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通用13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1
論文摘要:
幼兒之間總會發生爭搶現象,正是他們還不具備這分享行為,沒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規則所致,可分享卻又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是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的社會,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圍小,人物關系少, 他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們成人就必須、更是有責任加以去培養下一代的分享行為。以下是我從幼兒的分享行為及怎樣去培養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論文關鍵詞:
分享行為;培養方法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個個都津津有味的玩著自己今天所帶來的玩具,突然,我聽到一聲叫喚"這是我的東西,我不許你動,""給我摸一下不行嗎?""不行。""又不是你的。"…… 兩個小朋友正淚眼汪汪地吵開了,如我不及時制止馬上就會動起手來。 出現這些現象其實在幼兒園中一點也不算奇怪,當今社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寵愛有加,什么要求都會滿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意識,養成了一切聽我的、一切事我的壞習慣,具有強烈的獨占傾向,要想與他人分享無從談起,而幼兒園里玩具數量總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兒輪流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為以后的社會交往奠定基礎,可見從小對幼兒分享進行培養的重要性。因此,本論文從幼兒的分享行為及怎樣去培養方法進行展開。
一、幼兒分享行為教育
(一)、在物質分享上緊抓機會
1、以食品為依托,打開幼兒愿意與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們班小朋友從小班開始他們就喜歡在幼兒園過生日,于是,我在小班開始就有意識的培養他們分享的行為,讓他們自己把蛋糕送給同伴、送給隔壁班老師及幼兒園的其他工作人員,讓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體會著過生日者快樂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帶來的樂趣。除了孩子們的生日會,我和同班老師在一些其他的教學活動中,有時根據活動的需要,孩子們也會帶來一些食物,那我們也會利用這種機會給予孩子們主動分享的機會。
超超小朋友是一個性格內向難得在集體面前表達展現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著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兒園。問他是給誰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說是給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媽媽聽了當然非常高興。在幼兒園里看到小朋友們開心地吃著他從家里帶來的海苔,那臉上露出的一臉自豪笑容,在離園活動時見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他還會大聲地說今天我帶海苔給小朋友分享了,老師和小朋友都表揚我了,瞧,多可愛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書籍等)為輔助,增加幼兒分享行為的機會
在班級中我們三位老師也開設了各區角,其中有娃娃家、圖書角,我還特請幼兒從家中帶來玩具、圖書讓幼兒放學校與大家分享,讓他們體會到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感,從中讓他們知道這樣既能玩到更多的玩具又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在這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幼兒知道:不能隨意去拿別人的玩具,一定要先說"請你給我玩玩,好嗎?",然后,經過別人的允許后自己才可以拿。
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感受分享的快樂,體驗到共同玩玩具所帶來的樂趣,無形中培養了幼兒分享食物、玩具的態度與習慣。
(二)、在情感分享上更是緊追不放
當然,前面所說的物質分享并不是幼兒分享的全部,隨著小朋友年齡的增長,我和同班兩位老師將進一步開展"情感分享"的教育。比如,哪位小朋友幫忙做好事,我們一定會說"謝謝"。換過來,我們幫他們穿衣服、系鞋帶等,他們也要對我們說:"謝謝",小朋友之間分享東西,一定也要對對方說:謝謝你,通過使用禮貌用語表達對別人的感謝,這就從內心體驗到分享的快樂。也是體驗"情感分享"的開端。
二、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方法
(一)、給幼兒營造一個分享的氛圍,樹立一個學習榜樣。
優秀榜樣會在幼兒心中產生很高的威信,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幼兒園老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常常我們被活靈活現的所模仿。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意識的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分享的行為,比如:分享我們的技能,分享我們的心情等等。讓我們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影響。
當有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旁邊總有一大群圍著,這時,我就有意走過去對他們說:你能不能把玩具也分給我玩一下呀?或我可以一起玩嗎?……因此,為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注意自身的言行。當然,孩子與孩子之間也是一個互學的平臺,在活動過程中可引導那些分享意識能力強的幼兒與分享意識能力弱的幼兒共同游戲,對分享行為意識強的幼兒給予及時、積極的評價和鼓勵,在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好典型正確引導幼兒學習、模仿。
(二)、讓我們的文學作品充分展現魅力
雖然我們這些孩子年齡雖小,他們自己不會全部的讀懂、去理解作品,但他們都非常愿意、喜歡聽作品中的故事,并且會知道故事中誰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誰的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我就利用這個條件給幼兒欣賞一些關于有分享意識在其中的故事,兒歌等,讓幼兒在故事中找到正確的做法。如小班中的早期閱讀《小兔樂樂》,先引導幼兒仔細傾聽,后幫助幼兒分析故事角色間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你喜歡誰?為什么?不喜歡誰?又是為什么?如果是你你該怎么做等等。讓幼兒在潛移默化地掌握分享意識。幼兒兒歌分果果、故事七色花、水果品嘗會等等。通過學習兒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為,感受給他人帶去快樂的心情。并學著去分享,去感受。
(三)、把家園共育成為最大的動力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品質有著深厚的影響。因此我經常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各方面的家教知識,與家園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還有我們還通過家委會組織家長及孩子一起去探望社區的老人,孩子們準備了兒歌、歌曲、小禮物,大家一起分享著快樂滋味……。
在與家長交流幼兒分享行為教育時,我們還在QQ群里向家長發起了幾個問題來一起探討研究,以調整家長的分享教育觀,1.您會批評孩子把家中的東西分給好友嗎?2.您會把孩子喜歡的東西都給別的孩子嗎?3.當孩子搶走家長正在用的東西時,您也會跟著搶嗎?4. 您不愿意給上門要飯的人給予幫助嗎?5您不會懲罰不與同伴分享玩具的孩子嗎?在以上5項中,選擇有此類做法的家長占到了五分之一,可想而知,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十分需要更新的。只有家園同育,幼兒的分享養成行為才能有效。
(四)、創造分享機會并給予展示
在我們平時學習及一日活動過程中,我有意地去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為,并且把它及時記錄下來,及時的讓大家一起來評價,說說誰做的行為是好的,誰是自己學習的榜樣,讓幼兒的分享行為成為自覺行動,而且是發自內心的。
我班正是中班的下一學年階段,經過我們三位老師的努力,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實踐研究觀察,我慶幸的發現我班幼兒有了很大的進步,都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識。比如:小朋友拿自己喜歡的玩具,放在集體面前玩,大家都不會看別的玩具而眼紅,都會各玩各的,如實在想玩,那一定也會先征求主人的意見,玩好后肯定不會忘了說:"謝謝" 。我故意還帶了新玩具,放在顯眼位置去試探他們,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們基本上都能達到我所想的目的。
分享對于心理發展水平還處于以自我中心為特征的幼兒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在逐漸"失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中形成的。孩子能夠經常地從他人著想,做的主動分享,做的讓你也開心、我也開心、大家都開心,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維境界,已培養成一個分享的好習慣了。
參考文獻: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學前教育學. 梁志燊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2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用教育家的觀點說,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受用不盡,像獲得利息一樣;要是有了壞習慣,就像一輩子有還不清的債務,總得為它付出代價。幼兒愛模仿,可塑性強,因此幼兒期是養成良好習慣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好習慣最容易形成的關鍵時期。可是,現在有些家長千方百計地培養孩子的外語、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能力,卻很少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致使幼兒行為的兩面性,即幼兒在幼兒園時行為習慣比較規范,但在家庭中卻是相反的行為。更甚者,幼兒的有些良好行為習慣還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文明行為反而引起周圍成人的訕笑或制止,使幼兒對園內外不同行為要求感到無所適從。因此,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共同合作,幼兒園與家庭是一車兩輪,必須同步調,同方向。從教育實踐上可以看出,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進行有效的家園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品德教育的重點,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有好有壞。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葉圣陶先生則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由此可見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對于大班的幼兒,就要培養孩子守時、守紀、愛學好問,自我評價與調控等方面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幼兒受益終生,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隨著課改的推進,我們逐漸意識到:尊重幼兒需要,培養幼兒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促進幼兒主動發展。
一.首先,良好行為習慣的規則建立或評價主體已經由老師變成幼兒。
以前,老師對幼兒的統一要求比較多,老師制定的規則比較多,現在,我們逐漸讓幼兒或師生共同簡歷規則,幼兒會積極地遵守。老師不在是一個規則的制定者、決策者,而是引導者。另外,老師的建設性評價往往會讓幼兒產生被批評的感覺,從而產生不良的情緒。而同樣的評價主體由同伴來說時,幼兒卻有認同感。這說明評價主體會影響評價效果。所以在活動中,應該注意讓幼兒作為評價的主體,老師作為鼓勵者、引導者,制造寬松的氣氛,讓幼兒產生積極的態度。
二.其次,以角色游戲為主,引導幼兒自主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角色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特點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最為幼兒所喜愛。在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角色,反復感知、體驗、模仿角色的優良行為,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響,從而培養了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后,有意請幾名小朋友做發蘋果的游戲,讓幼兒進入角色實際訓練,結果他們都把大的、好的蘋果發給小朋友。
三.另外,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內容變得越來越人文話、人性化。
一些必要性的行為習慣,比如:良好的坐姿和睡姿、餐前便后要洗手、進餐時保持干凈等,應該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從而進行督促,讓幼兒努力做到,體現人性化。比如:以前吃飯要求統一飯量,現在改變成根據幼兒身體狀況來決定幼兒的量等等。
四.再次,良好行為習慣的表現形式由語言指令化轉化成隱性的環境和活動材料。
教室的墻面、空間都蘊含著教育價值,可以將良好行為習慣的規則體現在環境中。比如在地板上貼上標識符提醒幼兒該把什么東西放在什么地方。就想本學期我們的美工垃圾桶一樣,我們老師并沒有向幼兒正式地介紹垃圾桶應該放哪些垃圾,但是小朋友們都能根據垃圾桶上貼的標識進行有序有規律地扔垃圾。另外,我們對各個區域根據幼兒的需要進行了合理的劃分,這種方法避免了幼兒因為無事可干而吵鬧,也可以避免老師過多的指揮和干預,讓幼兒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相互不干擾,能有序地進行。
五.發揮幼兒的自我教育、榜樣教育及成人的言傳身教作用:
