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培訓心理學論文
開展心理健康課題研究可以加快提高新參加工作的教師的業務能力,使之盡快熟悉學生的心理狀況并適應教學工作的需要。接下來小編搜集了教師資格證培訓心理學論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摘要
近年來,由于工作壓力、學校評價體制、社會家長期望等諸多原因使很多教師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教師不健康的心理對學生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制約著教師自身的發展。各界應積極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只有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保證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字
心理健康 成因 對策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潛在的、實際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和優秀品質,如果能夠挖掘出來,個體就擁有強大的力量解決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人生得到完滿發展,個體就能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側重從下列三個方面來研究個體自身的積極潛能和力量:第一,主觀層面,研究人的主觀體驗,包括希望、滿足、樂觀、安寧和幸福等,其中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是研究的重點,是指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第二,個體層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質,尤其關注有關積極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質,如智慧、勇氣、仁慈、感激等24種積極心理品質,并試圖探討能夠幫助人擁有這些積極心理品質的途徑和方法。第三,群體層面,研究影響個體心理發展的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社會系統、家庭系統和學校系統,探討個體如何利用這些積極組織促進自己積極品質的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比較消極
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這種以問題導向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與工作范圍變窄,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對那些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其他的留守兒童就沒有關注到。而且對于這些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也僅僅是幫助克服心理問題,而沒有對他們進行發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兒童中應該能發揮的更大作用。
2.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比較片面
傳統主流心理學把各種心理問題的癥狀和處理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認為沒有心理問題的個體就是健康的個體。在這種消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的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內容也是片面而消極的,只注重給留守兒童介紹他們群體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的癥狀,并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種缺點、弱勢以及心理問題,分析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掌握心理問題預防和治療的技術和方法。這種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留守兒童容易出現錯誤認知,以為所有的留守兒童都存在心理問題,對號入座,錯誤地給自己貼上存在某種心理問題的標簽,產生消沉痛苦的情緒感受。即使在心理輔導教師的幫助下,解決了心理問題,留守兒童也只學會了如何避免和克服這種不良心理狀態,不會主動挖掘和利用自己擁有的積極的潛能、積極的力量去促進自己完美地發展,實現幸福人生。
3.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比較單一
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講授法傳授給留守兒童有關心理問題的知識。這種講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
(1)留守兒童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效果不佳;
(2)教師只是單向地向留守兒童傳授知識,沒有能夠從留守兒童那里得到及時的反饋,不能夠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
(3)師生之間或留守兒童之間的互動很少,不利于他們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團隊合作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4.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完善的評價體系能起到導向、監督、檢查、調解、激勵的作用,從積極心理學視野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非常不完善,體現在:
(1)評價的指標消極。學校通常根據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的多少來衡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輔導教師通過測驗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少就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
(2)評價的主體單一。通常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評價工作僅僅由心理輔導教師負責,家長或其他的教師沒有參與其中。
5.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農村中小學中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師、校醫等兼任,幾乎都不是心理學專業畢業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德育思維方式的影響,做出許多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和規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師通過參加培訓或自學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但對于積極心理學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幾乎不可能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出發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樹立積極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積極心理學認為,僅僅關注和解決個體身上的缺陷和問題是不能產生持續有效的預防效果的,應該通過發現和發掘人人自身都擁有的積極心理潛能、利用個體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來有效地預防和戰勝心理問題,使個體成為自我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調適者和促進者。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出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樹立積極的目標不僅要幫助個別留守兒童消除心理問題,更要培養全體留守兒童積極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這樣的目標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相吻合,才能為留守兒童獲得學業成功與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一樣,不僅需要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更需要學會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積極潛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問題的咨詢和治療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該是發現和挖掘留守兒童身上的積極力量。這些積極力量包括積極心理品質、積極情緒體驗等。
