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口腔醫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模式探究論文
由于口腔醫學研究生未來就業方向差異較大,使得其教育具有特殊性。本文首次根據研究生未來不同的發展方向,將口腔醫學研究生細分為四型,即專業學位全科型,專業學位專科型,學術學位臨床型,學術學位科研型。采取“個性化”培養模式,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使每個研究生在研究生階段有所收獲。
牙齒的健康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牙科人才的培養依賴于口腔醫學教育。我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最早始于1917年,加拿大牙科醫師林則(A. W. L indsay)在成都華西協合大學醫科中設立牙科系,當時全國只有600名專業培訓過的牙醫[1]。目前我國高等口腔醫學教育體系是不斷深入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口腔醫學是一門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緊密結合的學科,口腔醫學教學重視學生臨床操作技能培養。[2]為了將口腔醫學臨床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教育體制區分開,2000年出臺的口腔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將口腔醫學碩士和博士分為口腔基礎醫學學位(學術型),口腔臨床醫學學位(專業型)兩個亞類[3]。但即使這兩種不同學位類型的學生,對于口腔醫學研究生的發展方向也不盡相同。對于專業型學生,未來有的渴望成為口腔全科醫生,畢業后進入民營醫院從事全科醫生或者自主創業開牙科診所,而另一部分則致力于成為口腔專科醫生,磨礪自身的專科技藝,在專科醫療機構專門從事頜面外科、牙體牙髓科、牙周或正畸等亞專業。由于口腔專業是臨床操作性極強的一門專業,即使是學術型學生,未來真正專職從事科研工作的相對較少,雖然愿意繼續讀博的學生數量有所增加[4],但仍是少數學術型研究生選擇繼續深造或專門從事科研工作,而畢業生工作崗位即被要求具有獨立接待患者的能力和獨立完成診治疾病的能力,所以部分學術型研究生也需要一定的臨床技能。因此對口腔醫學研究生進行“個性化”指導,更顯得尤為重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調整對口腔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在堅持理論、實踐、科研并重的基礎上,結合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錘煉其綜合素質,使每個研究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在研究生階段有所收獲,從容面對未來的工作崗位。
一、個性化培養模式的分型
根據研究生未來發展方向不同,可把口腔醫學研究生細分為四型:(1)專業學位全科型:專業學位研究生,未來從事口腔全科醫生工作;(2)專業學位專科型:專業學位研究生,未來從事口腔專科醫生工作;(3)學術學位科研型:學術學位研究生,未來從事科研工作或深造;(4)學術學位臨床型:學術學位研究生,未來從事口腔臨床工作。
根據上述研究生分型的不同,對口腔醫學研究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結合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使每個研究生在研究生階段有所收獲,適應未來的發展。
通過加強導師之間合作的聯合培養模式,規范臨床培訓標準、完善臨床能力考核制度、完善病例討論制度、強化科研訓練和教學訓練、創新合作學習互助交流模式等一系列方法,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調整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在堅持理論、實踐、科研并重的基礎上,結合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二、個性化培養方案
(一)明確學生想法,細分類型
實際上目前很多應屆畢業生攻讀碩士學位前對于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的區別沒有充分的認識,只是盲目地做出選擇。因此在口腔醫學研究生入學初,對學生進行入學教育,讓學生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自己的攻讀研究生學習的目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未來發展方向,進而細分類型。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后,有些學生可能會對未來發展方向有所改變,因而第二學期進行的第二次調查問卷,對明確其分型更為重要。
(二)針對分型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1扎實理論基礎
口腔醫學研究生培養的是高級的專門口腔醫學人才、優秀的口腔臨床醫師,使之在專業領域內具有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能力。因此無論哪一類型的口腔醫學研究生必須有扎實的豐富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入學后第一學年的基礎理論課為必修課和選修課。根據學生分型的不同,可提供多種選修課供學生選擇。課程應較本科生課程大幅加深,形式亦應不同,主要是大量閱讀、課堂討論及考試。通過對這些基礎課程的再學習,讓研究生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明確自己的方向。
2針對不同分型學生,個性化培養
