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論文15篇(必備)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際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跨文化交際論文1
內容摘要:對外漢語口語教學有著區別于其他方面教學的特殊性,其對學習者和教學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往往更高,特別是教師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使得漢語口語課堂實現更加順利的開展,如何去把握漢語口語教學中所側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運用方向對于提高漢語口語課堂利用率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自身口語教學經歷就此進行思考。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漢語口語教學言語交際文化適應
一、跨文化交際的相關概念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也就是如果你和與你不同語言背景的人打交道,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
從對外漢語專業的角度,“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可以這樣界定: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跨文化交際一般具有這幾個特點:1.文化的生長差異性,文化差異主要多發生于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差異。2.適時的言語統一性,交際的語言對一方來說是母語,而對另一方來說必然是第二語言。3.直接的言語交際性,從對外漢語專業來看,我們注重實時的口語交際,即雙方面對面的交談。
比如中國人比較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人群多數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可能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會感到非常驚訝,不太理解這種“不誠實”。
當然,對外漢語教學者還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文化特點也僅僅是對大多數人群簡單的歸納,切忌以偏概全。
二、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漢語口語教學質量的影響
(一)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特殊性
漢語教師在口語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此部分的教學具備不同于其他部分教學的幾個特點:
1、漢語口語教學內容本身具有相當高的靈活性和多變性。漢語口語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書面語的特征,漢語口語表達中的重音、停頓、語調、節奏、獨特而生動的口語詞匯、俗語和諺語、大量的習語、多變的句式及特殊的口語表達格式等,都使得其多變而豐富。在教學中,針對初學者提出的種種問題更難完成對其完整的概括和說明。特別是當教學對象往往又是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學生,母語遷移作用和不同的學習動機對漢語口語學習的接受能力又不盡相同,
2、漢語學習者的口語能力和水平較難進行定時定量化的預測和確定。目前的口語能力測試多數停留在短時間內的學習評估,不像閱讀,寫作,聽力等測試能夠基本上確定大致的測考題型和作答時間,并且基本上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大致的學習水平。但由于學生的口語狀態會更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主觀情緒和客觀影響,比如學生當天的情緒,學習動機,興趣,學習環境,教師情緒等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口語測試水平。
3、漢語口語教學的特殊性又體現在課堂的相對有限性作用上。目前國內漢語口語教學總體來說還是相對傳統,課堂教學收效不高,教學方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單一,受傳統教學方式影響較重。在中高級口語課堂上,老師依然還在大量使用教讀,學生跟讀,復數,造句,其方式,幾乎和綜合課沒有區分度。依托口語教材進行的傳統口語教學已經難以滿足目前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要求,目前所能達到的教學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口語課堂實際上有時候只是反映學生口語水平的一個載體,如何利用好這個載體并且引導他們的思路,發散思維,激發他們主動開口說話,而非簡單照著課本背誦閱讀,即所謂拋磚引玉,應是漢語口語課堂最大的作用。
(二)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直接影響口語教學開展
這一部分根據自己的親身口語教學經歷,能夠明確感受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對口語教學的展開能夠產生巨大影響。
Hill是一個澳大利亞男生,來成都某公司實習半年。最初給他上口語課時發現他并不如我想象中的澳大利亞人一般開朗健談,反而他的性格較為內斂羞澀,口語心理障礙較強,對母語的依賴程度非常重,不愿意嘗試用漢語來表達話語,在回答教師提問或與教師交談時,常常會中間卡殼,找不到表達意念的詞語;經常斷斷續續,組不成句子,課堂上注意力也不集中,對書本上的東西非常抵觸。最開始自己對這種情況的學生處理經驗欠缺,采用了很多硬性干預手段,反而還引起了一些不愉快,既阻礙了自己教學的開展,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后來自己經過自己的思考總結,深知要實現他的學習目的首先就得提高他的'學習興趣和建立他對我的信任。我開始對他進行了一些側面了解,根據他漢語零基礎,初來乍到異國他鄉,年紀較小,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喜歡川菜等等特點及時調整了某些教學思路,在初期階段基本以其母語作為課堂媒介語,在上課之前盡量和他進行簡單輕松的交談,話題一般涉及他的興趣導向和他家鄉的美景美食,90%依據課本核心內容推進的同時,設計一些有趣的對話游戲,適當補充一些他非常感興趣或是緊貼他工作生活的詞匯短語句子,適當改變教學場景,比如在學“買東西”這一課時我帶著他去真正的商店完成指定的任務。盡量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實現他的口語自然習得和生活上的適應。后來發現他的學習狀態開始發生了巨大改變,不僅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回答我的問題了,也愿意主動開口問問題。幾個月下來,除了對書本上的基本內容熟練掌握,還能說一些簡單地道的成都話,基本上實現了我的教學目的。
當然,小班型的口語教學和大班型的口語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側重還有所區別,這其中的策略和方法,還有很多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地方。
三、針對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特點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運用側重點
(一)對于口語教學課堂特別是人數較多的課堂的來說,要策略性地避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分組的固定性和交際任務探討的長期分散性。學習者文化背景的多樣性使得他們在異鄉的口語課堂交際訓練中,更容易自動尋找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語言相通的人群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因為在交際訓練任務開始前他們更容易溝通和計劃,并使得交際訓練更加順利地得以開展,獲得高分,等到口語課堂結束之后,又回到和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語言相通的人群中去,獲得所謂的語言安全感。這種情況實際上對于漢語口語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想方設法為自己尋找舒適的母語環境和母系文化圈會讓自己漸漸產生對母語嚴重的依賴,如果學習語言無法暫時剪斷這層臍帶,會直接影響到口語學習的進度和效率,口語教師最好能夠多樣地安排交際討論小組。
(二)在口語課堂中,如何更好地處理與文化相關的話題口語教學,除了需要教師對文化差異要有高度的敏感以及融合能力,還需要對外漢語教師擁有比常人更強的跨文化交際和適應能力。這些能力起碼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常用外語;熟練運用交際社會語言學知識;掌握有限的語言手段成功展開交際的策略;能夠掌握有關不同交際風格的能力;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掌握避免和澄清交際誤解的策略;掌握不同思維,舉止,是受制于特定文化認知圖式的能力。有的教師為了避免文化沖突討論,甚至直接跳過一切可能會產生沖突的文化話題,這樣也并非良策。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既然選擇了來學習漢語,來到中國,那么就已經做好了入鄉隨俗的準備,首先就應該尊重目的語國家的國際立場和文化傾向,這樣也能避免在課堂上學生之間對不必要的話題過度地爭辯和討論。
(三)如何有效地將不同學生的文化特質特點融入口語課程教案設計,盡量運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多文化交叉氛圍的口語學習環境。這一點對漢語教師的口語教學課前設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僅需要綜合不同學生的文化特點,還要引領他們更好地融入目的語國文化中,把被動接受學習目的語文化變成主動探索甚至熱愛目的語文化,進一步促進漢語口語的習得能力。教師可以適當利用多文化背景人群的口語情景視頻,音頻,表演,討論,甚至是將課堂開展到真實的語境中去,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參與度”。總之,強化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求同存異,避免課堂甚至課后的不必要的文化沖突事件,才能真正利用好有限的課堂時間以達到更好的口語教學成效。
總之,于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特殊性來說,其教學基本上都要依賴于交際性任務的開展、運用和累積,而其教學本身的順利開展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對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往往更高,教師如何有效地針對漢語口語教學尋找到運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側重點,是一個教師長期學習和積累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張雁.《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及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原則》.遼寧師專學報,20xx.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xx.
[3]劉詢.《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商務印書管,20xx.
[4]劉雙,于文秀.《跨文化傳播—拆解文化的圍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xx.
[5]吳進業,王超明.《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河南大學出版社,20xx.
[6]嚴文華.《跨文化溝通心理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xx.
