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1
摘要:
本文通過闡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分析中西餐飲文化在在哲學體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讓更多的人通過飲食了解飲食背后的文化。
關鍵詞:
中西文化;飲食文化;差異比較
提到飲食文化,人們總是會不約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錯,飲食的確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飲食就不僅僅是“吃”這么簡單了,它包括飲食文化的整體,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內。
一、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最顯而易見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飲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為食器,并且規定顯明,不同規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場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國人的餐桌上卻不如西方人那么復雜,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雙筷子,但它在飲食文化中擔任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們的烹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戶的攪拌器,打個雞蛋,沖個飲料,無疑都需要筷子的幫忙。與西方如此嚴謹的規范相比,中國的筷子的確隨意得多。
受科學導向的影響,西方烹飪的全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飪的過程、方法幾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調料會精確到克,烹飪時間會精確到秒。
西方人對食物的選材極具規范,他們多以葷食為主,烹飪時往往以一整塊肉或是一整只的禽類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內臟,認為內臟是棄料;對于蔬菜的選擇上也比較單一,而且在飲食中以蔬菜為裝點輔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飲食中蔬菜多為裝飾工具。
相較于西方人而言,中國人在食物的選擇與烹飪方式上就要隨意得多。在中國廚師的手上也能變成一道味美的佳肴,這樣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豬腰、糟豬肚、韭菜炒豬肝,等等。說到烹飪方式,更是層出不窮。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確到克”、“精確到秒”,中國人歷來都是“隨心所欲”,強調憑經驗對結果進行把握。中國人喜素食,蔬菜的種類遠多過于西方,這樣,食材的相互搭配就變化多端,就以炒豬肝為例,可以是大蔥炒豬肝,也可以是青椒炒豬肝,更可以是韭菜炒豬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風味。
西方人的飲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因此,他們提倡吃生食,他們認為高溫烹調會破壞了食物本身的營養,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屬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們所追求的營養價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國飲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一要義,因此,中國人會借助一切技術手段、烹飪方式、調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變得鮮美無比,在中國,炒、煮、燉、燴、燒、烤、蒸、煎、炸、燜、熘等都是十分常見的熟食性烹調技術。
二、差異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學體系:形而上學與適度原則
西方哲學體系以形而上學為主要特點,也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么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增減或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飲食文化就是所聞即所見,無論是菜單還是對食物的裝點、擺盤,都是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呈現給人看,追求真實性,沒有華麗的點綴,只體現食物的本源屬性,這點與西方人的處事原則不謀而合,這樣的哲學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視“營養價值”為飲食的第一要義的觀念,不在乎飲食的藝術性、創造性,目標性明確,即食物就是用來補充人對于營養需求的工具。
與西方人不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學那樣追求事物的客觀性、真實性,強調所聞即所見,而是凡是講求分寸、講求整體配合、講求一個“度”。反映在飲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國人將“美味”作為飲食的`第一要義。在烹飪上,中國人講究整體融合,沒有西方人的精確,講究的是憑經驗將一道菜的各個部分相協調進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經驗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個師傅,每次做可能也會做出不同的味道,憑借經驗對菜肴進行整體的把握,追求烹飪技術的隨意性與藝術性,這便是中國人的傳統哲學觀念――模糊而完美。
(二)價值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西方人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個人目標高于對群體的忠誠。也就是說每一個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即可,不需要服從其他任何一個集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群體,但這樣的選擇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隨時因為自己需求的改變而重新進行選擇。如改變祈禱的教堂,更換雇主,等等。反映在飲食文化中最顯著的就是西方人實行分餐制。
與之相對的,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價值觀。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不喜歡爭強好勝,社會風氣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飲食文化中,這樣的集體主義觀念的確是受到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宴席多喜用圓桌,從形式上體現了團結、禮貌、共享的氛圍。美味佳肴擺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這樣的宴會氣氛下,飲食已經不是宴會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會的中心。與西方人直截了當的交際方式不同,中國人的飲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觸碰、交流和共鳴。
(三)思維方式:個性與整體
西方人注重個性的發展,強調在集體中個性的最大限度發揮。他們追求差異性,凡事求異,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強調天下萬物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間沒有聯系,認為個性與個體的獨立自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對事物的看法與考慮往往從個性出發,西方人將獨特的個性發展放置于一切行為活動的大前提之下。這無疑體現在了他們的飲食文化中,涇渭分明的擺盤和裝點,雖同在一個盤子中,確是個性突出的各自為政,沒有任何調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個性鮮明,味道明確,不會相互影響、相互混合。在烹飪上,同一個盤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開進行加工的,不會將它們放在一起烹煮,處處彰顯西方人對于個體與個性的尊重和重視。中國人注重整體的發展,強調圓滿、整合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不喜歡過于鮮明的個性張揚,反映在烹飪上更顯見,無論是什么樣的食材全部倒入鍋中,再配以各種佐料進行烹調,即使原本個性鮮明,味道獨特的食材在這樣的磨合之下不會再顯得如此鋒芒。因此,中國菜嘗起來滋味豐富,層次感強烈。再回過頭看每一道菜,紅不是那樣鮮艷的紅,綠也不是那樣扎眼的綠,而是一種經過調和以后產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與生活節奏