利用孩子們之間的交往讓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去了老師很多功夫。愛子們喜歡模仿,特別是他身邊的同年齡段的同伴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影響;而評價活動在確定正確是非觀,樹立身邊榜樣的同時,也使兒童學會了較為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全面地評價自我。比如評選“好習慣之星”、頒發小紅花,命名“…寶寶”等等,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發揮孩子的個性特長。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這學期,我們根據我們班級情況幼兒年齡特點,設立了評比表,具體內容可以自定,有學習、生活能力、勞動意識、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我們堅持每天給予認真的記錄,每周五下午通過讓孩子們通過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一周評價一次,對于有進步的孩子以及孩子們有進步的方面及時給予肯定并獎勵,如班長,值日生光榮稱號,或小玩具等。號召全體幼兒向其學習;而對于孩子不足的方面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勵其不斷進步。孩子們喜歡圍著評比欄互相比較,從中找出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產生自律意識,自己要求進步。
六.家園合作:
曾經有一個家長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老師和家長就像土壤,而孩子就像種子。的確在我們的教育中,家庭和幼兒園擔負著同等重要的責任。我們老師們要做的首先是轉變自己的觀念,然后去聯合家長,統一觀念及行動,以實現我們最終共同的教育目的。
幼兒在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中養成的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教育中的連續性、一致性是養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班級出現的問題,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培養目標和內容,科學的培育幼兒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大班中幼兒的換牙情況開始普遍,幫助幼兒緩解換牙焦慮,了解換牙、保護牙齒的知識,是大班階段老師關注的行為習慣之一。我們通過觀察醋泡蛋的實驗,多媒體軟件學習,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記錄表建立,家園之窗的反饋讓幼兒通過多種渠道順利地度過換牙期,家園共同培養幼兒養成飯后漱口、不舔新牙、每天刷牙兩次的好習慣。又如:針對班級中早上遲到現象增多,幼兒不能按時作息的現象,我制定了幼兒早晚時間作息時間表,讓家長在家也配合督促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同時,根據家長反映幼兒在家出現的行為習慣問題,老師要及時進行集體或個別教育,在家園目標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補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習慣要進行持久的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不要指望好習慣會在一時養成,要對孩子進行反復耐心的教育,要允許孩子有反復。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3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教師態度神色上的少許變化,兒童都能看到或感覺到,教師思想上的一切轉變,無形之中都會影響到兒童。”幼兒教師作為幼兒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師的教育態度是幼兒最敏感的,也是對幼兒影響最大的,它對幼兒的成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是喜歡稱贊的,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好話,也沒有一個孩子是喜歡有人罵他的。”多年的工作實踐證明:教師對幼兒鼓勵的教育態度,是影響幼兒積極接受教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因素。
一、發現幼兒的優點、及時的鼓勵,是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關鍵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認知水平都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自我控制力較差,各種是非觀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師對他們的教育態度直接影響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只有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發現孩子的優點,給予及時的鼓勵,才能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如我帶中班時,有一個孩子,既調皮又好動,正常的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常常被他攪亂。每次活動時,他不是到處亂跑,就是將別人推倒,批評教育對他一點效果也沒有。就在我對他失去信心的時候,我卻發現了他的優點。有一次戶外活動,他站在一根木樁上揮動手臂,很神氣地學交警指揮車輛。我走過去對他說:“你做的真好,真象一個小警察。現在,老師和幾個小朋友扮司機和乘客,你當警察,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游戲。”他聽了我的話,用興奮的眼神望著我,然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鼓勵他說:“你看小朋友都在等著你做游戲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個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勵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戲。在游戲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斷給他以鼓勵,直到游戲結束時,他都始終堅守崗位。對他的表現,我及時地給予了表揚和鼓勵,孩子們也紛紛鼓掌向他表示祝賀。從此以后,這個孩子漸漸地變了,他不僅改掉了以前許多不良行為習慣,而且還經常幫助老師拿送各種游戲器材,主動幫助老師收拾玩具,擺放桌椅等。由此可見,教師細致的觀察,不失時機的鼓勵,是使幼兒積極接受教育,改變不良行為的關鍵因素。
二、激發幼兒的情感,真摯的鼓勵,是促進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催化劑
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豐富,語言要親切,如果教師在鼓勵和表揚幼兒時,眼睛望著別處,表情冷漠,可想而知,無論教師怎樣運用語言進行鼓勵,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極的。因此,教師在鼓勵和表揚幼兒時,除了運用語言的鼓勵外,更應恰倒好處地運用表情的鼓勵(如熱情的微笑、點頭、主動打招呼)和手勢性鼓勵(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體接觸性的鼓勵(如摸摸小臉蛋、擦擦淚、抱一抱)等,另外幫孩子梳頭、整理衣服、擦去鼻涕等,使幼兒真正感受和強烈體驗到自己被教師所喜愛。從而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一個剛入園不久的孩子,哭鬧不停。有一次,全班小朋友都安靜下來了,只有他還在不停地哭。我走過去輕輕地擦掉他臉上的淚水,微笑著對他說:“哭多難看呀,你看你不哭多漂亮。老師這里有一塊小手怕,它想和不哭的孩子交朋友。老師相信你是一個乖孩子,你看小手帕正對著你笑呢。”這個孩子聽完我的話,睜大眼睛望著我,竟咧開小嘴笑了。我親切地撫摸著他的臉對全班小朋友說:“你們看,這個小朋友真乖,笑的真好看。我們一起為他鼓鼓掌,鼓勵鼓勵他。”然后我親切的抱起他親了親他的小臉蛋。事后,這個孩子的家長對我說:“老師,今天我的孩子主動要上幼兒園,他說老師喜歡他,說他乖,他再也不哭了。”在那時,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對于孩子,無論是一個善意的微笑,還是一個親切的點頭,或是一聲驚喜和贊嘆,一句同情的話語,都能使孩子得到快樂和滿足,都能喚起孩子良好的情緒情感,使其行為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良好的情感態度和鼓勵的言行,是使幼兒愿意接納你,真心喜歡你,樂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劑,它促進了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樹立幼兒的榜樣,積極的鼓勵,是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源泉
幼兒具有思維形象具體、好模仿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我時刻注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的閃光思想,及時發現,及時提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教師在幼兒心中是神圣的,教師的言行無時不在影響著幼兒,教師常常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教師對幼兒關心、鼓勵的教育態度,不僅使幼兒充滿了自信、上進、愉快的情緒情感,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其無形地為幼兒樹立了榜樣。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兒,有一次摔到在地上大哭起來,旁邊的幼兒有的旁觀,有的愣著,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聲說:“好哭、不害羞、活該。”還有的正準備壓在這個孩子身上。我走過去輕聲問他:“摔疼了嗎?勇敢的孩子摔到了自己爬起來,來老師替你揉揉。”這個孩子在我的鼓勵下站了起來。安慰好這個孩子,我又對其他孩子說:“小朋友在一起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不要取笑別人,我相信,你們都是些助人為樂的好孩子。”孩子們聽了我的話,有的給這個孩子搬來椅子,有的牽著他的手讓他坐下。不幾天后,有一次上樓梯,一名幼兒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邊的幼兒馬上去扶他,并對他說:“老師說過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孩子之間的相互鼓勵成了良好表現的紐帶。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對一個孩子的關心和鼓勵,不僅溫暖和激勵了一個孩子,而且起到了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它影響和帶動了其他幼兒紛紛模仿的行為,對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同樣是一個摔跤的孩子,我因心情不佳,隨口說了一句:“你就知道哭,不會自己爬起來,一點用也沒有。”這孩子聽了我的話,哭的更厲害了。周圍的孩子則用手指著臉說:“沒用,只知道哭,老師不喜歡你,羞羞臉。”沒想到,我不經意的一句話,竟產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后果。由此說明,教師粗暴、冷漠、訓導的教育態度,不僅使幼兒情緒緊張、恐懼,而且使幼兒耳濡目染教師的行為,從而產生消極的模仿,其不僅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師始終用一顆愛心,去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間即逝的教育契機,不失時機的給予鼓勵。對幼兒積極接受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4
摘 要:
作為幼兒園的教師,一定要掌握幼兒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抓住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就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闡述了一些具體的做法。
關鍵詞:
幼兒;好習慣;培養;方法
一、開好家長會,讓家長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管理幼兒
有這么一句話說: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是他們的港灣和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他們最親的人,也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所以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依靠父母,作為幼兒教師,就要召開好家長會,讓其懂得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離開家長。我想,在培養幼兒習慣方面家長應該做到:
1.父母應努力創造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圍,多進行一些親子活動: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閱讀、聊天游戲、學習專門技能、外出娛樂等。幼兒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會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自信心,從熱愛父母、尊敬長輩,開始學著關心體貼他人。
2.父母應該從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好的品質和行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對幼兒的要求從一點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教育的機會,都不放松,都不放過。如不亂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處等。幼兒每做對一件事,家長要馬上給予肯定和鼓勵,切忌置之不理。幼兒是喜歡表現的,當他的表現得到鼓勵和認可,他會更樂于去表現。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種好的習慣了。
二、教師要為幼兒樹立好榜樣
教師要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凡是要求幼兒做到的,教師也要按照這些要求去做。見面有禮貌地問好;其他教師有需要協助的事情主動幫忙;在教室里盡量小聲說話、輕輕走路等。讓幼兒知道,好習慣是每個人都需要養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體生活中,同伴也為幼兒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對象,影響幼兒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