跨文化交際論文2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
摘要:英語專業師范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與他們在校期間接受的相關跨文化交際培訓程度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提高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進行相關的跨文化培訓是培養英語教師過程中的首要任務。作為一名準教師,筆者提出除了具備交際意識和對比意識以外,教師角色轉換的意識以及保留本土文化的意識更要深入準教師們的心中。文章從文化知識和文化能力兩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切實可行的方法。
近幾年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做了大量的實證調查研究,為跨文化教學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教學意見和建議。在這些調查研究中,研究對象大多數為在校大學生以及中學生,針對外語教師本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卻非常少,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外語教師的研究更少。
筆者對鎮江市外國語學校的英語教師進行了一次關于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初步調查,結果表明許多小學英語教師較注重小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的提高,而沒有充分重視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目前很多小學生缺乏對中英文化差異的起碼了解,語用能力差,在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常常導致語用失誤和交際障礙,筆者認為,這與小學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身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足存在一定的關系。
據調查數據顯示,這些小學英語教師70%畢業于師范院校,其中25%的教師表示自身缺乏足夠的跨文化意識,31%的教師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卻不知如何處理課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內容,而83%的教師表示自己在學習期間并沒有受到相關的培訓。因此,提高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進行相關的跨文化培訓就成了首要問題。
一、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終目標
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成為正式的英語教師以前首先需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即知識、技能、態度三層模式,具體來說,在知識層面上,教師應該掌握普遍文化知識,即文化的基本概念、構成、特點及其對社會和個人的作用;掌握一定的具體文化知識,即了解目的文化、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群體的特點和彼此之間的異同。在能力上應該做到:能夠用目的語言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合中進行恰當有效的交際;養成對一些文化問題思考的習慣,善于總結自己的跨文化交際體驗,并摸索出一些學習方法。就態度層面,要敢于面對挑戰,不斷學習和探索外國文化,對不同文化行為和思想保持一種寬容、理解和移情的態度,及時反思本族文化和自己的文化參考框架及言行。我國的外語教學由于長期以來受到教育體制和相應的考試制度的影響,過分注重語言教學而忽視了外語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如果以跨文化意識來對外語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就能將所授的語言知識與其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更好地融會貫通。
二、培養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提高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需要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Hanvey將“跨文化意識的層面”(levelsofcross一culturalawareness)分為4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第二個層次是對于對方文化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某些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覺;第三個層次對于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異文化特征,在理論上或是理性上能夠理解;第四個層次是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真正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
筆者認為,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應對跨文化意識有更深的理解。作為一名準教師,除了具備交際意識和對比意識外,教師角色轉換的意識以及保留本土文化的意識更要深人心中。
1.交際意識指的是在真實環境下能夠應對各種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隨著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地位的鞏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也在不斷深化,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們,在學校期間利用或創造與nativespeakers進行交流的機會,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2.對比意識能夠分析目的語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區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通過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學生必須了解到侮一種文化的價值觀都是其最深層的部分,它是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例如,在英語國家人們崇尚個人和獨立,而在中國人們重視的是集體和和諧。因此,要想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際就必須理解價值觀方面的差異。擁有這種對文化價值觀的鑒別能力,才能夠自覺區分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中外文化差異,并吸收西方合理文化價值觀的科學價值體系。
3.教師角色轉換的意識也應該在這一階段就深人準教師們的心中,也就是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權威和中心,而是一名指導者、監督者,幫助所教的學生掌握知識,并了解其掌握的.情況。由于受到一系列政治、文化、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們教育的核心主要以知識的灌輸為主,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努力提供各種學習材料,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灌輸,而學生的主觀意識的能動作用及其創造性的能力往往被忽略。教師角色的轉換就是要提醒師范院校的學生拒絕這一陳舊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創造性的自我發展,在教育實習過程中不斷實踐,培養自己這樣一種教學能力。
4.保留本土文化意識強調的是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們不應該僅僅被動地學習異文化,還應該培養自己解釋介紹本國文化的能力。特別是在課堂上,外語教師作為英語文化的傳遞者,起到一個溝通英語文化與學生自身文化的作用。小學英語教師更值得注意,小學英語教學基本上是在學習者對英語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開始的,由于此時小學生尚未完成第一語言和本族文化的社會化過程,對母語和本族文化還未達到一個基本的完整的認識,如果這時過分地強調外國語言和文化,而沒有適當地講解本國文化知識,很可能會影響小學生的母語學習,對第一語言和本族文化造成負面影響。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
如今,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一個從被忽略發展到逐漸被重視,從關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發展到對教師專業化的內在素質的提高,從注重群體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轉移到關注教師個體的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一個缺乏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的教師只能培養出語言結構單一,語言交際能力弱的學生,遠不能滿足21世紀對優秀的高、精、尖外語人才的需要。
1.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之父Hall認為文化存在于兩個層次中,即公開文化及隱蔽文化,公開文化的知識可以通過大量籠統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識系統地學習,通過介紹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傳統與習俗等等方式。在我國師范院校英語專業教學中一般都設有文化教學課程,如英美國家概況和英語國家背景知識等等。通過書本上一些介紹性的知識和閱讀材料來使學習者體會同母語文化存在差異的目的語文化現象。
但是就隱蔽文化特別是深埋其中的價值觀念卻非常難以把握。人們的行為準則、思維方式、處世哲學、道德標準等等無不受其價值觀的影響。由此可見,將文化深層結構中的隱蔽部分揭示出來才是跨文化培訓的重點。那么,針對師范院校的準教師,該如何挖掘隱蔽文化層面的知識呢?比較容易找到一個民族隱蔽文化層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文學寶庫,因為語言文學歷史悠久,文學作品蘊涵豐富的文化內容,這其中必有各個民族思想觀念的痕跡;另一個途徑是在語言寶庫中尋找,無論是口頭語還是書面語都能夠體現一個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這就要求師范院校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等課程,系統地講述語言、文化、社會和交際之間復雜的關系。
2.文化能力。對于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訓可以從文化沖撞開始,目的是讓受訓者通過經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蕩,對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文化沖突有一個強烈的感性認識。除了通過講座,還可以借助現代技術互聯網或者看錄像,觀察并分析實際案例來吸取經驗,避免跨文化交際的誤區。此外,角色扮演、戲劇表演和辯論更能夠調動受訓者的積極性并使其親身體會到跨文化交際的經歷,還能夠進行反思或相互之間分享這種經歷。一些有條件的師范院校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讓這些準教師到外國人家中做客,或者到外企實習,以便提高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除此以外,著手培養英語專業的學生把語言放在人類特別是文化這一系統中進行研究的科研能力,因為這些研究能夠更進一步加深他們對語言系統本身的研究,而不是單純地理解語言系統內在的規律,同時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語言教學實踐。
總而言之,師范院校的任務是為了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教學能力。因此,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就可以以這三個方面為標準來展開。語言能力是最基礎的部分,教學能力更是不可缺少,它是師范教育的重點,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這個時代一名優秀的外語教師所必備的品質之一,這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我國學者戴煒棟認為師資培訓(或者說教師發展)是構建一條龍體系的重要環節,是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師范院校對于準教師的培養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如何培養他們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如何使他們掌握有效合理的教學模式,等等,這些問題還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跨文化交際論文3
從跨文化交際視角窺視日本文化中的委婉
摘 要: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一衣帶水的經濟大國日本,無論是在文化交流上,還是在經濟交往中的聯系都日趨密切。日本文化中的委婉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滲透在日本人日常生活和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研究其產生原因及表現形式和特征,對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摩擦和交往中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日本文化 委婉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和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其中的委婉文化就以一種獨特地味道存在于日本文化中。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文化中委婉性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委婉,只不過是表現程度與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而已。但是日本文化中的委婉展現的如此具體、如此細致,表現得如此極端,以至于被世界公認為第一委婉民族,甚至被認為是日本民族性的“品牌”,確是異常罕見。其形成、表現形式及其特征值得研究。
1、日本委婉文化的形成
探討日本委婉文化的形成,首先要從日本的地理位置談起,日本位于亞歐大陸的最東端,屬于亞洲,使它在東亞冊封體系中成為一個特殊的存在,其國際地位介于宗主國與藩國之間。日本四面環海,被包圍在遼闊海洋中,自東北向西南呈弧狀延伸,與其他各國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介于封閉與開放、狹窄與遼闊之間;在多發的地震、火山、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面前,迫使日本人形成了對于自然災害的無奈和與其相抗爭的順從命運和搏擊命運的雙重性格。
日本的歷史是日本形成委婉文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日本的文化基本上是外來文化,自古以來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在文化上都受中國的影響。之后,日本接受了大量的歐美文化,現在主要是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從外人的角度來看可能就顯得很模糊,到底哪個是日本本國的文化、哪個不是;到底是模仿性創造,還是創造性模仿,難以分辨。日本為形成本國獨特的文化,將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斷融合,更形成了一種委婉。
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人與人之間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日本人人際關系單純,人們的思想,生活習慣以及風俗人情也大致相同。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比較熟悉,養成了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日本人之間有著豐富和細膩的感覺,可以通過微小的眼神、語氣的變化,甚至是肢體上的細微動作來傳神達意,彼此之間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認為很多事情彼此不說也心照不宣,長期下來,單刀直入的說法變少了,漸漸地養成了外人眼中的委婉。
2 、表現形式和特征
2.1 語言
日語特有的表達方法非常適合這種委婉,他們講究的是“以心傳心”。有的時候,日語中的委婉體現的是一種含蓄,特別是在感情方面,日本人比歐美人要來得婉轉。日本的公共場所經常會看到或聽到“遠慮”這樣一個詞,比如“電車中使用攜帶電話時請遠慮”的告示。盡管這個詞的第一層含義同中文一樣,都是“深思遠慮”的意思,但在這里卻應該理解為“請最好不要在電車內使用移動電話”。日本人喜歡用“遠慮”這樣婉轉的.勸告型語氣,來表達在其它語言中本應該用“強烈和直接”的語氣來表達的句型,而“遠慮”這樣含混不清的句型恐怕只能適用于日本人。又如:在日本車站等人流集中的場所常設有賭場,但在賭場門口常常是掛著“十八歲以下人員者入場請遠慮”的告示牌子。這就要求青少年自己判斷究竟可不可以進去了。反正,賭場方面已經履行“告知義務”了,而日本人也會很快地判斷出是不可以進去的意思。
2.2 面部表情
日本人不僅在語言表達上非常委婉,在面部表情上,也會令外國人覺得日本人很委婉、甚至無法理解。“笑”可稱為日本文化中的委婉里面部表情中的典型具體表現。日本人的笑分為許多種,其中,微笑陪伴著日本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走進日本社會,無論是日本航空的空中小姐,還是各大商城的服務人員,永遠是一副笑臉。日本人的笑臉已不局限于對于喜悅的表達,日本人的笑甚至可以作為掩飾生氣、悲傷、厭惡的手段。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先生在作品《手巾》中,描寫到一位婦女在面對兒子的死的那一刻,竟然會很平靜地露出微笑。正如新渡戶稻造先生在名著《武士道》中所描寫的:“日本人在遇到最嚴峻的考驗時,經常會有做出笑顏的傾向。笑容或許就是悲哀或憤怒的平衡錘。”吧。但這些日本人的“笑”,對于外國人來說,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很容易遭人誤解。大多數外國人無法理解日本人在遇到逆境或挫折時,怎么還會流露出這種含蓄地一笑。
3、日本文化的委婉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日語中“沉默是金”“不言為花”是日本國民生活信條的現實反應。日本人很注重“和”,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交往中,日本人在決定自己的意見和行動時很在乎別人會怎么看自己,怎么想自己,經常會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日本人擔心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赤裸裸地說出來會遭受社會的批評,日本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經常使用委婉的語言。
日本人經常在不傷害對方的感情的條件下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避免交際中的矛盾和沖突,保持之間的友好和和諧。這種做法在人際交往中避免了摩擦,和諧了人際關系。日本文化中的委婉不僅給日本社會帶來了積極影響,也帶來了消極影響。諸如日本人經常使用的“hai”,直譯是好的、可以的意思。在實際應用中,這是詞語還可以表示不贊成對方意思,不需要的意思。日本人的原意是用婉轉的詞匯與表現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達到不傷害對方的目的,但在國際交流、跨文化交際中,因為日本人的委婉很容易引起誤解,產生誤解,在相同文化下生活的日本人即使能夠明白本已,但是對于不是很了解日本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就會覺得很為難,與日本人的交流變得困難。
日本文化中表現出的委婉可以理解成對他人的尊重,對于那些可能對他人產生傷害的話語難以啟齒。日本人內心隱藏著羞恥意識,喜歡和習慣使用委婉表現巧妙的語言說明自己的請求。兩國間的順利交流,必須建立在相互理解他國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這有這樣才能取得兩國之間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真田信治.日本社會語言學[M].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
[2] 劉齊文.從日本委婉語看日本人的交際心理[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4
[3] 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花與刀[M].九洲出版社,2005
[4] 崔美玉.日語委婉表現形式及其蘊含的文化背景[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
