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論文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美籍中國科學家李政道在中國科技大學接見少年班的學員時也強調指出:“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然而在目前高中教學實踐中,提倡學生直接參與提問設計,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仍是盲區。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必要性
一、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的需要
“人的生命的成長離不開外界環境與條件,然而生命本身具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響它,但無法取代它,如果取代它,生命本身就失去了意義。人‘天生’具有認識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樂于自己去追問、去探尋、去創造,并在探尋、追問、創造的過程展現自己的生命力量、獲得生命的意義感。”[1]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創造欲,從中感受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價值。
二、有效教學的需要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過程。它是一種“參與”、“介入”的態度,學生在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同時已經“把自己擺進去”。這種“把自己擺進去”意味著學生此時已經成為問題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也意味著學生此時已經成為問題的“當事人”,而不是隨意地提出一個問題,等待教師來解決。這就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三、徹底打破“滿堂灌”的有效途徑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傳統的“滿堂灌”變異為“滿堂問”。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知不知”之類的問題充斥課堂。課堂上一問一答,表面上師生、生生在互動,實質上是用提問的方式去“灌”,直到學生鉆到教師設計的套子里,才肯罷休。教學中教師積極提倡學生直接參與提問設計,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有利于徹底打破教師設計的“套子”,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目標。
四、世界教育之潮流
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有利于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激發創新思維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如“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成為日本學校課程改革的4項基本目標之一。中國也正融入這一時代潮流程,如“閱讀經典,學會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能夠分析問題”[3]成為高中語文必修一十條課程目標之一。涉及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型國際合作性教師培訓項目“英特爾·未來教育”(intel?teachtothefuture),特別重視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必須提出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基本問題。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積極融入這一潮流,絕不可抗拒這一潮流。
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對策:
一、轉變教師的角色
李海林教授曾用三句話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師定位:
1、語文實踐活動的參與者;
2、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3、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者。
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擁有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從尊貴者、訓導者、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激勵者、服務者。同時教師要做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原因是“一方面,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以解釋和應付的;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以研究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4]教師角色的轉變有利于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才可能提出一些有價值、有開創性的問題。
二、營造輕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教師不能太在意自已的教師地位,不過分強調師道尊嚴,不過分強調課堂的紀律性、嚴肅性,應把自己定位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使學生意識到師生之間是平等關系,構建起師生互愛、平等和諧、民主交流的良好教學氛圍,教學時教師要多走下講臺與學生交流,少用命令的語言,以引導者或助手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并處處讓學生做主人。同時,教師也應該以一個學習者的姿態出項在教學中,要不懂就問,不恥向學生請教;要做到“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迷信教材、教參,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對教材上不合理的要大膽質疑,甚至批判,并向學生表明自己的觀點及理由。也就是說,在提問方面,教師要作好表率,才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他們也成為一個愛思考、愛問問題的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學生思維活躍、行動自由,才可能提出一些有價值、有開創性的問題。
三、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操作流程
實施初始階段教師應通過反復示范,并制定評價量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自評、組評、教師評定,指導學生在模仿中掌握提問的方法,逐漸提高提問的能力層次,引導學生善問。學生剛開始直接參與提問設計時質量不可能很高、甚至是幼稚的,但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在教師要求學生設計問題時,教師要以“求教式”語氣來鼓勵學生提問。切忌擺出“考察”的姿態,因為“審問式”的提問,反而使學生的思維抑制。為推動學生提問、激發學生思維,教師有必要有意識地設置疑團,為學生提問創造條件。為提高提問質量,要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即找準提問的切入點,要點在學生未知處、想知道處、理解對比處、內容的關鍵處、事物的聯系處,應提倡先思后問。當某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應及時請該生說說自己提問的思考過程。盡可能留時間給學生自由發問,不要以完不成當堂的教學任務為由而拒學生的問題于門外。即使在課外也要鼓勵學生學生提問或為課堂提問作好準備。只要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就會從學生身上看到智慧的火花。
四、建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
提倡學生直接參與提問設計,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在目前的高考基本上沒有體現出來。長期以來以中考、高考成績評價一所學校、一位老師和學生的方式業已形成。無可懷疑“所有的評價都離不開高考,這是最大最重要的揮棒,也是不可忽視的評價及其保障因素。高考不改革,任何日常評價的改革都將大打折扣指。”[5]當務之急應打破“教師為中心、知識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應試為中心”的片面評價體系,由以教師為中心改變為學生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改變為以能力為中心,以書本、應試為中心改變為以鼓勵考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為中心。評價的方法單一的筆試改變為考試考核考查結合、口試筆試結合、開卷閉卷結合。由只重視結果改變為既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由重視答案的一致性改變為重視結論的創新性。由教師“獨裁式”評價改變為師生民主式評價,由自評、互評、組評、師評相結合。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下,過多提倡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甚至有風險。
美國的教育家肯尼思說:“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教師的責任應該是使學生無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悅。
注釋:
[1]辛繼湘:《新課程與教學價值的重建》,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四期
[2]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第11頁
[3]江蘇省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第1頁
[4]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第65頁
[5]石鷗:《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試驗)的理解與實施》,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67—168頁
參考文獻:
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語文課程標準研修》
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石鷗:結構的力量——《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試驗)》的理解與實施
【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論文】相關文章:
在利用實習場的教學中應關注的問題論文05-03
新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論文05-06
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5-16
乒乓球教學訓練中多球訓練的運用分析論文04-29
油畫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對油畫材料的認識08-29
語文教學中的習作評價的問題和方式論文05-03
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論文05-01
薩克斯教學中的問題分析論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