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科普展品形象藝術設計論文
我國科技館建設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到21 世紀初,達到建設的高峰。據最新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共有各種類型的科技類博物館、科學中心700 多家,建成開放的科技館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成果斐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普的受眾群體由中小學生擴大至大眾,包括高學歷的精英人群,因此,科普展品需要融入文化、藝術和哲學等元素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科技館需要加快發展的腳步,在提升展品自身內涵的同時,展品形式的創新設計和改進提高也成為科普展品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科普展品的形象藝術設計
科普展覽不同于文物、藝術、產品等展覽,它需要立足于科學而又要將科學知識傳遞給大眾,所以它既有展覽藝術的特點,又需要具有科學的嚴謹性。
形象藝術設計中“形象”要素是其核心。人類對物質的感知是通過身體的感覺器官進行的,各種物質的信息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不同形式的信號匯集到人類大腦,在大腦最終形成具體的感覺形象。“藝術設計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一個部門,其成果既是藝術品又是一種產品。從藝術的角度說,形象是藝術作品的基本特征,從產品角度說,形象是設計產品的視覺敘述。沒有了形象,設計藝術就沒有了思維載體和表達語言”。它與文學、音樂等其他文藝形式有明顯的不同,文學作品所描述的形象需要讀者通過對文字的理解展開想象構造出來;音樂雖然是被動接收的宣傳形式,但其不能準確地創造出明晰的形象,仍然需要聽眾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所以科普展品形象藝術設計是一種對在空間中有具體的形式,可以通過觸覺、視覺等感官系統感受到的展品形象的美化設計的過程。
二、科普展品形象藝術設計的方法
“藝術設計要求新、求異、求變,創新有著不同的含義,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創造性的。科技館展覽設計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取得成功。”通過參觀過許多科技館,筆者在科普展品的形象藝術設計方面總結了一些個人經驗,對展品的形象藝術設計方法提出如下觀點。
1.景物的借用
客觀自然物象和社會歷史生活萬象都是藝術家塑造藝術形象的來源,各地科技館在建館時一般也會有針對本地特色物產、景觀、工業、歷史、人文等介紹的需求,所以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在展覽設計時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提煉當地元素為我所用,這樣既起到了文化的傳播作用,也豐富了展覽的內容。
例如無錫博物院一樓“太湖與無錫”展廳,以太湖周邊文化生活為大綱介紹了太湖的形成歷史,太湖對周邊工業、農業、旅游的作用及太湖的污染治理狀態。展廳通過漁船、香樟樹以及墻面繪畫、頂部水波紋燈光等景物,在展廳內運用點、線、明暗、色彩等藝術手段還原了太湖煙波浩渺、景致怡人的景象。
展品設計時,設計師在場景中加入了一仿真的農舍,農舍內設計師使用農夫模型、舊桌椅模型等仿真實物,營造出早期普通農夫家庭生活的環境,在這種復古的氛圍中,設計師將太湖著名的四大農業文化知識(漁業、水稻、茶葉和絲綢)投影于墻面,游客走到農舍門前,太湖人日常生產生活的場景浮現在眼前:村民們正在養蠶、織布、品茶和曬魚干,并且能夠清晰地聽到紡車紡絲、織布機織絲的聲音和村民品茶交談等背景聲。
本案例將展品安置于環境之中,擺脫展柜、展臺造型的束縛,在農舍中利用投影傳播科普知識,在優美的環境氛圍中實現自身科普知識傳播的目的。設計師在各地科技館建設中可以通過對當地特色文化的藝術化提煉找到所需要的表現形式,以此提高展品的藝術美感。
2.知識點的延伸
單純的知識點展示可能會存在展項枯燥無味的問題,如果對指定的知識點進行延展,或許可以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元素,進而形成一件形象生動、深受觀眾喜愛的展品。
例如,蛇的紅外線感知展項展示紅外線的相關知識原理和應用,展項通過挖掘紅外線在實物中的應用,找到自然界中紅外線是蛇用來捕獵的這一線索,于是想到用經過藝術加工的蛇的造型增加展項藝術性。
很多知識點的發現都是與周邊事物有關系的,如丹麥科學家芬森通過曬太陽的貓發現了紫外線的殺菌作用,植物學家布朗是在研究花粉在植物受精過程中的功能時意外發現了布朗運動等。展項設計時不妨對知識點進行延展,通過對知識點全面的學習或許可以發現一些意外的美化設計方向。