[5] 大江健三郎.我在曖昧的日本[M].南海出版社,2005
跨文化交際論文4
一、引言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英語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這就促使眾多高校不斷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從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作主要的英語教學目標,導致英語教學始終難以達到預期理想的目的,也無法讓學生利用英語進行順利的交流,無法迎合市場發展的趨勢。基于此,本文在此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談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促進高校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與建設,達到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發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
教師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并以此為基礎對當前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組成要素。從本質上說,學生必須要掌握相應的語言能力,包括語法知識、句型結構等等才能夠組織語言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夠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語言環境
在此基礎上,語言環境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之一。具體地說,語言環境可以歸結為語言發生的情景、各地的風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導致其語言的思維不同,其所表達的意思也并不一樣。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際中,因為語言環境不同所導致的問題并不少見。
(三)文化底蘊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蘊也是跨文化交際的組成要素之一。從根本上說,語言是某個地區或某個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斷發展與進步中逐步形成的,當地的`文化與歷史造就了各地語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交流者需要尋找相應的話題,需要進入相應的語境,需要根據交流的文化背景來說出得體的話。換言之,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文化底蘊,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語言思維,也無法尋找相應的話題并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良好有效的交流。總的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質就是跨越文化、文明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學生擁有基本的語言能力,能夠進入相應的語言環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蘊的支撐下尋找相應的話題,利用得體的語言保持有效的交流,這就為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從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長期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導致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較低,無法掌握基本的語言能力。具體地說,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下,部分教師以幫助學生應付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機械反復的練習,并針對學生的應試能力進行教學。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很難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提高自身的英語閱讀、寫作、聽說能力,也無法切實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無法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師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聽說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多個方面,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語法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夠正確的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簡單地說,教師不能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也不能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應該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使學生主動的建構語法體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能力。以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在傳統的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閱讀,而后根據材料后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在不斷反復的練習中提高應試能力,卻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制定相應的閱讀教學任務,例如找到每一個段落的中心句,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將課堂教學時間的25%留給學生閱讀,35%留給學生自主探究,20%留給學生討論與交流,最后的時間對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完全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就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和資源進行探究,其獲得的認知更加深刻,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就能夠避免大量的講解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夠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建構系統的語法知識,達到提高語法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目的,這就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二)實踐教學模式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應該讓學生進入到相應的語言環境中,要讓學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思維,避免學生誤解他人表達的真實含義。因此,教師應該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真實的交流,要通過真實的跨文化交際逐步領悟不同文化語言思維,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真實含義。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進入社會進行跨文化交際,可以進入外資企業進行社會實踐,要求學生利用英語與他人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這就能夠將高校英語教學上升到實踐教學的層次,讓學生在與他人的跨文化交際中對特定的語言環境有所領悟,能夠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語言思維,達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組織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設備,教師就能夠組織學生利用MSN、FACEBOOK等國外流行的交友軟件與國外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這就為高校英語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渠道與平臺。在多媒體的有力支撐下,學生就可以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夠更簡單方便的與國外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并且在交流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情景教學模式
此外,情景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情景教學模式,教師就能夠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情景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不同文化與語言思維的差異,能夠站在新的角度理解與分析,最終能夠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因此,教師需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語言環境。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開展英語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給學生播放相應的英語視頻或電影片段,并要求學生按照劇情進行角色扮演。在此過程中,學生就能夠進入到相應的情節和情景中,能夠在特定的情景中開展更有效的英語聽說能力訓練,幫助學生領悟相應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教師首先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使用英語教學授課,并要求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利用英語進行交流;另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英語學習小組,要求小組中的學生要盡量使用英語進行日常的學習與交流。這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課中與課后不斷的進行英語練習。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處于良好的語言環境中,這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領悟英語,達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
與此同時,教師要在進一步提高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也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定的文化,能夠在交流中尋找合適的話題,并進行得體的對話。這就需要教師在現有的教學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學,要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要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教學。例如,在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能夠組織學生閱讀西方的歷史書籍,逐步了解與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夠逐步理解西方的語言思維和文化習俗。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尋找共同的語言,同時避免學生因為文化習俗的差異導致交流的失敗。又如,教師可以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給學生播放英語電影,讓學生在觀看電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達到提高學生文化底蘊的目的。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高校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隨著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斷提升,學生才能將所學的英語知識應用于實際。因此,教師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并以此為基礎對現有的高校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交流,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的發展與建設。
跨文化交際論文5
摘 要:詞匯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詞匯作為英語語言重要的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面對基礎薄弱的藝術生,如何通過在詞匯教學過程中導入文化知識,培養其英語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藝術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高中藝術生;詞匯教學
英語詞匯教學在高中語言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中英語教師歷來對它較為重視。但令人沮喪的是,許多學生學了六年甚至更長時間英語,到了真正交際時卻找不到合適的詞,根本無法實現暢通的跨文化交際,或是經常出現交際失誤。導致這一理由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詞匯學習方式不當,以及文化輸入的不足顯得尤為突出。筆者任教于一所普通的江蘇省三星級高級中學,在教學中發現,盡管很多藝術生學習了近6年的英語,但是上課時的“老師好”表達都不準確。“Good morning,teacher”在國外這樣說實際上是不對的,應該是Miss.X 或者Mr.X。諸如此類的文化反差,讓我們不得不深思語言與文化的相輔相成攜手提高的理由。文化意識作為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知識技能一樣理應成為我們高中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英語教學的基礎階段,在搞好語言教學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這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需要。
一、當前高中藝術生英語詞匯教學中的目前狀況
從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來看,忽視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現象比較普遍,大部分教師十分強調英語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卻認為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有可無。他們認為英語學習應該以語法和詞匯為中心,在學生掌握好單詞和短語的基礎上強化語法訓練就可以學好英語,至于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以本校為例,在藝術班的日常英語教學中,由于藝術生自身文化基礎薄弱這一特點,多數教師的教學步驟為先講單詞和短語,接著講課文,教師往往不厭其煩地列出所有知識點和大量例句,甚至發學案讓學生背誦,最后做練習題來鞏固知識點。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甚至根本不會提及詞匯的文化差異和語用原則,更談不上跨文化意識的滲透。這種做法使學生的語用錯誤層出不窮,詞匯使用不當的情況頻頻出現在學生口頭交流和書面作文中。最后造成幾年英語學下來,這些藝術生記住的往往是一些干巴巴的詞匯和短語,卻不知道用在哪些具體的'情境或場合中。他們在日常對話中常常張口結舌,感到滿腦子的詞匯、短語,不知該選哪個最合適,這使很多藝術生喪失了學習外語的興趣和信心。
二、高中藝術生英語詞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滲透的途徑
針對高中藝術生整體基礎薄弱的目前狀況,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要從記憶的策略角度培養學習興趣,講策略的同時要把詞匯的文化背景講出來,所謂追根求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在培養興趣的同時要注重詞匯文化背景的傳授
眾所周知,高中藝術生基礎文化知識普遍不高,不提高他們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無法達到文化的滲透。大部分高中藝術生對詞匯學習很厭倦,學習詞匯的動機不高,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跨文化滲透的同時要注重詞匯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應當重視詞匯的背景知識講解,認真積極地向學生導入詞匯文化。此外,英語詞匯的文化背景知識還可以有助于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近幾年高考英語試題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比例正在不斷增加,高考愈發著重測試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而非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緊密結合高中英語教材,進行文化意識滲透
現行的英語教材均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以教材作為媒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元素,這些元素涵蓋了多種方式,其中包括:打招呼、告辭、打電話、請求、邀請問候、致謝、道歉等用語的規范使用,談話時話題的選擇、委婉語、禁忌語、社交習俗及社交禮節。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二單元Word power中colloquialisms學習,如all thumbs指笨手笨腳,a wet blanket指一個掃興的人;模塊六第二單元Word power中提到了表達情感的詞匯,如over the moon,on cloud nine;模塊九第三單元Word power涉及顏色詞和colour idioms。學生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逐步了解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不同方面,進而提高了對跨文化意識的了解,逐步增強的語言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加深了解和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性。
(三)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詞匯學習的時效性
在不同民族語言文化背景下,同一個詞匯會有截然不同或者相差巨大的文化含義與聯想含義。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擴展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并選擇有代表性的本族文化與外語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例如:在中國文化中“ ”代表著土地和中心,象征權勢、地位及威望,是被賦予最高特權的顏色,也是中國古代皇族專用的顏色。在西方文化中人們賦予 反面的象征作用,“yellow dog”指卑鄙的人、“yellow-livered”指膽小懦弱的;在中國,人們常把“南”置前,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傳統,而英語中“從南到北”則為“from north to south”;漢語諺語“貓哭老鼠”英語則譯為“shed crocodile tears”。
現代社會日益發展的步伐,國際交流頻繁,這也對高中英語藝術生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提供了豐富的內涵,當前高中英語藝術生詞匯教學中忽略跨文化意識滲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廣大教師只有認識到跨文化意識滲透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有效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成效,從而為提高整體英語水平及高中藝術生的整體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嚴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xx.
