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社會實踐模式
高校可以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就業創業合作基地,讓大學生在就業創業合作基地中進行社會實踐,從而在實踐中獲得經驗。
摘要:如今我國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關鍵環節,從提高大學生的工作適應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專業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入手,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高校;社會實踐
我國相關部門為了能夠讓當代大學生更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在文件中確切的提出: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社會實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與社會環境,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奉獻意識,增長實際操作才能,培養大學生堅韌的毅力與優秀的品格,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在其他思想教育方式中不能獲得的全新體驗。在以往的半個世紀中,我國的許多高校都相繼開展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多且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因此各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強了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育。據調查顯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總人數為一百一十萬人左右,到二十一世紀初,大學畢業生的總人數增長至六百萬,人數是二十世紀末期的六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難,難就業”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急需處理的難點之一。大多數企事業單位反饋大學生在理論知識方面掌握好,具有比較高的專業文化水平,但是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低,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工作,完成工作。由此可見,強化高校大學生就業綜合能力是每個高校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高校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由于我國以往長期的應試教育都是重視理論知識,忽視實踐動手能力,造成現在許多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在對于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沒有意識大學生社會實踐對就業起到的關鍵作用。另外,相當多的高校教師將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項教學任務,只是在寒暑假或課堂以外的時間安排社會實踐,沒有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科學、系統的設計與安排。由于高校的各種獎學金類評定獎勵制度都是與專業理論課息息相關,因此,許多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時并沒有認真對待,只是敷衍了事或通過各種關系開具假實習證明等,缺少對社會實踐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約占總數的25%,這造成了我國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形同虛設,沒有很好地達到社會實踐的目的與效果。
2.缺乏統一管理部門。許多高校雖然將社會實踐安排到教學體系中,但并沒有真正實質上的教學綱領與教學內容,缺少相應的評判系統。一般多由各高校的學生會、共青團、教務部門等發起、組織,并沒有專屬部門對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統一的規劃管理,造成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缺少科學性與規范性,缺少一個完善的規章制度。通常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軍訓、校內勞動或在企事業單位進行參觀訪問,并沒有將大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由此可見,現如今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真正從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實踐動手能力出發,不能達到社會實踐的目的與效果。
3.實踐內容狹隘、時間短。大學生社會實踐分為學術實踐和社團實踐。學術實踐有大學生自助創意、教學實習、科學調研等,社團實踐是高校班委會、學生會、團委等部門組織的各種社會勞動、企事業參觀訪問、勤工儉學、志愿服務等,現在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在企事業參觀訪問為主。在內容與形式上,沒有創新,缺少新意,也不能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大學生很難對社會實踐提起興趣,此外,開展的社會實踐時間比較短,一般多為一個星期左右。因此,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不能被社會所認可,也得不到相應的支持,對大學生就業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以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模式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難就業”的問題,且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企事業單位對于求職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首先對于大學生來說,轉變社會實踐觀念至關重要。大學生要主動地、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1.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不同于學校,在學習、工作、人際關系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會使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產生很強的落差感和挫敗感,導致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因此,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以便能適應企事業用人單位的工作環境,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高校應在學生在校期間,正確引導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提高學生社會實踐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多為學生爭取和制造社會實踐的機會,以便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2.強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在大學里培養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社會交際能力。但并不是說一個人在學校的交往能力好,他的社會交際能力就一定好,原因是社會中的各種人際關系要復雜與學校中的人際交往關系。大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就業面試,在就業面試中,能夠將自己的優勢表述出來,進而更好地推銷自己,且擁有良好的應變能力,都非常重要。由于我國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中有很多成績優秀但欠缺應變能力的人才,所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應變能力,強化大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非常重要。高校大二的學生在經過一個學期的適應后,已經可以比較好的適應大學的生活,因此,可以重點培養大二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各高校社團等組織可以組織一些義工服務、社會調研、勤工儉學等活動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便可以更好地適應未來步入社會的人際交往。
3.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各高校應該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將大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企事業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重視大學生除專業知識以外的適應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各高校要盡可能的協助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完善專業知識構成、拓展就業空間,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高校大三、大四的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且擁有了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各高校可以盡可能多的組織大三、大四的學生參加一些教學實習、社會調研,鼓勵學生自主創業,讓大學生盡早體會和感受到人才市場的需求,并根據市場需求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針對不足完善自己,以便在真正就業的時候做到心里有數。
4.強化大學生團隊協作能力。高校可以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就業創業合作基地,讓大學生在就業創業合作基地中進行社會實踐,從而在實踐中獲得經驗,鍛煉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將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到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進而提高大學生就業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高校要注重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專業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孟音.導向就業創新實踐——藝術類高校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思路[J].速讀(中旬),2015
[2]馬小紅.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J].教育探索,2013
[3]林芙蓉.就業指導者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和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5
【探析高校社會實踐模式】相關文章: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教育模式探析論文03-09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現狀探析02-27
高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探析12-08
高校籃球教學對策的探析02-26
探析金融專碩人才的培養模式11-15
新時期高校籃球教學探析02-26
高校新校區建設融資模式02-06
談談高校鋼琴教學模式創新03-06
探析任職教育中的團隊學習模式12-07
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探析03-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