在西方,流水線上的重復作業,實行計件工資制,生活節奏急促,人們有意無意地受到機械的兩分法影響,將游戲與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時工作,游戲時游戲,這樣的生活方式十分單調、刻板,機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響到了西方人對飲食的需求,導致飲食本身的單一性和簡單性。
中國人則不然,中國人的隨意性在這里體現無遺,不喜歡單純的、機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種經驗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歡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歡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國的飲食烹飪一樣,存在不穩定性,這樣的不穩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穩定,又指工作結果的不穩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讓它嘗起來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會選擇放糖沖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風味,就是用糖的甜與醋的酸中和醬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則可能會把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讓食材變淡的同時改變了菜的性質,可能從一道炒菜變成了一道靚湯,因為生活經驗、生活環境的不同而不同。這樣并不穩定的經驗性的改變方式,使原來單純的一道菜變成了現在的三道菜而非兩道菜,其中創造性與藝術性油然而生。
三、當前的餐飲文化發展與中西文化之間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飲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涇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處處彰顯中國風,這是一種新型的飲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飲食文化隊伍將會越來越壯大,人們也可以通過了解飲食文化了解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郭魯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思索[A].商業經濟文薈,2005(5):13-15.
[2]劉巖松.中西方飲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異性[J].經濟研究導刊,2010(36):258-259.
[3]趙奇志.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馮勇,何歡歡.從飲食文化角度淺析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J].消費導刊,2009.5:234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中西文化及其差異,從文化和差異兩方面敘述。中西飲食文化的發展歷史分別敘述美國和中國不同的文化歷程,由于兩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蘊,在飲食上出現了差異。本文主要從觀念上的差異、宴會禮儀的差異,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開論述。最后介紹了西方飲食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解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同時,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與中國飲食相融合,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更加豐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這才是我們正確對待中西飲食文化的態度。
關鍵詞:
中西差異;飲食文化;餐飲禮節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存在著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是跨文化交際中影響交際結果的因素之一。中國有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西方國家則有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中西飲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豐富了全球的飲食文化。
一、從筷子與刀叉文化看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中華飲食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后來走向定居生活后,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面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后,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里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里顯得優雅些。叉子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征。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飪方法的差異
在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體現著嚴密性與即興性的統一,所以烹調在中國一直以極強烈的趣味性,甚至還帶有一定的游戲性,吸引著以飲食為人生之至樂的中國人。由于發展十分成熟,已經脫離了完全根據菜譜操作的方法,發展到較高級的階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變化,以適應地區、季節、對象、作用、等級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對于江蘇一帶的人來說,調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對川湘顧客,則應多放辣。中國的烹飪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炒、炸、燜、爆、煎、燴、煮、蒸、烤、腌、凍、拔絲、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讓人眼花繚亂。在烹飪大師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藝品一樣有著高深的學問,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廚師會做出不同的口味來。而西方則不同,可以說是相當的理性,他們的烹飪相應的變化較少,同一道菜從洛杉磯到紐約口味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雖然顯得單調,但是簡單的工藝卻使得他們能夠在大規模的商業化中取得驚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飪的方法主要是燒、煎、烤、炸、燜,各種原料很少集合烹調,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即使是調味料也是現吃現加。烹飪的全過程比較規范,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的時間精確到秒,廚師好像化學實驗室的實驗員。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規范化,烹調成為一種機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雞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溫度,炸雞的時間,依規范行事即可,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盡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國的'食品廣告鋪天蓋地,但萬變不離其宗,炸雞、炸薯條、炸魚塊,其菜肴加工方法簡單,基本是機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種類極少。
