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后語言哲學視域中的語言與意識
導語:有關意識的相關研究,并不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停止,相反,正是因著社會的發展,它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愈加凸顯出來。
有關意識這個“世界之結”的考量,幾千年來便一直沒有停止過。從遠古時期的圖騰靈魂崇拜,到現代科學中開始對意識這一詞語進行新的還原和考究,意識這個現象顯現得愈加神秘。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在人類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過程當中,意識發揮的就是其中主導的作用。而人身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主體,拋開主體來談意識這無疑是不現實的,但對于人這一主體而言,語言就是其開啟溝通橋梁、打開世界認識大門的一把鑰匙。語言是人類開啟意識的啟動前提,有了語言,才有了人類特殊意識的開啟方式,兩者之間為因果關系。故而,只有在意識的研究中加入語言的構成因素,才能真正地解答意識的問題。
一、意識的哲學起源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講,意識就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意識。意識隨人類主體衍生,從人類出現開始就一直存在,也正是因為人有了意識,所以才會進一步使得思維拓展形成。故而,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考也就由此而始。但是,隨著世界、社會進程的發展,人們慢慢發現其實自己并沒有真正客觀地認識到了世界,而且隨著世界的發展,許多人們以為原本熟知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復雜,所以,人們就開始把最初的世界這一客觀存在體的研究慢慢轉移到了身為主體的人的身上。對于“人”這個主體而言,意識是溝通其與社會進行研究的一個紐帶,故而,意識就成為了哲學研究中的首要對象,本體哲學的研究也開始逐步向心智哲學的研究而漸漸進化。
(一)意識
意識的形態如何?其實質又是什么?其實在我們研究意識的時候,首先需要弄懂的就是什么是意識?它是否是個有形的物體?是概念抑或是實質?如果是實質,其是否存在著本體形態?如果它是一種概念,那么它的定義又是什么……如此種種,對于意識的研究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而時至今日,學界也沒有就此作出任何明確的推論,這也就使得意識的研究雖然已經進展多年,但它能取得的真正實質性的進展卻是愈加寥寥。
學界認為,區分意識的問題,首先要對它的容易問題和困難問題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和清晰的定義。意識到問題的解答過程就是思維的起點,這也就決定了沒有問題的意識,本質上就是一種膚淺的意識。而所謂容易問題,就是對人的感知、學習等現象的認知過程,但研究意識的真正困難之處是因為要進行經驗的解釋過程。即人類的主體感覺過程與物理系統之間的區別。我們可以發現:即便是再無經驗和意識的物理系統,都無法在沒有主體感知的情況下得以進行,由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意識的問題能夠通過物理的還原方法來進行認知,得到一個具體的結論,但經驗的問題卻是明顯無法得出的。如果想要回答有關意識的困難問題,還需要我們將目光重新著眼于哲學上。在心智哲學中,我們可以將物理系統和主體感知融合在一起,得到一個新的心理物理原則,進而將經驗與物理過程進行關聯。
但有關困難問題的觀點在學界有很多不同說法。著名哲學家Churchland對意識困難問題的觀點就頗不贊同,她略帶諷刺地將困難問題稱為欺瞞問題,她給出了這樣的觀點:如果困難問題的觀點存在,那么它本身就是主體所產生的直覺錯誤上的產物,因為容易問題和困難問題實在難以界定或分割,在界定什么屬于困難問題而什么屬于容易問題的時候,本身就會摻雜了主體本身的既定判斷,而這實質就是將意識剝離于認知的現象。這種質疑在哲學界也獲得了許多的贊同,甚至有許多國內學者也紛紛認為,這樣區別容易和困難問題的方法,本身就是缺少實踐依據的。
(二)一元論和二元論問題的爭議
意識的本質爭論沖突其實質在于學界對其究竟是一元論還是二元論的問題無法形成一個鮮明的統一。哲學家Chalmers率先提出了意識的容易問題和困難問題,故而他的立場毫無疑問是支持二元論的。他繼承了笛卡爾的身心兩分的主要思想,強調自然主義的二元論。他認為:人類通過感知進而獲得了經驗,由于其主體經驗所限,生存的世界有時無法直觀地通往人的內在世界,此時便又衍生了一個世界,即一個名為心理的世界。但是,感受卻無法脫離于物質而存在,這些感受的獲得往往來自于另外一個物理世界。“我”作為一個本體,“我”的感受來源于另一個世界,卻不見得我也同樣能夠清楚地了解到這樣一個物理世界,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會懷疑這個世界的存在。這也就是笛卡爾“身體交感論”的初步雛形。身體交感論思想的實質是:身體和心靈可以區分而存在,身體是具有延展性的實體,而心靈也是實體,區別只在于物理也就是身體相比,心靈不具有延展性,故而,身體交感論認為,身體和心靈是同時存在的,二者之間互為依托,并且可以同時存在。
