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改變課堂教學方式適應新課改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情境探究評價
論文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很多數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觀念、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逐漸形成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的互動式課堂,多了很多動感。新教材的使用,給學生充分提供動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數學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思維活躍,敢于質疑,愿意與人交流,勇于發表不同見解,樂于表現自己。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應盡快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學習理念,改變過去的單一被動學習方式,變依賴為自主,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程引領教學理念的更新,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潛心研究新課程標準,研究教材和學生,采取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優化自己的教學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長期以來,課堂教學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十分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這顯然與新課程所要求的課堂教學價值觀不相符合。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轉變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從“以教論學”到“以學論教”。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本文結合新課改實施的經驗,闡述了對課堂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學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的樂趣,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來學習知識,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應用意識的培養。因此,我們的數學要盡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數學所帶來的樂趣。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前,我事先布置課前觀察作業:要求學生觀察家中的物品,哪些地方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通過課前的參與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我還努力創設條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學習并理解數學。重點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了數學的真正價值。再如: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學習租車和購票這一知識點時存在了很大困難,因此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為主線,結合生活實際考慮,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培養他們了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式數學情境,自然而然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對數學的親切感,某種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對應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的產生源自于生活,生活是數學學習中無限魅力的視點。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通過感覺和經驗適應我們的學習過程。因而引導學生在數學中聯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聯想數學,使其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又是學習數學的歸宿。
二、引領學生探究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把“自主探究性學習”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從根本上改變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落后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式學習,在能動的參與和探究中自主獲取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領學生探究式學習,具有使學生學會思考合理性、真正掌握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的明顯優勢。
新課改提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知識在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生如果不實行“再創造”,則會對學習的知識難以真正理解,更不能靈活運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并將學習的知識進行挖掘、再創造。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們讓學生組成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畫圓,看哪個小組的方法最多。同學們情緒高漲,思路各異,有的小組竟然用了五、六種畫圓的方法,如用圓規畫圓;把圓形物體放在本上沿著它的邊畫圓,用繩子和鉛筆畫圓;用圖釘、繩子和鉛筆畫圓等等。在用繩子和鉛筆畫圓時,中間的學生按住繩子,其余同學用接力的方法把圓完整,還有的轉不動筆就干脆轉本子。應該說:只有在課堂教學把探究式學習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擺正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三、適時合理的課堂評價
心理學家杰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的美。”我們教師要耐心地傾聽并投以信任、贊許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的問題問得很好!”“佷有自己的見解!”等親切、肯定的話語給予熱情的鼓勵,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善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采用鼓勵性評價的策略富有針對性的評價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下敢問、好問、會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不能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應以鼓勵的行為方式或語言,或提問等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后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延緩性評價把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去發現、去分析、去論證。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每當一種意見提出時,教師都請學生給予評判。如:當學生在解答問題時,教師對學生解答的評價不是按標準答案,而是用語言提示誘發、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獨創性。當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完善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錯誤所在,補充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深入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明確認識,經歷一個自悟自得的創新過程。
六十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短瞬間,但就在這一瞬間,我們可以看到教師角色的變化源于社會發展時代需求。相信,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中的更多教師必將成為既是知識的輸出者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給予者更是學生學習方法的給予者;歸根到底教師還應該是因材施教者,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學習類型、學習風格和學習程度等來安排教學,促進每個學生最大化和最優化的發展,努力實踐新課程要求的做一個研究型教師。
參考文獻
[1]王召玉.小學數學教師實現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科教導刊》
[2]李桂平.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初探,《教師教育科研》
[3]王建嶺.創設情境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現代教育探索》
【淺析改變課堂教學方式適應新課改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幼兒快樂教學方式06-15
淺析幼兒游戲教學論文04-16
淺析問題的引領價值論文06-06
淺析化妝的小論文(精選5篇)05-13
淺析校園低頭族現狀論文04-19
高職新生心理適應問題探析的論文06-05
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研究論文04-29
淺析強化教育方式在班級建設中的運用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