三、餐飲禮節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綜上所述,飲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斷充當全球經濟文化整合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的“傳遞帶”。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日益增強的文化影響力,正發揮著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單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變著全世界。中西飲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為全人類文明起到填補和著彩的作用。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薩姆瓦.跨文化傳通[M].三聯書店,1988.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3
摘要: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講,不僅能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本文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飲食觀念的差異、飲食結構的差異、烹飪的差異等方面入手,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了比較,目的在于明確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消除界限,增進了解,促進交流。
關鍵詞:中西方飲食文化、文化差異、形式和禮儀、觀念結構
一、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飲食的差異則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就有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以和為貴的思想體現在從古至今中國人在開席時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禮儀。中國人的聚食制延續千年。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延續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這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也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三、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的追求,人們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什么叫好吃,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很難涵蓋其所有意味。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構成了中餐過于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最終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西方人對待飲食的態度主要堅持其實用性特征,從營養角度出發,重視食物對人體的健康,不追求花樣和飯菜的其他功能。他們認為“吃”只是為一個生物的機器加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運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健康,抵御病菌的攻擊,則其他方面并不講究。由此可見,飲食在他們心中只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活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享有美食之稱譽的大國法國,更是追求高質量的營養。法國烹調雖追求美味,但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在現代西方社會,除了營養的需求外,還十分重視養生,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四、飲食結構的差異
據西方統計,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是西方的六倍還多。在中國的日常飲食結構中,素菜占據主導位置,而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飲食結構中,所以在中國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這種飲食傳統,主要與佛教徒的鼓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認為植物為“無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素食主義。西方國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由于西方大多數國家地理位置處于高緯度,有些國家甚至終年積雪,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喜食肉類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營養采取了生熟結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飲食結構的不同有時也反映出了各個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態度。
五、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烹飪的差異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烹飪中處處顯示規范與科學。在西方菜譜中,計量都以克計算。這種菜譜似乎是科學的,實際上,這種科學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備都精確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皆為同一味道,毫無變化。中國烹調推崇的是隨意與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烹調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湯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可究竟湯匙、碗有多大,少許是多少,沒有具體標準。中國飲食傾向于藝術性。它的特點就是隨意性。比如同樣一道菜肴,由于地區、作用、等級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處理。以紅燒魚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則色和味均清淡些。對于江浙一帶的人來說,紅燒魚的調味中可加糖,如面對川湘顧客,則應多放辣。
六、結語
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相互間的了解,享受不同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筆者相信對中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禮儀進行比較,可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而認識到寬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異對提高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相關文章: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寫作范例論文10-07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參考文獻03-29
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英語翻譯技巧論文02-16
英語教學與中西文化差異研究11-14
應對文化差異的辦法論文10-07
淺談中英日常對話的文化差異論文12-01
試論文化差異與英語翻譯教學11-17
試析中西方文化差異看跨文化廣告的傳播策略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