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校文化建設應該處理好四種關系論文
摘要:在教育日趨現代化的今天,注重學校文化建設幾乎成為所有學校的追求。但是,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究竟誰來建設學校文化、建設什么內容的學校文化、怎樣建設學校文化、建設成什么樣的學校文化等,這些問題具體表現為四種關系:部分與整體、傳統與現代、內生與外發、共性與個性。處理好這四種關系有助于學校文化建設走向正確的方向。
關鍵詞:學校文化;關系;個性
在國家強調文化自覺、教育改革走向內涵發展、學校改革注重個性化與特色的大背景下,提煉學校文化、形成學校辦學理念幾乎成為所有中小學的共識。然而,筆者在走訪調研過程中發現,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究竟誰來建設學校文化(主體)、建設什么內容的學校文化(內容)、怎樣建設學校文化(方式)、建設成什么樣的學校文化(結果)等等。這些問題也構成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四對范疇,成為影響學校文化建設最為重要的四種關系。處理不好這些關系不僅無法實現促進學生發展、學校變革的目標,反而會走向學校文化建設的反面,甚至成為反教育、反文化的因素。筆者結合自己近幾年對若干所中小學的走訪、調研,試對學校文化建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部分與整體
誰來建設學校文化是首當其沖的問題。我們在對幾所中小學進行走訪、調研,指導中小學制定學校發展規劃、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時發現,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自己學校文化建設的文本材料,里面羅列著學校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嘗試,更有一些學校近些年來開展的一系列活動。這體現了學校開始意識到學校文化在學校發展中的作用,并開始重視學校文化對促進學校變革的價值。但是,當我們問到有哪些群體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之中時,答案卻是驚人的相似:學校領導和中層干部。不僅書面材料,在實際的建設中也是如此。在幾乎所有的學校,學校文化建設都是在學校領導和中層干部的“集思廣益”下進行的,普通教師和廣大的學生群體甚至對學校文化一無所知,似乎學校文化建設只是學校管理者的事情而與其他教師、學生無關。在不少學校,對于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是從哪來的等問題,廣大的教師和學生群體并不知悉,更談不上認可與接納;對于學校的政策、制度、規范是如何制定的,教師和學生并不知情,有些制度、規范在制定者看來充分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合乎教育發展的規律,但在學生眼里卻限制了他們的自由、侵犯了他們的隱私;對于學校校園文化、環境創設的依據,教師和學生并不清楚,不少環境創設在建設者看來是美觀的、大方的、實用的,卻不符合教師和學生的審美和實際需要。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教育現象。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根源在于學校沒有從根本上認識清楚學校文化的內涵和功用,這就使得學校文化建設成為躺在檔案袋里應付上級檢查的“成果”,或者成為展示學校辦學成就的“形象工程”,如此,學校文件建設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而淪為一種形式。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家長共同的價值追求,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在這一意義上,學校文化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校改革和發展的靈魂,是學校前進的源動力。既然如此,學校文化的作用就在于使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并將這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融入到師生員工的生活、交往方式之中,進而改變他們的行為。如學者所言,“學校文化的全部目的是讓學校的所有成員包括老師和學生,都按照某種可以預測的方式行事,并使用同一個思維模式。文化既是一種生存機制,又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框架。”[1]因此,生活在學校中的每一個人(學校管理者、普通教師、全體學生乃至其他工作人員)都是學校文化的建設者。學校文化建設應該是學校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方面,理論與實踐發生了沖突與碰撞,部分與整體構成了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第一種關系。在理論上,在實踐中,正確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就要認識到以校長為核心的學校領導集體作為學校管理者,擔負著領導和管理學校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學校領導集體也應發揮頂層設計的作用。在中外教育史上,學校領導集體特別是校長成就學校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尼爾,夏山學校難以延續百年的輝煌;沒有陶行知,曉莊學校也不會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影響。這也是當今不少學校在開辦分校時以派出學校管理團隊來傳遞學校文化為主要措施的原因。學校領導集體對學校文化進行頂層設計就要著眼于學校未來發展、學校已有基礎、學校區域優勢等方面,系統、全面地對學校文化進行梳理,初步確立學校的辦學理念系統(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育人目標等)、草擬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設計學校環境創設方案。當然,學校領導集體發揮頂層設計作用并不意味著其他教師、學生就可以置身事外,文化的實質是“以文化人”,是通過核心價值觀影響、帶動全體師生員工。因此,全體師生員工都應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中來。對于學校的辦學理念、核心價值觀等精神文化,學校要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各種途徑和方式讓全體師生員工了解和認識其內涵和來源,廣泛征求意見,使全體師生員工對學校辦學理念和學校核心價值觀由認知到認可。對于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規范、政策等制度文化,學校在制定實施之前要讓全體師生員工了解各項規章制度制定的初衷和依據,廣泛征求意見,在充分吸納師生員工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形成實施文本。對于學校環境創設等物質文化更是應從教師和學生的審美和需求出發,合理設計、安排校園環境。除了全校師生員工之外,學校還要注意調動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成立學校家長委員會,邀請家長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的各項具體活動中來,鼓勵家長為學校改革與發展建言獻策。
