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論文
隨著醫學專業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年提高,傳統的培養模式顯露出一些弊端,如課程設置重復、教學方式單_、教學內容陳舊等,因此近年來各大醫學院校開始致力于研究生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相對于臨床專業而言,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的生源較差,良莠不齊,這_直是許多基礎醫學院校面臨的_個事實m。因此,如何在研究生入學后短暫的前期培訓期間迅速提升其專業素質和基本科研能力,以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科研人才,是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現以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改課程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教學實踐為例,探討如何迅速有效提升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1構建多學科整合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
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有兩個特點:學科的整合性和醫學專業素質培養的必要性。根據以上特點,我們對原本僅針對生物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課程進行了重建和優化。從以前的在二級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層面講授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理論與技術,轉變為現在的從_級學科基礎醫學的應用角度,重點闡述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及其與疾病的關系和相關研究策略,面向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多個基礎醫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同時也對臨床專業學生開放。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與前沿,成為生物學及醫學各學科研究的共同焦點。有關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驗性、綜合性和前沿性0。因此,重建的課程以生物大分子研究為中心,從生命活動及重大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各種生物大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著手,整合了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病理生理等不同學科基礎知識、基本研究方法及前沿進展,使學生開闊眼界,掌握生命科學以及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同時拓寬研究思維。
2合理組建不同學科專家聯合教學團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重建的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課程在師資的配備上更注重多學科的整合,除了目前由基礎醫學多學科教授執教外,還計劃引入在轉化醫學方面卓有成效的臨床專業教授參與教學,使基礎研究生學會如何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出發點,凝練科學問題和設計課題,并且進一步將基礎學術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教學具體內容中,選擇最重要的醫學問題如動脈粥樣硬化、腫瘤、糖尿病等作為專題講座。教授們在自身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案例,精心準備多媒體課件,將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策略和進展引入教學內容。最后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整合相關知識點,確保學生對本課程涉及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一個相對系統的學習。同時,對教學具體組織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達成共識。教學進度安排循序漸進,前面幾次課側重介紹新技術和新知識,后面則依次開展醫學重大問題研究專題講座,以及文獻閱讀和學術寫作訓練。相對穩定的專家教學團隊的構建,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規范的教學實施,是確保研究生教學質量的第_要素。
3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實施個性化教學
不同醫學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結構都會有不同,同一批次的學生知識背景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因此針對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多層次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顯得至關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教改課程學時的三分之二為教師主講,三分之_則組織學生在文獻閱讀基礎上開展隨堂分組討論。在專題講座中,每位導師還結合自己科研經歷,和同學們_起探討提出科學問題和解決科學問題的策略。課后的反饋顯示,學生普遍歡迎隨堂小組討論的教學形式,認為這種同學和導師之間及時的溝通和交流,能極大地填補個人知識的缺口,幫助學生闡明_些理解模糊的關鍵信息,對科研思維的形成極有幫助。具體教學實踐中,還是會遇到不同知識背景的同學教學效果不同的情況,有的同學對跨專業的討論顯得很吃力。應對策略是每組人數要少、每組注意搭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選擇適當難度和廣度的教學參考資料于課前發放給學生、引導老師注意個性化輔導等。無論是哪種教學模式,不管是面對哪_層次的學生,都要注意鼓勵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國內外專家的特邀學術講座,可以滿足基礎較好的研究生對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進—步拓展研究生的視野。
4增加形成性評估的考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
研究生課程的構建是基于能力培養的,包括理論知識、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能、論文書寫技能以及溝通技能等。而傳統的總結性評估的考核方式大多只是在學習階段結束后考核某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不能全面科學地評估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程度。而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考核的形成性評估,能反映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動態變化,讓教師有機會根據反饋出來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內容,并且有針對性地對需要幫助的學生實施個性化輔導0。在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教改課程中,目前考核的主要形式是在學期末要求學生結合各自專業方向撰寫綜述,并進行打分。同時在課程中期,教師通過觀察和記錄學生課堂討論的參與程度和問答情況,對每一個學生給予面對面的反饋,分析存在的問題,對相應的對策給予及時的指導。在課程反饋中,學生肯定了這種形成性評估的教學效果,并建議增加更多的科研寫作方面的練習以及教師_對_的實時評閱和具體指導。因此,研究生課程考核應該注重兩個方面: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學業的進展情況。這樣既能客觀全面地反映教學效果,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醫學基礎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改革實踐表明,盡管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卻都是可塑之才,教師只要因材施教,就能為醫學科研培養出優秀的后備人才。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更加要求課程組導師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帶教意識,肯為培養不同專業的學生付出課堂以外的時間和心血。課題組也應該規范和統一教師指導方面的具體要求,而教學管理部門則需要進_步加強研究生教學的督查,以切實保障研究生教學效果。基礎醫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的設置注重不同學科專業的交叉整合,并且要以重要醫學問題為依托,規范科研思維和學術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設計上注重課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與實效性,幫助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知識體系,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研究生獨立進行科研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方法上以研討式教學形式為主,以特定的研究方向為中心讓研究生參與討論,更注重學生在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考核中不僅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掌握情況,還要結合更加靈活的形成性考核方法,逐步引導學生獲取前沿進展和新技術,訓練其科研課題設計能力、科研論文撰寫等科研基本功,以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醫學科研人才。臨床醫學七年制教育實行‘‘七年一貫、本碩融通、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面向臨床”的培養模式m。通過臨床七年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及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能獨立處理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工作能力水平達到七年制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能力考核標準,同時具有對實習醫師進行業務指導的能力。七年制培養適應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碩士水平的高層次醫學人才00。
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不僅要有過硬的臨床工作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更應當具備_定的科研能力。然而,與傳統的碩士研究生相比,七年制本碩連讀的學生科研能力欠缺0。這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科研選題來源不同:碩士研究生選題往往是以導師的研究方向為主,且常常能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而七年制學生承擔課題主要為導的。
【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探究林木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論文03-18
商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探索論文03-20
《光學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論文03-06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3-07
高職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3-07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2-17
淺談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及探索論文03-18
思想道德修養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論文03-06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3-06
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3-1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