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理論對大學外語教學的啟示論文
一、語言哲學理論
20世紀西方哲學史上的語言轉向使語言問題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和出發點。語言轉向使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認識的本質、起源等問題轉到了探究語言的意義問題上。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在他后期著作《哲學研究》中提出的“語言游戲”觀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意義即用法”的哲學思想,不僅奠定了后來日常語言分析學派分析語言意義的基礎,而且為語用學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
語言游戲說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思想的基礎。他認為語言是一種現實活動、一種游戲,就像“孩子們學習母語的諸種游戲”,“某種原始語言”,“跳皮筋時的唱詞”,等等。語言游戲的特點在于,對語言的理解必須從日常生活入手來加以把握。
維氏指出:“語言游戲”一詞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事實,即語言的述說乃是一種活動,或是一種生活形式的一個部分。“生活形式”揭示了“語言游戲”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因為任何生活形式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通行的,都以特定的風俗、習慣、制度、傳統為前提。換句話說,“語言游戲”是在“生活形式”中進行的現實的應用語言的活動。同時,他給我們揭示了另一層意義——“屬于語言游戲的是整個文化”。因為人類的生活形式不僅是“人類對待自己生存環境的特殊方式”,而且還是“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會群體等的生活形式與后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觀一脈相承的是鼎盛一時的奧斯汀和塞爾日常語言學派。他們的言語行為理論是對后期維氏哲學的繼承與發展。英國哲學家,日常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奧斯汀把言語行為區分為三類:(1)敘事行為(OutOnayac)(2)施事行為(ilOmionayact)(3)成事行為(pelcnjonryac)塞爾繼承了奧斯汀的理論并做了重大補充,其中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是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即通過一個言語行為間接實施另一個言語行為。在分析和研究話語意義過程中,塞爾區分了“句子意義”(sentencemeaning)和“話語意義”(utieraneemeanng)這組概念。句子的字面意義與話語意義一致的是直接言語行為;字面意義與話語意義不一致,則為間接言語行為。這一理論具體地豐富了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曰常語言學派的言語行為理論是由維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日常語言哲學思想,經過奧斯汀的系統研究以及塞爾的修改、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理論,他們是從人們的行為對語言的影響角度研究語言,把語言看做是人們的一種言語行為,在言語行為中尋求語言的意義。最終成為一種頗有影響力的語言哲學理論,它將對大學外語教學中教與學具有劃時代的指導意義。
二、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L突出強調語言的使用
維特根斯坦提出的“語言游戲”理論,揭示出語言使用的基本特征。“語言游戲”觀把語言看做一種活動,即人類基本的和首要的活動。因而把語言的使用置于整體的社會語境中。這樣維氏把語言抽象的分析轉向了活生生的語用上來。
維氏認為每一個記號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死的。是什么賦予了它以生命呢?——它的生命在于它的使用。“一個詞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類似于棋子是什么。”維特根斯坦的問題給了我們很好的啟迪:問問你自己:在什么場合,為什么目的,我們這樣說?哪些行動方式伴隨這些說法?(想想問候語)在哪些場景里用到它們?為什么用到它們?這些也正是大學外語教學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換句話說,大學外語教學要把外語講得流利、得體較之正確程度看得更為重要,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從這個意義講,外語教學必須突出強調語言的使用。
首先,師生的語言教學思想要改變。由于長久以來傳統教育思想過于重視教授學生語言知識、智力發展。加之中國目前還在延續的嚴格的考試制度,如非英語專業四、六級考試,專業四、八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雖然有一些改革但實質沒變。學生還是把重點放在語言知識和詞匯上,甚至不少的學生認為在一堂外語課上教師沒講點語言知識,他們沒記筆記就覺得沒學著啥,白浪費時間。而有的教師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講語法、詞形變化、用翻譯法講課文備課容易,還能體現教師的至高無上和中心地位。這表明由于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認識都存在著誤區。
維氏提出的“語言游戲”說清楚地說明了語言習得的過程。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語言游戲中逐漸掌握游戲規則,熟悉語言用法的過程。二語習得過程也應如此。學生是在使用中學習語言。他所理解的語言意義,首先是語用意義。依據這一哲學思想,筆者認為,大學外語教學過程應該盡可能減少知識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輸入,強調與學生有效的雙向交流,重視學生自己對知識的加工梳理過程。讓他們有意識地將外語作為交際工具,突出強調語言的使用。
