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樂舞俑的藝術特色論文
摘 要:漢代陶俑藝術在中華民族史冊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活靈活現的樂舞俑更是涌動著蓬勃的生命力,它那古樸稚拙、取大勢去繁縟及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藝術特色在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以至于漢代陶俑藝術對我國現代陶瓷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古樸稚拙;浪漫纖秀;寫意
提到陶俑大家就會立刻想到秦始皇兵馬俑,的確,秦始皇兵馬俑無愧于被稱作世界文化遺產八大奇跡之一,如果說秦俑的出現把中國古代雕塑推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那么漢俑的出現將在秦俑的基礎上大放光彩。樂舞俑獨具特色,在諸多陶俑中,樂舞俑造型精美是漢俑中的一枝奇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所要探討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樂舞俑真正所表現的藝術特色是什么?高度概括的形式背后又帶給大家怎樣的豐富內涵呢?而要真正理解這些問題,就得先以美術作品角度了解到底在樂舞俑身上人們寄寓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一、漢代樂舞俑的藝術特色
從藝術角度說,陶俑是用陶土燒成的以現實中的人物或動物為主要表現對象的陶塑作品,在中國古代美術雕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從中國殉葬意義看起來,“陶俑是替代活人殉葬的偶人,是商周人殉制度的變相延續,是厚葬制度下產生的文化現象”,它們是殉葬的人形,是作為主人享樂的工具。陶俑的出現其實象征了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的發展樂舞俑成了諸多陶俑中一個經典類型,主人生前以歌舞陪伴,窮奢極欲,縱情享樂,死后也要將生前種種享樂帶入陰間,仍需要在陵墓中陪伴主人度過日日寂寞的夜晚,可想而知樂舞俑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造型上運用了形式與內容想結合的手法,除了古拙、大氣特征之外更注重藝術上的寫意、構思表現、夸張想象,從而創造出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件件如此偉大的藝術品。
1.1古樸、稚拙是漢代樂舞俑的藝術表現之一,它比秦俑更拙更美。漢代樂舞俑雖比秦代俑較小巧,它具有秦代的風格,古樸稚拙是它的一大特點,面部刻畫簡練生動,動態古樸含蓄,如彩繪舞俑(見圖1),身穿長袖交領綠色長袍,一手揮動長袖微微向前擺動,衣服輕柔的質感表現至美,一手殘斷于身后,雙腿前傾,泛白的臉頰眼微睜仿佛已深深陶醉在翩翩歌舞之中,服裝線條自然流暢而且洗練,造型粗獷但足以帶有古代舞人的優雅氣質,動作雖然感覺有些笨拙但仍然是厚重樸實,舒展豪放,別有韻味,流露著漢代陶俑的古樸氣息,顯示了漢代人特殊的追求和審美觀念,充分彰顯了漢代陶塑獨特的藝術魅力。
1.2取大勢、去繁縟、高度概括的表現手法是漢代樂舞俑最純正最迷人的藝術特征之一。樂舞俑在動勢上表現的活靈活現,形態刻畫不拘謹不拘于細節,樂舞俑多注重整體效果,人體形態干脆利落,手法簡練,線條以曲線為主,給人若隱若現的感覺,比如東漢樂俑(見圖2),圖中兩位男子靜坐吹奏,雙膝盤腿而臥,圓滑的線條寥寥幾筆,但概括形象;頭戴官帽,面部五官微微突起,雙手捧于嘴唇做吹奏動態,雙手一前一后,和我們現實生活中吹奏形式一樣,沒有去刻畫細節,比如手部以塊面形式表現,只整體上抓住人物動勢,大的人物動態走向,不煩瑣,表現淋漓盡致,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形象。