二、傳統與現代
對于文化是什么,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關于文化的定義就有數百種。但是不管如何定義文化,對于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這一點,學者們基本達成共識。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文化并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2]知名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也說過:“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精神生活方面的事,如思想、學術、宗教、藝術之類,而關鍵尤其在‘方式’兩個字上。”[3]基于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理解,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中性詞,并無褒貶之分,因為生活方式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學校文化也是如此,學校文化就是全體師生員工共同的生活方式。事實上,不管全體師生員工是否察覺或者學校是否明確提出自己的文化,學校文化一直都存在,因為全校師生員工一直都在按照某種方式生活著,只不過對于這種生活方式是否有助于學生成長、是否有助于教師發展,學校并未進行反思。美國學者威特克爾和格魯奈特的著作中就介紹了六種學校文化類型———合作型、舒適—合作型、強迫合作型、巴爾干型、離散型、有害型[4],按照他們的分析只有合作型學校文化才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觀,學校文化建設最關鍵的是提煉、歸納、總結學校的核心價值觀(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也就是形成學校教育哲學。因此,以什么樣的價值觀“武裝”學校文化也就成為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近年來,隨著對當前社會文化狀況的反思,主張復興傳統文化呼聲強烈,自上而下都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受其影響,在教育領域也掀起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高潮,2014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主要途徑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不少學校主動、自覺地選擇傳統文化的內容作為學校核心價值觀,有些學校選擇以“孝道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責任教育”等為核心價值觀。在學校實際教育教學中也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甚至開展寫毛筆字、著漢服、行古禮等活動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但是從現代生活方式的視角審視學校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可以發現,有些活動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比如,有些學校以《二十四孝》作為孝道教育的內容,而忽視其中充斥的糟粕(如埋兒奉母、蘆衣順母等對兒童生存權利的漠視)。對于學校文化建設而言,由不重視到重視是一大進步,值得稱贊,但是盲目地回到傳統、無條件不加選擇地復興傳統文化可能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傳統與現代也構成了一種關系,如何處理這一關系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阿基里斯之踵”,因為它直接指向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就是要從現代生活方式的角度審視和反省傳統文化,并非所有的傳統文化都適宜傳承和弘揚,只有那些適合現代社會生活、有助于現代生活方式養成的傳統文化才值得傳承和弘揚。這一方面需要理解傳統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適合它生存的社會土壤,理解傳統文化要從社會環境入手,探究它在當時社會環境中的真實含義,分析它的起源、發展和歷史流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另一方面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轉化。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就是從現代性價值觀出發,對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進行重新審理,誠如學者所言,“學校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傳承文化的同時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而傳承什么、用什么育人,在全球化、現代化、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如果基于人類的、歷史的宏觀視野來看,人類文明的最大公約數、無數次實踐所證明了文明共識、價值共識、共同的精神財富是首當其沖的。”[5]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孝道教育廣為流行,下面以孝道教育為例來分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孝”是維系中國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就曾多次提及“孝”,在某些特殊的時期,是否孝敬父母是選拔官員的最重要標準。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通過對歷史典籍的爬梳整理,系統梳理了傳統社會中孝的內涵和實質,“孝道的本質是維系家庭的精神支柱,保證家族和社會的繁衍,所以才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6]但是,孝產生于以小農經濟為主的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分明、人與人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所以“埋兒奉母”“蘆衣順母”這樣對兒童生命的漠視的案例都被奉為孝道經典。現代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社會孝的生存土壤也不復存在,所以對孝的認識也應進行反思與反省。