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審美品格與當代人的生存智慧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審美品格與當代人的生存智慧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知道,大而化之地看,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另一個是“萬物之靈”。作為自然的孩子,要順應自然,讓自己的生命保持一種單純的狀態;作為萬物中最具有靈性的生命體,人是有思想、有靈魂的精神性的存在。尤其在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以后,生活質量怎么樣,主要取決于精神素質。那么人有些什么樣的精神素質?西方心理學與哲學中講“知、情、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力、情感與道德。人不但有認識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對世界的美、丑是有體驗的,對生活是有感受的。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讓自己生活得有意義,有精神目標,必須是有道德、有信仰的。知與情牽涉到精神的豐富,而意(即道德)牽涉到精神的高貴。
人的心靈的財富,亦即精神的豐富從何而來呢?途徑有多種多樣,如,在大自然中的探索,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在歷史回顧中借鑒,在哲思中積累,等等。我們這里著重講到的,是審美品格—特別是針對當代人的實際而言。
對于當代人的身心態勢和生存智慧的調節,固然還可以選擇其他方式與手段,如科學的、倫理的、宗教的活動方式等。但是,它們或單維度地作用于人的身態,或單維度的作用于人的心態,都難以對人的身心、情智實現全面而富有意味的調節與涵養。特別是對于急功近利、崇尚科技和商品的當代人,對于喧囂和浮躁的人文景觀,對于過熱的消費社會和金錢理性,審美品格的提升則顯得尤其重要。
提升審美品格作為調節當代人的生存智慧、推進現代文明建設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特殊方式與社會實踐,是審美自身的功能與魅力使然。審美的特殊功能至少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作為:其一,造就健全、“完整”的審美結構,形成對美的感受、評價、鑒賞、理解和創造的良好心態及全面能力,并建樹科學而恢宏的審美理想。其二,開發人的智能和智力,培養一種有機、整體的反應方式,形成豐滿而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思維品格,以作為爆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效機制。其三,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人格、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從而促進社會的文明、諧和及協調發展。
其實,就是在歐洲經濟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進而步人工業時代的大背景下,具有人類良知和遠見卓識的人們,即已意識到并提醒世人注意單純的工業革命與經濟升值可能為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并呼吁人們勿忘精神世界的建設與拓展,以保證人與社會的健康全面發展。無奈,實用的商品價值,總是以其極大的能量遮蔽著并不尚“用”的精神價值(包括審美的價值);人們直接功利性的物欲追求,總是擠壓著超越直接功利目的的精神期待,所以,最終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留下了不可低估的遺憾。
如果我們不懷疑片面的“發展”,特別是不懷疑將社會上的一切(人的勞動環境、文化等)都商品化,都可以用市場價格衡量,必然導致拜金主義盛行,人的生命表現萎縮,精神世界匾乏,甚至會因機心太多而致群體性智慧下降,同時,又真正相信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一樣,是社會大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那么,在對待精神生產、精神建設時,就必須將目光放遠去看,視點最終落到關于人的理想的生命形式上,落到人類、乃至整個世界和諧發展的大目標上。
拓展閱讀:網絡文學審美研究論文
引言
網絡文學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已經成長為我國文學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形式。網絡文學的出現以及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獨特的審美表征給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網絡文學是順應了時代的一種文學形式,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對這種文學形式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夠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學載體,促進文學事業的繁榮。
一、網絡文學的定義
并不是所有出現在網絡上的文字都可以被稱為文學,網絡上的文字也有文學與非文學之分。關于網絡文學的定義,經過幾次修正,有學者認為,符合以下三個特征的文字可以算作是網絡文學:第一,經過電子掃描技術或人工輸入方式將已經存在的紙質文學作品載入到互聯網中;第二,直接在互聯網上發表相關的文字;第三,由計算機軟件生成的文學作品。這是從技術領域出發對網絡文學進行的定義。廣義上,網絡文學指的是運用網絡這個媒介進行創作、傳播、存儲和閱讀的文學形式;狹義上講,指的是一種超文本文學,它打破了傳統文學的平面感,使得文學變得立體化。雖然我國的網絡文學出現的時間比較長,也催生了一批影響力較大的網絡文學作家,但是我國的網絡文學依舊處于初步發展階段。
二、網絡文學的審美取向
(一)互動性的審美方式