(1)培養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實現積極預防個體擁有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如誠實、樂觀、自尊、勇氣、智慧、希望等,是戰勝心理問題強大的力量,發掘和利用它們,個體就擁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應該把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較高的問卷測量留守兒童擁有的起到內驅力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美德,如引導他們利用樂觀品質戰勝憂傷和自卑。針對那些留守兒童身上沒有的積極品質和美德,可以采用縱向研究了解這些品質形成的過程和途徑,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干預,幫助留守兒童塑造這些品質。
(2)增加留守兒童積極情緒體驗,提供充足能量美國心理學家弗瑞德克森認為,積極情緒體驗能夠為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夠讓個體思維的創造性更活躍、認知更全面、反應更準確。所以,增加積極情緒體驗也應該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增加留守兒童積極的情緒體驗?首先是家長要多關心孩子、表揚孩子。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觀察孩子,但他們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和途徑關注和了解孩子行為舉止和心理變化,經常和孩子溝通和交流,關心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在身邊,感受到父母的肯定與認可,增加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其次是教師要善于發現留守兒童的閃光點,創造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教師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用欣賞的眼光從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激勵和贊美的語言,為孩子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尊重、鼓勵中增加自信、樂觀等積極情緒體驗。教師還可以創造某些情境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增加積極情緒體驗。
3.豐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
僅僅依靠講授法這種單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積極情緒的體驗,無法滿足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豐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突出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不知不覺地體驗積極情緒,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種積極心理品質。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心理輔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從留守兒童生活中選取某些典型場景,讓留守兒童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兒童某種情緒和態度體驗,促進留守兒童積極心理機能發展的教學方法。在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教師和留守兒童之間雙向交流,教師可以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而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留守兒童之間是互動的,在合作完成某種任務的過程中,他們的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等積極因素得到培養。除了情境教學法外,心理輔導教師還可以采用辯論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團體心理輔導法等多樣化的方法進行教學。
4.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
積極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來保證其教育目標能夠有效實現。因此,我們要破除病理學的評價和干預方式,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通過積極、客觀、科學的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全面評價。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增加積極指標來評價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許多心理學者認為,個體心理健康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消極的、負面因素的減少,另一方面是積極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們不能像傳統心理學一樣只采用心理問題減少來衡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擁有多少積極心理品質、體驗多少積極情緒等作為評價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例如,采用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的意志品質、積極的自我、積極的人際關系等積極的、正面的指標,來檢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是否實現,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留守兒童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
(2)評價的主體多元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果僅僅由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這樣的單一主體進行評價可能會導致評價結果不科學,所以應該讓評價的主體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實際監護人、心理輔導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同學和留守兒童個人都應該參與評價。多元化的主體進行的綜合評價應該會更科學。
5.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只有掌握專業心理學知識、具備專業心理咨詢和輔導能力的教師才能夠勝任。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關鍵條件。所以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
(1)各學校可以通過招聘引進、特崗計劃等方式引進專業的心理學教師。
(2)創造機會讓在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出去參加培訓,學習積極心理學等先進理念。
(3)鼓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參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專業素養。
篇二:淺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作為一位教師,他要么是在幫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中小學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心理健康如果出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更具重要性。國內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低于普通人的水平。這讓我們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擔心,也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擔憂。
