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試圖從研究方法、研究性質和服務對象三個角度對2006—200B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的學位論文選題現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論文選題;現狀分析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然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效果與這一日標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話題。為了分析這一課題研究現狀,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本文試圖從研究方法、研究性質和服務對象三個角度對2006—2008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的學位論文選題現狀進行分析。
1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樣本來源。
本文以2006—2008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學位論文的選題作為研究對象。本文以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所收錄的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為樣本來源。檢索范圍設為2006—2008年,匹配條件為精確,檢索時為了提高檢索結果的相關性,這里將檢索條件設置為題名包含“信息技術課程”。由此共獲得檢索結果60個,其中學位年度為2005年的10篇和內容與本文研究相關度不大的4篇被剔除。最后得到研究對象共46篇碩士論文。
(2)2006—2008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學位論文選題的研究方法分析。
所謂內容分析法就是“對各種信息交流形式的明顯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和定量的描述。”本文將通過內容分析法。從研究方法、研究性質、服務對象等三個方面對所選碩士論文進行研究。
從表1可以看出進2006—2008三年間我國碩士論文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一直是比較關注的。2007年與2006年相比論文數量有明顯增加,2008年的論文數量有所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筆者檢索論文的時間為2009年初,此時2008年度學位論文的錄入工作尚未結束。
2 類目設計及內容分析
(1)2006—2008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學位論文選題的研究方法分析。
信息技術課程研究方法是人們在研究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及其實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揭示體其規律時所應用的方式方法。在所有本次的研究對象中,采用最多的主體研究方法是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主體研究方法一般是指,在一個研究課題中獲取研究材料,檢驗假設的主要途徑與手段。文獻資料法排在首位說明,這既是傳統研究方法的繼續;也反映了我國當前信息技術課程的科研方法條件還受到一定局限。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的大量運用。體現了人文社會學研究方法日益在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碩士論文撰寫中的普及,實證研究的逐步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位論文科研成果質量的可靠性、準確性。
所選研究對象中大部分學位論文采用了3-4種研究方法,綜合研究成為運用研究方法的主要趨勢。過去傳統的單一研究方法已不能滿足撰寫碩士學位論文的需要,必須采用多種研究方法手段進行綜合性研究,以更全面、客觀和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既符合當代科學發展的趨勢,也是教育科研方法論的進步。
(2)2006—2008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學位論文選題的研究性質分析。
根據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來的研究課題分類標準,一般按研究性質分為三大類: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基礎理論研究目標和激勵因素是為了求得一種新的認識,求得對自然界和社會的一種新的認識,由此可能發現某些新的規律或原理,這些規律或原理是用面很廣。應用研究是即帶有特殊的實際目的,在基礎研究和開發研究之間,具有過渡和中介性質。開發研究是運用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成果,達到科研某種新材料、新工藝和具體目的的研究。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理論基礎。而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是基礎研究的應用媒介。三者不可偏廢。現代科學研究大多以開發研究為主,以取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通常最佳比例是:基礎研究1/7,應用研究2/7,開發研究4/7。如上表2所示,從對所統計的2006—2008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學位論文選題的研究性質分析得出:理論研究27篇,占58.7%,應用研究11篇,占23.9%,開發研究18篇,占17.4%。從表5我們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課程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占82%以上,而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的開發研究只占17.4%,與上面的最佳比例相差甚遠,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與我國短暫信息技術課程發展歷程相一致。1994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首次提出了計算機課程將逐步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的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的觀點;2000年,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課程的名稱正式由“計算機課”改成定位更加準確、內涵更為寬泛、更國際化的“信息技術課程”。可以看出就發展的時間歷程而言,我國信息技術課程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研究領域。該領域的理論探索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這些理論成果尚不完善,仍需要一個不斷修正和優化的過程。這時的信息技術課程的開發研究在缺乏有效理論指導的條件下發展則相對遲緩。 第二,開發研究中受到的阻力。阻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物理條件的阻力,二是社會條件的阻力。對46篇信息技術課程研究學位論文的內容進行分析可知,這些論文當中提出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組織形式和設計的教學組織形式等多數需要較高的硬件條件支撐。如《虛擬機技術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就提到“搭建一個網絡環境,最少得需要2臺計算機、網卡、1根直連線;如果組建復雜網絡環境,需要服務器、工作站、3層交換機、路由器,而這些條件,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實驗的。”信息技術能力的考核制度的單一化和機械化是信息技術課程開發研究受阻的又一阻礙。傳統的識記型題目在信息技術能力的考核中仍站相當比例,這也使得信息技術從教人員及家長對各種新理念下進行側重于全面發展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各類信息技術課程活動持有不支持的態度。
(3)2006—2008年我國碩士研究生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學位論文選題的服務對象分析。
服務對象即研究成果所要服務的人群、機構或單位,它表明了論文選題產生的領域和研究成果發揮效力的范圍。科研活動都有其要解決的特定問題及成果的應用領域,研究的服務對象就表明了該研究問題從何產生,成果應用何處。通過對服務對象的分析,可知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相關的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主要面向哪些教育階段。具體數據統計如表3所示。
首先需要指出,表3中為了方便統計將“中學”與“高中”“初中”設為并列的一項,指的是僅說明了是針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但沒有特意指明針對初中還是高中的論文。“其他”指的是沒有指出沒有強調任何教育階段的論文。表3的數據表明,我國碩士學位論文關于信息技術課程服務對象的研究分布明顯不均。專門針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論文僅有一篇,占研究對象總數比例為2.2%;中學(包含初中、高中項)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論文數目多達29站總數的63%。同時,高中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的論文數量也存在明顯差距:初中的4篇,高中的17篇。不難看出-這是一個隨著年級升高研究課題數量逐漸增多的規律。這樣的現象很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否真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比中學要少的多?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之所以碩士論文對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明顯多余小學,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在于當前信息技術課程研究中所提出的各種教學策略原則、組織形式等大多對學生的智能發展有一定要求,如需要學生之間懂得相互配合工作,掌握如何從網絡上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等。然而,學術研究是用來解決問題而非回避問題的。在現有的小學學生及教學條件的前提下,提出更多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是我們日后努力的方向。
3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2006—2008年我國碩士研究生關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研究學位論文選題的研究方法采用最多的是: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大部分論文采用3—4種研究方法,綜合研究成為研究方法的趨勢。研究性質以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占論文總量的83%,開發研究只占17%。服務對象的分布極不均勻,針對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研究數量占研究對象總數的63%,而小學僅為2.2%,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應有所加強。
【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現狀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我國體育消費現狀的研究與分析11-18
分析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現狀的發展論文03-10
我國教育技術的研究現狀與思考論文02-25
構建公共選修課程體系的研究與現狀分析論文03-09
當前我國物流保險的現狀分析和思考論文11-19
高職課程改革研究實踐分析論文03-18
我國產業轉移現狀分析11-14
教育現代化與信息技術的研究現狀分析11-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