三、多鼓勵表揚,正面引導幼兒
對于幼兒形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給予正面的賞識、鼓勵、表揚,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強化鞏固和發展。當幼兒良好行為出現的時候,及時地給予恰當、具體的肯定和贊賞,這對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尤其重要。在幼兒心目中,教師的話比家長的話更具有權威。受到教師的表揚、鼓勵后,幼兒的行為就會被強化。如,我發現班里有幾名同學做事拖沓、不遵守紀律、上課時小動作太多、習慣不好、做事不認真,對于他們,我批評的次數多,但教育效果并不佳,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運用正面鼓勵,積極引導。如,在幼兒洗手時我對某位同學表揚:“你洗的小手又白又干凈,就看到他每次都特別認真地洗。”過幾天,他的小手一定會變得更好看,從而養成洗手的好習慣。
四、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幼兒遠離不良習慣
明辨是非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對于幼兒園小班的學生可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兒歌讓幼兒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隨著年齡的增長,可適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表揚好的行為,指出不良行為的危害,并及時給予糾正。
參考文獻:
徐雪蘭。淺談幼兒習慣養成教育[J]。新課程學習:上,2011(5)。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5
所謂行為習慣,就是“通過重復而自動化了的、固定下來的且無需努力就輕而易舉實現的活動模式”;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它與人后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系;習慣不僅僅是自動化了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包括思維的、情感的內容。那么,幼兒園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呢?
一、語言教學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語言活動的主要目標就是提高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學會運用禮貌語言與人交往;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經驗;愿意傾聽并能理解別人的講話;喜歡閱讀畫冊和圖書。”例如,大班的繪本教學《大熊的擁抱節》講的是森林城一年一度的擁抱節到了,大熊也想找好多朋友和自己擁抱,然后讓它們都變成自己的好朋友,那應該是件很快樂的事啊,可是最后大熊卻哭了,那么,大熊為什么又哭了呢?就這樣,故事教學活動展開了。
教師通過播放PPT,讓幼兒先觀察、思考,之后教師再一步步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就這樣,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使幼兒既掌握了故事情節,又理解了故事內容,還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使幼兒從中感受到大熊從難過到感動的心理變化,使幼兒從中懂得不欺負別人、樂于幫助別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的道理。活動設計中,讓幼兒再通過扮演角色再現故事內容,讓他們感受小動物不和大熊擁抱的原因:原來大熊“經常揪袋鼠的尾巴,拔小兔的蘿卜,仗著自己力氣大,欺負小動物”。通過游戲活動教師明確地告訴幼兒:“大熊的這種做法不對,小朋友一定不能像大熊以前一樣討人嫌,從小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要和小朋友友好相處,不搶別人的玩具,不撕書,不說臟話,要學會禮貌用語等。”此外,朗朗上口的兒歌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因為枯燥的說教已經不符合當代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課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學活動已經不是單一的說教和填鴨式的方式能夠完成的。所以,教師要與時俱進,把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目標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兒歌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小朋友們起得早,每天來園不遲到;自己走進幼兒園,不用爸爸媽媽抱;見人鞠躬問聲好,主動熱情有禮貌;關心幫助小伙伴,團結友愛知謙讓”
二、社會健康活動是培養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主要途徑
《綱要》指出:社會健康的目標是“讓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所以,社會健康活動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途徑。例如,小班的社會活動“大蘋果”(我是一個大蘋果,小朋友們都愛我,請你快快去洗手,要是手臟別碰我。)“小手帕”“講衛生不得病”“小猴爬大山”等,把生活中良好的行為習慣貫穿在幼兒喜歡的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在興趣中掌握生活常識,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進餐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小牙刷,手中拿,上上下下刷刷牙,里里外外真干凈,我的牙齒不生病”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情境,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所謂情境創設,就是通過聲像、模擬表演、再現生活等方式營造一種氛圍,以便于讓讀者、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創設易調動感情,點燃激情,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大班故事《小貓釣魚》,教師首先播放動畫片,再通過提問,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師:“貓弟弟第一次釣魚的時候誰來了?小蜻蜓是什么樣子的?誰來學學它?貓貓弟弟看見了心里怎樣想?又是怎樣做的?貓弟弟第二次釣魚的時候又看見了什么?它的心情和第一次是不是一樣的?貓弟弟兩次都是怎樣回到河邊的?它看見貓哥哥釣到大魚時,心里怎樣想?后來,貓哥哥是怎樣對貓弟弟說話的呢?”這樣,使幼兒知道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然后教師創設情境表演,讓幼兒頭戴小貓、蜻蜓、蝴蝶等頭飾,模仿故事里小動物。教師扮演貓媽媽,帶著小貓去釣魚,并且一邊指導幼兒表演故事內容。然后,教師以貓媽媽身份告訴小貓:“你們從現在開始,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絕不能三心二意。”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藝術活動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手段
《綱要》提出:“藝術是幼兒的另一種表達認識和情感的語言。”幼兒園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幼兒通過游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例如,小班的音樂游戲《好朋友》:“你幫我來梳梳頭,我幫你來扣紐扣,團結友愛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嗨——嗨!”幼兒通過表演歌曲,進一步理解了“朋友”的含義,培養了幼兒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教師在課堂的設計中,要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進一步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使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滲透在每一個環節。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做到“潤物細無聲”。例如,藝術課前的準備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喜歡模仿的特點,把日常生活的動作創編成律動,讓幼兒親身感受勞動的樂趣,“頭戴小白帽,手拿小鏟刀,系上白圍圍,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是個快樂的炊事員。洗洗手,搟搟面,切切菜……”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讓幼兒親自做一個炊事員,為媽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這就是藝術的教育魅力,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又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達到教育目的。
綜上所述,教學活動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途徑,所以每一個教師都要認真對待每一節活動, 要把每一節活動都設計成精品,讓幼兒在一種寬松的氛圍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6
摘要:
幼兒園中,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平時,教師要關注幼兒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品德習慣,通過給予適當期望,開展科學游戲,實施合理評價,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
幼兒;行為習慣;策略
幼兒是祖國的希望,是備受關注的社會群體。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對一切未知的東西都有極大的興趣。幼兒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獨立活動,開始模仿與學習各種技能。在幼兒階段,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教學的重點。幼兒園,是兒童日常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幼兒接觸與發現社會的重要陣地。幼兒教學工作對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正確的教學方法,會讓幼兒成為優秀的兒童,而不合理的引導,很有可能將幼兒引入歧途。加強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幼兒教育發展的關鍵。
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內容分析
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良好行為習慣不僅是單方面的,衛生習慣、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都是重要的培養對象。下面,我們來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進行幾點分析。
1.衛生習慣
衛生習慣關系到幼兒個人的健康問題,也關系著幼兒園的衛生環境。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很多,如隨時保持個人的清潔,手部、面部的衛生等。保持好個人身邊的環境清潔度,學習正確地使用紙巾與手帕。作為幼兒教師,應當將幼兒的'個人衛生與整潔作為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出發點,讓幼兒時刻保持自己日常用品的整潔。
2.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主要是合理膳食,早睡早起,注意進行身體鍛煉。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合理膳食作為培養的重點,讓幼兒意識到三餐的重要性,不挑食,認真對待吃飯這件事。幼兒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讓幼兒少食多餐,有利于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引導幼兒按時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這也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3.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對于幼兒的個人成長十分重要。讓幼兒對學習保持熱情,可以長期且高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養成讀寫習慣與姿勢,學會愛護圖書與工具,會加強幼兒對學習這件事的重視。學習習慣的養成,會很好地服務于幼兒未來的成才。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教育工作者要嘗試著讓幼兒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培養幼兒基本的學習習慣。讓幼兒盡可能多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幼兒學習習慣的養成。
4.品德習慣
品德習慣的養成,關系著幼兒思想品德水平的形成與發展。講文明、懂禮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引導幼兒愛祖國、孝父母、遵守紀律、誠實守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當前的許多幼兒園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小朋友與自己的同伴打招呼,向老師問好,這都是良好的品德習慣,彰顯著幼兒個人素質。
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策略分析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發展,需要得到教師與家長的正確引導。在幼兒教育改革的今天,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也不斷豐富起來。