2.陳俊森.外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
3.林立.英語新課程與學科素質培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xx.
跨文化交際論文6
一、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種、栽培、居住,體現人類改造自然的意義,屬于物質生活活動范疇。后被引申為人類改造自我的意義,包含技能的練習、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養等方面,屬于精神生活范疇。英國學者泰勒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與習慣”。我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語言學家都對文化的定義進行不斷的探討,綜合各個領域學者對文化的理解,文化屬于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在長期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文化承載了歷史,是一種歷史現象。總體來說,文化可以傳承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文學藝術等,是人與人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傳承的一種意識形態。文化可被分為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物質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包括人類創造的各種物質文化,如服飾、用品、工具等。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屬于隱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種制度和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行為文化則是人類在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質文化所進行的日常行為。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各種形式的接觸,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行為。言語交際是指人與人之間以語言為形式的交流,非言語行為交際則指以語言以外的形式如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等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都可傳遞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化,這就需要涉外部門的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全球一體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來在我國出現越來越多的外企,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員了解該企業文化以便工作順利進展;與外企有往來的人員也要懂得相關的文化知識,以避免文化不同導致的交際不暢。再者,互聯網快速發展,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欣賞國外影視資料,以及與外國友人探討學術,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復合型人才的標準之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先決條件是在于了解本族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差異,避免由于文化不同,不理解交際方的思維方式,形成文化沖突,最終導致交際失誤。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的科學性比較強,而中國文化的科學性相對較弱,這就導致西方人的思維軌跡感比較清晰。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因此所呈現出的行為文化不盡相同。其中,中西方文化差異尤其被視為最具有對比研究價值的一個領域。
(一)文化起源
古老的西方文化是在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文化,屬于歐洲傳統文化,是由希臘人、羅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多民族共同創建起來的。這種文化還影響了美洲,因此歐洲和美洲共同構成了西方文化。當今社會提出的“西方”不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西方,它還包括經濟、政治等領域,因此一些地處非歐洲或者美洲的發達國家也被列入“西方國家”。古老的東方文化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國際上普遍認為地處歐洲以東的國家所具有的文化是東方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被賦予了政治經濟的內涵,東方文化是指以亞洲文化為中心的、包括非洲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而中國文化則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指導思想
西方文化的指導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是人文主義,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價值觀認為優勝劣汰,弱者終將被淘汰,而有能力的強者會被重用。這種指導思想體現在西方文化上則是鮮明的人權主義,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中國文化的指導思想形成于儒家思想。在中國古老的封建社會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的地位從未被動搖,且一直控制著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這種指導思想體現在中國文化上表現為中國人謙虛和謹慎的言行舉止、自我貶抑的處世之道、不善自我表現。這種文化氛圍下,人們認為群體利益至高無上。
(三)形成過程
西方文化的發展經歷了由神學到哲學,最終到科學的過程。西方的神學并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它倡導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西方的神學不會影響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西方神學具有不排外性,作用在文化上促使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意識。中國文化也是建立在神學基礎上的。但是中國的神學是建立在深刻的經學的基礎上的,具有很強的精神理念指導作用,對于政治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神學具有強烈的排外性,導致中國文化排斥物質,阻礙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這就是中國文化具有精神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物質性的原因。
(四)表現形式
基于以上不同因素,中西方在一些表達形式上具有強烈的反差。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我們主要研究說英語的國家和中國的文化差異,以便消除文化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日常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差異。由于舊社會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不發達,普通百姓常常饑腸轆轆,因此,中國人習慣用“吃飯了嗎”與人打招呼。而英國三面環海,其特殊的地位環境導致英國人經常以談論天氣開始聊天。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從第一批殖民者登陸美洲大陸到建成美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因此美國人見面會先問“howareyou”。在聊天內容上也存在很大差異。基于個人主義思想指導,大部分西方人更重視隱私權。中國人經常問的“去哪啊兒?你多大了?工資多少?”會被視為侵犯了隱私權令人費解。中西方時間觀念差異很大。中國佛教傳遞輪回、因果等,這導致中國人形成了重整體的圓形思維方式。而西方人秉承更直接的線性思維方式。最直接的表現之一就是表述時間和地點上的區別,中國人會由大到小地描述,西方人則由小到大地描述。其排序不同足以體現側重點不同。
四、結語
中西方文化差異不僅僅體現在這幾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最終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規避的存在,同時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內容。只有對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沖突。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任重道遠,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僅僅是打基礎階段。
跨文化交際論文7
論文關鍵詞:培養;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論文摘要:本文只從高職高專(筆者所在的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角度,去論述培養文化意識與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問題。教學實踐表明,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涉外交際活動也越來越多,與世界接軌已成定勢,社會生活和實踐證明,僅僅掌握語言知識并不能保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成功的交際,我們應該認識到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意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進行交際。一個對于英語國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語音,語法正確,擁有幾千個詞匯,不了解文化背景,沒有文化意識,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胡文中,1995)0因此,作為英語學習者來說,在與來自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時,不僅僅要掌握目的語正確的語法,地道的語音,語調和一定的詞匯量,還應該了解他們的社會習俗,價值取向,言語規則甚至非言語交際方式等,否則會產生誤解和矛盾,影響和妨礙人們正常的交際。
二、什么是文化意識?
所謂文化意ip(culturalawareness),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目的語使用的適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中定義的,“學生需要一種跨文化交際能力,他們能夠受益于語言文化教育”(Byram&Morgan,1994)(高一虹20xx)。
三、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請看,蘇:一頓便飯,為您洗塵,請。沃爾夫:噢,這簡直是一次盛宴,每個菜都是佳肴,我很喜歡,不過,我覺得這些菜對我們來說太多了。蘇:哪里哪里,實在是算不了什么,不過一點小菜和薄酒,不成敬意,以后有機會可以好好安排,讓您更滿意。
飯后,沃爾夫馬上給總公司寫了一份備忘錄:蘇先生不是一個合適的合伙人,他的管理不切實際。在我看來,他更愿意把資金投資在飯桌上而不是工廠的產品生產線。
蘇先生的盛情款待得來的是這樣出人意料之外的結果。
為什么要有文化意識呢?這是因為,像發生在蘇先生公司的這起事件一樣,文化上的誤解會妨礙公司在跟外商合作時順利開展商務活動。人們在文化方面犯錯誤可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有些很可笑的文化方面的.失誤卻使企業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有些致命的失誤幾乎使企業瀕于破產。往往是因為其決策者不了解文化的奧秘。他們需要了解人們的語言和行為背后的原因。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群體和個人語言,行為方式才能被他人所理解甚至被他人所預見。也惟有如此,公司才可以蒙受重大的經濟損失或免于破產的命運。
我們在和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交往的過程中,或者在和其他的文化價值觀接觸的時候,要清楚自己傳達給對方的文化價值觀,同時也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價值觀。除此之外,還要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存在“鴻溝”。亨德里克.謝里(HnedrickSerrie)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了解他人視角的必要性,他指出,“把握好行為的分寸比掌握語言還重要,可是很少有人懂得這個道理。
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賈玉新認為如果把幾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際都認為是跨文化交際,那么,跨文化交際將包括:跨種族交際,跨文化交際,同一主流文化內不同群體之間的交際,以及國際性的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維持良好關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損失和曲解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3)在適當程度上順從別人并與人合作的能力。以上這些方面的能力明顯地體現在各種行為特征上,例如領會、尊敬、靈活性、對模棱兩可事物的容忍性,及與別人在互動中的操縱能力等。
五、注重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只注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聽讀),而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說寫譯)(曲政、俞東明1997)Wolfson(1983)指出,“與外國人交往時,本族人對外國人在語音和句法方面往往比較寬容。而違反講話規則卻常被認為是不懂禮貌,因為本族人不太可能認識到社會學的相對性”。由此可見文化方面的錯誤可能會引起更為嚴重的交際失誤。
請繼續看,一位中國女士在宴會上聽到別人稱贊她的衣服樣式時說的一句話:
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
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
在漢語中,當聽到別人的稱贊時,人們常說:“過獎過獎,慚愧慚愧”之類的自貶的詞語,以示禮貌,謙遜;而在西方文化中,在這種情景下,受贊揚者直接用"Thankyou",“Iamverygladtohearthat”之類的話語應答即可。否則,聽話人會認為這種答話暗示著答話人在嘲笑說話人不懂衣服樣式的好壞,缺乏審美觀和鑒賞力,嚴重的后果是會引起對方不快,導致交際中斷。 六、寓文化教學于語言教學中
(一)注重文化意識導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許國章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當作用于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的信息的容器和載體。概括的講就是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語言的底座或環境(束定芳,莊智象1996)。聯系到外語教學,既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如此密切,那么在外語教學中導人文化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美國社會學家Hymes認為交際能力有四個重要參數,即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實際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也就是說,使用者應能在英語環境中遵循一定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恰到好處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不冒犯別人的隱私和忌諱等。例如,不能在葬禮上說“Alovelyday,isn’tit?”不能問外國人“Whereareyougo-ing?”也不能問女士“Howoldareyou?”或"Areyoumarried?”等關于個人隱私方面的問題。Canale和Swain認為交際能力包括四方面的,其中社會語言能力是指在各種不同的交際場景下,語言使用者能根據話題,說話者的身份,交際目的等因素,恰當地理解和表達話語。這與Hymes的適合性和得體性有著相似的內容。由此可見,在中國的英語學習環境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就包括培養他們的社會文化能力,或者確切地講,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由于我們的學生母語文化根深蒂固,用母語的邏輯進行思維和表達已成定勢,所以學生習慣于把母語的文化習慣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學語言中去,從而發生文化干擾。
