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垂青舉手學生輕視回答的教學論文
【摘要】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無所顧忌,敢說敢為,課堂氣氛活躍;高年級的學生卻瞻前顧后,十分拘謹,沒有表達的欲望,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害怕發言,課堂氣氛冷冷清清。學生不舉手,我想是家長、老師以及學生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學生長此以往形成不舉手的習慣,就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為了使學生積極發言,高舉小手,在課堂上,教師要創造機會、置身學生、善待學生回答出錯;要運用多樣化的課堂交流方式,增加舉手答題的人數比例;還要創設具有一定思考力度的問題讓學生便于參與答題。只有這樣,學生才樂于參與,大膽舉手。
【關鍵詞】學生不舉手原因影響推行
最近在辦公室閑談時,經常聽到很多老師反映:學生都怎么了,課堂上提問沒幾個人舉手!我們班舉手的總是那么幾個同學!有的學生從來不舉手!有的好像跟他沒關系!于是,老師們都一齊感嘆這屆學生的素質,感慨我們的良好心愿不能被孩子所理解。我的班級從一年級任教到六年級,發現了這樣的情況:一、二、三年級的時候,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最積極,遇到提問最愛舉手,讓教師選人回答問題都犯難,唯恐打擊了他們積極性;到了四年級下學期,有些同學開始不大舉手了,在上課老師的鼓動下,才有人舉手;到了五年級,只有課文趣味性強的,課堂氣氛較活躍的情況下,才舉手回答問題;現在我已任教六年級了,學生上課主動舉手者寥寥無幾,枯燥的課文,學生舉手就更少了。本文,筆者以研究六年級學生為主。由于這時候的學生遠遠不像低年級那么爭強好勝,看問題已比較理性,以小大人自居,非常注意自己的面子了。他們擔心一旦說錯老師會怎么看,同學會怎么想。有時他們還想就是答對了又能怎么樣呢,自己是不是懂心中有數就行,何必非要告訴別人呢?是不是顯得稚嫩了。而隨著學生青春期的到來,同學們還在考慮自己的行為在異性心目中會不會有不良的影響。上述種種因素導致了在舉手與不舉手問題上猶豫不決,如果此時受不到老師的關注和鼓勵,不舉手往往會成為較普遍性的選擇。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學生舉手這般難呢?我不得其解。
是家長的原因嗎?我想應該是,因為我們畢竟是在農村,家長都忙于工作。家庭教育中存在著很多隱性的問題,家庭中缺少民主的意識,專制型和放任型的家長不是少見,有的憑家長的權威限制孩子的自由,有太多條條框框,一味的限制讓孩子學會了與成人思想對立,不是無奈就是沉默;有的家長缺少正確的引導,只是盲目的縱容溺愛一味放任。家庭中缺少平等溝通的平臺,父母與子女溝通越來越少,導致孩子開口越來越少,孩子同樣把這種習慣帶到了學校。曾看到這么一段話:中國家長放學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了嗎?而美國的家長放學后第一問題:你今天向老師提出了什么問題?從中就說明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是老師的原因嗎?我想也應該是,雖然為了糾正學生舉手難的習慣,但有時為了教學任務,或多或少的減少學生的自由。課堂有時還不是真正是學生的課堂了,學生有時還不是課堂的主角了,雖然在課堂上已經改變一味以自己的講代替學生的學,雖然在面對課堂調皮搗蛋的學生,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雖然在面對學生回答問題的錯誤,總是給予鼓勵體諒但學生還是沒有很好的舉手,我想總歸有我們自己的原因吧。是自己的問題沒考慮好,是自己提問的方法沒掌握好上學期,我有幸聽到一位同行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課,著實讓我驚訝一番,因為在課堂上我們沒有感到嚴肅的氣氛,相反課堂上顯得十分輕松自由。教師面帶微笑,輕松地教,學生積極參與,在愉快地學,學生根本不必顧忌執教老師的臉孔。課堂上不時會傳出學生回答問題后愉快的笑聲,即使是答錯,這樣的笑也聽不出是諷刺的笑。這樣的課堂,不也是我們農村孩子所期望的么?從中我也知道了自己上課的差距。
是學生的原因么?我想更應該是。根據和學生談話,了解到我們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往往怕提的問題不得要領,或回答的問題不夠準確而被老師、被同學嘲笑,有失面子,因而舉手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不一樣,不同的孩子鑄就了他們不同的個性。有的學生膽大活潑,有的膽小內向。處于這一年齡的孩子,都要有自尊心,又似懂非懂,要他們改變自已確實需要勇氣,更需要老師的耐心、鼓勵與扶持,也需要老師精心地設計問題。想想自己的讀書年代,自已又有多少勇氣能直面課堂上老師的提問呢?