網絡文學的欣賞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網絡為讀者和作者搭建了一個溝通的橋梁。一方面,作者可以在網絡上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解說;另一方面,讀者也可以利用網絡聯系到作者,向作者提問。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BBS小說《風中玫瑰》就是一部讀寫互動小說,體現了網絡文學的互動審美特性。互動性的審美方式相對傳統的文學而言,是一種完全的變革與顛覆。這種獨特的審美方式給讀者帶來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將自己帶入一個虛擬的時空幻境中,在這個環境里去經歷各種事情。當然,這種體驗也蘊含了一種復雜的心靈感受,實現了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在互動性的審美空間中,作者與讀者的身份被模糊了。對于讀者而言,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對作品發表見解,甚至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對作品進行修改和補充,創造出一些符合自己審美取向的新文本,這種功能是傳統文學閱讀過程中不可能實現的。對于作者而言,作者在網絡上發表了自己的小說,也就說明他構建了與讀者進行溝通的渠道,通過網絡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可以得到讀者最迅速的反饋,從而使自己的創作更趨完美。從某種意義上講,互動性的審美特性,使作品變成了讀者與作者之間共同創造的結果,實現了寫作和閱讀的民主、平等發展。
(二)快感式的審美體驗
相對于傳統文學形式而言,網絡文學的要求較低,并沒有太多硬性的規定,比如題材隨意、字數隨意、形式隨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網絡文學擁有了傳統文學所沒有的活力,展現出一種另類的生活氣息,為普通讀者提供了一個走進文學殿堂的廣闊空間。在平民化的'創作和欣賞的過程中,創作者體驗的是一種存在感,一種可以暢所欲言的快感。網絡作者常常以諧趣幽默、充滿個性的語言,用明快的節奏以及清晰的結構將文本作品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也不必去深究文字中的含義,只是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了宣泄情緒以及放松身心的目的。網絡文學用率真、感性、碎片式的文字消解了傳統文學審美領域中既有的話語權威,讓進入到這個虛擬世界中的人們可以產生最簡單的快感體驗。有人認為,這種體驗的層次較低,不能給人的精神世界帶來積極的改變,也談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快感和美感之間是沒有優劣之分的,美感是建立在快感之上的。對于閱讀而言,只有首先體會到閱讀的快感和樂趣,才能對人的心靈產生一種震撼的力量,從而產生一種閱讀的美感。比如網絡上的很多詩歌作品,究其本質,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并不符合詩歌創作的要求,但是優美的語言以及網絡便捷的閱讀方式可以讓讀者在短暫的閱讀中產生片刻的精神享受,也為閱讀美感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生命本真的審美內涵
網絡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迄今為止,網絡給人帶來的廣闊空間,是其他載體所無法取代的。在這個自由的空間中,人們運用各種形式對自己的創作進行展示,是多元化創作的一種集合,這也為創作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平臺。在網絡中,人們可以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毫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在人們所認為的虛擬世界中,反而有最真實的存在,有最自由的言論。當然,網絡文學的自由并不僅僅是表現在平民化的題材上,很多怪誕題材的出現,也反映了網絡文學的多元化。傳統文學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中規中矩的,大多不會偏離主流的創作意識。但是在網絡中,由于人們有機會宣泄各種復雜的情緒,使得生命的本真得到了抒發,所以出現了許多怪誕的作品,也出現了許多對人的靈魂進行挖掘的作品,這其實是在揭示人的內心,是在還原生命。只有真正能夠打動讀者的作品才能讓人堅持讀下去,這是閱讀的一種過濾,也是對作品的一種過濾,這種過濾很好地體現了自由的本質——不強迫,讓創作者和讀者都擁有一種敞開的心態,在這樣的心態下對生命和文學進行深入的體驗。
(四)藝術欣賞的多維審美角度
與傳統文學一樣,網絡文學也有很多種形式與體裁,比如詩歌、小說、散文、多媒體、超文本等,后兩種屬于比較特殊的文學形式。網絡文學的載體是互聯網,互聯網本身就具有一種動態屬性,網頁之間的鏈接構成了多種多樣的超文本。對網絡超文本作品進行閱讀,可以發現其中的魅力。比如網絡上《平安夜的地鐵》就是一部十分成功的超文本作品。一開始打開文本的時候,讀者可以對整個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即一個人在平安夜坐上了回家的地鐵,坐上地鐵之后會發生什么故事呢?接下來就有幾種選擇擺在你的面前,選擇不同的地鐵通道會有不同的故事,讀完任意一條通道中的故事,又可以獲得新的權利來閱讀下面的故事,在這樣無限循環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全面的閱讀,甚至會感覺是閱讀了好幾個故事一樣,有的比較恐怖,有的比較溫馨,有的比較神秘。在超文本的藝術世界中,讀者可以有多種閱讀體驗。
三、網絡文學的審美特性的成因以及缺陷
(一)網絡文學的審美特性的成因
1.網絡開放性的傳播機制網絡是一種低門檻平臺,其中充斥著各種復雜的信息,人們時常會使用虛擬的信息進行交流。在網絡文學領域中,任何知識水平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文字,這是網絡的特性。讀者通過網絡可以接觸到很多以前接觸不到的文學作品,與作者實現快速地交流。這種傳播機制有利于文學的深入發展,促使更多符合人們欣賞水平的文學作品出現。但過度的開放也會導致文學作品的質量下降,一些低俗作品在網絡上出現并且傳播,會給人們的思想帶來負面影響。