葛劍雄教授指出,“如果將傳統的孝道轉化為現代的價值觀念,即保證家庭和社會的繁衍是每一個人的任務,更是青年不可推卸的責任。”[7]著名思想家李澤厚先生對此也有獨到的認識:“今天的親子關系當然不同,這是在經濟、政治完全獨立,彼此平等的基礎上的稠密人際的情感態度。從而它不能再是傳統的‘父父子子’,也不是重復五四時期的‘我不再認你做父親,我們都是朋友,互相平等’,而是既在朋友平等基礎上,又仍然認做父親,即有不完全等同于朋友的情感態度和相互關系。”[8]除此之外,在對傳統價值觀進行現代性反省的基礎上,還要根據學生所處的學段,采取恰當有效的教育方式。初中生與小學生由于身心發展階段、道德認知水平的差異,對同一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有所不同,教育方式理應有所懸殊,同一學段不同年齡同樣如此。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動手能力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一種很好的孝道教育;對于中年級的學生則要通過情感的熏陶讓學生意識到孝的重要性;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使其真正從內心接納這一價值觀,并逐漸影響和改變自己的行為。
三、內生與外發
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有一些學校不惜花費重金讓所謂的學校文化設計公司來包裝設計學校文化,力圖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學校文化設計公司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拿出一套詳細的設計方案供學校使用。這種市場化、商業化的工業生產模式被應用到學校文化建設中,學校文化也如其他生活用品一樣走入了工廠的流水線,如此“生產”出的只能是標準化的“產品”。這從根本上扭曲了學校文化的本義,只能使學校文化流于一種有名無實的形式。一方面,這種“速成”的學校文化建設往往沒有對學校進行長期的調研,對學校的優勢與不足沒有清晰的了解,甚至也沒有學校師生員工的參與,公司的員工就包辦了學校的文化建設。如此,這也就不是屬于這個學校的文化,只能是“給人看的”學校文化。在現實中,筆者也發現,有些學校具有非常明確的辦學理念,并且也有著對辦學理念清晰的認識、系統的詮釋,在這一辦學理念之下也以“某某課程體系”(某某是指學校的辦學理念)命名了學校課程體系。但是,仔細研究這些“某某課程體系”就能看到,冠之以“某某”的課程體系與一般意義上的課程體系并無明顯差異,也就是說學校僅僅將辦學理念幾個字放入課程體系之中而已,并沒有將這一理念、核心精神融入到學校課程建設之中。如此,學校文化建設與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就成為“兩張皮”,二者相互分離,學校文化建設變成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日常交往無關的事情,學校文化也就淪為一種形式,無法發揮引領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這種外發的學校文化并非生于此長于此,也就使得它無法真正融入到師生的日常交往、成為師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學校文化內生于學校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之中,是學校的歷史積淀、師生交往方式和學校管理方式等的凝聚,而非外來植入到學校之中。學校文化是在學校發展過程中自然生長出來的,絕非靠外物“嫁接”而成。如何建設學校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必須直面的問題,如何處理內生與外發的關系也成為制約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在學校文化建設之中,學校由于自身力量不足,理所當然需要借助外力的幫助,當然可以邀請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研究設計。事實上,由于中小學教師長于教學短于研究,在理論思維方面相對不足,在學校文化的上位思考方面有所欠缺,幾乎所有的學校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都會邀請學者專家建言獻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專家學者就主導甚至決定了學校文化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全校師生員工,專家學者只能是指導幫助學校提煉總結學校文化,而非代替學校師生員工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既然學校文化內生于學校發展變革之中,那么就要意識到學校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和持久性。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包含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一方面,專家學者們要指導和幫助學校通過對學校歷史傳統、學校發展現狀、學校優勢不足以及師生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入調查,梳理、提煉、歸納學校文化的內涵,并對學校文化的內涵進行系統而詳盡的闡釋,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提煉學校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學校領導集體通過多種方式讓全體師生認知認可接納學校文化,并將學校文化融入到學校課程建設、學校日常管理、師生日常交往之中,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學校文化作為學校改革和發展的靈魂,應該統領學校各項建設。在確立了學校的核心價值觀之后,學校要對其進行系統闡釋,了解它的來龍去脈,更要通過對它的闡釋明確學校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辦學目標、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然后,對這些目標進行細化、分解,形成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乃至更加細致的學年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等。人的血液貫穿人的全身各處,從大腦到軀干到四肢,雖然我們日常生活并沒有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沒有它人就沒法生存。學校文化對于學校同樣如此。相比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過程更為艱難、時間更為持久,因為它要改變部分師生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如學者所言,“要記住文化是要根于人們的思想中,如果想要不費吹灰之力就改變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那無異于癡人說夢。”[9]
四、共性與個性