其次,要強調語言的使用,那么語言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隨之要改變。新的教學模式要以語言輸出為特征,即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完成不同的交際任務達到掌握語言功能和提高語言技能的教學目的。語言既然是游戲就有參與者的互動。這說明以教師為主導,以語言輸入為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不科學的。外語教學的每堂課都是實施一種現實語言活動或者說是多樣性的語言游戲。因此,學生角色要由被動的接受者轉換為主動參與者,積極參與教師設計的多種多樣的語言游戲,投入、參與到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游戲形式可以是對話、表演、主題討論、辯論或電影等。在游戲中,教師實現各種角色的轉換,為學生提供交際的機會和動力,讓學生在使用中學會語言,在交際中學會交際。
2突出文化教學
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看到母語對學習外語的干擾,而忘卻社會文化因素的干擾。長期以來外語教學對社會文化因素重視不夠,受到傳統外語教學根深蒂固的影響,把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割裂開來,只是培養學生達到了會聽、會說、會讀、會寫的“純語言能力”,即具備“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能力”。語言學著重研究的是語言本身,即語言的語音系統、語言的結構、語言的歷史發展等。盡管近幾年來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越來越認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但是,重視目的語的社會文化教育仍處在最初的起步階段,沒有相對系統的文化教學計劃。一些教師認為跨文化交際理論付諸教學實踐很難。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對社會和文化差異意識淡漠,尤其是非英語專業學生,他們的社會文化知識極其貧乏,在用目的語說話時“文化沖突”和誤解現象經常發生,舉不勝舉。追其根源,這也是說活不得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語言哲學理論視角看“生活形式”是語言的依據。語言游戲是生活形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生活形式不僅是戲的是整個文化”。為此,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放在突出地位,這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必要環節。它說明對語言的理解,必須從日常生活入手來加以把握。外語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各國、各民族文化生活,感知文化,感知精神。
如何在教學中突出文化教學呢?
(1)大學外語教師要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自覺培養一種“文化洞察力”。把教材中與主題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課前準備好,并作為英語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第八單元A篇是一篇黑人作家的作品,當談到奴隸制時,作者最初只是用“heenilewar’指“heCViWap,學生居然不知道是指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上美國本土發生的唯一的戰爭就是那場戰爭。教師要介紹南北戰爭歷史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白人社會組織三K黨等信息。強調戰爭給黑人帶來的迫害和痛苦。南北戰爭的勝利產生了巨大社會變革,它給黑人帶來方方面面的沖擊。另外,當學生讀到tlisienngCmewthniterest”表現出的那種不以為然的態度。他們不了解即使取消了奴隸制之后的美國社會仍存在著種族歧視。(2)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社會文化知識是構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們的說話方式或說話習慣有差異。文化理解和文化比較應視為外語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開展文化講座、文化會話、文化表演和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從中培養學生對文化意識的敏感性,使他們能主動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環境中。(3)引導學生經常閱讀文學作品、報紙雜志。同時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彌補這方面的空缺。(4)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還必須重視語言運用得是否恰當。注意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和“文化錯誤”給交際帶來的不適,重視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實現“大學英語教學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
【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理論對大學外語教學的啟示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語言觀的啟示11-19
語用遷移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論文05-11
語言習得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12-11
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如何體現論文02-27
談語言和言語的關系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11-16
外語教學第三語言習得理論研究論文05-09
外語磨蝕研究下的高校外語教學啟示優秀論文01-26
公共外語教學研究論文02-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