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教學中開放式提問的應用論文
提問是教師、幼兒和活動內容三者之間互動的途徑,是決定活動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藝術。師幼互動往往體現出一名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技能等的素養,決定著幼兒的質量,并最終影響到幼兒的全面發展。采用何種提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回應的方式,因此好的提問方式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能夠帶領幼兒有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探究問題的本質,把握實事的真相。提問過于封閉、機械,缺少變化,最終將使幼兒習慣于單一思維方式。
一、在集體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盡可能采用開放式提問
集體教學活動中即便是提問很多,教師若不精心準備和設計,幼兒依舊會是灌輸的對象。良好的提問指向教育內容,引起孩子的思考、探究,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幫助孩子把握重點,拓展思維,達成教育目標。沒有良好的提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提問使教學有聲有色。《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應該是開放性的,為幼兒創設一個廣闊的思維和自主探索、想象的空間。西方學者德加默也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提問的好即教得好”。因為教師準確、恰當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思維進入積極狀態。例如:大班看圖講述故事《灰角鹿》,在這個故事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拓展經驗,講出多種小鹿保護小鳥的方法。下面是a、b兩位老師的不同提問的片段:a老師的部分提問:“小鹿生病了,它的角變成了什么顏色?它是不是很難過?小鹿有沒有保護小鳥?小鹿還會怎樣去保護小鳥?”沒有其他的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幼兒自主性學習的方法比較少,所以幼兒講述的很少。a老師所提的封閉式的問題:主要有兩大弊端:首先,這類問題鼓勵幼兒猜測而不是動腦。即使幼兒不知道正確答案,也會有70%的幾率猜對。如果教師經常提此類問題,幼兒很容易揣摩教師心理并找到正確答案的提示,而不是集中于問題本身。其次,選擇性問題的價值含量低。因為具有猜測性質,幼兒對這類問題的回答并不能說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學習內容。而開放式問題的特點,是答案的不固定、不確定性,能夠給幼兒更多思考的空間,也就給了幼兒更多推理、判斷、假設、分析的機會。再看b老師在引導幼兒理解了故事內容后,采用文學性的語言,巧妙的運用了“當~~的時候小鹿就~~”來引導,讓幼兒講述小鹿保護小鳥的方法,生動有趣,幼兒想出很多小鹿保護小鳥的方法,輕松的達到了老師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盡可能的采用開放式的問題,多提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只有在這樣的問題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思維的品質。
二、提問的過程中,應尊重幼兒個體的差異
提問要有層次性,從易到難的遞進。教師對幼兒的反饋和回應能力的高低,是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環節。有的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給予回應,全是“很好”、“真不錯”、“你真棒”之類的回答,這是教師對幼兒回答的不恰當的反饋,是教師駕馭教學活動能力弱的表現。
因此,在提問的回應方式上,教師應加強有指導性地評價。
(1)當幼兒回答正確時,教師應肯定正確的觀點,進一步誘導追問,激發幼兒再思考。可以進一步詢問幼兒是怎么想的,他為什么這樣想?除此之外還可以怎么辦?等。
(2)當幼兒回答正確但不完整時,通過提示繼續問“還有其他原因嗎?”或給予一定線索給予有效的啟發。老師在回饋反應時,要從實際出發。
(3)當幼兒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應耐心期待并積極設法促成轉機。一般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分解難度、化難為易”、“轉換角度、另辟蹊徑”、“適當提示、給予線索”等方法。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語言讓幼兒“繼續”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問,這樣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兒,反而可能讓幼兒覺得老師在給自己施加壓力。
(4)當幼兒回答錯誤時,教師可以藝術性地糾正幼兒的錯誤觀點,引導幼兒正確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老師也可以對幼兒的錯誤回答不予回應,讓幼兒在隨后的環節中自行糾正錯誤觀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思維品質,培養幼兒的推理、分析能力。
(5)鼓勵幼兒自我判斷或衡量同伴的回答,學會批判思維。讓幼兒去評價班上其他幼兒的回答。如:你同意他的看法嗎?還有不同意見?讓幼兒自我判定自己的回答是否準確,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讓幼兒相互作答,相互討論,沒有固定答案和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真正成為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和幼兒才有可能真正對話。
三、開放性提問,促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
《郊游》是一個寫生畫的美術教學活動。它需要幼兒有較強的觀察能力。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豐富孩子的視野經驗,然后在教師的開放式提問的引導、指導下,促使幼兒有創新、有自己主見的進行自由想像的創作。在這個活動的提問設計中,教師要設計針對性強的開放式提問。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注重把握住科學的提問策略,把開放式提問作為點燃幼兒創作熱情的導火線,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創作思維,設計出豐富而多變的開放性問題,激發幼兒聯想、創作,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探索問題的多種答案。同時教師要接納幼兒的各種不同答案。教師將活動分成“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討論——鼓勵獨創——展示交流”五個環節。教師從回憶郊游情境入手,以欣賞歌曲《郊游》為切入口,來誘發幼兒的創作動機。在解決人物的基礎上,教師開門見山地問:“哪個是小弟弟、哪個是小妹妹?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跳過傳統的示范環節,讓孩子直接進入討論,用孩子找到的答案觀察、比較人物特征,又簡潔又貼切。無論幼兒的筆觸是幼拙還是流暢,所表現的背景是集體還是抽象,教師都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尊重和贊賞。所有提問都是有利于培養創造思維的溫床,讓每一個幼兒都能思考、質疑、探索,從而幫助幼兒建立一種求新、求異的創作思路。
【集體教學中開放式提問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集體教學中開放式提問的應用12-04
教學資源平臺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論文11-14
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04-01
問題情景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12-22
拓展訓練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2-18
模糊用語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1-16
聲樂教學中無聲語言的應用論文02-27
小學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利用論文11-10
問題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2-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