筆者在校園里不止一次地經歷這樣的問候語:"Goodmorning,teacherChen”,"Helloteacher""Hi,teacher”…在我們的文化里,老師,主任,院長,經理等表示職業,職務的名稱,在日常交往中常作稱呼語來使用,以示尊重,直呼其名,是不恭不敬的行為。但在大多數的西方國家里,人們推崇平等主義,崇尚個人成就而忽視個人在團隊中的地位,因此除了Mr.Mrs.MissMsDr.等之外,人們是不會用工作名稱或職務來作為稱呼語的。同樣,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同輩,孩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摯友之間往往直呼其名;更有甚者,孩子對父母,長輩,老師也都可以直呼其名,以示親切,接納,否則就覺得被拒千里之外。如西德影片《英俊少年》中的孩子海因切,直呼其父為卡爾,呼其外公為威廉;美國連續劇《我們的家》中媳婦潔茜也直呼其公公為格斯,這在中國人的交際中是絕對不允許的。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他們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文化意識中的許多內容回會激起學生們的強烈興趣,又特別實用,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歡迎程度往往大于普通的語言知識。英語教師如果能在課堂適當融人這些內容,不僅不會影響教學進度,反而能從主觀上增進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同時幫助他們了解西方人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規范。
七、結束語
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的要求。認識到己方文化和異域文化之間的相互生存關系是參與文化交流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我們要有“著眼于全球的思維和落實于局部行為的意識(thinkgloballyactlocally),要重視“inter”一詞原本所包含的“之間”和“相互”這兩層含義,培養學生既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又具備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即具備“人鄉隨俗”的能力。
跨文化交際論文8
新國標的制定要求高等學校外語專業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標準來適應社會需求,而加強實踐教學也是高等院校勢必要走的道路。在日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是日語工作者普遍關注到的問題并一直在付諸實踐,但仍存在較多問題。綜合筆者所從事的基礎日語教學現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就基礎日語課程如何加強實踐教學提出對策。
一、新國標形式下基礎日語教學
新國標的具有以下特點:①人文學科的回歸、人文精神的強調;②能力、素質、知識的結合;③跨文化交際交流能力的凸顯;④適應性、全球意識。新國標的制定對外語專業教學目標、體系、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學校外語專業也應根據新的標準適應社會需求,使學生具備外語運用能力(運用日語獲得最新信息、運用日語學習最新知識)、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其中本人認為新國標的要求也集中體現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應從初級日語階段開始滲透。
二、跨文化交際在課堂中的應用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豐富對象國知識,能用日語講述日本,能有日語講述中國,能夠用日語講述世界。這就需要外語教學工作者改變課堂教學理念與方式,改變教師為主體的思維定式。用對方可以接受的語言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行溝通,愿意表達。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是使學生不只是掌握語言本身,學習語言的同時理解對方國的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以本系為例,未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這就需要日語教學工作者在基礎日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日語教師對學生強調交際表達的同時注意學習對方文化。
目前現階段高校基礎日語授課過程中即使課程中有會話環節,會話環節的表達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大一剛學完發音階段,學生對日語會仍保持興趣,教師需趁熱打鐵對學生強調表達與交流。課堂中不僅僅是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對話不應該是做對話,而是在于交流。創造良好的溝通情景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在多數情況下處于某種“交流”,“交際”的場景中,通過聽,說,讀,寫等具體的行為去獲得外語知識、對象國相關文化知識和交際能力。通過師生對話也可以了解學生最近關心的事情、最近學生的動態,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通過這種形式增加相互了解。另外,基礎日語課程課時多,也要充分利用此機會,哪怕是一些瑣碎的時間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同時也需要教師在課堂當中通過教材通過會話去滲透如何用對方可以接受的.語言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行溝通。
1.1 引導的重要性
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性的協調學習。在傳統的教學當中仍以學生為主體,即使讓學生去思考也會過于被動。教師知道引導學生的重要,知道告訴學生在日語學習中犯的錯誤或者是短板。但用哪種方式更有效更能讓學生容易吸收是作為教師工作者需不斷探索的課題。本人以日語授課當中的以教授語法為例,日語表達中的委婉表達。對于初學日語的孩子剛開始很難理解或接受,但是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利用對話教材,讓學生去體會日本人的表達方式及蘊藏在其中的文化。如果只是講語法本身的實際含義,學生也會理解。但是從場景當中,結合整個短文,結合文化背景講解學生會慢慢意識到我自己也要去轉變表達方式,會從初學的階段就開始注意原來口語不是說我自己的中文只是單純的轉換成日語表達出來而已。學生會漸漸的注意到,并且慢慢的原意去琢磨更日式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學習語法并不是單純的去記接續記住含義,而是慢慢去思考自己運用語法造的句子雖然語法成立,邏輯也較正確,是不是符合對象國的習慣性表達。
1.2 教師的參與性
雖然是教師在講臺上是授課,但是教師不能給與學生居高臨下的感覺,也不是說一味的強調讓老師跟學生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在課堂授課氣氛中讓學生感受到跟老師是一體的。情景對話模擬現場我們教師工作者一直在實踐著,但是如何達到較好的效果也是我們需要去思索的課題。不能停留在僅僅為了交際而交際,不能僅僅停留在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本人的感受是:比如學生在做對話的時候由于緊張不自信卡殼的情況,教師應臨機應變的直接變成會話當中的一個角色,參與到學生中。例如讓學生之間自己做對話,老師跟其他學生就同一個課題做對話,學生會感受到老師跟學生一樣,也在思考也在學習,老師也在琢磨。這樣對于師生交流也會有極大幫助。另外對于不積極主動的學生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激勵,并且要階段性的督促及鼓勵。
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日語教師工作者提高自我意識,并不斷地提高授課水平。下功夫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運用到課堂當中,這樣才能培養出具備良好語言運用能力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中之重在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對學生強調交際表達的同時注意學習對方文化。不僅僅是讓學生習得日語語言本身,而是要注重體會日本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從而學生才能得以更好地進行交流及交際。
【參考文獻】
[1] 崔美玉.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xx(7).
[2] 周曉冰.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xx(1).
[3] 娜仁圖雅.論高校日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外國語文研究,20xx(2).
作者簡介:李博(1987—),女,漢族,天津市濱海新區人,助教,文學碩士,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日語系,研究方向:商務日語。
跨文化交際論文9
【論文關鍵詞】高職 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際
【論文摘要】教育部要求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尤其是交際能力。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普遮薄弱,尤其是其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將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做初步探討。
1.背景和現狀
隨著經濟的高度全球化,互聯網絡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廣泛,文化沖突不可避免的日益彰顯。因此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也更加突出。20xx年5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20xx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在教學性質和目標以及教學要求中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似乎沒有明文規定這方面的內容,但是20xx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頒布了《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和“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基本原則,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要求》中,強調“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尤其是交際能力,就是培養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因為,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強弱對交際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實際上,高職高專的學生基礎較差,跨文化意識不足,跨文化交際能力尤其薄弱。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每次在第一節課和學生打招呼時,絕大多數學生總是用Good morning,teacher來回應。而英語文化中,teacher基本上是不能作稱呼用語的。那么怎樣才能比較切實的增強高職高專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呢?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2.高職高專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2.1詞匯教學
詞匯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第一基礎。一般來說,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主要是通過母語(主要是漢語)來學習英語。但是英漢兩種語言的對等翻譯很少,由于文化的差異一個詞的翻譯,概念上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在詞匯教學方面尤其要注重這些差異。使學生在第一次認識單詞的時候就形成較為客觀的`認識。比如說,dragon,學生認識這個詞往往從“龍”這個翻譯開始。但是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對龍的概念理解差距很大。在中國文化中,“龍”往往是權勢、高貴和尊嚴的象征,與皇室緊密相連,而在英美文化中,龍往往象征著兇殘,其形象往往是有翅膀,能噴火,常是珍寶或王子的守衛者。像這樣的文化負載詞,在教學中一定要多花精力,解釋清楚,盡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才有利于這些詞在交際中的正確理解和使用。
2.2聽說教學
聽說是高職高專學生更為薄弱的一個環節,其中,跨文化意識和知識的不足更常常構成聽說能力培養的障礙。比如英語文化中,對于建議往往以間接方式提出,避免強加于人,以表示禮貌。比如,提建議的常見表達有:Why not do…?What about……? Shall wew? Would youlike to do}二?而中國文化中人們,尤其是朋友之間更傾向于直接表達:千萬不要做·……這事應該這么做等等。如果學生知道這一現象.在對話中可能就會避免出現使用‘`You should eat more.”這樣的句子,而用更加禮貌的說法“Would you like to eat more?"。總之,這些跨文化的知識,會促進學生進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避免出現尷尬和交際失敗的情況。在聽說教學中,能更為直觀的讓學生感受跨文化差異的形式就是英美電影。但是在放映電影過程中,需要教師及時提醒和評注來讓學生注意英美文化差異在語言上的表現形式,才會收到更佳效果。
2.3閱讀與寫作教學
閱讀是教學中最大的模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保證學生詞匯和語法能力基礎上,文化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補充必要的英美文化知識,比如典故,宗教知識等。此外,篇章結構的文化差異也會對閱讀和寫作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一些與文化相關閱讀技巧會提高學生的理解及寫作能力。比如:英美文章往往有主題句,放于段首,而漢語文章卻往往是歸納式的,最后總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中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尋找主題句快速和準確地了解文章主旨,同時寫作當中也可以效仿,使學生寫作更符合英美文體風格。
2.4開發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教學的延伸。光靠課上教師補充英美文化知識,是難以達到培養學生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目的的。最好的是以課堂補充為誘因,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豐富多彩的異域文化,讓他們自己去領悟其中的真諦。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移情效果,讓學生主動高效地了解消化英美文化,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給學生提供參考書籍,電影等文化大餐等來實現這一目的。使學生真正能夠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做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
3結語
由于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更注重英語應用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課堂上從詞匯開始,在聽說讀寫各個環節中,采用各種手段補充英美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做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
跨文化交際論文10
一、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模式