1.3浪漫纖秀的藝術風格。漢俑楚風,又承秦制,并且融合創新。“史學家說漢承秦制,主要是指政治體系、組織形式、法律條文等。從文化上看,西漢因襲的主要是楚文化,這一點在樂舞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漢初年楚聲統治了整個上層統治集團的音樂生活,自漢代高祖劉邦起,終漢朝一代,皇室成員寫詩都用騷體,唱歌都是楚聲,跳舞均是楚舞。漢代時歌舞已有了較高的水平,漢高祖劉邦雖文化不高,但善作楚歌。”(注:《漢景帝陽陵探秘》P119)楚文化以柔為美的審美觀念對漢代產生了直接影響,形成了以纖巧秀麗為美的藝術風尚,其造型優美,姿態生動傳神,極富動感,漢俑形體雖小,在注重宏觀的藝術效果方面,它又與秦俑一脈相承,表現出宏大的氣魄,因為沒有刻意求工,漢俑的風格更加自由揮灑,選材更加生動活潑,造型生動,神采浪漫飛揚。陽陵出土的一些樂舞俑高45厘米,長眉細目,面部敷白,朱丹點唇,小口微啟,面龐豐潤,有的收腹撅臀,有的細腰斜胯,有的仰面揚袂有的神態機敏,陶醉在樂舞中,他們寬大的袍袖隨著音樂飄揚,削肩細腰,色彩淡雅,表現了東方女子的文靜含蓄之美,舞動著的人物個個都是鮮活的,跳躍的……但站在你面前的分明是直立不動的偶人,陶俑的生命和姿態卻在一瞬間定格,雖經兩千多年歲月仍然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二、樂舞俑藝術特色的形成原因
漢代陶俑涌動著蓬勃的生命力,其中樂舞俑是最純正最迷人的藝術,樸素自然、古拙稚氣、雄渾率真、痛快淋漓的藝術特色的形成原因受楚文化及當時的政治背景的影響很大。
2.1楚文化藝術影響深遠,以至造型藝術中楚風盛行。“在歌與舞緊密結合的漢代楚舞必然伴隨著楚歌一起流行,楚舞甚至比楚樂影響更大、更深遠,在整個兩漢400余年間,楚風均盛行不歇。”(注:《漢景帝陽陵探秘》P120)漢代的音樂舞蹈繁榮昌盛,樂舞俑為數眾多,構成了漢代的華彩樂章,這個樂章的主旋律則是漢代陶俑的淺吟低唱,無論是音樂還是舞蹈都受到楚文化的影響。
2.2社會政治背景對陶俑藝術的影響。文景帝統治期間,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雖提倡節儉持家,但漢承秦制,厚葬之風已深入人心,陪葬陶俑的生意十分興盛,為了遵守節儉之制不得不把陶俑形體減小,運用模制成型,批量生產,即可節省工本,也可節省人力,善于創新,大膽變革,人體的塑造藝術比秦俑有了較大的提高。漢代大批樂舞俑造型各式各樣,樂舞俑中吹笙、撫琴、撞鐘、擊鼓者各具神態,十分有趣,無不活脫脫充滿生活氣息,陶俑中有男有女,造型洗練,形象生動,神情浪漫飛揚,數不盡的送葬明器的制造在當時形成了一種產業。
漢代樂舞俑從一方面體現了制陶工匠的高超技藝,從另一方面為當今帶來了很大的參考價值,漢代的藝術特征至今都能體現在現代的陶瓷作品中。例如現在國內很多雕塑作品造型簡練,線條概括的恰到好處,實體比較敦厚、笨拙,但表現的內容卻不乏其中,采用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來體現烘托自己的作品,一方面運用了古代的表現手法,把漢代的精神體現其中,另一方面在古代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思想,古今結合創造出更有表現力的作品,意義深重。
參考文獻:
[1]《美的歷程》,李澤厚著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8年版.
[2]《蘇軾“尚意”美學思想淺探》,盛學玲.
【漢代樂舞俑的藝術特色論文】相關文章:
分析黃賓虹山水畫的藝術特色論文12-07
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藝術特色探析論文06-22
環境藝術設計與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研究論文11-15
簡析蘇軾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論文12-18
淺談蘇軾詞的藝術特色12-02
室內樂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究的藝術論文03-06
藝術論文06-09
體育特色教學俱樂部創建論文02-18
漢代眉妝研究講述12-11
淺談馮至詩歌藝術特色11-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