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高校廣播的發展路徑
摘 要:校園廣播是高校校園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當今新媒體時代,校園廣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如廣播的硬件設施普遍較為落后、節目內容單一、缺乏互動等。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廣播,應采取積極措施,找到發展路徑,緊跟時代潮流,體現時代感與感召力,創造出自身風格與特色,維護校園主流媒體的地位。
關鍵詞:高校廣播;新媒體;發展路徑
高校廣播作為校園主流宣傳輿論工具,長期以來,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優良學風校風的形成、活躍和繁榮校園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空前發展,高校師生獲取信息的形式發生了很多變化,傳統媒體——校園廣播受到了新媒體的強烈沖擊。同時,受眾群體發生了極大變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90后邁入高校。因此,在當今新媒體時代,面對個性張揚、思想獨立的大學生,高校廣播如何走出制約自身發展的瓶頸,增強其主流媒體的地位,值得思考與探索。
一、高校廣播的作用
校園廣播是最早出現的校園媒體形式之一,是高校的輿論宣傳陣地。隨著時代的發展,校園廣播這一輿論工具逐漸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但是,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時的需要來看,高校廣播具有收聽的強制性和傳播的廣泛性等特點,在高校中發揮的作用是其它媒體不可替代的。在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日益豐富的今天,廣播仍然是大學校園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線,受到師生的歡迎。
1.高校廣播具有輿論引導作用。高校正確引導輿論對于加強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具有積極的作用,關系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也關系著和諧校園的建設和發展,校園媒體要擔當起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的重要責任。受市場化、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響,高校廣播的聽眾群——90后大學生思想發生了新變化,他們有明顯的獨立意識。他們備受長輩寵愛,但依賴性又很強;他們是自信張揚的一代,但心理又比較脆弱;他們想要學習,但又不知如何學習。高校廣播通過宣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以及學校的重要決策,從而引導校園輿論的方向,拓寬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途徑。
2.高校廣播具有傳播信息的作用。校園廣播是校園媒體中最早出現的媒介形式之一,是校園宣傳的主陣地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校園廣播具有針對性強、信息傳播量大、傳播速度快的優勢,能夠達到愉悅身心和增長見識的良好結合。校園廣播是傳遞信息的紐帶,情感溝通的驛站。除了及時準確地傳達黨和國家的相關方針政策、學校的制度法規,還報道學校在科研、教學、社會服務及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上至國家政策、學校舉措下至學生活動、通知公告等,校園廣播都能及時有效地傳遞出去。此外,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如當火災或其他突發緊急事件發生時,能夠優先插入報警信號,及時、準確、可靠地播放報警信號。
3.高校廣播具有營造校園文化的作用。校園廣播除了具備輿論引導、傳遞信息的功能外,還具備對師生進行文化熏陶、情操陶冶、豐富課余文化生活的功能。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就在于營造一種良好的精神環境與文化氛圍,積極地影響、熏陶、啟迪師生員工對人生真諦的追求、對未來事業的向往[1]。高校廣播通過辦好廣播節目來實現它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貢獻,為學校營造良好的校園精神環境與文化氛圍。
二、高校廣播的現狀分析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崛起與膨脹,校園廣播呈現邊緣化傾向,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網絡,這也就導致他們接觸傳統媒體的時間減少了許多,廣播受眾越來越少,校園廣播面臨著諸多困境。
1.廣播的硬件設施普遍較為落后。硬件設施是高校廣播臺傳播和建設發展的前提條件,廣播鋪設覆蓋的密度和廣度從根本上影響到節目的傳播。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廣播系統都使用了十幾年,設備陳舊、功能落后,另外,由于線路老化或校區擴建等原因,校園一些地方聽不到廣播,成為“盲區”。絕大多數高校的廣播系統都需要更新、改造、升級。然而,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校園廣播作為主流媒體作用的弱化使得校園廣播系統的建設較為滯后。
2.廣播的節目內容單一、缺乏互動。高校校園廣播的節目缺少吸引力,目前高校校園播音人員僅僅是充當校園新聞和社會新聞的播報員,把新聞播報作為工作的主要部分。而在當前網絡化的背景下,很多大學生通過網絡知曉信息,校園廣播所提供的信息量和更新速度遠遠無法與網絡等新媒體相比。廣播節目類型大致包括時事新聞、校園新聞、文學、體育、音樂等,節目的素材大多來源于網絡與報紙,播音員主要是以朗讀的形式進行傳播,這些節目也略顯單一,節目內容不夠豐富多彩,沒有緊密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基層,沒有了解學生真正需要收聽什么類型的節目,而且缺少互動性。因而導致廣播日日都播,但聽眾卻寥寥無幾。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廣播的發展路徑