1、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
俞國良認為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五方面:一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教師只有對教育工作有熱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二是教師要了解實時的教育政策,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四是具有穩定而積極的心境;五是能夠進行創造性教育教學活動。吳思孝認為,教師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應符合下面五個標準:熱愛教育事業,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良好個性;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林崇德認為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對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依照社會的期望和自身的實際狀況不斷對自己的行為及心理進行調整,使其能夠適應角色的要求,并不斷促進角色向積極方向發展的狀態。他們對教師心理健康標準雖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共識,即教師應具有健全的人格、熱愛本職工作、良好的心態并認同教師角色。
2、社會支持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社會支持是指人們從社會中所得到的、來自他人給予的各種支持。從社會剌激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看,社會支持被定義為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如來自家庭成員、同學、同事以及各種社會團體所獲得支持和幫助來緩解精神緊張、減輕心理應激反應、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多,那么個體的正性生活體驗和正性的情感就多,與此同時,負性體驗和負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礙就少。社會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諸如焦慮、沮喪、長時間壓力等心理困擾。教師群體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他們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來自于學校領導、同事、學生、學生家長、家人和朋友等。教師在學校中獲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來自學校領導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師工作態度與他們所獲得的學校領導支持間存在顯著相關。學校領導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響力。宋中英2007年的研究發現同事的支持會增加教師的情緒衰竭程度,而來源于校領導的支持對降低教師職業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學校領導在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高教師福利待遇的同時,要考慮從情感因素上給予教師支持,珍惜教師的勞動成果,尊重教師的人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教師體驗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等,從多個角度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主觀幸福感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主觀幸福感指的是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認知評價。一般認為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首先,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對它的評定依賴于個體內在的標準;其次,主觀幸福感是相對穩定的,雖然在評定主觀幸福感時有時會受到當時的情境和情緒的影響,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值;最后,主觀幸福感有整體性的特點,它是一種綜合評價,包括了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即包括正性情感、負性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維度。中小學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是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據調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師之間的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心理健康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但調查也發現,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區別的,主觀幸福感是個人內在的一種主觀感受,而心理健康不僅有主觀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簡單來說,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說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總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主觀幸福感,而主觀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4、其他因素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社會因素。首先,由于現代社會的變遷,很多地區的中小學開始施行教師聘用制。擇優錄取、競爭上崗,這使得教師工作競爭加劇;其次,隨著學生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他們對子女的要求與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這直接或間接地對教師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再次,教師工作勞動強度大,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跟他們的勞動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師的職業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會經濟也在轉型階段,由此而引發的教育價值取向多元化、教師的生存危機等問題都是導致教師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壓力源。
學校因素。首先,學校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狀況不夠重視,導致教師獲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滿足;其次,學生的行為問題、學習問題以及升學指標壓力,使教師常常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最后,教師與學校領導的關系、同事關系、師生關系的不和諧也是現在許多教師感覺到緊張和有壓力的根源。踐與尋求結果、驗證與得出結論來有序組織教學。
教師個人因素。首先,教師對自身角色缺乏認同、對自己對學生的期望過高、看待問題過于理想化,當現實與理想之間出現矛盾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甚至是習得性無助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觀失望、焦慮彷徨;其次,家庭負擔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師,由于教師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們照顧家庭的時間很少,對家庭對子女有愧疚感。再次,教師專業知識技能結構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師時常感覺力不從心,從而有職業倦怠和焦慮感;最后,教師缺乏系統的心理衛生知識,這使他們長期壓抑的心理未能獲得及時的調整。中小學教師的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有促進的作用;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等因素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也有著密切關系。
