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實踐及思考的論文
國力的競爭,是科技實力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確切地說是教育的競爭。我們國家現在為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富民強國,也在積極地進行教育改革,全面推廣素質教育,努力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
一、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農村初中學困生自尊心強,但缺乏自愛;他們渴望成功,但經受不住挫折;好奇心強但自控能力差,難以駕馭感情、控制情緒,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能正確規范自己的行為,遇到有害健康的行為引誘時很難控制自己。他們通常情緒和情感比較強烈,帶有明顯的兩極性,常常遇到一點小事就被感動或震撼;他們重感情、重友誼,這是發展集體榮譽感的基礎,引導得好,可以成為影響相互學習態度的重要途徑;反之,則會成為消極影響的根子。
我校屬于農村完全中學,地處縣城邊緣,學生大多來自附近村莊。由于多種原因,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往往到七年級的下半學期就開始冷卻。一些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弱,成績開始下降,厭學、棄學現象比較普遍。同時由于學生間智力發展客觀上存在的差異,各自的認知結構和對語音的敏感程度及表達能力的不同,外語學習方法及投入的精力各異,同一教學班內就出現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到了八年級下學期是兩極分化現象最為嚴重的時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達到40%左右。不斷增加的英語學困生使英語課堂教學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到整個班級的班風和學風,這給學生的后續發展以及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
二、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實踐
1.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在教育中,很多教師經常犯“愛心”的錯誤,他們忽視了學生們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面對困難、挫折是在完善、鍛煉自己。如果用“剪刀”剪去學生遇到的束縛和磨難,幫助學生從“無知”的“繭”里爬出來,那么,教師在剪斷束縛的同時,也扼殺了學生創造的靈性,窒息了學生自我發展的精神。
學校的教育還是呵護太多,替代太多,而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自能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體現著教育的性質,體現著教育者的人生追求與教育理念,體現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線,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并保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水平。
案例一:
盛小東是這學期才接手的從普通班進來的一個學生,他換了班級,很不習慣,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我們班推行的每日一次的freetalk,對他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更是提不起興趣。每當其他同學興致勃勃地與別人交談時,他總是趴著或低頭看著桌下的地面。筆者觀察了周圍,找了一位跟他關系不錯的同學且成績比他好點,與他結為對子,果然他們開始聊了。但是,后來筆者發現他們在用中文說話。
下課后,筆者找他談話,主要是關于英語的實踐性一方面,很快他接受了建議。第二次,發現他在說的方面有了進步,馬上在課上讓他和同伴展示他們的對話。雖然不是很流利,筆者還是帶頭鼓掌,祝賀他有了良好的開端,他也微笑了。后來幾次,筆者總是在班級里走走,停在他旁邊,聽聽他們講的情況,遇到不足之處,及時指出并鼓勵繼續練習。
一個學期下來,盛小東的英語學習熱情越來越高,興趣也變得濃厚了,期末全市統測得62分(剛進來時的一期末全市統測成績為45分)。
2.要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
學困生也有閃光點,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表揚,是轉化他們的有效方法。
案例二:
有一次,學完一個單元(unit8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8b)后,筆者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要求根據單元所學內容,制作與reading相關的英語短文,題目自擬。徐小霞概括的內容合乎要求,表達的意義也較積極,盡管語言準確性還未到位,但筆者仍然表揚了她一番。第一次得到英語教師的表揚,她顯得非常激動,自信心在逐步增強。隨后的一周里,筆者能感覺到她的變化,始終斗志昂揚,學習熱情高漲。
但這些工作還顯得被動,我們是否可以把工作做得更主動一點呢?例如,創造一些條件,幫助英語學困生把光閃出來,或者有目的地幫助他們創造閃光點呢?基于這一思考,筆者注意針對學困生的不同特點,有層次、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為學困生提供自我表現的舞臺,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到自己是有出息的。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
學生原有的基礎很重要,基礎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態度、準確適當的學習方法、靈活的學習策略、頑強的意志、成功的信念等。但是學困生往往缺乏這些,需要教師、家庭、社會、學校形成合力,幫助他們養成這些優良的個人品質。家庭中的成員,特別是家長對孩子早期的影響重大,農村學生中大部分的家長是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家庭環境很差,他們整日忙于謀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到孩子的學習。其實,一旦學生擁有了這些品質時,他們肯定已經“脫困”了。
上課聽講、做筆記、獨立完成作業這些常規事項,學生相差不大,說明他們都養成了最基本的學習習慣。但是在預習、課堂回答和課后復習方面,不同班級有明顯差異。調查后對實驗班學生加強了思想教育,加強良好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學生座談,一個月后,發現沒有預習的實驗班學生下降了9.3%,而對照班卻增加了13.3%;回答問題時,實驗班的主動性要強;積極課后復習的實驗班學生比率要高于學困生,這說明學生的可塑性較強,他們處于發展變化中;對照期初和期末,會發現平行班學生比住宿班學生在學習習慣方面明顯有進步,如住宿班學生中沒有預習的比率由期初9.3%升至24.0%;平行班學生33.3%降到18.9%。這說明平行班學生更樂意接受指導教育,對他們加強學習習慣方面的教育,會有較好的成效。
三、學困生轉化過程中表現出反復性
學困生形成原因有多種,他們的思想與行動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復性。今天認識的東西,明天又會忘記,剛剛得到表揚,轉身又做錯事,教師必須正視這一點,不怕麻煩地耐心疏導,要允許學生多次反復。事情的發展往往會有曲折,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一樣。我們在做學困生轉化工作時,不能企圖通過幾次談話、補課、家訪就立竿見影,對他們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反復,應客觀地加以分析,明確“反復”是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作為教師,應一而再、再而三,持之以恒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四、實現學困生的轉化具有緩慢性和長期性
由于多種原因,學困生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得知,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包括理解接受能力等,都會影響英語學習,一個學年不長,但對于學困生的轉化而言,還是較緩慢的。相對于一個初中生來說,這也是很長的。
此次調查研究的時間不長,只歷時上個學年,對學困生的了解肯定不夠,尤其是構成他們現狀的深層次的心理、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原因。通過調查研究,本文提出了轉化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也獲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非常重視學困生的在校表現和學困生本身,然而,對學困生造成影響的其他方面的因素未做深入的探究;且對于學困生轉化的措施仍停留在現象的分析和描述上,并未對其進行理論的提升;所取得的效果與采用的轉化措施間有何相關,相關究竟是多少,這些都有待切實解決;只有這些得到解決了,才能大面積提高英語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才能真正地改善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逐年增加的勢頭,才能讓我們的教育為國家的建設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實踐及思考的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英語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的論文03-22
談談初中英語學困生的轉化教育論文03-08
試論農村中學數學學困生的現狀與轉化論文12-04
淺談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論文12-02
學困生轉化初探12-11
轉化英語學困生11-21
分析初中英語學困生成因及轉化措施12-01
班主任如何積極轉化學困生教育論文03-01
淺談如何轉化學困生07-0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