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背景和意義
新課程是以改革傳統教育教學的弊端為出發點,其核心理念是“促進人(學生)的發展”。要求改變傳統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新課程總體理念,體現“教育面向現代化、現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它要求由“學科本位、知識本位、教師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歷史轉變;要求師生角色、行為的轉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與學的過程成為師生與生生對話、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實現以上新課程理念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們對新課程觀的理解,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
從課程改革的目標來看,要改變過于注重教科書、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就必須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環境。
當前,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應當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教育發展服務。學生應該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自身的學習、實踐、探索性活動服務,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同時,教師還應當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提高利用率。
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基本認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對此,我們可以對語文課程資源形成這樣的認識,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及教學本身的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配套讀本、教學掛圖、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教材資源本身的內容豐富性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臺。
教學本身的資源包括師生人際交往、作業及批改、各種教學案例等。(甚至學生也是一種資源)
2、傳媒資源
信息技術使我們身在學校能知天下事,因此對網絡資源進行有效開發是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環節。近幾年,我校逐步建成了校園局域網,連通了因特網,并已接入寬帶,進入了市教育系統局域網。而且,教師的電腦操作水平和常規軟件的使用有了提高;學生上網的基本技能也用的不錯。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必要而良好的物質條件。
3、學校資源
學校是課程活動的舞臺,是課程資源最為集中的場所。這里學校資源主要是指館藏資料、校園建設、各類活動以及教師經驗、學生經驗等。例如: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等等。
4、社會自然資源
關心社會和關心自然是人類發展的兩個重大主題。社會性資源是指生活世界中的生產勞動和人際交往,語文課程以認識社會為主線,沿著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的認識思路。自然性資源是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態(日月星辰、風霜雨雪、高原山嶺、平原大海、江河湖泊等)和人工形態(海堤水庫、農田果園、園林花卉、特種養殖、基礎設施等)。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本地以及周邊地區的社會自然資源,為我所用。
5、家庭資源
家庭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它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藏書、報刊雜志、音像資料、家用電器,以及家庭文化環境、親友人際交往、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如果我們能把家庭語文課程資源利用起來將是很具有親和力的一部分。
三、如何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我們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探險”單元時,學生可能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當你做老師的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可能并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刺激津津樂道(如攀巖、公園水渠沖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勢利導,給予一定時間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還可設計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魯濱孫呢?夸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學們寫出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緊接著還可趁機設計了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講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身邊的英雄事跡 ……這樣雖然改變了編寫者的意圖,卻也可以創造性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二)充分運用網絡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絡、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請學生進行《探索月球的奧秘》的綜合性學習,如果僅以課本資料作為活動材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好在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網址,于是就先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收集相關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開展知識競賽,最后再動筆,這樣學生的思路就開闊多了,也可以寫出較好的想象作文。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和E—mail的形式與校內外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使得語文學習打破“學校圍墻”的限制,使同學們不斷增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語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圣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如,結合“名著欣賞”課,指導同學們自編自演,先由同學們討論、確定劇本的主題、內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協作準備資料,豐滿人物形象和相關情景;再由同學們分頭執筆寫出自己負責的章節或片斷,在試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試演,如是反復幾次,最終創作出自認為不錯的作品來。學生們能在創作中體會出艱辛與樂趣,更加體會出那些名篇巨著并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如《紅樓夢》般“增刪十載”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閱讀中去尋找靈感與體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還可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訓練,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時間,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比如開設書法課、歌詞鑒賞會、詩文朗誦、讀書報告會、口才課、佳作欣賞課、賽詩會、故事會、講演會、讀書筆記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會、時事討論會、辯論會、辦手抄報等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社會化,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長足的發展。
(四)留心大自然,開展實踐活動。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旅游、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 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街頭、書攤、市場,假期隨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點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現實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即是語文學習。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的交往,使學生對現實、對生活、對價值的認識不斷的改變和加深,讓學生把社會的體驗表達出來,這就走向了與做人相結合的道路。社會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態度的交往,是價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語文學習也應重視交往的過程。在這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獨特的體驗。學生很愿意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實,又反映了人生的態度。 如,為了上好《漫游語文世界》,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學來活生生的街頭語言,并能把它們再現于舞臺,批評指正人們不規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語,也能對他們鑒賞品評;并且學以致用,寫出很好的廣告用語及標牌、對聯等。
(五)結合家庭生活,滲透親情體悟。
“家”是活動的環境和感情的載體,家庭生活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庫。但是學生卻常常覺得無內容可寫。即使寫了,筆下的文字也是一個個被“擠”出來的,缺乏情感激蕩。的確,“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情,習作時,他們往往會以局外人的身份應付寫作。因此,引導學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動與父母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將提供了有利條件。設想一下,《我愛我家》的學習活動會是怎樣展開:
為了搞好這次學習活動,學生觀察并記錄:爸爸媽媽下班回來后所做的事;詢問白天工作的情況;了解父母的煩惱;回憶父母關心照顧自己的幾件事;訪談父母的成長經歷。接著讓學生把這次活動通過適當的形式表現出來。結果,平時不在意的小事被回憶起來了,原來不敏感的心弦被撥動了,真情被喚醒了,學生寫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和給爸爸媽媽的一封長信(建議學生把信放在父母能看到的地方,暗中觀察父母的表現);有的同學還會把家里收藏的照片,收集整理成《我愛我家》為主題的相冊,每一張照片下都寫上充滿詩意的話語,并為冊子配上了前言、后記。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宣講自己的感受。結果將是幾乎每一位孩子的心靈都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學生的作品中同樣透出父母亦受到強烈的震顫,父母孩子間溝通的橋梁架設起來了,親情進一步被激發了,孩子的寫作感悟力更強了。
總之,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利于學生在開放式的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劉國正先生也說過,“語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他們水乳交融,難分難解”。因而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語文,在實踐中運用語文,讓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開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實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實踐化、社會化。
【試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關文章:
試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12-03
試論企業人才資源的開發途徑12-04
淺析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03-27
小學英語閱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04-03
幼兒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論文05-06
利用企業資源開發園本課程11-22
淺析體校英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03-27
試論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資源開發03-27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校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11-21
- 試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推薦度: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