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背景下中學語文的論文
1交往視域下中學語文情境教學的特性
1.1“情感貫串”的特性
中學語文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濃縮,凝聚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其人文性很大程度上是學科的生命力所在。觸人心弦的文字、感人至深的故事、洋溢著美妙生活氣息的墨跡,無處不彰顯著智慧,無處不滲透著美感。中學語文是追求美的學科,這種美不僅是形式的美,更是蘊含豐富生活感受的美,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美的享受”[1]。這種情感活動蘊含于語言之中,超越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語文情境教學擔負著喚醒學生生活情感的使命,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更要激發其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情愫。
1.2“情”“境”聯結的特性
中學語文情境教學以“情”為線索,以“境”為工具,將感情作為一種必備元素植入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語文教學是為了將學生的感情納入語文學習中,此處的感情包括對知識內在的渴望之情,對語文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的認同感等。所設置的情境貼近現實生活,具有深切的空間感。“情”在“境”中,“境”中有“情”,“情”“境”密切相連,學生的感情在特定的“境”中被喚醒和理解。
1.3促進學生發展的特性
語文具有基礎性,與數學等其他學科交相輝映,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對兒童的智能、情感及個性品質發展的影響更深遠。”[2]中學語文情境教學著眼于學生情感和智能的雙向發展,力求將知識融入情境之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進而獲得發展。
1.4師生融洽相處的特性
教師、學生和情境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他們在中學語文情境教學中居何種位置,能否正確回答這兩個問題,直接決定了情境教學的最終效果。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積極融入情境,獲得認知,陶冶情操。交往視域下的中學語文情境教學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平等性。中學語文情境教學中,學生融入到教學實踐,大膽與老師切磋,積極建構真正有活力的、屬于自己的知識。師生共同探討知識,互相借鑒對于知識的解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文字和語言都煥發了活力,而情境教學也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了交流平臺,在其中實現教學相長。
2交往視域下中學語文情境教學原則
2.1情感性原則
中學生情感豐富細膩,對于情感的感知程度遠遠大于對知識的知覺程度。中學語文情境教學將情感融入知識,讓知識富有生命力,極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只有投入情感的知識才充滿美的意蘊,才能夠讓學生對要學習的知識產生親切感,在流露著真情的字里行間受到精神的洗禮,獲得精神的深邃體驗。
2.2平等性原則
傳統的語文教學人為割裂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親密關系,片面夸大了師生差距。傳統教學以試卷上的分數為標準,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優秀生”往往會得到教師的特別關注,而“差生”或者所謂“后進生”則倍受冷落。結果是優秀生恃寵而驕,差生和后進生失去前進的信心和動力。中學語文情境教學中的平等性原則關注教師和學生在知識面前的平等地位,強調處于同等位置的學生之間自然的平等性。師生和生生的平等性并不僅是自然意義上的平等,也具有社會意義的對等性。語文情境教學的平等性原則,要求教師深刻認識自身在知識傳遞中的作用,幫助學生發揮出應有的主體性,同時注意營造健康的競爭與合作氛圍。
2.3實踐性原則
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中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3]。中學語文情境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出發點的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模式。語文情境教學的實踐性原則要求任課老師具備一定探究能力,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觀察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情況,從而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創設出具有實踐性的情境,使學生在其中找到某種歸屬感,激發起他們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感情。實踐性原則還要求老師充分把握語文的實踐性特性,深入剖析課程內容,深入挖掘課程目標的實質,實現二者與課堂實踐、學生情況的結合,引導創設特定情境,激發置于其中的學生的表現欲,使其收獲知識并獲得一定滿足感。
2.4適宜性原則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不乏教師嘗試運用情境教學。但有些教師片面追求課堂的活躍氣氛,采用各種方式搞活課堂,卻容易導演課堂鬧劇。中學語文情境教學需要把握一定尺度。其中的情境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投入感情才是目的所在。
3交往視域下中學語文情境教學情境創設路徑
3.1依循文本,依文本設情境
語文教學必須依照文本,深刻解析文本才能夠抓住語文學科的要害。教師創設情境只能從文本出發,又要以其為著力點。文本本身凝聚了厚重的文化韻味,具有豐盈的審美意味。語文課堂不同于活動課堂,單純追求課堂的熱鬧,用各種形式,如音樂、視頻、表演等豐富課堂內容無可厚非,但也要根據文本需要適時取舍。比如學習某一首古典詩歌,一些老師要求學生將詩歌譯成現代白話文,還有的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畫出詩歌表現的畫面。這種做法沒有抓住詩歌本身的特點和學習規律,用現代白話文代替了音律和諧的文言文,用靜態的畫面替代了詩歌本身生動活潑的畫面。無疑,將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詩歌本身具有音律性和畫面感,而且字里行間都有詩人創設的情境,這時要做的目的不是另辟蹊徑再設情境,而是要挖掘詩歌固有的情境,將學生帶到情境中用身心去體味其中的韻味。
3.2把握重心,依中心設情境
課堂教學不可能包羅萬象,需要教師找到切入點,快速準確定位文本重心和課堂重心,緊緊圍繞重心,創設適當的情境。例如,老師引導學習朱自清的《背影》,《背影》重點在于深沉而帶點瑣碎的父愛,難點在于體會“我”的想法的變化。因此,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細致體會文章中的父愛。從父親的動作和語言等方面進行引導。而且從《背影》中除了可以深刻體味出濃濃的父愛之外,還有兒子對父親的帶有悔意的愛,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可以剖析其緣由,進行情感教育。在知識技能層面,這篇文章著重細節的描寫,尤其是對父親背影的描述細致入微,教師抓住這一點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學習從細節入手展開敘述的技巧,從而提高寫作能力。而有些老師對“父親”翻越護欄大講特講,一定程度上就將文章中的意蘊淡化了,脫離了文章中心,當然也就難以實現其教學目標。
3.3情境相合,依實際設情境
中學語文情境教學為了感情而設置“境”,在“境”中而生發感情,“情”與“境”相合。例如,老師帶領學生學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作品中對祥林嫂境遇的書寫飽含深深的同情,同時對祥林嫂所處的社會環境深深地憎惡。文章通過“我”的視角敘述了魯鎮的社會現實狀態,敘述了祥林嫂的遭遇。想要深刻理解祥林嫂的遭遇,就必須把握文章中所體現出的社會背景,亦即“境”。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站在祥林嫂的角度體會她的情感。在這種悲涼的情感支配下,教師引導學生所創設的境,必然是深沉和凝重的。再如,學習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文中字字句句含情,每個字符都是老先生對祖國和家鄉濃郁的熱愛之情的見證。學習這篇文章領會作者的情感,設身處地感受其中情懷。還要看到,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對雨的描寫細致入微,觀察視角獨特,體會其中觀察的奧妙,選取關注體驗生活的角度也是學習此文的關鍵。這時,所創設的情境又不同于前一篇文章了。情境相合,對于任何一個文本的學習都是如此。依據文本的實際創設一定的情境,既要符合文本需要,又要使情與境緊緊相關。單純注重“情”,或者單純注重設置“境”,不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核心內容。
【情境教學背景下中學語文的論文】相關文章:
情境學習背景下的成人教學策略研究12-05
新課改背景下的聲樂教學的探討論文02-26
教學教學的情境創設論文02-18
新課改背景下高校籃球教學改革論文11-22
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學籃球課的教學的論文03-22
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田徑教學芻議的論文04-02
大學轉型背景下教學調整的方式探討論文02-26
關于新課改背景下小班化教學的淺析論文03-03
學生情境物理教學的論文02-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