1.給予適當期望,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給予幼兒適當的期望,會促進幼兒在更短的時間內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如果教師與家長對幼兒沒有期望,幼兒就沒有成長的動力,幼兒很難形成自主性的進取心。對于幼兒的教育期望應當是合理的,太高的期望會使幼兒產生發展壓力,一旦達不到家長與教師的預想,幼兒的發展自信心會受到影響。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要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給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期望,促進幼兒快速成長。
2.開展科學游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游戲,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在培養幼兒的品德習慣之時,教師可以利用科學的游戲來組織幼兒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一些小組游戲,比如吸管傳球。教師將幼兒分成兩人或者四人的小組,讓幼兒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吸管傳球游戲。規定時間內傳球最多的小組為勝利小組。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合作。當幼兒因為小組失敗而責怪合作伙伴時,教師需要這樣引導幼兒:“小組的失敗是小組每一位成員的責任,只要你們心一致,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就好了,結果并不重要。”在游戲中規范幼兒的行為,幼兒會建立起正確的合作觀與競爭觀,更加淡然地面對成功與失敗。
3.合理實施評價,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之所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為了得到教師與家長的肯定。每一位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表揚,在幼兒表現出良好的行為之后,幼兒教師需要利用充分肯定讓幼兒認識到該行為的正確性。在表達與不表達的情況下,幼兒會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比如當小朋友向自己的同伴大喊大叫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制止。當小朋友主動在飯前洗手時,當小朋友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時,當幼兒主動和教師打招呼的時候,教師都要及時給予小朋友們充分表揚,讓小朋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并將其發揚下去。
綜上所述,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項較為復雜且為期較長的教學工程,師生與幼兒的共同努力與堅持,才能促進幼兒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幼兒的身心發展才剛剛開始,當代幼兒教師要盡力考慮幼兒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對幼兒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幼兒教育的成功,會培養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讓社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敖妮娜.幼兒園班級活動區幼兒同伴互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
[2]朱喆.淺談幼兒園環境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中的作用[J].新課程,2013(03).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7
摘要: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幼兒園、家庭、社會要相互協調一致,遵循幼兒的發展的規律,有計劃地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使幼兒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茁壯成長。
關鍵詞:
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一個人既要有學識,又要有道德水準,道德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最基本的標準。幼兒在2-3歲時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已經基本接近成人,因此這段時間是幼兒道德教育的關健時期,利于其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性格,作為幼兒教師,必須抓住這一關鍵期對幼兒進行道德認知教育。
1.培養幼兒健康向上的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陽光、是雨露,其對孩子智慧的發展、品性的養成以及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沒有健康的情感就沒有完美的童心。而現在的孩子在家里幾乎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自私、任性、自我意識非常強,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針對幼兒的這一性格缺點,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1增進小朋友間的交往,由于孩子年齡小,不善于與人交流,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在游戲活動時,同幼兒一起游戲,和他們一起觀察大自然的風景,引導幼兒在觀察后相互交流自己的所見所得,還要幼兒們自己結伴去觀看自己喜歡的景物,在挑選伙伴的同時,促進他們的情感交流,初步建立起友誼的觀念。而后,重新為他們設計組合團體,旨在讓他們知道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性格,讓幼兒學會接受其他人,學會適應與不同的伙伴交流,讓幼兒在集體的游戲中休會到快樂。
1.2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合作是一個人進入社會后必須要具有的生存本領,因此在幼兒時期就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在游戲活動中讓所有的幼兒一起參與,為幼兒多設計一些集體游戲,如:玩河馬、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等游戲。在游戲中,邊玩邊讓幼兒思考,自己一個人是否可以將游戲做好,是否可以是一個人玩的開心,幼兒回答問題的時候,適當引導幼兒一個人不能生活在社會中,要學會與其他幼兒和睦相處、學會與其他幼兒共同做事情,才會收獲快樂。當然,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特殊的孩子,他們對于合作不感興趣,喜歡獨善其身,自由自在。這時候的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要適當引導,慢慢將這些幼兒引導到正常的交流與合作中,讓他們體會到集體的快樂和溫暖。
1.3要重視孩子的需要,人的需要有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另一種就是精神上的。物質上的需求很容易滿足,難就難在如何為幼兒提供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當孩子想幫助老師做任何事情時,我們不要拒絕。例如,幼兒要自己動手搬椅子或抹桌椅時,千萬不能因為過程中可能會給你帶來麻煩就阻止他們,應該看到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說明他們有勞動的需求,應該滿足他們這種需要,以便發展他們的健康情感。
2.培養幼兒獨立自理的能力
自理能力是獨立性的一種表現,許多家長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物質方面,當然這很重要,但是他們忽略了幼兒獨立性的培養。有些幼兒來園已經有一個學期了,吃飯還是要有人喂,更有甚者家長一直抱著幼兒教室,這些家長認為:幼兒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的確,他們是孩子,但是孩子也有可以是他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好就會在群體中表現出色,自信心也會增強,相反,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在集體面前時常有挫折感,無形中產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影響他們的自信,時間長了還會影響孩子的上進心。為此,在午睡時教師讓幼兒自己脫衣服、醒來時自己穿衣服。當孩子已學會自己自理時一定要給予肯定,并在家長面前表揚一番,要求幼兒在家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意識
幼兒園教育對于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可以講養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戲中,讓孩子在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中潛移默化。3.1耐心說教,形成意識。孩子由于年齡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對于孩子的引導教育更要細致,更耐心。對表現突出的孩子要及時表揚,對表現欠佳的孩子要及時提醒,從而讓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識。
3.2反復訓練,形成習慣孩子每天在園的時間不少于八個小時,教師要善于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游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得以滲透和強化。如:培養孩子做一個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簡單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時幫助同伴等等。對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師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示范,通過手把手的、不厭其煩地說教,讓孩子在反復的訓練中形成習慣。同時,通過當眾表揚、給予小獎品等方法鼓勵幼兒反復練習,直到掌握。
3.3環境熏陶,形成氛圍環境塑造孩子同樣影響著孩子。良好的環境氛圍是習慣養成的基礎,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教師必須為人師表。如要讓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教師要做到自己與同事之間相處融洽,對家長有禮有節,對孩子要寬容相待。以欣賞的眼光,及時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戲活動中的良好表現,并予以肯定和表揚。其次,注重環境的創設。教師可以將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美化幼兒園環境相結合。如在水池旁邊畫一幅畫,告訴孩子在講衛生的同時要節約用水;在餐廳的墻上貼各種食物,讓孩子明白不挑食,愛惜糧食才是好寶寶等等。
總之,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只有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修養,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幼兒園、家庭、社會各方面要相互協調一致,遵循幼兒的發展的規律,有計劃地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使幼兒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茁壯成長。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8
習慣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好習慣會使人終生受益,壞習慣會使人貽害終生。而3~6歲正是幼兒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幼兒的生活、衛生、學習等良好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我園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組織教師邊學習邊實踐,逐漸摸索到一些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概括總結如下:
一、形成幼兒的正確認識
幼兒有極強的可塑性,最易接受新事物。所以,習慣的培養對幼兒來講,不是件難事。首先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怎樣去做,怎樣做是正確的。孩子們易受環境的影響與感染。教師只要耐心地為幼兒講解和示范,樹立正面的榜樣,提供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土壤和環境,幼兒就會無意識地學習與效仿,從而輕輕松松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我們制定一定的學習、游戲規則,來培養孩子守序;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獨立和自信;創設適宜的交往情境,以培養孩子的合作和禮貌;利用游戲,教會孩子簡單的操作要領。如編寫短小好記的兒歌"小手洗一洗,飯兒自己吃;衣服自己穿,做個好寶寶;見人問個好,文明有禮貌。"讓幼兒懂得什么行為是好的,在幼兒幼小的心里播下行為的種子。為了培養幼兒自己整理衣服的能力,教師編寫了《衣服操》——"小衣服,做早操;伸伸臂,對整齊(拉直袖子,把前襟對齊,扣好扣子或拉好拉鏈);點點頭(把衣服上的帽子折下來),拍拍肩(把兩個袖子疊好);彎彎腰,放放好(把衣服上下對齊,折疊好)。"運用這種生動形象的兒歌,引導幼兒掌握疊衣服的要領,學會整理衣物。
如,培養幼兒正確的書寫姿勢,我們可以編成兒歌"學寫字,要記牢,頭要正,身挺直;臂放開,足要平;尺拳寸,是標準。"幼兒在寫字前背一背,唱一唱,對提醒幼兒起到很好的作用。對執筆問題,教師要注意手把手地教給孩子,讓他們真正掌握正確的姿勢。
為培養幼兒良好的書寫、衛生習慣,從幼兒開始練習書寫之時,就首先要求幼兒寫字前用品要擺放有序,善待自己的寫字用品,做到不亂撕,不亂畫。寫字后要保持手臉和書本的干凈整齊。教師要求到位,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建立科學的訓練程序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次活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成人耐心、細心的培育與強化。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一般為21天,關鍵在前三天,特別重視的是前一個月。于是,我們遵循這個規律,努力做好"抓關鍵前三天、鞏固一星期、堅持一個月".