2.創作主體賦予網絡文學的當下性傳統平面文學作品一般都是經過時間的沉淀而完成的,作者對于人生和社會有獨特的見解和感悟。相比起來,網絡文學的創作者,一般都是社會中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有另外的工作,只是在工作生活之余利用網絡對自己身邊的各種事情進行講述,因此使得網絡文學一開始就具有介入當下生活現場的意義,例如很多網絡文學作品都具有都市生活的烙印,或是打上各種鮮明的日常生活矛盾。
3.創作動機的功利性降低對于網絡文學創作而言,很多創作者只是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講述,并沒有考慮到文字會獲得什么大獎或者得到什么利益,當然也不排除現在很多網絡寫手以網絡文學創作作為謀生的手段,但大多數人并沒有將網絡文學創作與利益掛鉤,因此動機比較單純。所以網絡文學作品中會有更多直接反映當下現實的特點,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二)網絡文學審美特性的缺陷
1.審美心態媚俗、取寵當前網絡上的很多文學作品,大多有媚俗取寵的通病,尤其是一些網絡小說,涉及更多的是愛情、穿越、武俠等題材,人們喜歡看什么就創作什么,很少有突破。而且為了獲得更高的人氣,有的作者還背離了真實的原則,胡編亂造,使得很多作品只是隨波逐流地存在于網絡上,并沒有什么深刻的主旨與內涵,讓人們在閱讀時受到一定的困擾。
2.審美取向過于消極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很多網絡文學作品,尤其以描述都市生活的作品為主,其情節的跌宕起伏確實吸引了大批讀者,但其主題卻宣揚了太多的灰色基調,這對閱讀人群而言,是一種消極的影響。很多時候,作者刻意地傷春悲秋,反而會得不償失。
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網絡文學是與傳統文學相對的一種文學形式,在網絡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特性。產生這些審美特性和取向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對網絡文化的需求以及網絡自身的開放性特征。然而由于網絡的限制較少,導致很多網絡文學作品的層次不高。尤其是近年來網絡文學呈現低俗化發展趨勢,使得網絡文學的審美缺陷越來越嚴重。對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規范,提高其質量和水平。
普通高校音樂審美教育論文
一、普通高校中的音樂審美教育
普通高校中的音樂審美教育,是以“以人為本”教育方針進行育人工作的。曹理曾說:“音樂審美教育最基本的性質就是審美性,它是通過音樂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音樂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情操的藝術實踐活動,它是對人如何感受美、欣賞美的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音樂欣賞能力轉化為美的欣賞和創造的能力學習。我們知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是通過學生的聽覺器官將聽到的旋律變化在頭腦中進行聯想和想象,從而獲得美的享受,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并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
(一)音樂審美教育模式改革緊迫性。在現今的普通高校音樂鑒賞中,還存在著很多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學習為輔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我們現在所講的音樂審美教育正是基于這種模式的改革,把學生作為審美教育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學習,勤于思考,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用審美的手段來感受音樂和創造音樂。
(二)音樂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情感。當學生在認真欣賞音樂作品時,“音樂作品”這一物質就消失不見了,隨之而來的是音樂的旋律作用于學生的頭腦,讓他們通過想象和聯系讓這些事物與自己相融合,形成了一種能夠滿足于學生審美需要的新事物,這種新的事物讓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豐富多彩,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音樂審美教育可以豐富人的感情。音樂藝術是依靠旋律在時間中的流逝表達情感的藝術,它不像繪畫那樣具象,音樂的“非語義性”讓人們對它總是有著若即若離的感覺,也正是因為這種“非語義性”讓音樂藝術成為人產情感宣泄的最好藝術表達方式。正如托爾斯泰所說過的:“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從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的注意,并從中得到滿足……可以說音樂是靈魂的語言,而靈魂借聲音表達自身的喜悅和悲哀,并在抒發中得到慰藉,超越了自然感情,音樂能把內心深處的感情所特有的激動轉化為自由自在的情感,進行自我傾聽,以使心靈免受壓抑和痛苦。”
(四)音樂審美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它在欣賞的過程中要運用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這就給學生留下了一個空間,這個空間的鏈接不是外力所能把握和改變的,這需要學生自己進行想象的藝術處理,這種藝術處理可以是藝術的二度創作、三度創作或是多重創作,這一過程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能力,從而完成了音樂審美教育的創造能力培養目標的最終完成。在普通高校的藝術鑒賞教學中,音樂審美教育是不可代替的重要部分,它對學生的情感和審美趣味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音樂審美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作用
