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化教育職能定位問題的探析的教育論文
摘要
本文主要針對電化教育在研究和實踐領域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當前研究電化教育及其學科定位問題的緊迫性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學科定位;教育技術;教育信息環境
電化教育是干什么的?這是似乎容易回答又難于準確回答的問題,其實質是電化教育的定位問題,也是長期困擾電化教育發展的老問題,在這信息技術時代異軍突起之時,這個老問題更加緊迫起來,甚至產生了電化教育的生存危機,對電化教育是干什么的,它的定位是什么等問題有必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在理論上給予深層次的探討,
1、問題的提出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先進的媒體不斷涌現并被引入到教育領域進行應用,電化教育發展的歷史事實表明,每當出現一種新的媒體,伴隨著對它及其教育應用的研究,都會在教育技術領域形成一股“先進媒體熱”。伴隨著這種“繁榮”局面的形成,在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問題來,引起了一些細心并理智的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人員的注意,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電化教育有著不同的認識,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內容:它是拍攝和播放電視錄像的;它是管理配有電視錄像的;它是管理配有電教設備的教室的;它是搞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教學的等。
問題一:電教中心是教學單位還是教學輔助單位?電教人員是教師還是教輔人員?電教工作是教學工作還是教學輔助工作?國家教委頒布的文件中將電教中心定為“教學單位”,而許多學校卻把它看作是教學“輔助單位”?電教人員是教師,而其他人卻把電教人員當作是教輔人員。這個問題自從有了電化教育后就一直纏繞著電教工作的方方面面。
問題二:電化教育所依據的媒體是幻燈,投影,電視錄像呢,還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呢?是否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前者是電化教育,后者是教育技術。電化教育是否會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舊媒體技術的“落伍”而壽終正寢呢,是否在將來又有新媒體出現后,再次改換名稱呢?這兩個問題交織疊加在一起。構成了電化教育職能,定位和生存的危機。時下,電化教育在中國有著各種不同的稱謂,“電化教育”強這個研究和實踐領域在中國出現較早的名字,之后有人呼吁這個名字不科學,應改為“教育技術”,由于當前這個領域的實戰人員大多從事新媒體的有關工作,于是又出現了“現代教育技術”這個名字,隨著我們逐步邁入信息社會,隨著社會對人才信息技術素養的重視,于是“教育信息技術”這個詞也成為教育技術的另一個“時髦”的名字。
2、對問題一的探析
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源不在于電教機構是否應該建立,不在于搞電教要有多少資金的投入,更不在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而在于人們是怎樣看待電化教育工作的,其根源是人的觀念和意識問題,觀念和意識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們總是依據一定物質條件和社會實踐而產生,并隨著條件的豐富和社會實踐的深入而發展,它們是特定的時代產物,正如馬克思所說,“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改變了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工業的產生是以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業的產生是以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批示器,教育活動方式和教學觀念的產生何嘗不是這樣,任何教育都要依靠一定的工具手段,并在一定工具手段的支持下形成特定的教學活動方式和教學實踐,也必然產生與這種教學活動方式相吻合的教學觀念和意識。
教師的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勞動方式,是一種腦力加體力的勞動或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勞動。教師在工作中總要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去“勞動”,即使用一定的教學工具傳遞教育信息,教育學生。當教學工具處在手工業時代,就必然構成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課堂講授的教學活動方式或“勞動”方式,也必然產生課堂空間中的教學觀念。在這種情況下,對教學活動的發生和發展,教學方式的產生和數師角色的認定均不超出課堂空間。只有在課堂上講授的人才被看作是教師,只有在課堂狹小空間中的講授才被認定為“正宗”的教學工作。如果說這是一種集體潛意識的話,那么專門研究教學的學科——教學論也把教學的認識局限于“課堂教學過程”之上,而把“學生”實際上僅劃在課堂以內,把教師的職責任務框在課堂之內。在這種集體潛意識和所謂的學科意識的衡量下,電教工作者若沒有直接進入課堂講授,那么他們就不是教師;他們若不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他們的工作就不是教學工作,至少不是“正宗”的教學工作,所以電化教育的職能就被定位在輔助性和服務性上。