由于幼兒的年齡限制,他們的認知水平低,理解能力也有限,在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需要有步驟、分階段進行。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和掌握基本的方法與步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養成幼兒做事有條理、守時有序的好習慣。
在大班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上,我們為了不斷強化幼兒之間的合作,第一周建立了"圖書與玩具角",鼓勵幼兒把家里好看的圖書、好玩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來,教師引導幼兒共同分享,讓幼兒真實地體驗分享、合作的快樂。第二周,根據幼兒的興趣創設各種活動區,如"美工區""表演區""棋類游戲區",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游戲,選擇玩伴,共同商討游戲規則。通過區域活動的開展促進幼兒間的合作。第三周,創設有利于合作的"問題情境",訓練幼兒合作的技巧,如"一起給寵物制作服裝""共同搭建娃娃家""合作裝飾一幅畫"等問題情境,鼓勵幼兒討論、協商。幼兒在實踐中獲取了合作的經驗,掌握了合作的技巧,分享了合作的快樂。第四周,快樂分享。教師隨時收集材料,把幼兒平時合作的鏡頭拍攝下來,并把它們貼在墻上,供幼兒欣賞、講述,充分體驗合作的快樂。通過一個月環環相扣的合作強化練習,幼兒間爭搶、獨占玩具的現象不見了,告狀、打架的減少了,友好合作已逐漸成為幼兒共同相處的一種良好習慣。
三、運用靈活的獎勵機制
當人的行為得到他人贊許時,這種行為就會重復進行。可以說鼓勵表揚是促使幼兒良好行為再次出現的催化劑。為了強化幼兒的各種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及時對幼兒的進步給予鼓勵。如,語言的鼓勵:"你能自己走,真棒!""你會把書包整理好,真行!""大家為他鼓掌";物質獎勵,如,運用"小紅花""智慧寶寶""小紅星"等激勵幼兒;還通過組織"故事比賽""穿衣比賽""體操比賽""超級寶寶賽""幼兒作品展覽"等活動,讓幼兒盡情展示,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幼兒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以強化幼兒各種良好習慣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林正文.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9
【摘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人是兼有感性、理性、靈性和神性的動物。靈性人皆有之,只是稟賦略有不同。現代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從0歲到6歲左右生長發育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生理、心理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往往是為今后一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打下基礎的階段。良好習慣對幼兒的影響將伴隨幼兒的一生,使其終身受益,因此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幼兒園與家庭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和第一課堂,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以學前教育機構的職責所在,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家長的聰慧及耐心共同創造,共同發展,讓幼兒變得更加美好。
【關鍵詞】
家園合作;幼兒;行為習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開始受教育的幼兒比作一塊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他認為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細致和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是母親;第二是教師;第三是集體;第四是受教育者本人;第五是書籍;第六是完全未想到的雕塑家。美國教育研究證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諧一致,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十分重要。因此,想要促進兒童在德、智、體、美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就必須協調好環境中的各個教育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使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開展的各種活動都能有機結合、和諧統一。
一、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效能 1.通過不同的開放時間,滿足家長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學前教育機構擁有不同的開放時間,以及同一所學前教育機構也具有幾種不同的開放時間,這就使家長能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各種學前教育機構中進行比較,甚至在同一學前教育機構中加以選擇,因而就從根本上滿足了家長的切實需要。
2.通過家長手冊,全面展示學前教育機構的風采
每一所學前教育機構都會印有屬于各機構與眾不同的家長手冊,免費發給家長,從而使學前教育機構各個方面的信息都能以文字及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展現在家長面前。這些家長手冊的大小、厚薄、裝飾雖不盡相同,但都包含著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接送制度、收費制度、郊游制度、家長參與、教師簡介、節假日安排等信息。
學前教育機構是幼兒走出家庭的第一個教育機構,必然牽動著每位家長的心。家園手冊是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聯系的重要視覺通道,具有首因效應的作用,因而應受到每一所學前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
3.通過接送孩子交流,開展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的日常交往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現在很多學前教育機構也改變了自己的政策,建議家長每天提前10—15分到機構來接幼兒,使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自由地與教師交換信息、分享信息,這樣既維持了家長和教師的每日交流,又不會推遲教師的正常下班時間。學前教育機構在教師和家長之間建立了互惠的伙伴關系,從而使雙方的合作共育能夠健康而又穩定的發展。
4.通過觀察幼兒活動,發展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合作的關系
家長可以通過實地觀察和實驗室觀察來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通過局外觀察或者參與觀察,投入到班級的活動中去,在和幼兒一起活動時對幼兒進行細微的觀察。更好的了解幼兒,與幼兒一起分享某個時光。家長進班觀察幼兒的活動,是家長參與學前教育機構教育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不僅能增加幼兒的適應性,豐富幼兒和家庭的生活,而且還能幫助家長具體了解班級的教育方案,密切家庭和機構的合作關系。
學前教育機構還安排了家長會、志愿者活動、開放日活動等各種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搭建家長和教師對話的平臺;傳遞各種保育教育兒童的信息;促使家長成為團隊中的一員;分享家庭的不同文化;提升學期教育機構和家庭共育的質量;化解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之間的矛盾。
二、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的價值
1.保證家園合作的雙向性和互惠性
教師和家長是教育過程中的合作伙伴,他們不僅分享一日活動作息時間、食譜等各種信息,而且雙方是信息的發送者,同時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家長最了解幼兒,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家長也是幼兒最好的老師。現在很多家長都是學前幼兒機構信息的分享者和接受者,應鼓勵家長們日益成為信息的發送者,更好的發揮家長的角色作用,更好的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更好的與幼兒教師建立良好的互惠關系。
2.不斷加強家園合作的多樣性和全面性
學前教育機構強調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促進與家庭的合作與交流,如果能更好的重視家訪工作,重視組建家長志愿者隊伍,鼓勵他們把自己寶貴的經驗、寬裕的時間奉獻給幼兒園,充分地參與到幼兒園教育中來,讓幼兒更加健康和諧的發展。
3.增強家園合作的實效性和規范性
教師擁有開展園內外活動的決定權,家長具有組織各種活動的建議權,機構辦公室具有進行不同活動的知情權。如果我們把何時何地開展散步、參觀、郊游等活動的決策權下放給教師,并給家長建議權,那么我們就能保護教師開展園外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家園合作的效果;如果我們在開展園外活動之前,得到家長書面承諾的“尚方寶劍”,那就能減輕幼兒教師的心理壓力,真正擴展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的空間。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10
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在幼兒園里的“規矩”、“方圓”就是指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兒在家里他們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家人圍著他們轉,你逗樂、我喂飯,可以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凡事以遷就為主,家長樣樣事情都包辦代替。而在幼兒園呢,可大不相同,幾百個“小皇帝” 、“小公主”在一起,如果也像在家里喜歡怎樣就怎樣,東西亂扔,做事有頭無尾,肯定會亂套。所以幼兒園是有一定規則的,需要他們去遵守。如:有時間的限制按時吃飯、游戲、睡覺等,而且要學會自己穿脫衣服,活動時自己挑選玩具玩,活動結束后自己收拾并放回原處等。可怎樣才能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呢?
