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城市文化語境下文化建筑公共空間設計論文
摘要:城市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政治、經濟與城市精神的反映。當代文化建筑作為提高市民自身素養,豐富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間,與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章根據城市文化的內涵,主要從城市空間文化和歷史文脈文化探討當代文化建筑公共空間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城市文化;文化建筑;公共空間
1城市文化及文化建筑公共空間的解讀
關于城市文化的定義,有從對文化的概念進行延伸的方法,例如學者張麗萍就通過對文化的概念進行延伸,將城市文化定義為人類生活于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都市社會中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也有較為廣義的定義,學者鄭為民認為城市文化是人生活在城市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綜合,也就是有形的城市空間文化和無形中精神層面的文化。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學界普遍使用的是廣義的城市文化的定義,即認為城市文化是人類生活于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文化建筑公共空間主要包括城市與建筑的連接空間,如廣場、灰空間、界面空間等;建筑間的公共空間,如文化建筑與其他建筑形成的公共空間、建筑改擴建中產生的公共空間;建筑自身的公共空間,如庭院空間、共享大廳、過廳、廊道等空間。文章從城市地域、建筑之間、建筑自身三個由外到內的層面,探討城市文化語境下文化建筑公共空間的設計策略。
2城市文化對文化建筑公共空間的作用
城市是人文的空間化。城市文化本質上涉及的是人與城市的關系,人、歷史、文化及其關聯,成為城市的靈魂,而文化建筑公共空間正是將城市靈魂空間化的場所。對于一個參觀者而言,一座城市的文化建筑就是這座城市靈魂的體現。城市文化對文化建筑公共空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城市空間文化和歷史文脈文化兩個方面。城市空間文化是空間化的城市靈魂,是物質化了的城市文化;歷史文脈文化是城市的內涵和精神特質,這種精神特質不僅體現在城市空間上,更體現在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3城市文化下的文化建筑公共空間設計
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文脈特色,充分了解自身特點成為城市良性發展的關鍵。我們可以從城市文化的對文化建筑公共空間的影響的兩個方面來對這些城市特點進行分析:
3.1延續自然聚落的地域特性
諾伯格舒爾茨曾指出人文場所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斷精細化,對不滿足人類定居的部分進行補充,最為關鍵的是人類必須對自然的理解象征化。為使文化建筑能夠延續自然聚落的特征,必須對自然聚落進行類型學以及精神層面的解析,新地域主義的可以這一思想的生動體現,代表案例主要是西扎的波諾瓦茶室。波諾瓦茶室完美的契合了地形,整個建筑的體量與屋頂形式,使其如同在布滿巖石的海岸上生長出來一樣,平面的布局也反映出與地質結構向適應的處理方法,各種細節的處理無處不體現出西扎對葡萄牙鄉土建筑傳統的探索。
3.2對歷史人文的延續與尊重
對應城市文化中的歷史文脈文化,歷史文脈是一個隱性的概念,需要我們結合類型學等建筑理論進行分析提煉,使歷史與現代進行對話,形成場所的歸屬感。文化建筑的公共空間承載了眾多集體記憶與歷史文脈,需要在設計中結合當地特殊的歷史人文與風俗習慣,并進行提煉與象征化,才能夠符合當地歷史文脈的文化建筑公共空間。代表案例是劉克成設計的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劉克成根據中國唐代里坊制的居住模式,進行提煉與象征化,建成的博物館平面具有古代城市的居住模式,卻又在空間上進行了創新,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展覽空間。
4文化建筑間的公共空間設計
建筑間的公共空間在空間體量上較小,卻更接近人的尺度,這里公共空間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類,即新舊文化建筑之間的連接空間,多個文化建筑間形成的公共空間以及文化建筑與非文化建筑形成的空間。城市空間文化對這些空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與城市空間的連通性,這種連通不僅體現在城市公共交通上,更體現在步行空間的延續上。讓努維爾設計的盧塞恩文化中心,基地位置相對復雜,努維爾的設計處理了火車站、碼頭、汽車站的人流,并通過廣場與灰空間的組織,使人流更加方便的到達文化中心的廣場。對城市步行空間的延續上較好的案例是磯崎新設計的深圳文化中心,主要包括圖書館和音樂廳兩大功能,通過二層平臺的人車分流,實現了步行空間的延續。歷史文脈文化對這些空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脈的延續與地域特征的提煉與象征化上。這種延續不僅是視覺上的模仿,更是空間感受的再造。在處理新舊關系時,后現代主義的觀點普遍認為,用玻璃幕墻連接老建筑與新建部分是較為合理的延續歷史文脈的做法。這點,皮亞諾設計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擴建工程就不失為典范。
5建筑自身層面的公共空間設計
建筑自身層面的公共空間相對與前兩者的層級,顯得更為精細化,是體現文化建筑精髓與特色的空間,主要包括建筑的庭院空間、共享大廳、過廳、廊道等。一般來說,共享大廳是整個文化建筑公共空間的高潮,不僅在空間上協調功能空間與交通空間,更在造型意匠上延續歷史文脈或是進行未來感的嘗試。這里是城市文化的兩個方面共同創造出來的。共享大廳的空間形態一般為內緣型、外緣型與內核型。不同的空間類型產生的結果也是與城市空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內緣型一般能將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良好的過渡,如魯塞爾文化中心的大屋蓋形成的灰空間就將城市公共空間良好的過渡到建筑的公共空間;外緣型一般直接與城市功能空間相連,使得文化建筑更好的使用城市功能空間;內核型能夠有效的組織各個功能空間,并能規避掉一些外部的不良因素,形成自己特色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明潔.當代中國文化建筑公共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2]張燕.當代大學建筑公共空間形態設計與研究[D].天津大學,2010.
【談城市文化語境下文化建筑公共空間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地鐵公共空間設計的地域文化特色探討論文02-27
論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建筑理論教育11-17
關于藝術文化與建筑設計論文04-01
談禮樂文化對建筑的影響11-16
談用建筑設計理念營造城市夜空間02-21
生態文化引導下的城市形態設計研究提綱11-22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11-20
論文化轉向在外事翻譯語境中的體現論文提綱03-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