基于以上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到當前中國大學英語教育的體制已經呈現出的種種弊端。一方面,老師為了追求成績讓學生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另一方面,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只能著眼于成績的提高,二者相互影響、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大學生畢業后,英語單詞記住不少,卻沒有幾個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用的上的;語法背的滾瓜爛熟,等有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個問路的外國友人時卻突然語塞,抑或發現,外國友人視乎也有一些不符合語法規則的。這種英語教育體制導致當代的大學畢業生在英語的運用能力上更多的體現在讀和寫,在聽和說的方面有所欠缺,從而出現了我國特有的“啞巴英語”的現象。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語言作為文化的承載體之一,也是文化最重要的承載體。同時語言也是人們交流和交往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交流和交往最重要的途徑,所以,語言、文化、交流三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一經濟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漸漸的局限于本族內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不能滿足經濟的需要,所以,要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不同的語言必然會蘊含不同的文化,和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就是我們所指的跨文化交流。過去,我們曾經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語言學習就是語言學習,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能和其他民族的人進行語言交流。說這是一個誤區是因為,語言和文化是“捆綁”的,文化不可能失去語言這一載體傳承和發展,語言也不可能單純的作為交流的工具而絲毫不蘊藏文化在其中,所以這種割裂語言和文化的方式是錯誤的。只有掌握了該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交流的時候講語言運用的嫻熟。例如,有些國家是以右為尊,有些國家是以左為尊的。除了禮節方面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帶來的不同之外,還有些在語言的交流之中是不完全按照語法規則去講話的,所以,在掌握其文化,有助于對其的理解,因此,社會文化背景是語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礎。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是一個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除了語言的交流,還有相互習慣的'尊重與思考,自身文化與他族文化在不斷的接觸、沖擊、融合。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體現在對語言的運用的嫻熟的程度,還包括情感能力、認知能力、行為能力等多層次的能力。
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語言之一,說英語的國家也有很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我們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不一樣,這些不一樣都屬于文化的范疇,我們在與之交流的時候掌握其文化,有助于我們隊其所表達的意識的理解,同時,可以提高在交流時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并可以展現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素質。此外,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在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時候,潛移默化的彰顯我國文化的精髓,并感受外國文化,這樣可以更好將我國的文化發揚和傳承,同時可以在吸收外國文化的時候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因此,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尤其重要性。
三、大學生英語教育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關系
1大學生英語教育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的基礎
我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學以致用之說,學習英語也不例外。最初學習英語的目的也是為了在經濟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在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和世界接軌。而要想和世界接軌,就要對世界有一定的認知度、對各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有一定的交際能力。所以說,大學生英語教育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基礎。
2跨文化及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育的最終走向
英語教育在我們當前的教育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即便從初中開始算起,到大學畢業,我們有十年的時間在學習英語,在這十年的時間里,單詞量可能會不斷的豐富,但是語法規則是固定的就那么幾種,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從最初的簡單的對話,到后期的學習外國名著的片段,已經是一個不斷向其文化層面深化的過程。所以說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育的最終走向。
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大學生英語教育中的滲透
1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要想在大學生的英語教育中潛移默化的滲透跨文化的交際能力關鍵在于教師。首先,教師要樹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理念。教師畢竟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制定內容,并根據自身和學生的基本情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式。其次,教師要有相應的國外化素養,在講課時候,將一些外國的風土人情適當的穿插在課堂上,這樣既豐富了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程度,又可以經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之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改變學生的英語學習觀念
改變學生以應試為主的學習觀念。當今我國教育體制使得當今的學生學習,單純的就是為了升學、拿證。這種教育體制下的大學生學習英語卻不說英語,學習十幾年英語卻不會說英語,所以一定要改變當今學生的思想,把學生從應試的誤區里拉回到現實的生活中,讓學生知道并懂得學以致用的道理,幫助并鼓勵學生建立提高學生學習外國文化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有意識的去了解英語所承載的文化。
3教材編寫
在英語教材的設計上應該注重英語文化的融合。我們課以通過閱讀我國古代的小說了解我國的古代的社會形態和價值觀念,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閱讀英文小說來了解英語國家的誰會形態和價值觀念,所以,我們在教材的設計上可以選擇英文小說中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篇章,同時,還可以選擇一些劇本中的節段作為英文教材中課文。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多媒體、新媒體等先進的科技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找一些基于國外名著編寫的教材的部分的應試資料,讓同學們更加形象直觀的了解國外的文化。
4教學方式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原有的教和講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主動的攝取英語文化的意識和和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教育大綱的要求給學生找一些相應的電視劇、電影和歌曲,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與同學一起觀看,并在學生不懂得時候給學生講解,使學生輿情娛樂,在放松的狀態即可受到英語文化的熏陶。教師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分享一些好的英文歌曲、電影、電視劇給學生,這樣可以不把英語化的熏陶局限在課堂上,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去學習英語、品味英語文化。這種課后的學習方式也不用擔心會失控,因為微博、微信等都是具有很好的互動性的。教師可以把英語課文改編成劇本,或者將英文名著改編成劇本,給學生設計相應的角色,在劇本的排練和演出的過程中,使同學設身處地的感受英語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師還可以把一些藝術品的照片及其產生的背景介紹給同學,讓同學們了解英語國家的審美觀,因為審美觀也是文化的概念之一。學校和教師可以請一些外國教師或者是外國留學生來到學校里近距離的和學生接觸和交流,增加同學英語實踐的機會,讓同學體會到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應用。
總之,當今的大學英語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教師要提升自身的英語文化修養,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的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英語文化的滲透,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素養,這樣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專業知識和跨文化交流的多元化需求。
跨文化交際論文11
【摘 要】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了人們不可避免的一種交際方式。國際上跨文化交際早就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外語教學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習者獲取一個表達思想的新的工具,使其做到恰當有效的交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歷史 內容 外語教學
一、跨文化交際歷史
(一)跨文化交際研究的起源
跨文化交際研究最早可追溯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二戰后,美國政府發現本國派出的外交官員不僅外語基礎差,而且對其他國家的文化也不太了解,這種情況極大地影響了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美國國會于1946年通過了外國事務法案成立了外交學院,美國最好的語言學家和文化學家受邀定期為外交官員及其他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語言學家George L. Trager 和文化學家 Edward T. Hall 被公認為其中舉足輕重的兩位人物。Trager對于語言培訓方法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觀點獨到,論述精辟。Hall 最早提出了“跨文化交際”一詞,被公認為跨文化交際之父。他的經典之作The Silent Language (1959)被看做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二)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展
60年代起,跨文化交際學這門課程在美國的一些大學里開設。60年代中期,在匹茨堡大學的一批學者組織了研討會,組成了一個研究中心,David Hoopes主編并出版了《跨文化交際學讀本》。在當時論著缺乏的情況下,這本書在教學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70年對于跨文化交際研究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一年,國際傳播協會正式承認跨文化交際學這一領域,并在協會下而成立了跨文化交際分支,言語傳播協會在協會下也成立了跨國與跨文化交際委員會,并確定1970年為“跨文化與跨國言語研究交際年”。1983年Gudykunst的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建立。從此,以Gudykunst 及TingToomey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學者開始了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研究。目前,跨文化交際已經形成為一門成熟完整的科學體系,在美國有約130多所大學已開設了跨文化交際學這門課程。跨文化交際涉及了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管理學、民族學、大眾傳媒學、美學、宗教學等許多領域,并成為其研究方向之一。相關論文與專著層出不窮,充分顯示了跨文化交際學作為新興學科的勃勃生機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質特點。
二、跨文化研究主要內容
概括起來,跨文化交際研究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較研究、跨文化交際過程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
基本概念研究主要包括:文化和交際、跨文化交際、文化身份、民族主義思想和民族相對論思想、成見、交際風格、文化調試七個方面的研究。
文化比較研究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這類研究主要包括高語境-低語境文化、多元時間-單元時間文化、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文化、強不確定回避-若不確定回避文化等。
任何形式的交際都是一個訊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影響跨文化交際訊息編碼和解碼過程的因素及復雜程度遠遠多于或高于一般同族文化內部的交際。感知和歸因、語言和非言語交際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交際,包括跨文化交際的基本過程。
三、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
交際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外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外語教學可以被當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環。以國內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制定歷程為例,80 年代中期,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制定了統一教學大綱,實施四、六級考試,這些都對英語教學起到了推動作用。但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英語教學的一項緊迫任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里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要求,國際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導“To know,to do and to be”。我們的外語教學應緊扣世界教育的發展方向,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素質的人才。
四、小結
跨文化研究雖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是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作為跨學科的典范,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對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形勢等起到推動和穩定作用,對于個人的生活體驗及世界觀的改造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對很多其他學科的研究和發展尤其是外語教學者的工作提供了啟示。
【參考文獻】
[1]Guo-Ming Chen, Willian J. Starosta. 跨文化交際學基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xx.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xx.
