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聲樂藝術的傳承發展分析論文
摘要:我國的傳統聲樂藝術是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一起發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淀,更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傳承價值。在實際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民族傳統聲樂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本文將以《孟姜女》這首敘事性傳統聲樂作品為例,從傳統聲樂藝術的現狀、傳承與發展三方面進行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傳統聲樂藝術;傳承;《孟姜女》
由56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組成的華民族傳統聲樂藝術內容豐富多彩,藝術形式多樣,具有巨大的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尤其是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如何進一步推動傳統聲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豐富傳統聲樂藝術,是值得我們這一代文藝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一、傳統聲樂藝術的簡介
我國的傳統聲樂藝術主要包括戲劇、曲藝、民歌、歌劇等四種主要表現形式。這些藝術形式表現了我國境內土生土長的聲樂藝術———運用中國的發聲技巧、文字韻律、音樂構架體現中國傳統聲樂的特色。聲樂藝術是一種美的創造,演唱美、音樂美、語言美是一個既獨立有相互依存的美的創造。聲樂主要是通過語言來代表歌曲,利用聲樂特點表現出歌曲主人公的感情,提高聲樂的藝術價值。在我國民族聲樂發展中,清晰、準確的歌唱語言是審美的主要標準,只有這種民族語言才能表帶出音樂的內涵和神韻。清晰的語言是聽眾聽歌曲時與人們產生共鳴的關鍵,所以語言是形成歌唱民族風格的主要特征。在聲樂表現中以“聲”、“韻”、“調”為特點的漢語發音規則增加了民族聲樂特殊韻味和風采。音樂美主要包括音樂節奏美、合聲美和旋律美等。民族聲樂中的情感、語言和韻味等構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同時也構成了獨特的審美感受。我國56個民族在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語言特色等方面各有不同進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民族聲樂,又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改進,形成了不同的聲樂藝術風格,主要區分在發聲、曲調、語言三方面。因此一般情況下要從語言、曲調、發聲三方面來研究中國特色民族聲樂。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理論基礎也就是這三個方面。以《孟姜女》為例,“孟姜女哭長城”,原為蘇北民歌,傳唱的是秦始皇時,新婚丈夫因征收徭役到北方修長城,不得不與孟姜女生離死別,孟姜女千里尋夫不成哭倒長城的故事。該故事在我國古代就被改編多種音樂形式流傳各地。至今我們依然能聽到傳統聲樂關于這個故事的描述,由此可見傳統聲樂形式深受人民群眾喜愛。1990年,詞曲作家劉麟與王志信根據這個民間故事,創作了《孟姜女》這首大型敘事性聲樂作品。《孟姜女》的故事取材、編曲創作跟傳統音樂表現手法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同時,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有融入了西方創作技巧,以此來體現出這部作品在當代的思想意義。是現代民族聲樂創作中最具有傳承和發展意義的作品。
二、傳統聲樂藝術的繼承
傳承不是守舊。怎樣才能把握傳統,守住特色是留給當代聲樂工作者的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我們要清楚傳統聲樂藝術的精髓是什么,做到“取其精華,其其糟粕”。首先,真假聲相配合是中國民族唱法的傳統技藝,用呼吸的變化來反映情緒的波動,講究聲音的平穩、語言的清晰、音樂的流暢,講究以情動人和人藝合一的精神,是一種聲情并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概括起來就是“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韻味十足”。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理論中,就把衡量一個演唱者演唱水平和藝術表現的重要準則看歌唱的咬字清晰、準確。如民歌《孟姜女》,歌詞為七字四句,運用比興的修辭手法,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孟姜女同丈夫之間由幸福美滿到天人永隔的故事。改編后的歌詞也基本沿襲了原歌詞中七字四句體的結構特征和韻律。如“線是相思針是情”“絮進寒衣伴君行”等歌詞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演唱時更添意蘊與詩意。在演唱時就更要注意咬字發音的準確性,歌詞之間的韻味連接。其次,“情”的表達在傳統民族聲樂演唱中也至關重要,即演唱時要“聲情并茂”,這個美學原則是傳統聲樂藝術的重要要求。我國的在古代針對這一原則就有很多的論述。如李漁的《閑情偶寄》中講到,歌唱要以情動人,若沒有感情的歌唱,就如同小孩背書,枯燥乏味,不能達到聲樂藝術的最高峰。中國民族聲樂的情貫穿于聲、字、腔中,成功的演唱都是能做到以情動人、動情唱字、張口含情。在預言、技巧的聯系中偏重于情,縱觀中國戲曲聲樂的變化歷史,“人為戲走,腔隨情變”成為不變的準則。如《孟姜女》第三段,這一樂章表現為樂思,突出情緒的轉變。這里描述從夏到冬,孟姜女在千里之外為丈夫縫制冬衣,歌唱者的情緒要由明轉暗,用拖腔表現無限的凄涼。再如樂章的第五段,采用的唱詞重復疊唱,旋律由下而上緩緩前進,以此來表現情緒的層次遞進,產生富有張力的戲劇效果。再者,講究“韻味”是傳統民族聲樂在唱法的又一大特色。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給了傳統民族聲樂豐富的營養,一部聲樂作品個性魅力表現在不同地域和民族在演唱中所表現出的濃郁民族色彩。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中,能否唱出歌詞本身所謂的韻味是衡量一位演唱者水平的硬性標準。唱曲之妙全在頓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韻味”對一部音樂作品的重要性就如調味品對于佳肴,無韻味則作品平淡無奇。針對《孟姜女》來講,它原是蘇北民歌,唱詞和唱腔保留了大量的蘇北特色。唱詞中有這么一段,“聲聲血淚聲聲喚,天也昏來地也暗,哭倒長城八百里,只見白骨滿青山”運用了“垛板”的音樂元素,通俗而又富有韻味的唱詞配上口語化的音調,生動的給我們描繪出當時主人公悲痛無望的情緒狀態,讓整個音樂作品起伏跌宕、張弛有度,富有欣賞性和藝術性。
