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導語: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積極搭建學生心理自助與互助的朋輩教育平臺,通過構建宣傳網絡平臺、打造學生自助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內在成長動力。
一、研究現狀
近年來,不同的專家學者結合自身教育實踐活動和理論探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目標、指導思想、內容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并構建了不同模式,有效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科學化、專業化方向的發展。沈德立、林崇德、梁寶勇等人著力打造了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體系,通過編寫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培訓教材,組織骨干教師專業培訓,編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讀本,編制《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等工作,構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水平。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關主體問題的探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條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明確教育主體,有利于有針對、有計劃的開展活動,因此對主體性教育的理論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并相繼提出了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雙主客體論、三主體論等觀點。但是無論是單純以教師為主體還是單純以學生為主體,都忽略了二者之間的互動,打破了教育者與接受教育者互相依存的關系。
在雙主客體論中,“潛在主體”說將學生看作現實的客體和潛在的主體,教師是教育的現實主體,需要通過教育促使學生成為現實主體;而“輪流主客體”說、“主體移心”說等,將教育和接受教育簡單的割裂開來,打破了教學雙方面的有機聯系。在“三體論”中,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第三方面因素看作教育活動的三個主體,共同作用于教育實踐。
例如于光遠將環境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并列,認為其同一般的認識過程不同,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被教育者、客觀環境共同發揮作用,將教育者看作第一主體,發揮著主動的因素,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影響的對象,外界環境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認識的來源和對象。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內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促進教育功能的發揮,而構建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式,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教育的整合模式”、“多維立體的心理教育模式”等。
各領域專家學者結合自身教育實踐活動,從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等學科角度出發,圍繞教育的目標、主體、內容、途徑、組織結構、管理機制、評估方法等方面,構建了不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優良心理品質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無論哪種模式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在各個高校可以廣泛借鑒的模式。
四、以“三體論”為基礎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及分析
在以“三體論”為基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中,既要重視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也要重視師生關系的主渠道作用。
1.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道德要求和職業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確立以滿足學生心理發展需求為基礎,引導其積極、健康成長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首先,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為原則,構建普及性、拓展性、專業性心理學課程體系,保證全體學生必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普及性課程。科學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斷完善教學大綱,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和團體訓練等內容穿插其中,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其次,堅持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組織開展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特點,開展新生心理適應、自信心培養、陽光心態、考前心理調適等專題講座,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出發點,積極組織開展相應的團體輔導活動。
通過組織校園心理情景劇展演大賽、趣味心理運動會、心靈書簽設計大賽、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動等,分層次、分階段的優化學生心理素質。最后,要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健全心理咨詢中心職責、輔導教師工作職責、預約流程、普查流程、危機干預流程和心理咨詢值班、預約、反饋等制度,重視心理咨詢記錄與檔案管理工作,定期開展信息反饋和個案分析、研討,不斷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
2.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積極搭建學生心理自助與互助的朋輩教育平臺,通過構建宣傳網絡平臺、打造學生自助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內在成長動力。
首先,教育者要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建設,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微信公共平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適方法,并實現心理咨詢的預約、測評、普查的網絡化。利用展板、廣播、宣傳單等媒介,發放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提升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其次,要積極打造以班級心理宣傳員和寢室長為主體的學生骨干隊伍,切實發揮其在班級、寢室的“心理活動員”、“心理觀察員”和“心理關懷員”的作用。不斷強化學生骨干隊伍的培訓和指導,定期開展理論培訓,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和朋輩心理輔導的工作水平與互助水平。
最后,要建立并科學指導學生自助組織,通過印刷發放心理健康輔導報、朋輩咨詢熱線、班級心理活動、心理沙龍、心理知識競賽、心理電影賞析等活動,充分發揮朋輩互助優勢,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
3.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師生關系的主渠道作用。師生關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一種獨特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即在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情況下,促進受教育者逐漸學會正確認識自己,促使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有助于學生心理需要的滿足和心理壓力的緩解,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須重視發揮師生關系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教師要加強個性品質修養,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優秀教師應當具備積極熱情、樂觀穩定的情緒狀態,真誠關心學生的需求;知識淵博,具有卓越的才能;正確的角色認知和角色期待;待人真誠,尊重學生的觀點與想法。
其次,要構建平等對話互動型的師生關系。建立新型的教育者與學生互動模式,鼓勵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社團實踐活動和科研學習,通過問卷調查、個體訪談、網絡、微信平臺等途徑,結合移情體驗、換位思考等方式,真正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互動的過程中聽取其內在的情感和思想;建立教育者對學生的鼓勵和關注的新模式,教育者應對學生的行為采取及時合理的回應與關注,既要尊重學生的觀點與想法,又要避免空洞贊賞夸獎現象的出現;建立教育者對學生期待的新模式,通過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勵學生追求成功,不斷激發學生對取得成績的向往和抱負水平;建立尊重共情的教育新模式,不僅需要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還需要掌握其心理動態變化,尊重學生觀點、想法,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的失敗與缺點。這些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進師生相互溝通,塑造敞開、接納、理解、包容的良好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楊雪花.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0,17(2):65-68.
[2]沈德立,梁寶勇.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J].心理科學,2006,29(6):1282-128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1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5-19
(實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7-27
【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6-17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05-28
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2-08
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高校教育管理02-22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1-2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