“規范性的媒介戰略管理應在戰略分析之前首先要確定媒介使命。”[2]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廣播作為校園主流媒體的作用受到沖擊,但廣播仍然具有一些其他校園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時效性強,收聽隨意性好,盡展聽覺魅力,給予無限想象空間。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廣播,應緊跟時代潮流,充分體現時代感與感召力,創造出自身的風格與特色。
1.改善硬件設備,保障廣播質量。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高校辦學規模擴大,對廣播覆蓋面的需求也不斷擴大,而高校原有的廣播設備已遠遠不能滿足師生的需求,因而更新廣播硬件設備應提上議事日程。高校要充分認識校園廣播的重要性,加大資金投入,對原有的廣播系統進行更新換代、改造升級,跟上當今數字化進程的步伐,使校園廣播更好地為師生服務打下基礎。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校園廣播系統已經經歷了單分區系統、手動控制多分區系統,再到目前最先進的微機控制全自動多分區系統等幾個發展階段。全自動多分區系統可以分別控制播放的區域,如操場、教室、宿舍等,對不同區域在不同時間播放不同節目,全自動控制器可以自動控制分區的切換,無需人工去控制,正逐漸成為校園廣播系統的首選。高校要舍得在硬件上投入,通過實現廣播設備的現代化改造,增強校園廣播的競爭力。
2.依托互聯網,打造網絡廣播。傳播媒介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會給舊媒介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但從來沒有一種新媒介可以將舊媒介完全取代。“在經歷了發展的低谷后,舊媒介必然會奮起直追——在充分張揚自身原有優勢的同時,不斷從新媒介中吸納新的技術和理念,調整變革,謀求在新時代的生存和進步。[3]”新聞傳媒發展的核心是“發展”,關鍵則是“如何發展”。高校廣播要走與網絡捆綁發展的路徑,在與網絡的結合中獲得一種整合傳播效應。校園廣播要依托互聯網,打造網絡廣播。所謂網絡廣播,又稱虛擬空間廣播(Cybercasting),是以網絡為傳播媒介,以廣播有聲節目為傳播內容,同時輔助以文字、圖片等介質,以網絡族群為受眾,具有更強的隨意性、更高的互動性等特點的有聲節目資料庫[4]。相比傳統手段的廣播,網絡廣播具有其特有的優勢:可復制性、可保存性,廣播節目不再稍縱即逝、耳過不留,聽眾可以通過網絡隨意下載節目或多次點擊收聽,而且便于節目的保存和回顧,有利于提高節目質量;可選擇性,聽眾不必遵循傳統廣播現行被動的接受方式,可以自主選擇在合適的時間收聽自己喜愛的節目;互動性,在網絡上可以設置一些板塊和欄目,通過留言板、論壇等多種方式與聽眾進行互動交流,聽取受眾的反饋意見和建議。
3.與時俱進、貼近師生,打造雜志化欄目。隨著傳媒競爭的加劇,媒介融合已成為有效的競爭手段,媒介間互相借鑒、互相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放在媒介融合共存的背景下,廣播除了利用網絡推出網絡電臺外,還要在節目內容上下功夫,借鑒報紙和雜志的形式,在故事性、深度報道等方面作文章,從最大限度上滿足讀者的最大需求。
廣播要借鑒報紙的有效探索,打造雜志化欄目,即在欄目的編輯與組稿中,以欄目化、成組化、系列化、專刊化等方式進行播放。原本分散的信息在經過編輯的綜合、歸納、整理,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和精細包裝,變成有效的、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拓展了新聞的廣度和深度。校園廣播專題欄目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大力報道學校改革發展的新舉措、新動向,及時反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如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校企合作的新進展、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的情況;深入挖掘校園里的優秀典型,及時進行宣傳報道,可以插入采訪的錄音報道,增加欄目的現場感;有針對性地策劃一些師生關心的熱點、焦點話題,使廣播更有生機和活力。
4.加強隊伍建設,廣播人員實施采編播一體化。要辦好高校廣播,就必須建設一支以學生播音人員為主體的高校廣播從業隊伍,精干的工作隊伍是高校廣播科學規范、創新優化的有力保障。如何培養一支適應當今傳媒發展生態的廣播工作隊伍,高校廣播要借鑒市場機制下電臺的運作方式,培養一批集采、編、播于一身的廣播從業人員。首先,要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體制,明確其主管部門,安排專門的指導老師在欄目設置上對學生進行指導,為廣播臺的工作提供一個穩定的框架空間,健全廣播臺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對學生的獎懲制度,保障廣播臺的規范科學管理;其次,要加強對廣播人員的培訓,高校廣播人員的主體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在形成階段,因此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培訓,讓他們自覺加強學習,增強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思想境界。在加強政治素養的同時,還要提高廣播人員的專業素質。“請進來,走出去”,經常邀請專業人士為廣播人員進行培訓,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領域,提高其播音水平,加強與外界媒體的交流,吸納專業電臺的成功經驗,學習他們節目的制作方式,努力培養“全能型”廣播人員。
【新媒體時代高校廣播的發展路徑】相關文章:
淺析新媒體時代的公關傳播06-16
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分析06-11
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育人工作的新途徑淺析02-26
新媒體變革--跨入人本傳媒時代02-05
微傳播語境下新媒體人才培養的路徑探析11-20
論新媒體背景下動漫廣告的發展11-21
新媒體時代微電影的盈利模式探究11-24
論新媒體時代報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11-21
新媒體時代高職課堂管理問題及對策論文11-2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