20xx年3月,我們參加了我校課題《培養幼兒和低年級學生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的實踐與研究》活動,通過親身參與課題實踐研究,在培養幼兒遵守規則行為習慣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用觀察和調查的方法了解幼兒在遵守規則意識方面的發展現狀:
1、我們對所在實驗班的32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內容著重從: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會主動向他人問好;能講衛生、注重儀表;會愛護花草樹木;會愛護玩具、學具,用過后會自己收拾學習用品、玩具;能夠專心完成一件事;會按正常作息時間睡覺、起床;會等家人一起進餐;會幫助大人做家務;有、無“自我中心”現象這十個方面去調查。調查的結果按所占總人數的百分比計算,在家長認識到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的占總人數的91.6%,認為幼兒在家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占總人數的64.8%,認為幼兒具有以“自我為中心”問題的占總人數的89.3%,認為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占總人數的92.1%,愛護玩具、學具的僅占總人數的63.4%。
2、經過我們的觀察和調查,將近有一半幼兒在遵守規則方面,在幼兒園和在家里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在幼兒園培養的好習慣回家后由于沒有老師的監督,形成的好習慣往往堅持不了。如:周慧雪小朋友,在幼兒園里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爭著要當值日生,幫小朋友干擦桌子、分發餐具、收拾玩具等活。可是聽周慧雪小朋友媽媽說,她在家里吃飯時從不擦桌子,玩了玩具也是經常不收拾的。這樣,她在幼兒園和在家里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二、分析與研究:
從調查的結果中我們分析:
1、家長都認為幼兒品德教育中行為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就象蓋高樓大廈一樣,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樓是蓋不好的,孩子的思維敏捷,聰明伶俐固然重要,但從小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對其一生的影響都很大,不可忽視和放松。
2、幼兒在家庭中普遍存在著不良的行為習慣:如以“自我為中心”現象嚴重,幼兒對待家人或客人沒有禮貌,看電視的時間太長,不愛勞動、事事以我為中心,不能也不會考慮或關心他人,與同伴經常爭搶玩具、玩完玩具后不收拾玩具等。
3、我們不難看出幼兒在家的表現與在幼兒園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在幼兒園里老師對幼兒的行為習慣提出具體的要求,如禮儀教育方面,早晨入園時看見老師鞠躬喊老師早,下午放學時和老師再見;課內規則教育方面,遵守課堂、游戲規則;社會規則:不攀折花草樹木,堅持值日生工作,認真擦自己坐的小椅子等等,在老師的督促和指導下,幼兒堅持每天去做。時間一長,逐漸形成習慣。回到家里,孩子成了掌上明珠。家長嬌寵慣縱,遷就忍讓,或是過分的溺愛,大包大攬,使得在幼兒園里養成的良好習慣半途而廢,也加大了教師培養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難度。我們認為,遵守規則習慣培養僅在幼兒園里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在家庭也應嚴格要求,同一標準去培養。這就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合力,只有家園合力,才能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制定出本實驗班幼兒規則行為習慣培養計劃。
1、園內規則教育方面:早晨入園時看見老師會鞠躬喊老師早,下午放學時會和老師再見;能按照園內的作息時間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不在園內亂跑打鬧,不做危險和不安全的游戲。
2、課內規則教育方面:能專心上課和活動,不做與上課和活動無關的事;能遵守課堂、游戲規則;能保持正確地姿勢,愛護學具、玩具,正確使用,用過后會自己整理放回原處等。
3、社會規則教育方面:不離開家長單獨行動;做到不講臟話、不隨地吐痰、不亂仍廢棄物、不踩草平、不攀折花草樹木;堅持值日生工作,認真擦自己坐的小桌椅等。
四、課題研究
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培養幼兒遵守規則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們采取家庭與幼兒園共同努力培養,堅持持之以恒的督促訓練才能使孩子逐步養成遵守規則行為習慣的。
這次活動使我們總結出了幾條培養幼兒遵守規則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
(一)、讓幼兒認識到遵守規則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是培養好習慣的前提條件。
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必須首先讓幼兒認識到遵守規則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時要讓幼兒懂得這樣做的好處,對于幼兒的積極表現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評價,而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要及時地批評糾正。通過這樣的正負強化,幼兒就會逐漸形成是非標準,認識到遵守規則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從而愿意這樣去遵守規則。
如在培養幼兒學會自己收拾學具這一行為習慣中,由于我們中二班幼兒開學升到大二班,幼兒的教材書增加了,其中有五本大課本、四本小課本,另外還有拼音本、田格本、數學本、圖畫本等學習用品一大堆,如果不教會幼兒自己收拾整理學具,這會對老師的負擔很重,也為幼兒將來升入小學不利。為此,針對本班幼兒的特點和需要,我們先從讓幼兒認識到學會收拾學具的重要性開始培養。首先采用比賽的方式引起小朋友的共識,用游戲“比比誰最先準備好上課學具”來比賽,結果在比賽中,桌斗里亂的高建輝、夏宇小朋友最慢,高建輝還因找不著鉛筆急得哭了。我馬上利用這個機會教育全班小朋友,“為什么他們倆最慢?”,“為什么高建輝哭了?”。小朋友經過觀察發現高建輝桌斗里亂七八糟的,所以才會找不著鉛筆會哭,還影響了全班小朋友上課時間。在此機會上讓全班小朋友認識到收拾學具的重要性。讓幼兒明白為什么要收拾整理好學具,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產生共識。
(二)、通過具體行為指導來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是關鍵。
習慣是一系列自動化的動作,是在掌握動作程序并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因此,對幼兒動作技能的具體指導非常重要。
在幼兒認識到學會自己收拾學具的重要性后,我們緊接著讓小朋友討論:“怎樣收拾學具才能使桌斗里不亂?比賽起來才會贏?”,孩子們踴躍發言,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出主意,想出了許多的好辦法,最后在老師的具體示范幫助下,全班制定出擺放學具的好方法:即把五本大書整理好放在桌斗的左邊、小書和本放在大書上面、最后把筆盒放在小書上;大圖畫本放在桌斗的右邊、上面放水彩筆、油畫棒和膠棒。在讓幼兒學會了正確擺放學具的方法后,接著我們又讓幼兒學習怎樣收拾學具? 教會他們用過的學具要放回原處,這樣在下次用的時候才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學具。針對這一要求,我們老師有意識的在每節課前指導幼兒怎樣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上課所需要的學具,在每節課后指導幼兒怎樣整理好自己的學具。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逐漸學會了自己收拾整理學具了。
(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持之以恒的練習來反復強化是習慣形成的有效途徑。
習慣培養貴在堅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孩子樂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開始做得挺好,時間一長孩子覺得不新鮮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堅持下去了。我們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來吸引孩子,重新激發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重復這樣的行為,這樣持之以恒、一貫要求、反復強化,建立動力定型,最終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
1、運用多種獎勵辦法,激勵幼兒形成好習慣。如為了獎勵寫作業快或是有進步的孩子,從而讓幼兒養成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的好習慣。我在教室黑板右邊的墻上貼了一張小印章評比表,只要幼兒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我都及時獎勵一個小印章或小貼畫,并獎勵完成作業的幼兒去戶外自選玩大型玩具玩。為了得到小印章、小貼畫和能去戶外玩大型玩具,以前寫作業慢的果碩和王希婷小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在寫作業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快了。另外,我們還設立了豐收果籃(比比看誰的蘋果多)、比比誰的仙鶴多、比比誰的紅花多、看看誰的小貼畫多等獎勵項目,來鼓勵幼兒形成好習慣。
2、進行榜樣教育、多表揚的方法教育幼兒遵守規則。如為了培養幼兒自己收拾整理學具的好習慣,我們經常檢查小朋友的桌斗,看看學具是否按要求收拾好了,并給按要求收拾好的小朋友獎勵,在小朋友中樹立收拾整理學具的好榜樣。并讓收拾學具能力強的幼兒與收拾學具差的幼兒之間結對,進行一對一幫助,使能力差的幼兒盡快學會自己收拾整理學具,從而養成愛護學具、學會正確使用、用過后會收拾整理放回原處的好習慣。
3、進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比賽活動。我們通過游戲比賽活動來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收拾學具的良好習慣。如:“誰最先準備好上課學具?”、“誰最快收拾好學具?”、“我的手最巧”、“誰的學具準備最齊全?”、“ 收拾學具的冠軍頭飾今天由誰帶?”等比賽活動。為了培養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對遵守游戲規則好的幼兒我們給他叫做“大小孩”, 遵守游戲規則不好的幼兒我們給他叫做“小小孩”,讓幼兒爭做“大小孩”, “大小孩”在玩了游戲后,可以向老師提出一個合理的要求,我們會馬上滿足幼兒的合理要求,來作為一種獎勵去激勵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另外,在游戲結束后,我會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小五星”的游戲活動。先讓幼兒集體討論,總結出能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的都是我們大家“評小五星”的標準。這樣,通過 “評小五星” 的活動,幼兒遵守游戲規則行為習慣有了很大提高。
4、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幼兒樹立自信心的前提,所以在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習慣時,我們注重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有了對自己較為客觀、正確的認識,幼兒才能對自我產生認同,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接受自己的地位與現狀,建立初步的自信。這樣,教師的評價在幼兒的心目中尤為重要,在培養過程中我們注意做到愛護、尊重每個孩子,肯定幼兒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在對孩子評價時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盡可能多地用積極的態度去評價幼兒。以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幼兒的自信心,使其產生自豪感、榮譽感,使幼兒開始重視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與形象,從而產生主動遵守規則的動力。如:在培養幼兒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中,為了讓幼兒樹立自信心和成功感,我們注意布置的作業量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剛開始,布置的作業盡量讓每位幼兒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讓每位幼兒都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在幼兒有了自信心后,我們根據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再增加一點作業量。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增加作業量,讓每位幼兒都能獲得成功,激發他們遵守按時完成作業這一行為習慣的動力。