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一方面,許多學校都以“孝道教育”“誠信教育”“責任教育”等作為辦學理念,這往往就會導致“千校一面”,使學校失去辦學特色。另一方面,在當前社會倡導個性化、多元化、尊重差異的背景下,建設有特色、有個性的學校文化成為不少學校的追求。“對于人而言,文化事實上是他的第二層空氣。人沒有空氣固然會死亡,離開了文化也同樣不能生存。但是空氣是普遍性的,而文化則在普遍性之外還具有特殊性。”[10]不少學校在追求學校文化特色的過程中陷入了迷途。有學者曾指出,“許多中小學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都在追求特色,但對特色的理解卻缺乏必要的自覺,從而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誤區:‘特’就是好,‘特’就是不同,‘特’可以‘專項’建設,‘特’一定要看得見、摸得著等。”[11]脫離共性的個性只能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失去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本義。如何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究竟建成什么樣的學校文化成為學校文化建設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一是學校要認識到共性是個性的基礎和前提。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其核心目標就是育人,學校文化也是如此。在此意義上,學校文化建設的共性就是要始終發揮育人的作用,真正促進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學生進步,這應該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普遍性追求。具體來說,學校所追求的核心價值觀,應該合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體現時代特征、具有積極意義。二是在合乎共性基礎上追求個性。學校文化建設的個性化、特色化要在合乎共性的基礎上,在學校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和具體方式方面有所突破,最重要的就是要尋找學校文化建設的“阿基米德點”,以這個支點撬動學校文化建設,乃至更深層的學校整體變革。學校文化建設的支點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來源于學校的歷史傳統。每一所學校的建校時間、發展歷程等都有所差異,可以說,每一所學校的歷史本來就是一所學校文化由“隱”到“顯”的過程。學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人、事、物都可以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突破口。第二,來源于學校的區域、地理位置。
每一所學校所處的區域、地理位置也不同,不同的區域本身就孕育了不同的文化,這些地域文化、區域文化正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良好資源。有一所小學位于詩人故里,學校試圖發揮這一區域優勢進行學校文化建設,但一直沒有明確的思路和行動方向。在教育專家學者的指導下,學校充分借助這一地理區位優勢,以建設成為一所富有詩意的學校作為學校的辦學目標,讓學生享受詩意童年就成為學校的育人目標,學校文化建設緊密圍繞詩意展開。第三,學校在發展中的成就。不論是城市學校還是農村學校,由于自身學校特點、生源特點、家長來源的不同,使得幾乎所有的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復雜問題,面對這些不同的問題,有些學校探索了一些解決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都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一所農村初中,學生都是來自附近幾個村莊,學校實行寄宿制管理,學生每周回家一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就成為關鍵。學校針對這一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引導學生參與到校規校紀的制定中來,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在學生會的組織管理中,充分發揮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根據學生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由全體同學民主選舉學生會成員;晚自習由學生自主安排,自由組織活動,等等。于是,自主教育就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文化建設圍繞自主、自理、自立等展開。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部分與整體、傳統與現代、內生與外發、共性與個性這四種關系雖然不能涵蓋學校文化建設的全部內容,但卻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應著力處理好這四種關系,從而促進學校文化建設走向健康正確的方向,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4][9][美]托德威特克爾,史蒂夫格魯奈特.如何定義、評估和改變學校文化[M].劉白玉,韓小寧,矯永芹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10,59,64.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60.
[3][10]余英時.中國文化的重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49.
[5][11]唐漢衛.學校文化特色建設的幾個誤區[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5):27-30.
[6][7]葛劍雄.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以孝道為例[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1-4.
[8]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45.
【學校文化建設應該處理好四種關系論文】相關文章:
學校文化建設對學校發展的作用論文05-21
文化建設論文12-13
數學與醫學的關系論文04-26
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論文04-30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07-21
淺談班級文化建設論文04-26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論文06-13
高校宿舍文化建設論文04-24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論文(通用6篇)06-01
淺談法律與自由的關系論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