新的勞動工具的出現必然產生新的勞動方式,也必然形成新的社會觀念。以先進生產機器為標志的現代大工業生產,改變了手工業時期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將勞動者從勞動密集型的個體勞作中解放出來,走上了知識密集型的協作化大生產之路。同樣,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必將打開人們的眼界,促進教學觀念的變革。盡管比起生產領域,這種變革姍姍來遲,但最終還是出現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某些過去認為亙古不變的教育,教學的觀念和方式。現代視聽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構成了多類型的,立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打破了人與人之間以及地域,民族,國家之間的溝通障礙。在這種情形下。手工業時期形成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開始發生變化,有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教學活動得以極大地延伸和擴展,人人超出課堂的時空。教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無限的時空中獲得教育信息,師生憑借新工具可以開展多種方式的教學活動,打破了傳統課堂講授的單一模式,教師的角色行為或工作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個體在課堂上的講授,應當說無論是教師個人或群體,無論是否在課堂,凡是對教育信息的開發,設計,制作和傳播都是教學的范疇。
由于受工具手段的限制,在傳統教學觀念或集體潛意識中,往往把教學歸結為課堂中教師個體的活動,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教師從傳統單一的個體作業的方式解放出來。應當看到,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構筑了廣泛而又多樣化的教育信息環境。構筑這種信息環境僅靠教師個人行為是不能完成的,必須依靠教師群體的力量進行教育信息的開發,設計,儲存,加工和傳遞等一系列工作。于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群體分工合作的現象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條件下出現了,這個現象的出現與現代社會大生產發展的趨勢相吻合。當然,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并不意味取消教師個體的勞動,相反對教師個體素質的要求更高了,教學分工合作現象的出現,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現代教育教學體系的形成,電化教育正是現代教育教學中分工合作的產物。電教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正是開發,設計,制作,儲存和傳遞教育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電教工作者是教師,電教機構是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那么,電化教育的職能歸結起來就是為教育和教學提供或創設豐富多樣的教育信息環境,這就是電化教育的根本職能。
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育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教育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教育信息環境下進行的,無論是重傳遞知識還是重學生主動學習,無論是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還是注重其能力的發展,若沒有教育信息的交流,沒有教育信息環境,教育教學活動就不復存在,教育信息環境對教育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所謂教育信息環境是指師生活動所依賴的信息資源,信息表達形式,媒體手段的組合以及信息交流方式的總和。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僅靠教師講授,媒體單一,信息資源少,交流空間小,教育信息環境的因素并不引人注意,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視聽技術,光纖通信技術,交互式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智能計算機技術紛紛亮相,人類所處的信息環境越來越豐富,信息交流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變革,這種影響和變革迅速地作用于教育教學領域,于是“教育信息環境”這個新事物終于在我們感性和理性的視野出現了。它給了電化教育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使其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新“工種”。現代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最大的啟迪就是要構筑豐富的多樣化的教育信息環境,這是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發掘的領域。
3、對問題二的探析
