目上,只有29.64%的研究生和31.88%導師表示“一直能做到”,而選擇除了指導研究生外導師的主要精力擺放方面時,大部分的研究生和導師表示其導師或自己的時間精力被行政事務、課題研究、教學任務三大塊所影響。與已有的綜合學科調查結果[1]相比,醫學類導師與研究生交流頻率,每周有一次以上交流的頻率為更低。不同一級學科專業的醫學生與導師交流頻率差異顯著,臨床醫學師生交流最少(28.4%),生物醫學工程師生交流最密切(65.38%),X2=23.910,P=0.013。這可能與臨床專業學生要付出更多精力投入臨床輪轉及承擔醫療業務責任有關,而生物醫學工程等基礎研究類的學生更多精力投入純粹的科學研究,更有時間和導師交流和討論科研進展和問題。
3.2交流內容及方式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研究生與導師交流溝通過程中,除了學業問題,交流較多的內容依次為:職業計劃和想法(51.7%)、人生觀和理想(18.91%)、日常生活(13.52%)、情感問題(2.29%)。值得注意的是,有13.57%的研究生選擇了無其他方面的交流。師生之間除了學業交流以外,就思想、生活、情感等方面問題進行交流,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深厚的師生情誼。如果除了學業無其他方面的交流,不利于導師發揮學術引領的作用,也不利于學生在求學成長期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網絡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形式。網絡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師生交往的空間,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內,師生通過網絡進行交流,電子郵件、QQ、微信,師生關系由課堂延展到網絡虛擬空間,構成了網絡社會獨特的師生關系類型。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目前導師與研究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依然是面談,其次是電話/短信、QQ/微信等即時通訊方式,電子郵件等延遲通訊方式也仍在使用。師生之間交流方式與手段豐富,能彌補師生之間由于直接交往減少帶來的缺點。
3.3交流的主動性
調查結果顯示,能主動并經常與導師交流的醫學研究生占21.42%,還有約近30%的醫學研究生表示較少(占22.43%)或很少(占7.69%)主動與導師交流。
4師生關系滿意度
4.1導師對學生各方面的滿意度
就學生的基礎知識、治學態度、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學術規范、道德修養等6個方面對導師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見表2),導師對指導學生各方面的總體滿意度較高,認為研究生在基礎知識、治學態度、科研能力、學術規范、道德修養方面素質很好或較好的導師分別有71.49%、79.81%、68.64%、78.62%、91.21%。但是對研究生創新意識素質評價最低,選擇很好或較好的導師只有58.19%,反映出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力欠缺,尚需加強引導與激勵。
4.2學生對導師各方面的滿意度
就導師的治學態度、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學術規范、道德修養等5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見表3),學生對導師各方面的總體滿意度較高,認為導師在治學態度、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學術規范、道德修養方面素質很好或較好的導師分別有84.54%、84.08%、82.55%、85.62%、89.15%。結果反映絕大多數的導師具備良好的素質給予學生優秀的學業指導。
5對策建議
5.1推進與落實導師團隊制度建設,提升導師指導能力
我國研究生導師指導制度延續至今,以單一導師制為主體,導師組制和雙導師制在很多學科專業已經得到認可。醫科類院校很多導師都是肩負沉重醫療業務的臨床醫生,由于時間和精力的有限,他們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際作用和職責會被有所削弱。建設專兼結合的導師隊伍,發揮導師團隊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醫科院校應進一步就如何將教學合作、科技合作的優勢轉化為醫學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優勢展開探索,積極探索具有實效的導師團隊合作機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導師團隊制實施可能存在的'問題。很多已經實施非單一導師制度的研究報道均表明,雙導師指導制或者導師團隊制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引發制度落實不到位、導師職責不清晰、組內導師交流聯系不密切等問題。制度落實不到位使得優秀的決策規劃形同虛設。導師團隊中各導師之間職責不清晰,責任不到位,會引發導師對學生培養各個環節參與不夠和發揮作用不完全的問題。同時,導師團隊各成員間交流聯系不密切,缺乏必要的工作交流聯系和協調配合,是不可能有序的做好醫學研究生培養全程工作的。
5.2鼓勵導師與研究生建立定期交流的模式制度,提高師生交流的主動性
導師與研究生交流的頻率多少,放在研究生培養上精力的多少,是影響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醫學研究生強調分類培養,對醫學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要求提高。而醫學研究生導師隊伍培養周期相對較長,建設整體滯后,生師比不斷擴大,加上醫學導師大多負擔沉重的臨床醫療業務,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都很高,間接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和質量。
在歐美等研究生教育發達地區,導師與研究生保持每周一次見面并匯報討論研究進展的例會已經形成穩定常態機制,定期交流是檢驗學生有沒有“好好地學”和導師能不能“好好地教”的有效手段。有國外學者的調查研究表明,研究生與導師的見面頻率對研究生完成
試論情感語言節目主持人萬峰、鐘曉的語言特點基于園本課程開發背景下研究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試析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試論高等職業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爭議試論中職《外科護理學》的情境式教學試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問題研究經濟學和經濟法基礎課程融通教學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手術側臥位適宜度的研究、發表文章等的質量產生顯著影響[3]。
師生之間建立定期交流的制度化舉措,學生定期匯報學習進度及呈交學習成果,導師定期督促學習進展并反饋指導意見,使研究生在需要的時候都能夠及時找到自己的導師,更能真正掌握科學研究的真諦,對導師真正的尊重和認同。
5.3加強導師培訓及考核,建立導師準入及退出評估機制
導師指導能力是影響師生關系乃至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醫學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的不同,對醫學研究生導師知識和能力結構提出新的要求。合理的選聘制度,應側重醫學教育的分類培養要求,對學術型研究生導師側重考察學術水平和指導能力,重在培養研究生的理論基礎和科研方法;對專業學位導師應當側重考察其臨床醫療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在培養研究生專業技能水平和應對臨床突發問題的解決能力。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應該認真思考,建立起責權利相統一的導師考核和激勵機制。明確不同導師在培養過程各個環節中承擔的職責。
定期集中加強導師培訓,形成常態化培訓機制。不僅加強實踐技能和專業知識培訓,更要加強研究生教育相關政策和規定講解培訓,讓導師認識和了解不同類型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和規律,圍繞職業指向和專業技能的不同要求有區別地進行指導[2]。
逐步廢除研究生導師終身制,通過動態考核導師論文、課題、經費等項目指標來選聘導師。增強導師危機意識,建立良好的競爭與激勵機制。這樣才能間接提升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的層次和水平,讓研究生在高水平的項目研發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鍛煉、指導和提高。
5.4鼓勵并引導學生批判與創新
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協作和對話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通過合作與討論,學會恰當表達和辯護自己的觀點,學會接納和欣賞別人的觀點,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從而形成共享的、更豐富的、更高級的理解[3]。這是一種引導批判和創新的有效的指導方式。可以促進研究生深入思考,全面歸納并系統整理自己的知識研究,通過不斷交流、促進,尋找創新的突破點。
導師應該引導學生,不斷對已有的觀點、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演繹,從而反思形成出新的理論和方法。在此過程中,導師對學生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應該包辦代替,而是應該留給研究生自主思考和獨立研究的空間。
和諧且互動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加強研究生的歸屬感,激發導師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主管部門應當足夠重視,引導研究生和導師構建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
【醫學院校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的現狀及解決路徑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