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轉移現狀分析
產業轉移是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以下是yjbys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國產業轉移現狀分析論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東部各省市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響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的政策號召和優惠政策,加之搭上國際產業轉移的順風車,同時利用國內中西部地區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實現了經濟的迅速發展。現階段,新一輪產業轉移勢在必行,并在新形勢下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各方面的因素迫使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蓄勢待發,另一方面,大規模的產業轉移還尚未到來,而中西部各省已基本做好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準備,在迎接此次產業轉移中,也是相互競爭,摩拳擦掌,不甘落后。
關鍵詞:產業轉移;現狀;特征
一、東部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已成趨勢
(一)東部地區不得不進行產業轉移
最近十幾年來,東部江浙滬等省市的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尤其是江浙兩省,此外廠商數量也不斷增加,以致東部經濟環境日益擁擠,直接后果就是各種生產要素價格的急劇上升,資源、能源供給的日趨緊張,經濟與社會環境的發展日益失調,東部地區各省市在這種種壓力下,只有把喪失優勢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才能輕裝上陣,騰出空間和資源發展一些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實現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實現本地區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陳建軍選取浙江省105家規模以上的企業(不同所有制)作為樣本,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些樣本單位中,58.1%已經已經進行了對外擴張和產業轉移,55.24%表示在最近1到2年內有可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59.05%表示在未來的兩到五年內會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而67.62%表示將來5到 10年內具有對外擴張和產業轉移意向。這項調查表明,隨著浙江省經濟的發展,眾多企業迫于外在壓力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不得不選擇移出浙江,而中西部地區將是他們不錯的選擇。
因此可以說,東部沿海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呈現出產業轉移的趨勢,從各方面條件來看,也已經基本具備了轉移的可能性。
(二)中西部地區承接條件日趨成熟
目前,我國東部地區各省的產業轉移正進入微妙的戰略機遇期。中西部地區各省在很多項經濟數據上的表現都比東部地區好。2009年底中西部各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均比東部地區要高,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分別是16.06%和16.02%,而東部地區是15.18%。2009年底中西部地區各省市的外商投資總額的增長速度也遠遠的超過了東部地區各省市,東部地區增速為5.37%,而中部地區為11.22%,西部地區為10.6%。再者,從工業生產增加值的增速來看,2008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為15.73%,而中西部、中部、東北3個地區各為19.74%、21.41%、19.06%,明顯高于東部地區。
二、產業轉移大浪潮尚未襲來
(一)東部地區仍是出口及外商投資集聚地
產業轉移要順利進行,必然是有不同地區產業梯度差的存在,但并不是只要存在產業梯度差,產業轉移就會發生。產業轉移最終是否會發生,一方面受產業轉出地推力和拉力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看產業轉入地的推力和拉力作用,正是在這兩種力作用強度,決定產業轉移最終是否會發生。東部地區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之后,一些產業結構層級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并沒有大規模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眾所周知,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豐富且具有政策優勢。就現下的情況而言,東部沿海地區仍然聚集著絕大部分的制造業企業,而且是勞動密集型的。2008年,全國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總數的 90.8%分布于東部十一省市(京津冀遼魯蘇浙滬閩粵瓊),分布于江浙滬兩省一市的外商投資工業企業數更是占到了全國總數的38.9%,比上年增長了 2.8%;東部十一省市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總產值占當年全國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2.1%,達到123052.66億元,。再從就業人數占當年制造業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看,2008年,東部十一省市比例為63.8%,其中魯、蘇、浙、滬、粵四省一市占比就達到44.4%,各比去年上升了0.8個百分點和 8.21個百分點。如果再從外貿出口總額角度來看的話,按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分,2008年全國貨物出口總額為143069307萬美元,增長了 17.48個百分點;僅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的貨物出口總額就達到了57372644萬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40%還要多。以上數據表明,東部地區仍是目前我國主要的出口地及外商投資地,尤其是江浙滬兩省一市。
(二)城市化與就業結構的滯后,阻礙產業轉移順利進行
專家一直預期的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浪潮之所以遲遲沒有到來,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與工業化進程相比,我國城市化進程要嚴重滯后,而與三次產業間的產值結構轉換速度相比,我國三次產業間的就業結構轉換也是較滯后的。傅鴻源等認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沒有遷出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勞動力大軍龐大致使幾乎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及二元經濟結構。一般認為工業化稍微超前城市化、產業結構稍微超前就業人數在產業間的分布結構尚屬正常現象,但是若超過一定限度,便會對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不利的影響。錢納里指出,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于300美元時,城市化水平應該是明顯高于工業化水平才是正常的經濟現象。
而中國早在上世界九十年代初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已達到這一臨界值,但是讓我們難以接受又不得不面對的是當年的城市化率僅僅為27.99%,不僅沒有如正常經濟那樣高于工業化率40.1%的水平,反而是嚴重滯后于這一水平的。直到2008年年底,我國城市化率還沒有達到50%,僅相當于工業化中期國家的水平,同時期的工業化率已經高達42.9%,單從工業化率看的話,我國卻已經是工業化后期國家了。從三次產業創造的產業價值來看,截止2008年底,我國一、二、三次產業創造的產業價值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依次為 11.3%、48.6%和40.1%,而吸納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為第一產業39.6%,第二產業27.2%,第三產業33.2%,從數據可以看出來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其就業結構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