如果說,對電化教育工作屬性和職能的問題涉及教育教學觀念變革的全局問題。那么,電化教育是搞幻燈投影等還是搞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的問題,則是電化教育工作的局部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電化教育的具體工作是多種多樣的,但歸結起來就是給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或創設豐富的信息環境。因而,無論是幻燈投影還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都是我們用來提供或創設教育信息環境的工具。這是不應該產生的問題,為什么會產生呢?這就是一種異化現象,把工具當作目的的異化。產生這種異化的原因很多,但深層原因就是在人類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也會帶來某些負效應。這些負效應中有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東西——“技術至上理念”,這種理念是伴隨著科學技術日益發展而形成的。其主要特征就是認為技術手段可以改造一切,戰勝一切,它們無所不能,從而產生一種新的“偶像崇拜”一技術手段的崇拜。而創造和使用技術手段的人的地位卻被忽視了。
從技術的起源和發展來看,技術起源于人類對工具的使用和對工具的制造,正是由于對工具的使用和制造的實踐才使人類從動物脫離出來。任何工具手段都是人的某些器官功能的延伸。機器設備和交通工具是對人的體力或肢體的延伸,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是對人的大腦和感官的延伸。可以說,技術手段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外化與展示,是人類智能因素與自然物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對象化的產物,技術手段的真正內核是人類的智慧。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手段不斷先進和復雜,人類戰勝自然能力的提高,異化也就出現了。把本來是人類智慧的偉大,人類本質力量的偉大片面地當作技術手段的偉大。于是技術手段占據了主角,它們的“光芒”擋住了人們的視線,以至于看不到它們背后豐富的人類智慧和精神內涵。于是,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工具價值高于人的價值的現象,出現了錯把工具當目的的現象。
這種異化現象在教育教學中同樣存在。教育的本質目的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再創造,為了全面培養和發展個人能力。教學的本質和目的是對人心靈的塑和能力的培養,其中心是人。為了實現這些本質和目的,就要通過書本等工具手段來實施。然而在現實中,教師成為教書的,而不是育人的,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不能自我發展,“書本,知識,分數”異化成教學追求的最高目的,“工具手段”成了中心,甚至教師也被異化為傳遞知識的“工具”。
電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或創設豐富的教育信息環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無論幻燈投影還是多媒體計算機或是網絡以及其他技術手段都是實現目的的工具。然而,這些工具手段卻在群體潛意識中被異化為電化教育的目的,把電化教育本質的東西與某類工具聯系在一起,認為搞這些東西就是搞電化教育,以至于當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新工具手段出現后就不是電化教育了,電化教育由此便產生了生存危機,要擺脫危機,就要更科學地把握本質的東西,把一項事業,一門學科的本質與某類技術手段相連接,觀念就要實現超越。超越媒體工具的桎梏,將自己眼界擴大,洞察到媒體之后存在的廣闊領域——為教育教學提供或創設豐富多樣化的教育信息環境。要構筑教育信息環境,沒有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是不行的,電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在它們的基礎上孕育著教育信息資源的組合,系統教學設計,媒傳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以及眾多的媒傳教學模式,這才是教育技術工作者真正追求的東西,電化教育本身的優勢是在延長和加強師生主體的認識器官的作用,正是有了這種優勢,它才能參與到教育過程中,改變教育內容和形式,優化教育過程,只有認識到電化教育這一特點,才能正確的擺好電化教育的位置和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面對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工具手段的到來,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思想觀念,調整專業隊伍的結構,不僅要適應新技術的要求和挑戰,更要適應新信息技術條件下對教育教學的要求和挑戰。這種調整的性質屬擴充性和豐富性的,不是目的的轉移。
4、結束語
現代信息技術帶給教育教學最珍貴的禮物是廣闊的,多樣化的教育信息環境。它一方面要求教師素質的商標準,多樣化,一方面使教學的運作出現了群體分工協作,因而,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衡量,電化教育單位是教學單位,電教人員是教師,電化教育的職能就是提供或創設豐富的多樣化的教育信息環境,只有認定了電化教育的本質目的和職能定位后,任何工具手段的發展變化都不應使我們迷失方向,只要我們依據有利于學科的發展,有利于事業的發展。真正把握住它的本質和根本職能這個原則,我們就會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電化教育。
【電化教育職能定位問題的探析的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酒店成本管理問題探析論文04-08
股權結構與代理問題探析論文09-26
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及時代意義探析論文03-31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問題與對策探析論文05-07
傳播學抖音短視頻成功原因與問題探析論文03-17
管理學的職能論文04-08
倫理與道德的關聯探析論文04-20
成人教育學籍管理創新與實踐探析論文04-14
試析無線定位技術論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