(1)專業學位全科型。對于這些未來想成為口腔全科醫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對口腔各科的臨床操作能力,目前專業型研究生以輪科的形式進行其他科室的學習,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將各科室導師的此型學生集中在一起,導師之間溝通對這些學生共同培養。一般在收集病史、體征后,學生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才能制定出全面的診斷和治療計劃,全面的治療計劃包括各科的參與。這樣不但促進相互取長補短、互助合作,而且也是服務患者、提高醫療質量的好方式。
(2)專業學位專科型。口腔醫學是以獨立的臨床操作為主的實踐活動,臨床能力的不足將直接影響口腔科門診工作的開展,專業學位專科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口腔臨床醫生隊伍素質和臨床醫療水平,培養高層次口腔臨床專科醫師。貫通學科精要,專精所在專科的基本功。此型研究生在本科室每周至少保證4天的臨床實踐時間,科室有嚴格的監查監督與考核機制,研究生指導教師培養各學生從收集病史到全面檢查以及制定各種治療計劃,指導研究生對每個患者的診斷處理,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表現打分和寫評語。每周有一次病例報告,研究生需要用電腦或幻燈、模型等完整地報告自己的病例。畢業時,研究生要對患者的管理與記錄的全部病例等簡要資料匯編裝訂成冊。最終目的是要求他們能針對某個疾病、某個病癥,與其所掌握的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很好地相結合,在實踐中運用自如[5]。
對于專業型研究生的課題研究應以臨床課題研究為主,在完成課題的基礎上也能夠提高臨床操作水平。
(3)學術學位科研型。要求學生盡快進入研究角色,盡早地在導師的指導下了解自己研究方向和涉及相應的研究領域。應指導學生掌握查閱文獻的方法以及技巧,并指定精選的文獻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并寫出相應的讀書筆記,做文獻抄讀。學生應大量閱讀有關的國外文獻資料,并撰寫相關文獻綜述,提交課題組開會討論,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記錄習慣,定期檢查實驗記錄本。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每學期末由導師對學生的科研學習和工作進行鑒定和總結評價[6]。
(4)學術學位臨床型。對于此型的研究生,立題需要導師的指導和指派,難度相對較低,盡量在一年時間內完成,掌握查閱文獻的方法,掌握研究相關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科研思維和素養,在達到畢業要求的基礎上進入臨床學習,能夠基本掌握臨床技能操作,專有所長。此型的研究生可能是未來三甲級醫院的中堅力量,要求他們應既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臨床工作能力,相輔相成,融會貫通,成為臨床、科研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3培養綜合素質
口腔醫學研究生教育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造性口腔醫學人才的重任。研究生除應具有進行科研、創新能力及臨床工作能力外,還應該具有集體主義、團隊精神、從事社會工作、進行人際交流和走向世界與世界交流的能力。所以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文化修養教育,加強導師與研究生的溝通,并定期舉辦人文講座和心理講座,確保研究生的身心素質得到協調發展,提高其競爭和適應能力以及抗壓能力。
總之,口腔專業具有其特殊性,應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培養模式。作為高層次、高質量的口腔醫師,其臨床能力應是知識內容、邏輯思維、綜合分析、接受與實踐操作等諸方面能力的綜合。高素質的口腔醫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嫻熟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要有創新思維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由此,采取一系列方法解決遇到的困難,結合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采取“個性化”培養模式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提高口腔研究生的綜合水品,在臨床能力培養和科研能力培養上齊頭并進。
【口腔醫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模式探究論文】相關文章:
學校“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培養模式論文06-10
口腔醫學教育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模式論文05-07
淺析地方高校創新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08-26
水文與水資源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論文04-27
探究大學生教學模式06-12
高校英語實踐性應用人才培養的探究論文05-28
淺議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素養培養探究的論文05-06
產險市場探究論文06-22
高校基礎化學實驗考核模式探究08-04
林業生態模式下產業發展探究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