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現狀及改革探究的論文
[論文鍵詞]大學語文現狀改革策略
[論文摘要]《大學語文》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理應受到格外重視,但在教學實踐中受到更多的指責,關于相關的大學語文研討會也在積極探討這個問題。本文旨在對《大學語文》的現狀與改革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在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態勢向我們襲來,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狀態。漢語言及漢語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表現出來的“邊緣化”讓人感到擔憂和焦慮。近年來,普通高等學校和高職高專作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蓬勃發展起來。尤其是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有其鮮明特色,專業針對性強,以培養能力為主,基礎理論適度,適當反映技術科學領域內的新發展,符合我國的國情。長期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眾所周知,大學語文是與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而存在的,但大學英語的地位似乎要比大學語文高許多,國家級的英語考試占據了大學生學習時間的三分之一,甚至還要多,學生們為了過級紛紛參加輔導班,購買參考書、耗費時間、精力、金錢,其結果卻不太令人滿意。大學語文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
1.無教學大綱,目的性不明確,定位模糊,課時少,上課時間一般安排在晚間及周末,授課質量難以保證。以南京師范大學和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大學語文》課程并非全校性開設,主要是給藝術類的學生開設。
2.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筆者在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所期望的大學語文課應該是有意義的,氣憤活躍的,可以暢所欲言的,而不是聽老師講解詩詞的作者和內容。
3.教學手段仍顯過于呆板,建議使用多媒體教學,應經常觀看相應的影片,記錄片,把語文與音樂,美術等結合起來。當然,作為體現現代教學技術水平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決不能僅僅以現代技術去置換傳統手段,而應自覺革除傳統教學觀念和手段中不符合現代教育精神的東西,尊重作為發展主體的學生的潛在需求,以實施全面素質為己任,著意追求這一新型手段的輔讀價值。適當延伸大學語文的課外視野,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如征文、征稿、成立讀書協會、演講比賽等。毋庸置疑,大學語文所選取的文章所體現的道德,愛國,婚姻理念,則側重于藝術化的表達,而不僅僅局限于字詞句,適當增加討論,真正體現出作品的人文世界。
4.缺乏一種衡量教學水平的測評機制,個性化教學與規范化管理相互矛盾。國家教委高教司認為對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在入學以后進行大學語文水平測試,在畢業時進行大學語文合格測試,是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較好的方法。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方面,國家教委高教司目前正在著手進行兩方面的工作之一便是大學語文考試計算機題庫的研制。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中心張鼎政老師指出,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必須強調語言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語文知識的積累。令人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找工作,不會寫簡歷和求職信,甚至就連自我介紹也不令人滿意。所以,國家職業漢語能力考核的目的旨在文從、字順、得體、流暢。
二、《大學語文》教材現狀
大學語文教材,大體都是選擇本國過去和現當代名家的各體文學作品,根據不同階段培養學生的目標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對作品加以組合,在一定的教學設計下編成。所選的作品總求能體現高尚的思想,人格和積極上進的精神,深刻反映歷史與現實社會生活中為人們所密切關注的問題,表現真摯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審美價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學家的創作個性。教材作為一種中介,通過閱讀,思考,共同討論辨析,導引和潛移默化感染青年學生,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加強他們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自然也要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本國語文較高水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目前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可謂是雜亂無章,在200多個版本里沒有形成一個健全的體系導致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無相關的配套參考書,網絡課件也是應付了事,體現不出互動的特點,因而也接受不到來自教學一線師生反饋的信息。過多地重復中學語文的篇目,無新穎感可言,致使學生談到大學語文便認為是“高四語文”。這類尷尬場面值得同行們認真反思。三、大學語文改革策略
1.從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質教育著手深化大學語文的改革。大學時期是確立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假如一個人的價值底線確立算是精神成人的話,那么他的成人過程是需要營養的。而大學應該為精神成人提供真正有效的營養,大學語文教學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人文素質教育的職責。要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大學生必須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吸納,受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方可綜合體現其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華東師范大學方智范老師認為大學語文是“涵養之神思”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大學語文灌輸著人文思想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2.教學理念的革新。中學語文,更多地受到高考這一指揮棒的無形制約,許多語文教師是以提供對母語的技術分析能力為目標,往往注重從作品主題,表現形式,語法修辭,句形句式等方面讓學生掌握“解剖”的本領。而大學語文的教學理念,則更側重于借重作為文化精髓的文學名著之熏陶,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文化親和力與價值判斷能力,激發學生對知識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對生命、人類、社會、自然的尊重和關愛,并最終達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
3.考核形式及教學手段的革新。大學語文課的考核往往會陷入兩難的境地:教師要么采用閉卷的形式,但有要給學生勾劃重點,否則會有大量不及格;要么采用開卷的形式,讓學生比較順利地通過。筆者在實踐中基本思路在于測評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比如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包括平時作業、出勤率、分組論文討論及課堂筆記等綜合組成。至于教學手段的創新則是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現有教材中的語文真正適合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的并不多,我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圍繞某一知識核心,將課內的,課外的,已學的,未學的,不同時空的,不同領域的東西聯系起來,在豐富多彩,新鮮活潑,充滿好奇的帶有自身諸多生活體驗的社會語文研討氛圍中形成大單元教學,進而構建語文知識體系。講解少一點,分析集中一點,多讓學生在社會大語文中歷練,感悟,內化。在這一點上,多媒體教學手段確實具有無限寬廣的拓展性。
4.教材建設的創新。教材的多元化是商業利益的驅動所導致,“合而不群”這是一門學科不斷發展的趨勢。大學語文教材應該是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創作的方針,不斷推陳出新,不斷適應新的時代環境,那些落后的觀點,與當代大學生年齡,審美不相符合的文章或教材應該逐漸隱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那些在內容上表現為開放性與完整性,在體系上注意將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在向導上重視開放性與啟發性的大學語文新教材。簡而言之,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應該是人文性、審美性、趣味性、工具性、新經典性的統一。
5.加強師資建設與學術交流,積極營造大學語文健康和諧的氛圍。大學語文師資隊伍仍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有些大學語文教師則是從其他部門臨時抽調過來臨時客串大學語文的教學,這難免不乏有學歷較低,教齡短而且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充斥其中,大多數學校的大學語文課時不穩定且課時量數能減則減。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開闊的知識背景,具備較強的文本意識即分析作品的能力,通過網絡課件的應用拓展橫向思維模式,應該從抽象的文字符號與理解聯想豐富的內涵。定期舉行學術研討、論文評比、教材評審、精品課建設與推薦等。
【大學語文現狀及改革探究的論文】相關文章:
企業工商管理現狀及改革方向探究論文02-13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究論文03-07
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探究論文12-26
課程改革下的聽說讀寫探究論文03-18
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論文03-07
探究林木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論文03-18
探究性學習體育教學改革論文12-05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論文03-07
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論文03-0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