3.新技術的應用
科普展品“形象”不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展品的外形。外形指的是一種輪廓概念,“形象”應該不僅包括外形還包括表現形式。
科技的發展給現在的展覽藝術帶來很多吸引人的展示手法,比如投影、摳像、VR 技術等。科技館中廣泛使用的投影可以實現實體展示所不具有的靈活多變的功能,投影的畫面可以根據所需展示的內容快速更改,不同的展示主題可以通過改變軟件內容來實現。隨著科技的發展,互動式投影技術的誕生拓寬了投影的使用范圍。通過投影機和微軟kinect 體感設備的配合,游客可以僅憑身體的簡單動作就可以在三維空間完成游戲互動。科技的進步使游戲可以脫離接觸式設備的限制,讓觀眾產生新奇感,增加觀眾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地質地貌水床展項介紹的是雨水對地面淡水的補給過程。在一個沙池內游客動手在沙堆里堆積出若干個沙丘,吊在上部的影像采集系統將沙丘和沙坑的分布圖輸入電腦,電腦通過運算后在沙坑內投影出流動的液態水。觀眾將手放在沙丘頂部時投影將自動在手的周圍開始模擬下雨的過程,隨著下雨時間的推移,沙坑內部的水量會逐漸上漲直至沒過較低沙丘最終形成一片連綿的水面。這件展品采用了實物沙池和虛擬投影結合的展示手法。投影機和沙池組成了展品的外觀輪廓,它的“形象”則是包含外觀輪廓和投影互動兩部分。
近些年來, 很多研究者認識到交互式產品的美學特征主要反映在愉快的用戶體驗上,用戶對產品美觀性的判斷可能更強調刺激的感覺(如視覺、聽覺、觸覺,主要是視覺)。所以展品形象的藝術化,不是簡單改變產品的外形,用一些曲線去勾勒出抽象的外觀,還表現在用生動的表現形式去吸引觀眾參與,讓觀眾在愉悅中收獲知識、認識科學。
4.藝術同行的借鑒
展品創造應該是不拘一格、不拘泥于形式、獨樹一幟、旗幟鮮明、匠心獨具、不落窠臼的。
在攝影藝術創作中,有一個經典形容詞“通透”,當一組片子被用上“通透”時,也就相當于對這組作品的認可。科普展品如果對“通透”運用得當,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立體通透設計的意義在于其可以提高觀眾的感受力,方便觀眾多角度深層次的觀察,對展品本身的認識也由外在的表面觸感轉化為內在的具象認識。展示的是植物細胞的內部結構,展項除了將植物細胞內部結構吊掛于空間外,還輔以燈光投影展示。獨立的模型讓觀眾清晰地了解細胞的組成,彩色的光影給展品帶來了夢幻的藝術效果,也給觀眾營造出體驗式的臨場感受。
當代展品的設計應該擺脫平面展覽形式的束縛,通過圖文版、模型、多媒體動畫等方式將三維空間合理運用,將展品的知識點鮮明、具體、完整、生動活潑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能做到無死角展示的科技展品可以說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生活中不僅有攝影、美術這種時尚藝術的表現方法可以借鑒,傳統民間藝術手法也可以用于展品形象的藝術性表現。一件展品的背面和正面的照片,這件展品所表達的科學原理是“光在同種均勻介質沿直線傳播”。如果光在傳播路徑中遇到遮擋物,就會在其背后形成影子,而影子的形狀與遮擋物的輪廓及光線的照射角度有關。早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認識到這一物理現象,并且由此發明了“皮影戲”。這件展品在展示光的直線傳播知識時借鑒了“皮影戲”的表現方式,用一些看似雜亂的廢品組合出多幅美妙的剪影。
三、結論
本文從展覽環境、展品主題知識、展品表現手法方面提出景物的借用、知識點的延伸、新技術的運用、藝術同行的借鑒等科普展品形象藝術設計方法,并舉例進行闡述。因為展品的展示范圍廣泛,在實際設計中上述方法的使用可以進行并行考慮,根據展示內容由多點同時出發尋找藝術元素。
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科技為藝術增加了多樣的方法,藝術為科技添加了飛翔的翅膀,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使人類社會文明呈現出美麗的進步過程,同樣也只有美麗的進步才會是社會發展的方向。
【談科普展品形象藝術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談知識女性形象的形而上趨勢論文參考文獻11-30
圖形軟件藝術設計論文12-05
有關藝術設計論文的致謝03-21
藝術設計論文14篇【經典】07-20
藝術設計論文-淺談景觀園林藝術設計11-20
談教育論文的寫作03-09
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02-27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論文03-14
談畢業論文的修改02-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