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漢水流域地區的道教音樂文化論文
關于道教文化的起源,起初就有借托老子為道教創始人的說法,以后在佛教傳入后,受到佛教關于佛國凈土的影響,道教徒又編造出一套天宮神仙世界的說法來與之抗衡,并抬出一個據說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已存在的所謂“元始天王”作為道教的教主,而老子則成了“元始天尊”所引渡的一個“得道成精”的“天仙上品”。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它首先是在漢水一帶發展,然后在長江一線流傳甚廣,最終在長江流域形成了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和齊云山四大道教名山。道教是從我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巫術,特別是戰國秦漢以來的神仙方術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至東漢末年,才開始出現并形成最初的道教組織。漢水文化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就是熔鑄出了純粹中國特色的宗教——道教。原始道教是在古代巫術、神仙方術的基礎上,吸收了道家的思辨哲學與儒家的倫理哲學而形成的,漢水上游恰好提供了熔鑄這多種文化的大熔爐。道教各派中創立最早的一個教派——五斗米道,就是在漢水上游的漢中盆地發展壯大,并由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
東漢末年,“五斗米道”的教主張魯占據了漢水上游的漢中。他遂以政權、教權首領的雙重身份,在巴、漢地區大力推行五斗米道。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藝術形式來顯示自身的力量,而音樂也就成了表達宗教信仰,宣傳教理,教義的重要手段。道教音樂是由聲樂和器樂兩部分組成,道教音樂中的樂器幾乎包括了漢民族樂器的全部,用的較多的是鐘、鼓、磬、鈸、鐺、木魚等打擊樂;笙、管、笛、簫等吹管樂;古琴、阮等彈撥樂。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獨唱、齊唱、獨奏、合奏、伴奏等形式。聲樂是道教法事音樂的主要部分,曲調(即經文)總是十分具體的,表達了進行法事的人的愿望與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頌贊于天仙。曲調與曲詞和諧統一,各種曲式貫通搭配,組成了整個法事活動。
漢水流域的道教音樂當以漢中地區、安康地區、商洛地區的最有代表性。據在民國十年左右見過城內道教樂班活動的老人說,道教樂隊至少五六個人,人多時還很有氣派,可以在街上擺開場子,影響很大,他們使用的樂器有管、笛、笙、簫、鐃、鼓、釵等等。自稱自己演奏的是“南音”,“南音”當是從武當山和湖北、河南傳去的音樂。漢中地區地處陜南,為南北文化交匯之區,只是更偏于北方。其宗教樂曲“多為七聲、六聲調式,并且轉調現象比較常見,大多轉向屬調或下屬調”,“旋律的起伏幅度較大,既有三、四度級進,也有五、六、七度間大跳動”,“曲牌有軟,硬音之分,‘軟音’樂曲緩慢、悲凄,善于運用fa,‘硬音’樂曲稍快、靈活,很少用si”。可以想見,這樣的樂曲蘊含西北高原上信天游的高亢遼闊,秦腔的哀惋、凄惻,也略帶南方樂曲的細膩纏綿。靠近漢中地區西鄉縣道教樂班,樂隊除了和北路道教音樂一樣以管為主奏樂器,兼用笛和饒、鈸、鼓、釵、凸鑼等等之外,還偶而用二胡、板胡,常用馬鑼等南路(四川)道教音樂的樂器。由此可知,漢水上游地區道教音樂也是南北風格兼而有之,只是更偏于北方,具有陜南音樂的地方色彩。陜南道教音樂也常用大頂及鄂、豫道教音樂常用的《五聲佛》、《朝天子》、《大開門》等曲牌,陜派樂曲結構中有“帽頭”部分,而豫派道教樂也有名為‘帽頭’的多段樂曲。
沿漢水向西而行到達湖北武當山。武當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古稱太和山),是道教勝地之一,是玄天上帝得道之地。武當山道教音樂與醮儀結成一個整體。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理論,也有自己的發展歷史。早在東漢時期,道教的《太平經》中便已記載有音樂理論,謂音樂可以感天地、通神靈、安萬民之稱。在道教的經典中,有直誦、樂誦、念誦和唱誦;有正曲、耍曲、陽調和陰調。所以經文在與音樂結合起來,演奏中,相互陪襯、烘托、融而為一。既加濃了經文的宗教色彩,又增強了感染力。
武當山道教音樂有三大特色。第一,音樂與齋醮儀式密切聯系,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第二,在祭祀時用宮廷音樂的韻調:莊嚴、肅穆、恬靜與穩重。第三,使用自己的韻調“武當韻”,其風格清幽、典雅、古樸,而不尚華彩,具有濃厚的殿堂氣息與宗教韻味。
道教在歷史上曾產生過許多著名學者,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貢獻,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道教為了實現其長生成仙的理想,從其開創時起,便十分重視修煉方術,雖然這只不過是一種幻想,但客觀上卻在中國科學技術的有關領域積累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材料。這種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學領域中,成為文學藝術的重要題材之一。道教又是一個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化的宗教,積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勸善書,包括許多對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合理的倫理道德思想。這些不僅對道教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改變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諸方面,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漢水流域是道教的重要的發源地與重要的活動區域。道家倡導以“自然”關注人,力主用自然性質、自然原因、自然原理來關注、解釋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人的一切作為都要合乎事物的本來面貌和變化規律。道教的這些宗旨和原則,體現人與自然的高度統一,直接構成了和諧社會的思想內涵,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漢水文化的文化寶庫。道教音樂其美學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長生久視和清靜無為,曲調莊嚴肅穆,又不乏清幽恬靜,表現召神遣將時氣勢磅礴,降妖驅魔時威武果敢,祈福祝慶時歡樂輕快,贊頌神仙時優美恬靜,祈禱養煉時則悠揚縹緲。通過音樂的烘托、渲染,道教的齋醮儀式更顯莊嚴、肅穆、神圣和神秘;在音樂中各種神仙意境得以和諧生動地再現,把人的情感帶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談漢水流域地區的道教音樂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談黨懷英的詩文創作的文化論文03-08
談城市文化語境下文化建筑公共空間設計論文12-11
談小學美術教學傳統文化的滲透論文06-20
談音樂教育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03-05
談蘇北地區水土流失農作物減產問題論文12-20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論文06-07
高專英語教學談學生文化意識論文03-17
關于高校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論文02-18
關于民族音樂與傳統文化的論文01-0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