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寫作要求的教育價值論文
我國歷次語文教學大綱,包括1956年的高中文學教學大綱,對高中的文學教學,從來都只提閱讀方面的要求,沒有提出過寫作方面的要求。高中生的寫作訓練主要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實用文體。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高中語文課標》)開始在選修課程“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中分別提出:“嘗試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劇本,相互交流。”這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的重要突破之一,其教育價值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歷次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中最基本的目的。《高中語文課標》進一步明確提出“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顯然,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方面比過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達到“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加強學生的寫作實踐,包括一般文章寫作和文學創作。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現代文學理論認為,文學創作是一種“特殊的話語生產”。文學話語既不同于語法意義上的“語言”,也不同于一般的科學話語和日常話語。它一般不作為說理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征的符號體系,常常通過語言學用語的變形和一定程度的背離,采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征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文學話語具有創造性,在不同的語境中,不同的作家或同一作家的語用是千變萬化的,同時它又是不斷創新的。“文學創造不止以話語為材料,而且旨在創造新的話語系統,是通過創造性話語系統塑造文學形象的藝術生產。”[1]由此可見,讓學生嘗試這種“特殊的話語生產”,與進行一般文章寫作訓練其價值是大不一樣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文章的語言,大多強調嚴謹的邏輯和語法結構,要求語言規范,概念明確,說理清楚,顯得素樸單純;而文學話語則追求高度的純凈和凝練,更注重形象化和感染力,更講究藝術性、技巧性和個體風格,在不同的語境中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使有限的言語中包含著無限的意蘊。學生通過多次的閱讀和鑒賞,對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和語言魅力已經有所領悟,但這仍然停留在“知”的階段;只有經過自己嘗試創作,才能自覺地將所“知”用于言語實踐,達到“知”“用”結合,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自己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性是文學的基本特征,文學創作主要靠形象思維。形象思維以表象為材料,始終帶有形象性。創作者在進行觀察、體驗生活的時候,需要形象地去把握客觀事物。在藝術構思過程中,創作者借助于形象思維的能力,把原來把握到的生活材料在頭腦中具體地再現出來,加以比較、選擇、概括、綜合,進而熔鑄成嶄新的、完整的藝術形象。形象思維能使分散的東西形象地集中起來,能使隱蔽的東西鮮明地突現出來,甚至可以創造出生活中不曾有過的東西。當然,形象思維不只是文學創作的專利。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也需要形象思維,但是,它主要依賴于文本的文字描述;一般文章的寫作有時也要運用形象思維,但它不像文學創作把形象思維作為貫穿始終的主要思維方式。學生在嘗試創作文學作品的實踐中經受鍛煉,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的成效會更高。
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其意義不僅僅在于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形象思維能力也是進行創造性思維的不可缺少的有利條件。現代腦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科技發展史上的許多事實都已證實,在人類優秀的思維智能結構中,形象的思維方式和抽象的思維方式是互為補充、互為條件、不可分割的。形象思維在科學研究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它為人們進行豐富生動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有利條件,從而對于人們做出重大的科學貢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嘗試文學創作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所必備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文學藝術之美首先表現于語言文字所創造的可感的文學形象,文學欣賞必須首先感受文學形象。不經過充分的感受便無法產生真正的美感,從而也就不能由對文學特征的切實體驗而導致深刻的認識。因此,要提高文學藝術的欣賞水平,就應該在欣賞實踐中首先把穩定的注意集中在文學形象的感受上,逐步練就敏銳而準確的審美感受能力。金開誠先生指出:“提高感受能力要靠反復的訓練,基本上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竅門。但比較而言,可以說存在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動手搞一點兒藝術創作。其所以有效,是因為以下三點:(1)識‘門道’……(2)知‘甘苦’……(3)舉一反三……”[2]這里,金先生是就一般藝術欣賞而言的,作為藝術門類之一的文學藝術的欣賞,更是如此。
對文學欣賞來說,不懂得“門道”,就找不到欣賞的路徑,就抓不到欣賞的點子上,更難以感受整個藝術的美妙,只能是“外行看熱鬧”。然而,藝術上有些“門道”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能靠自己摸索和體驗。而搞一點文學創作則能縮短摸索的路程,得到較深的體驗,從而在文學欣賞中達到“內行識門道”。金先生認為,美和美感是多元的,其中有一種美就是人的創造力的顯現,有一種美感就是人對這種創造力的驚異和欣賞。了解藝術創作的甘苦就成為人們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創作的甘苦,只有創作者親歷身受,才能深諳個中滋味。所以,學生有了對文學創作甘苦的切身體驗,有助于在文學欣賞中更加感受作品的藝術創造力,哪怕是失敗的創作實踐也有助于感受的深化。否則欣賞者的審美感受是要大打折扣的。各種藝術創作都貫穿著藝術辯證法,對一種藝術認識和感受較深,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從一點通向一般。比如,學生嘗試搞一點詩歌創作,不僅會有助于對詩歌的“門道”和創作“甘苦”的感受,而且有助于對散文、小說、劇本的審美感受,甚至也有助于對其他藝術門類的審美感受。
四、有利于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培養創造型人才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而多樣化和個性化正是滋生創造力的土壤。創造包括科學創造和藝術創造,文學創作屬于藝術創造。正像我們不是要把所有學生培養成科學家一樣,我們也不是要把所有學生培養成作家。但是,我們還是要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因為,“不是每個語文課堂都能發現和培養作家,但也不是每個課堂都沒有未來的小說家、戲劇家在萌芽成長。”[3]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不同的九種智力,它們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及其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發展出來。《高中語文課標》的“課程目標”指出:讓學生“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展。”那些有作家潛質的學生需要教育者去發現,也需要他們自己在語文應用中去認識自己,他們的文學創作潛能和傾向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發展。讓學生嘗試文學創作為我們發現人才提供了機會,也為他們挖掘和發展自己這方面的潛能創造了可能的情境。
《高中語文課標》中“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并且指出:“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審美能力既包括審美感知能力,也包括審美創造能力。過去我們只重視文學藝術的鑒賞而不提文學藝術的創作,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不完全的。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就不應將文學創作的素養排斥在外,而且愛好文學創作是文學素養更高的表現。文學創作比起一般文章的寫作訓練,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自由性和創造個性。所以,讓學生嘗試文學創作,可以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既有利于少數有特質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也有利于一般學生基本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培養。
讓學生嘗試文學創作的教育價值并不止于上述這些,以上只是主要方面而已。對此,也有人存在種種疑慮,比如,語文教育并不是文學教育,搞文學創作會不會走偏了方向?高中學生課業較重,哪有閑情逸致搞文學創作?文學創作對高中生來說難度很大,能行得通嗎?等等。筆者認為,語文教育不等于文學教育,但語文教育一定要包含有文學教育。讓學生嘗試文學創作是在高中階段而不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是選修課而不是必修課;是“嘗試”性創作而不是過高要求;是“展示成果”“相互交流”而不一定非要達到發表的水準。所以,這種“嘗試”還是要大膽地進行。
【新課標寫作要求的教育價值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論文寫作的格式要求12-01
論文寫作要求05-31
論文寫作的要求12-09
科技論文寫作要求03-27
論文的寫作要求與技巧03-29
論文寫作要求格式03-27
論文寫作要求與技巧11-26
網絡教育畢業設計論文寫作要求03-27
論文的寫作要求與寫作技巧11-19
中醫論文的寫作格式要求11-2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