跨文化交際論文12
摘要: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中俄兩國交往日益頻繁。但是在交往過程中,由于雙方文化背景不同,致使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語用失誤。稱呼語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最常見的語用失誤類型之一。文章旨在對中俄兩國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稱呼語語用失誤進行分析,探尋避免稱呼語語用失誤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稱呼語
中俄兩國文化交流不斷增多,對俄漢稱呼語的語用失誤研究,有利于促進兩國跨文化交際成功進行。俄羅斯學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認為跨文化交際即代表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的交際(Тер-Минасова20xx:10)。我國學者賈玉新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交際。”(賈玉新,1997:23)文章主要以利奇G.Leech的“禮貌原則”、列文森等人的“面子理論”及詹妮托馬斯等人的語用失誤理論為基礎,對中俄文化交流過程中稱呼語方面語用失誤進行研究,分析產生語用失誤的原因,提出相應解決策略。稱呼語遵循禮貌原則。
研究俄語稱呼語分析其語用失誤,不能忽略俄語稱呼語的社會和文化屬性。
俄語稱呼語具有以下屬性:社會象征性、歷史性和民族性。稱呼語可以按詞性劃分為代詞性稱呼語和名詞性稱呼語兩大類,代詞性稱呼語,俄語中典型的語用失誤主要表現在ты(你)和вы(您)的用法上,忽視這兩個詞的文化性和民族屬性,易引起語用失誤,造成交際誤會。名詞性稱呼語是文化差異最大、使用最復雜的一種稱呼形式,它主要包括:專有名詞稱呼語、親屬稱呼語、職位稱呼語等(王金玲,20xx:39-42)。例如мама、媽媽、РозаАнреевна、小張等。對比中俄名詞性稱呼語和俄語稱呼語可知,漢語稱呼主要說明彼此間的關系,親屬、師生之間均要呼出輩分、職務等。漢語中的這種語言習慣與俄語有很大不同,在俄語中,用于表現說話者和受話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用名、父稱、姓不同組合方式及小名來表現的,很少出現如漢語中代表受話者地位的詞。在中俄跨文化交往的過程中,語用失誤對于交際有著重要影響。
分析可知,產生語用失誤的原因主要是語用負遷移和文化差異。語用負遷移,主要是指人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將本國表達方式、語言的使用習慣遷移到跨文化語境當中,產生語用失誤,導致相互無法正確理解的交際障礙。如在俄羅斯文化中,學生對老師稱呼“препоаватель”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應當稱呼其名和父稱,在中國文化中則恰恰相反,對老師直呼其名則是不恰當禮貌的行為。文化差異也是造成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中國文化屬于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的孔孟之道是各朝君王推崇的主要治國思想,對中國人的價值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俄羅斯,東正教對其歷史、文化、思想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是由于兩國之間深層文化的不同,使中俄兩國禮貌用語的構成和使用上存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由于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常出現語用失誤。從價值觀念上來看,在中國文化當中推崇集體思想,重視集體利益及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發展歷史當中,中國人形成了強烈的等級意識和家族理念。雖然現在已經進入現代社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但是這種較強的尊卑長幼的觀念,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植根于人們的價值理念當中。這種社會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說話者對聽話者的尊重,在現代中國形成了一套約定俗稱的禮貌用語體系。最典型的稱呼語如“王老師”、“張局長”、“舅媽”等。
俄羅斯文化當中受西方價值觀念影響較多,較為強調個人價值,強調個體的獨立和個體的平等。
這些價值觀念在稱呼語中也得到很好的體現,如老師在稱呼學生的時候用“вы”,體現出師生之間的平等意識;在工作時,同事之間稱呼名和父稱,很少使用帶有表示職業性質的'名稱。以上這些在價值觀方面的差異是導致中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價值觀念的不同只是文化差異的一部分,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語用失誤有待我們進一步發掘和研究。針對上述原因,本文主要提出以下策略:
1.了解俄羅斯國情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交往者要全面了解俄羅斯的國情知識,以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可從書本、俄羅斯人日常對話及報刊等途徑學習俄羅斯人的稱呼語文化。
2.強化元語用意識俄語學習者從學習的初期就要不斷強化元語用意識,注意俄語稱呼語的正確表達方式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現象,這就對俄語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加強俄語姓名學及稱呼語的相關研究,國內針對稱呼語,尤其是姓名學的研究相對較少,需要我們不斷挖掘俄語姓名及稱呼語的文化內涵。文章主要對中俄交往過程中稱呼語的語用失誤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避免中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稱呼語語用失誤的策略:全面了解國情知識、強化元語用意識和加強姓名學等相關研究。
跨文化交際論文13
論文摘要:我國加入WTO后,將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事務,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主要在于了解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不同點并具備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外語能力
人類社會進人21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間交往的增加,已逐漸形成全球化、國際化社會。在國際化社會環境下,跨文化交際已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一般是通過兩方面來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異國文化及其特點,擁有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才能使我們有效地找出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才能做到既能說會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體,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消除隔閡,更積極地融入到與對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的實現,實質上主要就是通過語言交流這一重要交際手段完成的。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但其外語語言運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那么,跨文化交際也是不能實現的。反之,如果有著較強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但卻不了解異國文化特點,沒有異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文化理解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語言是文化形成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中,并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從許多方面參與國際事務。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定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廣義上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鮮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制度國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們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就要了解、區別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重視不同文化的學習。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有著不同差異,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傳統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由于歷史較短,主要屬于近現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下面即幾種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文化背景差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培養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以謙虛為美德,不喜歡自我展示;堅信有真才實學無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滿招損,謙受益”。西方人則往往習慣于展示自我,以個人為本位。習慣于表現自我,自信、夸張,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上,中華民族向來主張把集體放在首位,提倡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的一個方面超過了集體方面,特別是美國文化往往倡導個人主義。有著“自助者,天助也”,“要敗事,找幫手”等說法。
(二)風俗習慣差異
當別人贊美你時,中國人的習慣是客氣一番。而西方人則比較坦率,聽到對他們的贊美時,首先會說“謝謝,”(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時,可再用“但是,”(but一)來轉折。還有,中國人認為一些可以公開詢問的事情,如,年齡,收入,婚姻,行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認為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成為口頭交際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異
中國與西方也有著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語言中。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為主。佛教已經傳人我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類問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教(Chifstianty)文化為主,其影響最大。許多節日都與基督有關,如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體系不同,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造成的。長期的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促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我們習慣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則往往直來直去。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從上面幾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沒有多種文化知識和對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際必然會遇到障礙。但是,異國文化知識只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前提條件。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外語語言能力。
二、加強外語語言聽說能力培養
語言是交際的最主要的手錢,是一個理想的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種種規則的了解。語言能力是“言者和聞者的語言知識”,這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于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的。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語法、語音、詞匯的知識在學習者大腦內在化的結果。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外語語言能力),就是與不同國家、社會文化集團成員交往時,能夠得體地解決說什么、怎么說,和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后天習得的,是經過刻苦努力實踐取得的。
在跨國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說話者語言能力欠缺,語言失準,表達不當,詞不達意,話語結構混亂,就會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妨礙有效交際的實現,不但達不到我們預期的交際目的,有時還會引起一些誤解,導致交際中斷或失敗。
因此.我們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異國文化外,還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即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
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途徑完成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外語能力的培養。外語課程從小學連續開到中學、大學,在大學里又連續開四個學期,其課程開設長度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也同時說明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學習外語語言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國現在各級各類大學每年培養出的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行各業人才,正在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對外交流的主力軍,在各種涉外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擔當著重任,這說明我們的外語課堂教學成績是很大的。
但是,外語能力與外語語言交際能力是有區別的。外語能力的概念是籠統的、廣泛的;可以包括書寫能力,文字翻譯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語語言能力,系指口語交際能力。多年來,盡管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了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種專業人才,我們在專業人才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國學生目前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許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并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有的甚至還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但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語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國人關于“早飯你通常吃什么?”這樣簡單的口語問題,原因在于學生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饅頭和稀飯”的詞語。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托福考試成績很高,在國外餐館卻不會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時間卻已經過去了20多年,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我們要想順利地進人跨文化交際全球化時代,從現在起就必須重視加強外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否則,我們將落后于時代。
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即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呢?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在現有課堂教學基礎上進行如下改革嘗試。
(一)加強課堂互動,重視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現在的外語口語交際能力水平及新形勢的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爭取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更多地外語環境,讓學生課堂上有說外語的機會,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外語口語能力。
(二)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口語課時
我們應該調整目前的課程設置,適當地增加外語口語課,進行一些專門的口語會話練習。理想的外語口語會話課應該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沖破時空的限制,將各種人物,事件,場合較系統地搬進課堂,進行實際模擬交流練習,這樣可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試形式,增加口語測試項目
盡管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設置操作難度較大,但是,增加口語測試項目是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我們現行的外語四、六級考試制度,實際上還是一種應試模式。長期以來許多外語教師一直在探討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為受到這種考試形式的限制。現在隨著形勢的飛速發展,“地球村”的形成,這種應式考試模式對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
總之,跨文化交際的實現與外語語言能力是密切相關的,而外語語言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既教授學生跨文化知識,又培養他們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加大培養精通專業,又擅長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變我國目前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不適應狀況,盡快融人21世紀全球化時代。