5、結束語
因此,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從幾個方面展開:提高中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重視教師生活質量、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促進教師往專業化發展,專業化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師能更多地體會到教育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幫助教師建設富足的精神家園。給予中小學教師更多有效的社會支持,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諧的校園文化、領導與教師間相互的支持與幫助、師生之間互相信任和理解,這些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篇三:當代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當前高校女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現狀
(一)心理抗壓能力較弱
女青年教師由“70后”、“80后”、“90后”這三個群體組成,由于她們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成長環境較為穩定和優越,生活無憂無憂慮,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遇到困難時缺乏敢于擔當、勇于解決的能力。同時,生長環境的優越性使其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尤其是步入社會后,難以適應和融入社會,導致了她們心理負荷加重,表現出情緒低落、孤僻、焦慮等心理癥狀,心理抗壓能力與解決矛盾的能力相對較弱。
(二)心理與生理雙重疲憊
高校女青年教師在步入工作崗位后,擔負了學習、教學、科研壓力,在學習上要不斷進修,提升學歷層次,在工作上要更新自我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結合專業開展科學研究與探索,特別是一些女教師步入婚姻,初為人母,還要擔負撫育孩子與家庭的壓力,這些多重壓力導致她們身體呈現“亞健康模式”。受女性特有生理特征的影響,女青年教師在工作繁忙時,容易內分泌紊亂,帶來身體上的不適和情緒上的各種問題如緊張、激動、多愁善感、敏感等。心理與生理的雙重疲憊對女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極大影響,必須及時疏導和緩解。
(三)人際交往能力較弱
因為高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社交范圍多以師生為準,高校排課時間相對分散,院系教師人數繁多,有的教師到教室上完課就走,教師之間除了必要事務外,很少交流;女青年教師多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謹言慎行,說話做事方面過分謹慎,易于產生對自己情緒過分壓抑,難以融入集體,人際交往能力較弱。
二、當前高校女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原因
首先,高校女青年教師普遍受過高學歷教育,綜合素質較強,智力起點較高,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對事業的追求和個人發展規劃的期待值較高,面對眾多的社會壓力和責任時,她們既要強調自我價值的體現,又要在壓力與希望中前行。由于兩性角色的差異,社會習慣的將女性定位為“相夫教子”,“賢妻良母”。人們愿意接受溫柔的女性,而不愿意接受事業型的“女漢子”。女青年教師必須在完成家庭責任的基礎上,才能去追求自己的事業,與男教師相比,她們的心理壓力較重。其次,由于高校福利分房制度的改革,青年教師與福利分房徹底無緣,女青年教師必須要靠自己的收入來解決住房問題。“房奴”的出現不僅是經濟壓力,更是心理壓力,為了解決生活成本過高問題,很多女青年教師要在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外,到外單位兼職,賺取薪酬,緩解壓力,這種高壓力的工作對她們的身心健康、教學質量、科研水平產生了負面影響。再次,社會的急劇發展,信息技術快速進步,教育體制深入改革,促使高校教師要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始終要站立在學科的前沿,這對高校教師產生了危機感和緊迫感。在這種環境中,女青年教師不得不加強學習,提升知識水平,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二)學校原因
隨著高校教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與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的、對教師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學歷層次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和教師關系較大的職稱評審條件也逐年變化,難度加大。女青年教師已經成為高校的中堅力量,面對職稱評審的條件與指標限制、末位淘汰制、競爭上崗、績效考核等多種競爭制度,大多數都感到壓力大。因此,在面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下,高校教師還要不間斷的學習、進修、才能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業務能力。女青年教師的進取心和事業心較強,這種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勢必會影響到她們的心理健康。另外,在高校中,女青年教師多數從事公共基礎課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相對來說,科研立項少,項目申請難度大,資助金額少,論文發表周期長,評價機制不均衡,這些狀況也會對她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三)家庭原因
女青年教師步入婚姻殿堂,組成家庭后,不僅要面臨職業壓力,還要擔負起家庭的責任,她們身兼教師、妻子、母親等多種角色,在工作上,她們想事業有成,在家庭中,她們想孩子培養成功、家庭和睦、美滿幸福。工作和家庭的兼顧與平衡,是女青年教師追求的目標,但如果這二者失衡時,她們就會陷入矛盾沖突中,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產后抑郁癥”等癥狀,從而導致婚姻不幸福,工作消極,個人情緒更加消沉。更有甚者,出現輕生,傷害他人的事件,如2012年福建福州市某高校英語老師郭某,其丈夫為在讀博士,郭某產后一年由于抑郁癥發作,爬上頂樓平臺跳樓身亡,留下痛苦的丈夫與剛滿周歲的女兒。
(四)自身原因
受性別與自身生理狀況的影響,女青年教師易于出現情緒波動,同時,她們心理狀況也受自身人格特征的影響,表現出心理脆弱、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差等問題;在情感上更為細膩和敏感,對婚姻矛盾和工作、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表現更為敏感,這也是她們在同等的社會環境與競爭壓力中,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三、加強當代高校女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加大社會扶持力度,對女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女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自己教學質量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與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加大社會扶持力度,培育良好的外部環境,對女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第一,全社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獲得社會民眾支持度。社會中很多人對心理健康問題理解偏差,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針對心理出現嚴重問題人的心理治療,沒問題就不用接受教育和疏導,有些人還認為這都是個人心理問題,與社會無關。這些都導致了社會民眾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社會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建立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可在社區、網絡、媒體上開設心理咨詢欄目,多種方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給女青年教師提供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臺,使其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困惑時,能夠獲得各方的支持與及時的心理疏導。第二,加大社會輿論支持,社會要積極發揮教育和各種宣傳媒體的作用,宣傳現代文明,營造男女平等與尊重女性的社會氛圍,給女青年教師提供發展的自由空間和職業保障。相關部門要定期開展女青年的教師心理隨訪、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咨詢與疏導等工作,及時掌握她們的心理狀況和心理訴求,減少她們在人生觀與價值觀之間的矛盾沖突,有效疏導和解決她們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的提高她們的工作熱情與滿意度。