(三)產業集群發展增大產業轉移成本
東部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提高了原本已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自然也形成了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拉力,使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機會成本。我們知道與大規模企業相比,小企業有多方面的劣勢,比如抵御風險能力差,信譽度一般不高,因此往往也面臨融資難題,而產業集群則可以幫助小企業克服這些天生的劣勢,眾多小企業集聚在一起,可以產生很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外部經濟。正因如此,東部地區眾多中小企業對產業集群有較強的依賴性。有數據顯示,目前由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組成的年產值過億元的產業集群區,浙江有519個,平均起來每個縣就有3個。產業集群帶給當地經濟強大的集群效應,給處在這個集群內的小企業免費提供了了巨大的正外部性利益,提升了各自分散處于競爭劣勢的小企業的競爭力,也進一步削弱了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意愿。
三、中部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具有明顯優勢
在“中部崛起戰略”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中部地區在承接此次產業轉移中,不僅具有了內在優勢,還有了政策優勢,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位優勢極佳
中部地區,顧名思義在地理位置上居于全國的中部,與東部沿海地區緊鄰,而且各大水運航道和鐵路樞紐遍布其中,給出口導向型的企業以及一些物流企業的建立和持續發展創造了西部地區無可比擬的條件,南部又與珠江三角洲接壤,就產業勢能來說,中部地區是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最佳選擇。
(二)自然資源豐富
1.豐富的能源。中部地區的煤炭資源很豐富,全國煤炭資源的40%都分布在中部六省,像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等都有全國著名的煤礦。中部地區的耕地資源也很豐富,全國耕地面積的46.5%位于中部地區,農業是二三產業的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為全國的糧倉,中部地區的優勢可見一斑。水資源也很豐富,總量占全國的25%,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與黃河,成就了江淮平原的淮河以及海河等四大水系都流經或分布在中部地區。座落在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湖南省北部的湖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還有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的巢湖都處在中部地區。
2.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且礦產資源的品種也很豐富,有12種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60%以上。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非金屬礦產在中部地區的儲量均居全國前幾位,且中部地區分布的多是富礦,實施開采比較容易,花費的成本相對也不高。中部六省的煤炭基地、有色金屬基地及磷化礦基地在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產業基礎良好
中部地區有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因此農業自古以來便很發達,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總播種面積的29.7%,也是各種優良經濟作物的主產區。此外,源于我國建國初期的三線建設,中部地區有很多重型工業基地及軍工基地,這奠定了中部地區的重工業基礎。中部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也使其具有發展資源密集型行業的先天條件。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部地區的第三產業在近年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四)具有廣闊的潛在市場
中部地區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7%,雖不像東部沿海地區那樣聚集了全國大部分人口,但是與西部地區地廣人稀不同,中部地區人口分布的密度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大的,有巨大的消費市場等待發掘。2009年中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2768.8億元,比2008年增加了十六個百分點,同時,近年來中部地區經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42169萬人口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提升,這些都必將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
豐富且低廉的勞動力資源,也是吸引東部地區產業轉入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區自身經濟的發展水平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因此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因為中部地區文化教育事業較西部地區發達,因此勞動力平均素質要比西部地區普遍高些,在專業人才方面也比西部地區更具優勢,且高校數量多,科研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可觀。
總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已經勢在必行,且已呈現出轉移的意向和趨勢,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大規模轉移的浪潮尚未到來。對于在承接此次產業轉移中獨具優勢的中部地區來說,一定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備戰,與東部地區實現產業結構互動升級,經濟互動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創造契機。
參考文獻:
1.陳建軍.中國現階段產業區域轉移的實證研究—結合浙江105家企業的問卷調查報告的分析[J].工業經濟管理,2002(6).
2.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2010中國統計年鑒[EB/OL].
3.傅鴻源.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產業梯度轉移的影響探析[J].經濟經緯,2008(5).
4.何誠穎.中國產業結構理論與政策研究[M].中國財政出版社,1997.
5.謝麗霜.產業梯度轉移滯緩原因與西部對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6.朱簡.在西部大開發中中部地區的戰略定位[J].商業研究,2003.
【我國產業轉移現狀分析】相關文章:
我國電視產業發展態勢分析11-20
我國體育消費現狀的研究與分析11-18
分析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現狀的發展論文03-10
淺談我國文化貿易現狀與發展對策分析12-06
我國企業行政管理現狀分析12-07
當前我國物流保險的現狀分析和思考論文11-19
我國建筑經濟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11-29
試論我國高校閱讀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03-05
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現狀分析論文03-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