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制度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分析論文
提供退休收入的養老社會保障在理論上能夠替代居民的私人生命周期養老儲蓄。費爾德斯坦認為,養老社會保障對居民私人儲蓄有兩種效應:一是替代效應,即居民將養老社會保障看做私人財產,從而減少私人儲蓄;二是引致退休效應,即養老社會保障的存在使得居民產生提前退休的想法,使得其積累的財富在更長的時期消費,而增加了私人儲蓄。在這之后,許多經濟學家設定了不同的模型,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選取了不同的樣本進行研究,但結果各不相同。消費者生命周期理論得出的養老社會保障對私人儲蓄的擠出效應是有許多前提條件的。首先,現實中,居民對養老社會保障的收益是不確定的,這與理論假設相反,這種不確定性就削弱了理論中擠出效應的力量。其次,在消費者生命周期假說下,居民可以自由的借貸資金,但現實中流動性約束的加強使居民無法在金融市場上借貸資金,這樣,即使居民意識到未來養老社會保障的收入時,想通過接入資金來消費的居民也無法實現這一目的,這與預先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居民應有的消費行為不相吻合。最后,養老社會保障的收入以年金的形式而非一次性發放,這就導致養老社會保障多形式的影響居民儲蓄。一部分居民對年金形式不滿意,他們認為,年金無法應對大額消費,若他們擁有少量財富,就會限制自身消費,增加儲蓄。相反,對年金形式滿意的居民,在養老社會保障的年金形式優于一次性支付的觀點的影響下,養老社會保障對私人儲蓄的替代效應就得到加強。
一、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預防性儲蓄的影響
如果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較強,就會減少當期消費,選擇儲蓄;如果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較弱,就會減少儲蓄,選擇多消費。
1、對未來收入影響的不確定性。
農民收的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影響農民收入的不確定因素主要是農民的收入結構、農產品市場風險和農業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三方面。
1.1農民的收入結構。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呈不斷增長的狀態,自1990年的686.31元增長至2010年的5919.01元,但增長率確實波動的。
(1)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斷上升的狀態,從1990年的14.0%上升至2015年的23.1%;
(2)家庭經營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90年的82.4%下降至2015年的64.6%;
(3)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比重變化都比較平緩,有升有降,變化幅度均不大。
1.2農產品市場風險。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農產品市場面臨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其中最主要的是價格風險。農產品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市場供求并不是穩定不變的,也并不是都能被準確預測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都可能使市場供求的變化超過預期,從而農產品價格的變化也可能在農民預料之外,農民來不及應對價格風險的直接結果就是收入遭受損失。農產品價格有升有降,其變化沒有特定的規律可循,是市場供求調節的結果,而市場供求又視每年的具體情況而定,這就增加了農民依靠農產品獲得的收入的不確定性。
1.3農業自然災害風險。我國是農業大國,在我國,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系著國民經濟全局,也關系著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南澇北旱、臺風、沙塵暴等常有發生,農民收入因此受到損失。自然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導致農民收入的不確定,在對自然災害是否發生的擔憂中,農民會盡量較少消費,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2.對未來支出影響的不確定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其生活消費支出結構也日益變化,其中,不確定因素顯著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農村消費者的消費目標是保持長期穩定,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其消費模式已經從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消費結構也隨之變化。相比城市而言,農村家庭的支出結構變化更大。從1990年到2016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構成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食品支出總體呈下降趨勢,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波動幅度不大,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比重逐漸上升。
3.社會保障影響居民消費的收入分配效應。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以后,國家強制對國民收入實施轉移支付的分配制度應運而生,這是為了對生活困難的居民提供幫助形成的新的分配關系。社會保障制度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主要來自于社會保障制度對居民收入和未來不確定性的預期的影響。從目前的研究可知,收入階層越高,對總體平均消費傾向影響程度越大,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收入分配調節來改變中低收入戶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來改變高收入戶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從而改變總體平均消費傾向,也即社會保障的收入分配效應可以影響居民消費行為。
4.社會保障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流動性約束。
流動性約束,是指居民因資金不足在借款時遇到阻礙,無法得到理想的借款數額,從而影響其消費量,造成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現象。居民在流動性約束下或意識到流動性約束在未來可能發生時,會限制自身的消費水平。社會保障的存在會減少居民當期所得收入,相當于增加了流動性約束,這種狀況下,我國農村居民當前的高儲蓄現象就不難解釋了。人均消費支出和人均儲蓄余額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人均儲蓄余額增加額大于人均消費支出增加額;每一年,人均儲蓄余額都較人均消費支出多,兩者差額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
二、完善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議
在三農問題越來越被重視以及經濟轉型的重要背景下,我們需要為農村和農民做的有很多。我們主要可以從戶均可支配收入和社會保障兩個方面著手,通過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來提高農民消費支出,激發龐大的農村消費市場,誘使經濟大發展大繁榮。本文從完善社會保障的不足入手,提出以下建議。
1、對農民加強宣傳引導。
在農村,傳統家庭的數目不在少數,傳統的養老方式在他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他們多數不了解實際情況,因而對社會保障制度有所排斥。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民消除疑慮,放心大膽的參保。
2.加強配套設施的建設。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無法發揮其應有的那部分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配套設施的不完善,程序復雜,手續繁多,操作起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督促社會保障制度的信息化、網絡化,盡快建立網絡操作系統,簡化操作步驟,及時準確的提供各種服務,從而激發農民的積極性。
3.強化法律建設。
此次調查中,被調查者普遍反應從平時的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國家給予的補貼還很多,但是他們真正享受到的很少,有很大一部分未能流入農民的口袋,對于這一現象,缺乏法律知識的他們也只能默默忍受。只有通過立法保障農民權益不受損害后,農民才有足夠的消費保障。這項措施目的在于為農民參保提供保障,提高農民的信心,讓他們放心大膽的參與社會保障,提高社會保障的參與率。
參考文獻:
[1]王勇,黃新建.財政支持農村社會保障的綜合效應研究[J].求實.2010(06).
[2]張治覺,吳定玉.我國財政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產生引致還是擠出效應[J].消費經濟.010(03).
[3]林義,鄭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啟動消費需求增長引擎[J].消費經濟.2010(01).
[4]于泳.我國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北方經濟.2009(20).
[5]吳慶田,陳孝光.農村社會保障消費效應的協整分析與誤差修正模型[J].統計與決策.2009(18).
[6]劉暢.社會保障水平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08(03).
【社會保障制度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論土地流轉對農村社會保障的影響機制分析11-20
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理論與對策11-21
對工程運營的環境影響分析論文03-10
農村社會變遷對農村體育發展的影響11-17
談家族勢力對農村社會的影響11-17
高效農業對農村經濟的影響論文05-09
農村大學生職業發展狀況的社會學分析論文03-21
社會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論文提綱11-21
卷煙紙透氣度的影響分析的論文03-0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