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快樂超越課堂課堂教學中的和諧生成論文
當新課程改革向我們走來的時候,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輸、學生機械地接受的那種模式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快樂的思考、感悟的喜悅、彰顯個性的多元化評價,使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營造出一份和諧而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筆者擬從思考的快樂、體驗的喜悅、交往的樂趣、彰顯個性化的自評等方面淺談課堂教學的和諧生成。
享受思考的快樂
思考是艱苦的過程,更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開朗帶來的那份欣喜,所產生的效益帶來的那份慰藉,確實是一種享受。
一次筆者在教學《窮人》時,在初讀課文后,提問:你認為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為他們一家很窮,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著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回報。后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后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說:“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并不貧窮……”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為他們并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他們在生活上吃不飽,穿不暖,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于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與快樂。 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喚醒感悟的喜悅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體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更多的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知識是靠自己在讀中獲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讀中體驗,理念要靠自己在讀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讀中掌握。(于永正語)
例: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時就是這樣的:指名朗讀小姑娘與將軍見面時的相關課文,一學生毫無感情地讀著小姑娘的話“媽媽死了,媽媽死了!”有幾個學生發生竊笑聲,我便讓笑的學生說說為什么?有的說“媽媽死了是件很傷心的事情,怎么能讀得毫無感情呢?應讀出傷心的語氣”!有的學生說:“我認為不是這樣,小姑娘經受了炮火的驚嚇,失去母親的悲痛,遇到聶將軍這樣的陌生人應該很驚恐!應讀出驚恐的語氣!”還有的說:“小姑娘這么小,就受了這么多的驚嚇,肯定嚇呆了,應讀出木訥的語氣!”……于是,我讓大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在小姑娘這種情況下會怎樣?是何種表現?學生紛紛發言,說自己的感受。最后一學生說:“剛才同學說的幾種都對,其實不同的人在遇到突發事情時,表現是不盡相同的,有的人或許是悲傷,有的則是無助,或木訥,或驚恐……”
在教學中,把這感悟的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感知、主動地體驗、主動地領悟。學生在朗讀體會中產生師生之間心靈的碰撞,自得充滿靈性的感悟,進行樂此不疲的探索,充滿激情的進行價值創造, 學生的喜悅在體驗中被喚醒。
共享交往的樂趣
“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失去溝通的教學是不可想象的。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借班上課”——教師其授業技巧的展示;“課堂法庭”——運用“法制化”手段進行氛圍懲治;教學執行著單向的“培養”活動——先教后學,學生跟著教師走,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例如某小學一年級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動物、植物的初級概念的教學過程。師:為什么說雞、鴨、豬是動物?生:因為它們都會叫喚。師:蚯蚓不會叫喚,可是它也是動物呀!生:蚯蚓會爬,會爬會走的生物都叫動物。師:魚不會爬,也不會走,只會在水里游,鳥會飛,它們不是動物嗎?生:它們是動物,因為它們都會活動,能活動。師:對了,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可是飛機會飛,是不是動物?生:飛機自己不會飛,是人開動的,它沒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動物。師:對了,能自己活動的生物才叫動物。
其實教學如同社會交往過程一樣,教學活動中的教與學集結在客觀條件與主觀要素的網絡關系中,師生的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生在其間主動獲取體驗,享受快樂。贊可夫認為:“課堂上應該創造一種使大家愉快、有強烈求知欲、積極地探求知識的心理氣氛。”這種心理氣氛是在師生交往互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果被動地接受,愉快、求知欲從何而言。在教學中,如果能舍得“耗費”師生交往的時間,對教學而言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意味著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動、成長和自我表現實現的過程。在這個共同體中師生在享受著各自交往中快樂的同時,也在共享著彼此帶來的快樂。
彰顯自評的個性
長此以往,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于一種評價方式,那就是表現為被評價者的傾聽,被動地接受來自外部的教師及其他學生的評價。其實,評價也是一個主動發展的過程。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各國都非常關注評價的主動性,其中英國就提出一種“改善學習”的評價,它伴隨著課程學習的始終以自我為參照基礎,要求學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確學習目標并知道如何彌補達到目標的差距。德國在對對教學評價的改革中也反映了這樣一種理念:教學評價應當引入學生自我評價機制。由此可見,評價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個性張揚。在教學中如果把這彰顯個性的機會留給被評價者,引導他們用自我表現作為參照標準,結合老師、其他同學等外部評價,對自己在學習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學生才會在評價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勢領域及弱勢領域,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有利于保護并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學生自我表現的發展與優勢潛能的發掘,同時也能使學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賞識的,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信任。
和諧——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和諧教育”我們提倡,讓知識超越教材,讓教學超越課堂。
【讓快樂超越課堂課堂教學中的和諧生成論文】相關文章:
和諧教育思想與課堂教學實踐的論文03-22
課堂教學中的疑問議論的論文04-01
翻轉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論文02-21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12-04
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04-01
淺談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03-27
奏響課堂教學和諧樂章12-04
政治課堂教學中生成性教學語言的錘煉論文03-0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