三、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要發展就不可避免的要借鑒。借鑒西方音樂的精華,豐富傳統民樂的創作方式是現代音樂藝術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經歷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從詩經到近現代戲曲,不同時期煥發出不一樣的時代特點。到現代,中國民族聲樂要發展,不僅要對西洋音樂進行“借鑒”,更要敢于突破和嘗試,客觀地促進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首先在曲調風格方面,嘗試借鑒西方音樂元素進行創新,嘗試著把中國民族聲樂唱出國際范,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傳統民族聲樂,使傳統民族聲樂煥發新姿。以原蘇北民歌《孟姜女》為例,這首民歌原是五聲微調式,單樂章結構。在現代創作中,詞曲作家劉麟與王志信就借鑒西方音樂曲式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在傳統民族聲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方曲式特點,改變過去由于曲式結構單一,豐富的內容無法被包容的缺陷,是改編后的《孟姜女》結構宏大,內容豐滿,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其次在演唱風格方面,用西洋演唱方式和演唱音色豐富傳統民族聲樂的表現,用借鑒擺脫單一。例如《孟姜女》這首傳統民歌,它的句式結構是典型的轉承起合式,運用排比句式講述孟姜女千里尋夫、悲痛喪父、哭倒長城等一系列故事。作曲家王志信與劉麟借鑒西方詠嘆調式演唱方式把這首傳統民族聲樂作品進行改編,使這首古老民歌擁有新生命。改編后的《孟姜女》仍然保留了4/4拍,但擴大了音域,由原來九度擴大至十三度。通過變化的節奏,裝飾音的點綴和等手段增加旋律的變化,改編后的旋律更加流暢優美,更能變現主人翁的情緒變化。在作品的第二段增加了主題的變奏,拓展了第一段的樂理基礎,是作品的流暢度加強。作品的第三段反映的主題為樂思,轉調被大量運用,通過曲調的變化表現孟姜女情緒的變化,旋律的高低起伏營造出一種凄美的氛圍,帶動聽眾情緒隨著歌者變化,在第三段結尾部分,旋律推動氣氛走向高潮,音域高亢。這一段的改變不僅保留了原有民歌的節奏,還借鑒西洋音樂把曲調統一,有旋律表現情緒變化。在整個民歌的結尾第四段,整個音樂達到高潮,編曲者借鑒傳統戲曲中的搖板和垛板,用反復和強調的旋律來豐富音樂的調性,表現主人公在面對生離死別場面時的激烈情緒表現。從而塑造出真實感人的音樂形象。對待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守”與“變”,高校的專業聲樂工作者,對此要發揮重要的作用,要將傳統民歌、戲曲、曲藝這些長期被排斥在聲樂教學視線之外的演唱形式納入高師音樂教育課程中。另外,要重視聲樂藝術理論的發展,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并非只是體現在表演上,要“守”住聲樂理論的精髓,中國的戲曲聲腔理論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專業技巧,是我們研究、繼承、發展傳統民族聲樂必不可少的資料和教材。所以,要加強理論上的整合工作,做到在理論文字上的傳承,不僅要對各類別的聲樂藝術進行記錄,更重要的是要把每種聲樂藝術分別從發聲風格、旋律風格、語言風格分別整理,付諸于文字進而達到保護和傳承的目的。高師聲樂教學中,要盡可能的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不要固守陳規的進行模式教學更不能簡單的模仿教學,要敢于嘗試和體驗,比如在演唱形式及發聲技術上嘗試跨界演唱;在教學中,多挖掘演唱者的特質,注重演唱個性的樹立與培養,鼓勵學生突破現有狀態,尋找解放自己的最佳途徑。“守”與“變”并非簡單的“你存我亡”,不能讓二者絕對化、僵化,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二者的關系,要有分有合的實施進行,要把握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才能解決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解決好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關系到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所以要重視其發展態勢,保證其順利進行以推動民族音樂的更大發展。
四、總結
傳統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國聲樂藝術的“源”與“根”,它主要包括傳統民歌、傳統戲曲、傳統曲藝等藝術。面對飛快發展的藝術事業,我們專業藝術工作者要把握好方向,不能盲目的跟從摒棄,要有選擇的借鑒、融合,理智科學的對待新事物,讓傳統在新的環境中綻放的更加絢麗。不斷的進行傳承和借鑒,是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其發展不斷煥發生機的必然之路。在促進中華民族傳統聲樂的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專業藝術工作者不僅要把握好傳統聲樂的傳承,保留傳統文化的精華,更要避免照搬照抄式的學習,要學會借鑒優秀因素,融合到中華傳統民族聲樂中去,從西方聲樂文化中汲取養分,讓傳統在新的環境中綻放的絢麗的風采。
參考文獻:
[1]唐海燕.從《孟姜女》的藝術特征看傳統聲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2).
[2]孫建華.中國歌唱的歷程及美學特征[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傳統聲樂藝術的傳承發展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原生態唱法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影響論文03-17
淺議聲樂藝術下聲樂教學的應用論文03-01
聲樂藝術的靈魂淺議藝術論文03-01
多元化發展下的中國流行聲樂藝術論文12-03
傳統民間藝術傳承問題探討論文02-19
藝術類畢業論文-淺論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02-23
高校聲樂教育藝術資源拓展論文03-15
配電系統發展分析論文03-09
民族聲樂演唱當中的共鳴的策略分析論文12-16
美學視域下聲樂藝術的探討論文03-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