課堂上老師需要傾聽的是學生的聲音。如果能夠營造和諧的師生課堂的關系,那么學生的不同聲音在老師的伴奏下就能奏出優美的樂章。否則的話,不但課堂上死氣沉沉,還會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
1、不舉手答題的現象使老師不能快速得到這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掌握的情況,不知道該用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展開這個問題,造成了教學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2、不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提高學習效率。如果他有上課舉手回答問題的習慣,他上課必然全神貫注,以防自己走神錯過答題的時機;反之,則無此效應。
3、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沒有上課舉手回答問題的習慣,在回答問題上不能造成一種急促高效的氛圍,不利于靈機一動現象的出現,不能形成思維的加速度。
4、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語言的加工。人,有時心里的感覺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如果不鍛煉表達能力,它可能一直處于一種道不清說不明的狀態,到考試的時候寫在試卷上也往往是詞不達意。如果學生經常站起來回答課堂提問就迫使他學會整理思路,用簡練的言語表述問題。
5、不利于長效記憶和加深學習效果。學生經過動腦筋和舉手發言后,他可能回答錯了,但被大家注意了,也許他得到的不是掌聲和贊揚,甚至是嘲笑,但這個以自己為中心發生的場景永遠是他的記憶才富,不管問題解決與否他都會印象深刻。
6、不利于甄別與交流。當學生舉手答完問題時,老師勢必會評價、補充。這時答題過后的學生必然產生比較心理,他就會加倍地仔細聽,了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判,思考其他同學的說法與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自然就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思維。
既然課堂上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的現象如此兇多吉少,那教學中如何提倡和推行呢?
首先,創造機會、置身學生、善待學生回答出錯。
在課堂上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往往學習成績不理想,有自卑心理。教師要為他們創造課堂舉手發言的機會,甚至有時有意識地用眼神、動作給予暗示,并及時對他們的回答給予中懇的評價和真誠的鼓勵,激發他們回答問題的熱情,改變話多必有失的傳統觀念。為調動不善于課堂舉手同學的積極性,要想方設法為學生課堂舉手答題創造機會、置身學生、善待出錯。為此,教師要放下架子,以當時學習環境中學生的角度、眼光來看待被提問時的感受;以熱情引導、耐心等待、循循誘導的方式讓他邁出第一步。對回答錯誤的學生,老師不要直接批評,側面點撥一下,保住學生的自尊心,為第二次課堂主動舉手創造機會;并挖掘課堂回答出錯的附帶價值,把它作為一種教育資源來利用,讓學生產生雖敗猶榮的感覺。唯有這樣,才能使受到失敗打擊的同學撿起勇氣,拾起自信。
其次,要運用多樣化的課堂交流方式,增加舉手答題的人數比例。
由于課堂上受教學時間和教學任務的限制,一堂課中,往往只能提供少量發言的機會,即使有許多想發言并經常舉手的同學,也未必能輪得到,久而久之,同學發言的積極性逐步減退,到后來也無動于衷了,這樣,在課堂提問中就出現了一個提問比例和覆蓋率的問題。我們在課堂上要多設一些分層次練習,經常表揚主動回答問題的同學,但不能每次都給他們答題的機會,只有當他們懈怠的時候才給他們機會。對此問題的把握要心中有數,必要的時候做一些書面記錄,以防冷淡了這些同學,最終使他們喪失了熱情。對那些平時本來不愛學習、不大認真聽課的同學,當他們舉手回答問題時,要特別地予以關注,適時地鼓勵一下。對那些平時不愛舉手答題的同學某次他又意外地主動舉手發言的事件,一定要抓住機會讓他發言,即便是回答不完全,甚至錯誤,也要對其精神予以表揚,幫助他樹立舉手答題的信心。
為增加課堂舉手答題的人數比率,我們在討論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時,不妨分組討論,組要分得較小一點,以此來增加每人發言的機會,增強同學發言的積極性。而且在小組內交流,注目的人少,精神壓力小,大家便能更自由的表達,更充分的交換意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各小組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反饋,從而間接擴大了課堂回答問題的人數比例.
最后,要創設具有一定思考力度的問題讓學生便于參與答題。
課堂上學生答題的熱情還可能是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的的余地,學生回答過后也沒什么成就感,答不答無所謂,反正大家都知道的;或者太難,反正答不出,一些想答的同學也摸不著頭腦。所以,教師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的思維層次,創設開放性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險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這樣課堂舉手答題現象才會成為風氣,在此起彼伏的不同見解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生才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讓每個同學都舉起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每個舉起手回答問題的同學,是我們教學工作的一項常規,它雖普通,但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1、《教師博覽》2005年第4期第14頁;
2、《小學語文教師》2001年第7期第30頁;
3、《中國教師報》2005年第32期第二版
4、《小學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第4期第14頁;
【教師垂青舉手學生輕視回答的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答辯回答11-17
最新的技師論文答辯回答技巧12-07
教師教學模式論文03-21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02-13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05-20
畢業論文答辯常見問題與回答01-01
教師關愛學生論文03-23
中職學生聲樂教學論文11-19
關于教學效能感教師教學論文03-0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