(一)音樂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人是否具有藝術作品體驗和感受的標準,審美能力的高低是通過不斷積累經驗所得出的結果。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審美能力,才能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真正的了解作品的結構,才能真正的將作品與自己的精神結合起來,把握住音樂作品美的存在的意義。音樂審美教育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也是最直接獲得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的美與世界發展規律有著內在的聯系,學生通過聆聽音樂運用想象和知覺等感官系統,來對音樂進行理解和評價。正如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提到:“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都是;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之間受到藝術熏陶,從童年開始,就與優美、理智融合在一起。”音樂的審美能力是在經驗積累中潛移默化的進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音樂審美教育能夠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能為日后的生活和事業產生很大的影響力。人際關系包括了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一部好的音樂不僅僅能夠影響當時的社會和人群,使人們在音樂的感召下激發起共同的情感,并且也會影響著后來發展的社會和人群。正如榮格所說:“只有在藝術中,人們才能理解到一種能允許所有的人都去交流他們情感的韻律,從而使人結合成一個整體。”人們在音樂的情感體驗中共同建立起共鳴,這種共鳴就會增長人際交往之間的凝聚力。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的空間,這種交往的變化也同時影響著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音樂審美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開拓學生的個人發展空間,對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起到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三)音樂審美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音樂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不僅僅是人類的精神產物,同時音樂還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音樂的快慢可以對人的呼吸、血壓等生理產生不同的變化,同時音樂的聲波共振還能引起人體細胞之間的協調性,這就會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的速度,提高人體機能,活躍大腦皮層的神經性細胞。適當的音樂可以緩解人的心理壓力,改善人的心理情緒,減弱身體疲勞,讓人們在音樂中達到生理和心理的穩定和平衡。在我們遇到挫敗時,劉歡演唱的《從頭再來》會讓你激起生活的信心;在我們孤單落寞時許巍的《藍蓮花》又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無處不在的擁抱,太多的音樂在不經意間給了我們太多的情感,甚至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音樂已經把我們悄悄地改變了,音樂的美豐富了我們的內心、凈化了我們的心靈。
(四)音樂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音樂教育可以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一點在以上都進行了論述,而這種特性也同樣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曾經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就對于割裂腦實驗的系統性研究成果表明:“藝術教育能夠提高人的大腦思維能力。”舉例說明,同樣學習八個小時,如果一直學習八個小時與學習八個小時期間抽出一個小時時間進行音樂活動進行對比,后者的學習效率遠遠超過了前者的學習效率,音樂可以啟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很多科學家們就是從這種抽象的想象中完成了科學發明,而且這種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限的。普通高校的音樂審美教育與專業的音樂院校的教育目的不同,它不是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而是將音樂審美教育作為載體,運用音樂藝術來傳播審美的意義,培養普通高校學生的藝術修養,提升學生們的綜合能力和藝術素質,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的能力,將音樂的美育功能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教育和生活之中,完善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塑造為有素養的綜合性人才。
【淺談審美品格與當代人的生存智慧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生活與教育的論文10-19
幼教動畫的審美特性與教學功能論文08-12
聲樂審美群體審美要求理念的聲樂教學論文08-14
美術教學審美論文11-29
試論影視資源與大學生審美教育論文10-08
大眾文化消費與審美心理關系探究論文09-05
關于淺談美學與哲學的混淆的論文06-15
審美趣味藝術教育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