身心的二元論其實是符合很多人觀點的。佛教認為,宇宙中的諸事說到底只是一個“心”字而已,有心方而有識,心與物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兩者之間并不是對立的,反而是一個統一的關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宗教的教義也可以說是二元論思想的一種體現,兩者雖有所不同,但卻都有著一元或二元論的認知。即便是無宗教信仰的人,大多也支持著身心兩分的這樣一種觀點。事實上,二元論的思想于生活中也有著諸多體現,如人們會說“我的身體”或者“我的悲傷”,這本來就意味著人們已經覺得“我”這個主體是可以與“身體”或者“悲傷”進行區分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元論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始慢慢無法解決身體和心靈的關系,因為按照二元論的觀點:身體本身是一種實體,而意識則是另一種不具備延展性的實體,它們之間是如何互相進行轉換的?這個問題卻始終沒有人能得到答案。正因為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二元論的思想也開始慢慢出現分歧,許多哲學家開始向一元論的方向進行轉移,有關一元論的諸多觀點,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兩個觀點就是“唯物論”和“唯心論”,唯物論認為物質是真正的主體,物質優先于心靈而存在,但唯心論卻正好相反,它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于心靈所主導的,心靈活動引導本體對外界的環境作出反應,心理活動要優于物質而存在。
(三)有關意識的研究途徑
真正關于意識研究所需要爭論的點在于:意識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它是人類在感知思維能力中所附加的一個成分還是和思維存在內在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意識是一個附加條件,那么意識本體論的問題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必須對意識的進化過程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而對意識的起源過程有完整的研究。因為意識的進化過程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益處,但其他生物是否和人類一樣也進行了意識的進化過程卻無從知曉,如果我們承認了意識進化的思想,那么也就必須對其他生物由意識進化所帶來的好處進行一個完整的分析。如果意識和思維是一體存在且不可分割的,那么關于意識的所有問題就都變成了徒勞的研究,因為如果意識和思維綁定存在,那么任何一個具有記憶和思維的生物,它在進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也經歷伴隨著意識的進化,當然,由于其是綁定存在的,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單獨的意識是并不存在的,也就沒有了所謂的意識研究可言。
事實上,在意識研究的過程中,二元論的思想已經開始逐步被主流所淘汰,成為了人們避之不及的洪水猛獸。但二元論的問題在于:它們都認為人的身體和心靈兩者都是物化的、獨立自主的實體。但是由于二元論的思想并無法就意識和身體的統一得出一個相關的可靠結論,所以它被社會的淘汰也就成了正常的現象。
由于二元論發展的諸多滯后性,一元論的發展于是漸漸占據了主導地位。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區別在于,一元論只承認身體或者是心靈中的其中一個占據主導位置,一元論雖然分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但這兩者的實質卻是完全相同的。它強調身體或心靈的獨立性。但相較于現行的唯心主義,強調唯物主義的其實更占據主導地位。唯物主義更認同于身體上的物質的存在,在現代社會,唯物主義無疑更加被社會所接受,同時,這也是物理事件所進行的一個完整過程。
二、語言哲學到后語言哲學的轉換過程
語言和意識的作用是不可分離的,20世紀初由于語言性轉向的影響,語言哲學開始慢慢占據了主導地位。而這個轉向是因為分析哲學的發展而造成的。分析哲學的觀點認為:語言的誤用是導致哲學開始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故而在此基礎上,將語言作為一種方法對現代哲學進行清理,無疑也是一種現代哲學的整合方法。在分析哲學中,雖然分析哲學的流派非常復雜,其中所持有的觀點也各不相同,但是,它們的原則卻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將語言對哲學的建設性作用放在首位,把語言分析作為哲學發展的關鍵要素。在語言性轉向的發生時期,許多哲學家如Frege、Wittgenstein等人都是以分析哲學為其主要研究領域的。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主要以邏輯性的思維尤其是數理的邏輯為分析的工具,通過形式語言來進行哲學分析,其目的就是為了簡潔抽象的邏輯性系統,從而來明確界定出語言對哲學的意義。語言哲學方面的哲學家Chomsky曾說:語法的生成其實就是由邏輯系統所形成的,他以語言作為基本的哲學假設,從生成規則的轉換出發,對新生成的句子進行研究。同時,他明確表示反對形式主義的流俗,試圖在經典邏輯的基礎上以構建新的邏輯秩序,并且將此作為分析工具,從而將日常的語言作為語言哲學所研究的對象。如此,才能在語言的構建過程中得到語言的真正意義。20世紀60年代后,語言哲學開始逐步進入頂峰的研究狀態。因為研究的意義所在,研究過程中對心靈研究的重視作用開始進一步增加。語言知識、社會現象及它們的合理性等諸多方面,都需要通過對心靈現象進行研究才能達成。故而,語言哲學的作用開始下降,而心智哲學的地位慢慢提高,并且取代了語言哲學的第一哲學地位。