5、利用“影響力黃金表”來培養幼兒形成好習慣。為培養幼兒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我們發給每位幼兒一張影響力黃金表,指導幼兒填寫好班別、姓名和日期,并把填寫好的表掛在教室的墻上,讓幼兒根據自己當天是否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情況,自己在表上畫“√”或畫“X” ,比比誰的“√”多。經過三個多星期的培養,發現原來寫作業慢的小朋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進步,其中進步最快的有曹楷琦、果碩、王希婷、夏宇、果子文小朋友。曹楷琦和張煜涵小朋友還每天都會數數自己的“√”有多少了,互相之間比比誰的“√”多。
(四)、家園合力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形成的重要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我們在培養幼兒遵守規則行為習慣過程中,特別注重家園配合。
1、利用家園聯系表進行家園共育。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設立了“家園聯系表”,具體內容為11項:在沒有成人的督促下做到早起早睡;會主動與他人問好,有禮貌;會等家人一起獨立進餐;能講衛生、注重儀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按要求準備每天入園應帶的物品;能遵守游戲規則;愛勞動,會幫助大人做家務;愛護收拾玩具和學具;能夠專心完成一件事;有、無“自我中心”現象。每項后邊分三欄,好畫“★”、中“△”、差“×”,便于家長與幼兒共同評價,日期為星期一到星期日,用標記表示幼兒每天的表現情況。經過老師認真細致的整理和統計工作。對在某些方面有明顯進步的幼兒,老師在集體中進行表揚。設置小紅花園地,如午睡小紅花、進餐小紅花、講衛生、愛勞動小紅花,比一比誰的紅花多,誰的進步大。激發幼兒積極向上的愿望,抓住時機,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勵幼兒的進步。例如:張梓京小朋友原來在家里不愛勞動,依賴性強,有了家園聯系表后,在家里變得勤快多了,他媽媽對老師說,現在張梓京在家會自己主動收拾玩具和學習用品,有時還會幫助媽媽掃地、擦桌子了。家長們都說自從有了這個表后,孩子們變得懂得聽話多了,家園聯系表就象老師教給家長的神奇法寶,孩子們都一個個變了樣。
2.隨時進行家訪。
每天早上入園和下午離園時間,我們都有一位教師根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圍繞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如在家庭中如何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通過討論,使家長知道培養幼兒愛勞動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忽視這方面教育,事事處處為孩子著想,什么事替孩子包辦,辛辛苦苦為孩子吃穿,孩子從小只想“人為我取”,不想“我為人用”。我們建議家長要了解到在向幼兒進行勞動教育時,首先應進行自我服務性勞動,教育幼兒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收拾玩具、學具,同時也要為別人做一點事。回家后,幼兒幫助爸爸、媽媽拿拖鞋,大班幼兒還可以做一些家務勞動,如掃地、倒垃圾、擦桌子等,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
3.開展豐富多彩活動。
家長可以運用多種方法獎勵表現好的幼兒,可以是精神獎勵,也可以是物質獎勵。同時讓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活動,我們利用半日開放活動日讓家長來園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增添了樂趣。如我們鼓勵家長看孩子們做操、看孩子們游戲、了解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情況等。
總之,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環扣一環,環環相連,哪個環節都松懈不得,有了良好的開頭,一切都充滿了希望。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就相當于給了孩子一把前進的金鑰匙,讓他們能夠自信的面對生活,面對激烈的競爭,更早走向獨立。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11
就培養幼兒行為習慣這一問題而言,是有關幼兒生活和學習的共同重要之處。對于幼兒而言,只有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在學校和家里以及各個公共場所控制好自己,保護好自己。當然,培養幼兒行為習慣是指的積極方面的,也就是說,要培養樂觀,正確以及科學合理的行為習慣。當一個幼兒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他都可以把握住內心,積極學習,樂觀生活,不斷進步。但是與此同時,培育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花功夫和耐心,一點一點積累起來,最后才能養成好的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形成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將伴隨幼兒的一生,對其影響具有根深蒂固的效果。好的習慣將受益一生,壞的習慣一旦養成了將很難改正,甚至會使其終身受害。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育的基礎和歸宿,應該最先培養,它將是幼兒的成人之根本。世紀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紐斯說:德行應在邪惡尚未占據心靈之前早早就教。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幼兒的第一堂課,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具有責無旁貸的義務,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促進幼兒的認知、情感、道德、行為等都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將使幼兒一生受益。
美國學者山姆針對兒童成長需求做出了內容劃分維度和具體要求。他將“幼兒的行為習慣”內容主要分為個人及社會發展、社會與文化、個人的健康與安全。針對此,我們可知不同年齡段的兒章有不同的、具體的社會性發展的目標、內容和要求。新時期幼兒成長階段的全身心發展具有著鮮明的特征,對其行為習慣展開劃分的話,大致能夠衍分為以下4個層面內容。
1、優秀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魯潔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德育的重要性。認為德育是內在的、隱性的、精神的,對于一個人生活行為有重大意義。具體來說,兒童品德習慣具體囊括了幼兒在講文明禮貌、關心友愛伙伴、集體紀律性、誠實勇敢等方面的內容。對于這方面內在的優秀道德習慣的培養,老師和家長要注意從環境的方面進行感染,時刻注重幼兒文明行為及禮貌常識的引導教育,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首要內容。
2、優秀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
生活行為習慣是保證幼兒在生活之中趨于規律化、理性化發展的重要保證。根據阿德勒建立了人格發展理論,認為生活風格是獲得童年早期形成的優越和完美的手段。因此注重幼兒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具體實踐中,培育幼兒生活習慣可以從各個方面著手,比如睡眠習慣、飲食習慣,只有從小的方面抓住開始,使得幼兒自覺養成優秀生活行為習慣,成為其自覺地行為。比方說針對幼兒應當引導其展開少餐多食的行為習慣,飯前不能夠吃甜食與零食,
3、優秀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習慣對于一個人的一生而言具有十分重大影響。根據歐文的性格養成學說,即也就是說人從出生以后憂郁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養成各個良好的習慣。根據幼師經驗,幼兒的學習習慣培養相當重要,幼兒學習興趣、活動參與、正確讀寫、握筆、坐姿、圖書閱讀姿勢、文具用品整理等方面內容,這些學習習慣是保證幼兒日后學習成長的根本,只有促使其具有了良好的學習能力及行為習慣,才能確保更好的生存在社會之中,達到終身受益發展的目的。
4、優秀衛生習慣的培養
衛生習慣培養的主要內容囊括了日常洗手、面部清潔、身體正解及手帕等日用品使用等方面事宜。根據張宗麟的教育理念,對幼兒所進行的教育的基礎是不能割裂幼兒生活和社會的練習。在現實里面,應該培養幼兒正常生活的衛生習慣開始,引導其學會自己擠牙膏、使用牙刷、臉盆、毛巾等,教育其經常洗手、洗澡、修建指甲,注重衛生習慣。另外還要告誡其不能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丟棄生活廢棄物、做好垃圾分類等基本常識內容。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12
1、幼兒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案例分析
在班級中有個叫李宇豪的小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此幼兒脾氣暴躁且任性。在同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經常肆意的指揮別的小朋友,無辜推搡別的小朋友,且言語上也相對過激,別的小朋友稍有反駁,其便損毀別的小朋友的作品。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知該案例中李宇豪小朋友的思想道德習慣行為有待加強。要解決這類案例,首先應該知道幼兒的心理是什么?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根據魯潔的德育觀可知,其本就是內在的、隱性的以及精神上的,所以對這類案例我們可以利用兒童心理學理論,了解在家庭成長環境不完善的幼兒的心理,可知李宇豪小朋友由于爸媽不在家,安全感不夠,且爺爺奶奶對其較為溺愛,因而較為霸道,根據類似心理特征對其思想道德習慣進行引導,并結合諾斯丁的關心理論,給予其足夠的關心。比方說通過在班級中采取游戲活動引導的方式,進行促使李宇豪小朋友在思想上提高認識,積極融入到成長環境之中,協調和群體小朋友的關系,減少任性的行為。
2、幼兒生活行為習慣培養的案例分析
我班有一個叫于文博的小朋友,這個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諸多的不良習慣,諸如不愛吃飯,挑食、厭食、浪費的情況嚴重,并且別的小朋友在午休的時候,他也不睡覺,要么躲在被窩里做別的事情,要么就是拉著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影響了別的小朋友休息。
根據成長方法論,我們可以知道幼兒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需求,由于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幼兒存在的模仿心理,以上案例中的于文博的不良習慣是長期形成的,因此促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所以要循序漸進,首先從其需要以及思想上改變不良生活行為的觀念,結合歐文的性格養成學說,給予其足夠個性化的教育,使其養成合乎理性的性格。
3、衛生行為習慣培養的案例分析
我班一個叫孟思妍的幼兒,這個小朋友日常中經常出現飯前便后不洗手,要么就是洗手時候水龍頭開的過大,濺濕衣袖的情況。
這種衛生行為習慣是不好的,且這樣不良的衛生行為習慣在幼兒中比較常見,但是如何改變這種行為卻是一根難題。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能夠使幼兒的生活更加健康,要想改善這種行為要以一步一步循循善誘的方式,促使李明養成了飯前便后正確洗手的衛生習慣。并且要多多在無形之中灌輸這種思想,根據馬洛斯需求理論可知,幼兒也有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對于幼兒的衛生習慣培養,一定要有耐心,講究技巧,多多演示,以少數帶動多數,這樣就可以達到培育幼兒優秀的衛生習慣的目的。