(二)改革學校管理體制,為女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提供校內保障系統
學校是女青年教師學習和工作的主要場所,直接影響到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校要強化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完善女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校內保障系統。第一,加大對女青年教師的關注力度。學校在管理體制上要提倡柔性管理,除了關心女青年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業績外,更要以人為本,多關心她們的生活、福利和心理健康狀況。同時學校還要建立適當的鼓勵機制,針對女青年教師中不同年齡、學歷層次的需求,從解決思想問題、精神困惑、工作困難等方面多和她們溝通,解決她們的實際需要。第二,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學校要為女青年教師創造公平合理的科學評價體系,在制定教學、科研、職稱評定等相關評價標準時公開、透明,根據她們的特點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對女青年教師進行客觀、規范、合理的評價,幫助她們實現人生的階段性目標,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第三,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高校設立的心理咨詢室一般都是面向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忽視了教職工的心理健康問題。今后,高校可利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結合女青年教師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活動,定期為女青年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測試等,有效的幫助她們處理好自我管理、人際交往、人格發展、適應環境、情緒調節等方面存在的困惑,舒緩心理壓力,預防心理健康問題。
(三)營造和諧舒適的家庭氛圍,切實發揮家庭的支持作用
家庭是女青年教師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她們的心理活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每天工作和學習壓力得以放松、宣泄的最佳場所。家庭的和睦不僅有利于女青年教師身心健康,愉悅的身心更有利于她們提高工作質量。因此營造和諧、寬容、輕松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的理解、關懷和支持,可切實有效提升女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女青年教師的配偶要理解妻子的工作,真正的關心妻子,盡量減輕妻子的家庭重擔。當今社會上,有很多男人受“大男子主義”的影響,不管妻子在外工作的辛苦,到家后還要妻子承擔全部家務,對孩子成長不管不問,全部交給妻子;有些男人因為自身社會、經濟地位高,在心里漠視妻子,出現了“婚外情”,這些狀況易于導致家庭矛盾與爭吵,夫妻感情破裂,給女青年教師造成心理傷害。因此,作為高校女青年教師的配偶,要多支持妻子,營造幸福的婚姻生活,減少她們的心理壓力。第二,家庭其他成員,如父母、公婆、孩子等,也要充分理解高校女青年教師在工作、學習、生活上的辛苦,互相理解與支持,和睦相處,互相關心,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和睦、包容是女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發展、事業進步的重要支柱。
(四)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雖然影響女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女青年教師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克服自身弱點,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促進自我心理素質的提高。
1.正確認知自我角色
女青年教師要對自我角色正確認知,對自我要有正確的認識和接納。作為高學歷的高校女青年教師,自身評價水平較高,要全面認識到自我的能力和性格,對自我進行客觀評價,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過度自負,既不對人生茫然無措,又不對人生過度理想化,坦然面對自己和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時,女青年教師要快速適應自己的角色變換,從學生到教師,從單身女青年到妻子,從女兒到兒媳,要深刻認識自己的責任,快速認識和適應新角色,加強家庭事務處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從而調整心態,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2.提高自我綜合素質
女青年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質、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提高個人素養及專業水平,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勇于接受競爭和挑戰,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第一,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作為大學生的引導者和教育者,女青年教師要端正自我的價值觀,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用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品格、刻苦鉆研的創新精神教育引導學生。第二,在專業素質上,女青年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更新知識,有意識的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科學的理論水平。第三,在心理上,提高自我抗挫折的能力。女青年教師每天都會遇到師生矛盾、工作事務、家庭壓力、人際交往等各種煩惱,要學會轉移壓力,學會去排解壓力,如參加體育鍛煉、娛樂活動等,把壓力盡快的釋放出來,培養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生活情趣,擺脫生活困惑。
3.加強自我調節的能力
高校女青年教師要注重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克服自我不良情緒。第一,要做好情緒調節,遇到問題時,不急不躁,處之泰然,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控制自我情緒,獲取較高的心理平衡度。第二,要做好行為調節,在心理壓力較大的時候,可以改變行為進行心理調控,放松心情,放慢腳步,可以聽聽音樂,到戶外走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有利于壓力的宣泄與釋放。第三,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主動和人溝通與交流,增進朋友間的理解,有助于自身煩惱的及時排解,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高校女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學校的重視,家庭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緩解女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提高她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能夠激發其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與教學科研水平,更能促進高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教師資格證培訓心理學論文】相關文章:
心理學論文開題12-11
最新心理學的論文03-21
心理學的論文模板03-21
心理學及生活的論文12-07
行為心理學論文12-07
身邊的心理學論文12-07
簡單的心理學論文03-21
廣告心理學論文12-05
品牌心理學論文12-07
認識心理學論文03-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