所謂心智哲學,它的研究過程包括了心智的本質、特征、活動和功能等許多方面。同時,它們與大腦的關系也是心智和語言兩種哲學間互為依存的有關證據。在社會中,大腦對于意識有依存性。意識是思維的本質,而思維又是表征的本質。所謂表征,指的就是人大腦中信息的呈現方式,也是外在事物存在于心理活動中,并在心理活動中進行內部再現的過程。
在社會活動中,大腦可以起到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的作用,在此過程中,語言將人類從外界環境中得到的經驗加以抽象化,由此來進行表征。
雖然表征的方式在目前仍未有一個明顯的定義,但語言在表征中的作用卻是我們無法忽視的。故而,語言活動也大體可以算做是心智活動的基礎反映。哲學家Searle曾說:“語言可以作為心靈哲學的分支之一而存在”。目前,心智哲學的研究方法大概能夠分為兩個藍本,其中一個是形而上學為取向的語言研究,而另一個則是以科學為取向的語言研究。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兩個藍本都是以語言分析為研究工具,從而對心智哲學中的問題進行闡述。而在語言學的角度看來,心智哲學中的各類心理現象,其實也可以大體看作是語言問題的概稱。它們通過對已知的語言研究對象和未來的研究對象間進行對比,由類比移植等方式進而虛構成了詞語的命名方式。Jaynes認為:主觀的心靈實際上是由詞匯經過多方構建進而所得出來的一種結論。故而,意識起源于人類語言能力這種說法無疑是更加增加了可信度。
對心智哲學的發展來講,形而上學哲學雖然中心地位得到了恢復,但是語言哲學的分析卻一直都是存在的,心智哲學脫胎于語言哲學并且由于它的進化,對語言哲學也產生了許多的影響,同時,語言哲學的蓬勃發展也為心智哲學提供了明確的理論依據,在心智哲學的發展過程中,語言哲學在這一哲學中開始占據著比以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后語言哲學與經典哲學的區別就在于:首先它吸收并借鑒了西方哲學的特點,但卻并不局限于陳詞濫調,而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新的研究理論。其次,從日常的社會生活下手,尋找具體語言問題,同時結合漢語的語境,將西方的語言哲學和本土的趨勢相結合,使語言風格轉為多樣化。在21世紀,語言哲學開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有益于揭示語言和人本體間的相關聯系,同時也為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本文就是從后語言哲學的角度出發,著重探求語言和意識的聯系,從而進一步考證語言哲學在心智哲學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三、結語
有關意識的相關研究,并不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停止,相反,正是因著社會的發展,它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愈加凸顯出來。在此基礎上,有關意識的研究,無論是容易問題和困難問題,還是一元論和二元論之間的關系,目前的理論都不會是意識研究的最終結果,新的理論研究一定會陸續得出。但是,如果希望人類的意識研究取得長足進展,那么從語言的角度著手,也就顯得是一種必然。語言的力量對人類而言意義巨大,同時,語言也是后現代語言哲學得以出現和發展的精髓。可以說沒有語言,意識的發展究竟會走向何方我們無法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但是,語言的研究說到底就是意識的研究,語言的問題就是人類的問題。研究意識的視角并不缺乏,而語言卻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只有了解了語言的奧秘,我們才能真正對意識的發展做出進一步的評判。
【后語言哲學視域中的語言與意識】相關文章:
語言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08-01
論元語言意識對兒童閱讀的影響08-12
談語言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08-05
語言哲學視閾談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意向性問題08-02
談翻譯理論視域中的文化08-19
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化影響淺析論文04-12
淺談歷史哲學中的批判哲學08-04
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論文04-30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04-21
英語語言學論文提綱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