跨文化交際論文14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英語的教學僅僅需要教授英語的技能、基本知識、旅游知識,還需要為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目前,我國旅游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的現象非常嚴重,學習了相關的基本知識,卻無法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對于教學來說可以說是失敗的。隨著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普遍,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英語教學的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
(一)語言在相應的文化下才有實際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同樣一句話,放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涵義,因此文化對于語言的影響是很大的。語言可以說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一種文化理念,透過賦有語言的文化,人們可以了解該民族的歷史人文、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不懂得文化,就無法對語言進行準確的理解和深入的掌握,可以說,脫離了文化學習語言無法領悟語言的精髓,就學不好語言。旅游英語同樣需要結合國外的文化學習,要掌握英語學習的背景,在這個基礎上理解好語言所帶來的涵義。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目的所決定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是為了交流,而不僅僅是為了學習,也就是說語言是一種媒介,聯系著背后的人與人。對于旅游英語的學習者來說,僅僅掌握英語的.語法、句型、詞匯和語音規則是遠遠不夠的,一門語言發展了那么多年的歷史才凝練而成,是在積淀了很深入的文化基礎上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恰恰是讓學生能夠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英語交流。因此,在旅游英語的教學目標中,語言、旅游知識的教學與文化的教學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否則就容易產生誤解導致交際失敗。
二、跨文化交際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對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教學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涉及到語言的專業能力其教學方式應該有所創新,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主要存在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教學方式陳舊,沒有創新
目前雖然有些教師已經開始注意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于旅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些學校將語言知識的教學放在整個教學的重要位置,對于其他能力的培養卻懶得花心思。英語的學習僅僅在卷面上,只是為了考試,對交際沒有提供相應的設備和場所,其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和改善。
(二)對目的與文化的學習
現在有些旅游英語的學習者過多的注重西方文化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甚至放棄了對自己語言的理解和掌握,而是硬生生的去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價值理念以及行為方式,對漢語的學習卻不怎么上心,這種削減式的學習做法同樣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跨文化交流,是在良好的掌握母語文化的基礎上,對外語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形象。脫離了母語去學英語,為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三)語言的應用能力較強
事實上,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就無法進行溝通和交流,但是當語言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流利程度后,文化障礙也會顯得比較突出,這主要是指此時語言失誤很容易獲得對方的諒解,即使發生了溝通不暢的情況,也會被誤認為是一種認為的故意的語言行為,這種導致的文化交際上的沖突風險會更大。
三、如何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針對旅游英語的教學目的和當前的教學方式,需要在語言的學習中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采取以下幾點為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創造條件:
(一)運用教科書教授詞匯蘊含的文化內容
在旅游英語的學習中,最為基本的就是英語詞匯,可以說這是學習外語最最基礎的內容,這些詞匯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這些英語詞匯的產生、消亡以及新陳代謝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例如“Friday”這個詞在英美人眼里就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它是指耶穌受難的日子,這也就產生了周五一系列不太好的內容。而相對的“Sunday”是耶穌復活的日子,于是就有與之相關的比較好的涵義。教師可以在教授詞匯的過程中,將這些文化的內涵講給學生聽,就會使整個教學增添生趣。
(二)將了解語言的文化作為課下作業
課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尤其是進入大學,一周兩三節課并不能教授英語的全部內容,任何老師都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教授完,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需要利用課下的時間。教師進行授課后,可以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的體會詞匯、語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段的意義,擴大學生的外語語言和文化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為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體會交際的成就感,尋找交流的環境,促進他們對語言的鍛煉和交際能力的培養。
(三)聘請外籍教師教授課程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學習一門外語,尤其是在國內沒有那么好的語言環境的條件下是何等困難,旅游英語的教學中應該聘請外籍教師參與教學,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交流欲望,而且還能夠將關于文化的內容做更好的理解。外籍老師,尤其是英美教師,他們知道在什么場合下應該說些什么內容才不被引起誤會,這恰恰是中國教師所缺乏的,即使是在國外呆了一兩年的中國教師,也無法達到較好的語言文化的理解水平,因此,聘請外籍老師對于學生的聽力以及口語都將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從旅游英語專業學習的角度來說,和將英語的老師接觸是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際論文15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展和中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更趨多元化。對大學生的培養,無論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都必須把跨文化交際能力放在一個重要位置上加以強化。當今外語教學中存在著不少阻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問題,如:教師缺乏文化教學能力的培訓,教學中人為地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分割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多層面全方位從課堂、課外和社會實踐三維拓展進行。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言訓練;綜合素質;社會實踐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學習期間,筆者先后與韓國、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十幾個國家的同學交往,深刻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質。”這些能力和素質又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畢繼萬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新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在培養目標中強調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還要“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代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交際能力理論的提出者美國的社會語言學家Hymes認為交際理論包含四方面的內容:①分辨合乎語法的語言形式;②分辨實際可接受的語言形式;③能分辨得體的語言形式;④能分辨一種語言形式的常見程度。因此,第一方面的內容相當于喬姆斯基理論體系中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它是人的內在能力;后三方面的內容可通稱為“語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前者體現為語言形式的準確性,后者體現為具體情境中語言運用的適宜性,所以交際能力實際上就是語言能力與交際文化的結合。此外,交際是為達到某一明確目標所進行的活動,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由交際的有效結果或目標實現的“功效”來定義的。我們可以認為綜合文化能力是人文知識與精神的概括。語言是傳遞文化的媒介,學習外語必須學習文化,外語教學一定要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新的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對大學生文化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教學要求上也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在專門安排的文化素養一欄里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熟悉中國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熟悉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發展現狀、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具有較多的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培養當代大學生不僅要讓其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質,還應該使他們突破文化差異的障礙,在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順利跨越“文化溝”,構建“文化橋梁”。
二、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高校文化教學滯后于語言教學,這使“我國目前在校大學生的目的語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語言能力”。1996年,為促進我國外語教學改革,南方、北方分別成立課題組對中國外語教學現狀進行了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發現許多高校在教材、課程、投資、師資、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中國外語教學費時長、投資大、收效慢、效益低,學生的交際能力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培養。通過對比本人在國外學習的親身經歷,我認為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著以下阻礙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的問題:1.很多教師缺乏文化教學能力的.培訓,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欠缺,因此上課時底氣不足,無法正確引導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張紅玲的調查顯示,67%的外語教師未受過任何培訓,只能憑借感覺和經驗來從事教學。筆者對本院英語教師的調查顯示,近70%的教師未受過既有語言本身又有教學方法的培訓,接觸外國文化的質和量也不夠,缺少體驗外國文化的機會。2.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被人為分割。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交際能力的提高和語言文化教學是分不開的。教師應在外語教學中逐漸滲透文化點,在訓練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增強他們對文化的敏感性,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及這些差異在語言運用中的表現,從而在培養學生逐漸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時,不斷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覺性、主動性。然而不少教師忽略語言技能和文化教學的關系,人為分割兩者聯系。3.習俗代文化,忽略文化的特征。一份給英語專業三、四年級的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文化?”的確這題目難以全面回答,但是,學生回答“風俗習慣”的占67%,這多少讓人感到大學生對文化認識有些膚淺。而導致這一問題的產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教師在授課時的確是把文化的重點放在國內外的風俗和習慣上。我院先后請來的6位外籍教師做的文化講座上有5位(83%)都是講本國的風俗習慣,學生自然以為知道一些外國的風俗習慣就是對他國文化的全部或基本了解。
三、多層面全方位地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培養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必須,不然很難想象外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怎樣在工作崗位上與他國的政治與文化的交往、經濟商務的洽談中很好地完成任務。因此,在外語教學中這一能力的培養應放在重要的地位,單純地教語言技能而不注重甚至脫離文化的教學都是不符合時代精神的。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1.課堂教學主動導入一個人“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文化”,“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學習它所構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門外語,就意味著獲得一種新的對世界的看法。”只有關注語言的人文性,才能對外語語言的本質有更豐富、完善、深刻的理解,才能從外語教學方面來幫助培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優化他們的人格精神狀態,培養出有國際理解意識和能適應國內外多種發展變化的專門人才。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主陣地,應該抓住契機積極導入文化知識:一是開設專門課程,如英美文化、英美概況、語言文化交際;或對一些像英美文學這樣的傳統課程進行梳理和改革,因為“文學文本是跨文化交際研究最重要的領域之一”,這些課程可以用來強化人文精神、文化理念和價值觀,把文學欣賞和人文精神與文化素質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二是在各門基礎課上用“文化滲透”“文化旁白”,對將近“占80%百科信息”的外語教材進行合理地利用和引導,進行文化信息的點滴輸入。教師在講解詞匯、語法時都可以利用其有關的內容把文化知識滲透進去。課文分析時可以“旁白”背景知識,對文章中出現的西方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文化取向可以組織討論,不求統一,只求認識和了解。2.課外活動積極投入我們系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演講比賽、寢室英語等活動。最近我們還組織學生搞了一個《中國夢,我的夢》演講,很多學生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不僅多方位提高了學生對英語的理解欣賞和表達能力,而且大大激發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所以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各種文化、文藝、英語興趣提高活動,使他們從中汲取提高外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養料。3.社會實踐熱情參與一些學生在參加與在我校留學生的聯誼活動后說,通過親身體驗他們對“語用得體”“交際失誤”“文化錯誤”等課堂教學時學的東西有了較深刻的理性認識,他們撰寫的小論文體現了對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感悟和理性認識。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去驗證、鍛煉提高自己的語言技能、文化素養和交際能力。
四、結語
麥克盧漢的“地球村”這一術語告訴人們時空已在不斷縮小,跨文化之間的對話頻繁而緊密。當今的中國跨文化交往頻率加快,所以外語教學改革勢必要強化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在外語教學中開展“掃盲”運動,使人們對那些隱含的、潛意識的文化有所了解。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xx.
[2]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10-24.
[3]劉愛真,關于研制大學英語文化因素細目表的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xx,(2):44-45.
[4]北方課題組,關于外語專業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0(3):7-11.
[5]顧嘉祖,徐勁.“文學文本中的跨文化交際原則評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1):67-71.
[6]竇衛霖.跨文化交際導論[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xx.
【跨文化交際論文】相關文章:
跨文化交際論文05-17
跨文化交際論文(薦)07-15
詞匯聯想對跨文化交際的啟示論文11-04
關于跨文化交際英語小論文05-05
跨文化交際論文優選(15篇)05-18
跨文化交際與人格重塑的論文03-08
關于跨文化交際論文(通用6篇)06-26
最新關于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論文提綱11-29
最新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論文提綱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