4、學習行為習慣培養的案例分析
小朋友李珉宇十分的調皮,經常擾亂課堂紀律,上課不集中精神聽講,不愛學習。
根據幼兒心理學方面的觀點可知,在這一階段幼兒的筆者在統籌此年齡階段幼兒心理特征以及成長方法論的基礎之上可以知道,幼兒在幼兒時期也具有階段性的特征,不愛學習并非幼兒的常態。根據馬洛斯需求理論可知,幼兒在這一時期也是具有學習需要以及欲望的,這時一種心理上的需要。只是幼兒年齡太小,這種心理上的需要有人來引導。要緊緊圍繞成長方法論這一理論基礎,抓住幼兒特點,采取旁敲側擊潛在的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總之,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相對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它要求我們幼兒園、家庭、社會都需要共同努力的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的良好環境,使幼兒可以耳濡目染,潛意識里自覺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培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不可忽視。針對培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幼兒心理活動和兒童成長論,認清楚現實情況,針對目前實際,因材施教,一切從實際出發,將幼兒各個方面的習慣引導好。
參考文獻
[1]于松梅,王波.學前全納教育中自閉癥幼兒的教育建議
[2]吳衛東.雙性化視角的幼兒性別角色教育[J].教育探索,2011,(6):21-22.
[3]高芹.STS教育對幼兒科學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1,(5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 篇13
摘要:
在教育領域中,幼兒學前教育工作的開展關系著兒童是否能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成長。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是指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要求,在生活衛生、道德品質及學習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眾所周知,幼兒時期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幼兒教育的關鍵不在于幼兒獲取了多少知識,而在于是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此可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幼兒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
關鍵詞:
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培養方法
由于兒童的健康成長需依附于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與教師應共同參與到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培養工作中。即抓住幼兒階段的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且可塑性較大的特點,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行為意識,最終促使其朝著成功的道路發展。
一、當前學前兒童不良行為習慣表現及其成因
1.不良的衛生習慣
造成學前兒童不良衛生習慣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幼兒自身生理、心理因素。二是幼兒教師因素。三是家長因素。生活衛生習慣的好壞,既影響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也是學前兒童綜合素養的體現。學前兒童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教育工作,應從一些基本的瑣碎小事抓起。同時,還應根據學前兒童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培養教育學前兒童積極鍛煉身體,以及培育教育學前兒童適當地幫助家人做些諸如擦桌子、掃地、摘菜、倒垃圾、洗小件衣物、收拾房間、整理床鋪等力所能及的勞動等。
2.不良學習習慣
造成學前兒童不良學習習慣的原因有很多,如孩子懶惰的性格;家長和老師培養督促不夠;家庭環境的影響;老師教育指導不利等等。不良的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其中最為重要是由于孩子長期形成上述行為時,缺乏家長和老師的反復督促,如在家長與老師持久的正確姿勢指導下,這些不良現象相對減少。
3.不良人際交往習慣
首先父母對幼兒的過分保護,會限制幼兒活動的范圍和程度。使孩子很少獲得待人接物的經驗。怕孩子吃虧,強行干涉孩子間的矛盾。久之,孩子失去與人交往的興趣,并表現出退縮現象。家長對孩子過分的保護和遷就會使孩子養成嬌氣、任性的性格。其次是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影響幼兒正確人際交往行為的產生。幼兒人際交往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中通過父母的影響及指導,幼兒獲得了最初的人際交往知識。父母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給幼兒留下了最直接的印象,所謂身教重于言教。
二、培養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策略
1.通過游戲、講故事等形式培養
愛玩好動、好奇心強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師可以抓住幼兒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這時期的幼兒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有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寵著,因此,都以自我為中心,特別自私,在幼兒園中為了一點小事經常會吵得臉紅脖子粗,這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很不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經常加入游戲、故事等環節,寓游戲、故事于教學活動中,從而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如,為了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師可以安排幼兒猜字謎等活動,即教師把小朋友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為其他小組出字謎,看哪個小組猜得又快、又多,哪個小組獲勝,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如為獲勝小組的每位幼兒發放小紅花或者小卡片,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幼兒意識到僅憑一個人的努力獲勝是不夠的,要小組成員幾個人共同努力才能奪得冠軍,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再以“小公雞和小鴨子”的故事為例,教師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引導幼兒“小鴨子捉不到蟲子,氣得直哭,小公雞是怎么做的?”以及“小鴨子捉魚時,聽到小公雞喊救命,小鴨子又是怎么做的?”幼兒很快就能回答出這兩個問題,接著,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幼兒當我們看見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幼兒齊聲回答“主動幫助別人”,從而培養幼兒善良、樂于助人的行為習慣。
2.以家長為引導
在當前社會發展中,誠信缺失問題較為嚴峻。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避免幼兒養成自私自利的行為,應發揮家長引導作用,以家長言傳身教的學前教育方式,讓幼兒逐漸將家長作為模仿對象,養成良好的品格、思想、行為、習慣。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即家長言行的示范比口頭教育效果更佳。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有責任在幼兒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幼兒園教師也應在學前教育期間,發揮自身示范作用,嚴格要求自己,使用文明語言,保持和藹態度,注重舉止端莊,最終由自身行為習慣影響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幼兒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更好的規范自身行為習慣,朝著健康方向發展。例如,家長和教師在與幼兒交往過程中,應做到言出必行,由此引導幼兒養成誠信意識,真誠對待他人,形成良好道德行為。
3.幼兒自主探索法
幼兒學前教育的主體是幼兒,所以教師面對的對象就是幼兒,幼兒各方面都處在發育的階段,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幼兒自主探索法的應用正好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主地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開展幼兒學前教育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借助多媒體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比如,在講解《三只小豬的房子》的故事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為學生放映相關的視頻,視頻里講述的是三只小豬各自修建了房子,第一只小豬修建了茅草屋,第二只小豬修建了木屋,第三只小豬修建了磚屋,突然有一天刮起了大風,三只小豬的房子也面臨著危險。視頻放到這里,老師就可以給學生留下懸念,讓他們自己討論和探索三只小豬修建房屋的結局。這樣的自主探索可以充分開發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同時也能活躍氣氛。
總之,通過“教師以身作則,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反復訓練和強化鞏固;通過游戲、故事等幼兒易于接受的形式以及家園共同聯合”等四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當然,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方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去摸索和實踐,希望我的論述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古文青.培養良好習慣從學前教育做起[J].好家長,201X,(11):9.
[2]王珍琪.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有效路徑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X,(19):2.
[3]姚健梅.學前教育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探討[J].中華少年,201X,(09):15+17.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通用13篇)】相關文章:
淺談保險類企業的組織行為論文07-01
淺談在家庭教育中幼兒情商的培養學科論文10-17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學與幼兒創造力培養論文12-26
淺談如何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的論文10-30
淺談初中生英語寫作的培養的論文09-16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論文08-19
淺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09-01
淺談保險類企業的組織行為10-31
淺談初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論文10-20
淺談幼兒家庭教育論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