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佛教初進中國,道家因教理相近,首先表示歡迎,后來雖因利害關系,常起沖突,怎樣分析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摘要]佛教傳入中國以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各方面進行了調和,最后儒、釋、道三教合一。佛教中國化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古代哲學和文學方面。朱熹的可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有若干內容采自佛教禪宗、華嚴宗的思辨。佛教傳入中國,部分佛典本身就成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敦煌遺書中變文的有些內容就取材于佛經故事;佛教與詩也具有很深的淵源。
[關鍵詞]佛教;外來文化;傳統文化
一、佛教起源與在中國的傳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為公元前6~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逝牟尼所創,廣泛流傳于亞洲許多國家。中國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對印度佛教的繼承,又是對印度佛教的發展。佛教在傳入中國內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區廣泛流傳。自漢武帝時期開辟對西域的交通后,西域各國與中國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十分頻繁,從而為印度佛教的傳入創造了條件。但是佛教傳入內地的準確時間,至今說法不一。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張騫出使西域時,自大月氏“始聞浮屠之教”。此后,隨中西交往的日益發達,佛教逐步傳入中土。所以,漢哀帝時,大月氏王派人來漢地傳播佛教,應該是比較可信的一個時間。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并不是瞬間完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古人對付佛教新思潮,起初采取消極抵御的方法,不準漢人出家,后來大勢所趨,禁無所禁,國家便采取一系列措施,對佛教組織及其信徒加以限制。消極抵御的極至是武力迫害。后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后周世宗時期,對于佛教,輕則禁止私度,勒令還俗,重則大燒大殺,這便是“三武一宗滅佛”。究其原因,除了通常認為的佛教過于強盛而與現實社會正常的生活產生矛盾外,應該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文化意識上的沖突。
二、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調和
具體來說,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調和主要表現于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相似點。
(一)與儒家文化融合
一方面,翻譯佛經時通過對教義的刪改以適應中國傳統文化。如家庭倫理方面,印度佛典認為,雙親與孩子的關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沒有義務為父母奉獻一切。而在中國,則把孝敬雙親視為倫理道德的最佳體現,也將其視為佛教教義之一。
另一方面,用中國本土文化來改造以產生新的佛教教義。佛教的心性論是大乘佛教理論深化的產物,中國佛教學者在論證心性問題時,不能不受到儒家人性論的影響。佛教論者極力把佛教的教義與儒家文化進行融合。比如,他把因果報應論與中國傳統禮教溝通起來,只有孝順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報,孝順父母、忠于君主這種忠孝觀念與佛教主張的因果報應論是相通的。
(二)與道教文化融合
佛教傳入初期其本身就與道教有一定的模糊性。史載:“楚英王晚年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又牟子《理惑論》中記載有人問:“王喬、赤松入仙篆,神書百七十卷,長生之事,與佛教豈同乎?”由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在東漢佛教開始傳入之際直至漢魏時期,佛教與道教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同一的,人們把佛教當作道教進行了接納。“黃老之學”亦即道教,“浮屠”即佛也。楚英王作為貴族尚把二者混為一談,將佛與道一同“齋戒祭祀”,下層的信徒就更不用說了。而在《理惑論》中,還有人不能區分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與佛教涅槃之說,這亦可看出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粗淺理解,而佛教正是利用這一點,與道教在某些方面進行融合,傳入了中國。
(三)三教合一
佛教初進中國,道家因教理相近,首先表示歡迎,后來雖因利害關系,常起沖突,但繼續有人主張調和。最主要的代表如東晉的顧歡說:佛是老子,老子是佛。道家亦有一句口號:“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儒佛關系,起初并不協調,但東晉孫綽作“喻道”,提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唐宋以來的儒者,大都面目是儒,心神是釋。宋張商英以藥喻三教,認為“儒治皮膚之疾,道治血脈之疾,佛治骨髓之疾”。佛教對儒道兩家,從一開始就不采取攻擊態度。主張三教合一最堅決的莫過于南齊的張融,據載,他曾定下遺囑,死后入殮,必須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儒、道、佛三家渾成一體后,就演繹出了一種全新的中國文化,它不破壞三教的個別性,允許三教獨立,體現了包容個性、尊重共性的中和特征。
三、佛教傳入中國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一)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哲學曾被概括為這樣幾個發展階段: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撇開佛教傳入前的先秦諸子學和兩漢經學不論,自佛學的系統傳入便對中國哲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先是與魏晉玄學匯合在一起,形成一代學風,并引起中國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形神之爭”。經過中國600余年的消化,被融入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儒家心性學說以及孟軻、莊周等人的思想,至隋唐終于被改造為中國化了的佛教哲學。隋唐時相繼崛起的禪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便是代表。至宋明理學,則更是深攝佛教思想。新儒學派從佛學中汲取養料,使之與易、老、莊三玄相糅合:如二程宣揚的“理”套自佛教的“真如佛性”,只不過賦予了更多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朱熹的客觀唯心體系也有若干內容是采自佛教禪宗、華嚴宗的思辨。
(二)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
隨著佛教的傳入,佛經在我國被譯成漢文,晉朝以后譯文漸豐富,數千卷佛教經典中有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如《法華經》、《維摩詰經》歷來為文人所喜愛,有時被人們作為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研讀和欣賞。可以說佛經本身的翻譯,就是我國翻譯文學產生的標志,其亦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六朝時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談鬼說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國古代流行著的神仙傳說,開始寫作鬼神和怪物的故事,這就產生了我國文學上的新文體——鬼神志怪故事,如《拾遺記》、《搜神記》等。到了唐代,其內容更加廣泛,寫作上更加講究,于是發展為“傳奇小說”。唐宋人的傳奇小說常說因果報應、入冥轉世、南柯黃粱、幻化詼奇,這些多不是中國人固有的思想,摻雜著不少從印度傳入的佛教觀念,因此文學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佛教儀式研究論文提綱11-24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論文06-02
中國傳統文化繪畫論文06-21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3000字03-28
中國傳統文化古詩論文11-18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的論文11-18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500字06-28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論文11-18
略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觀的論文03-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