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平經》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解讀范文
《太平經》內容博大,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有關于《太平經》生態倫理思想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太平經》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解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論文關鍵詞:《太平經》 道教 生態倫理思想 現代啟示
論文摘要:《太平經》看來,“道”生萬物,眾生平等,萬物同受天地恩澤,雖然萬物都有類的區分,但他們都有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而且物有神性。人時其他自然物的態度應以“貴生”為標準,以“共生共榮”為基本原則。物全為富,情感交融的詩意般的生存狀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理想狀態;為此,人要遏制自己的貪欲,保存自然萬物生生不息之氣。“天道無為,任物自然”,人應“助天生物,助地養形”,在和自然的和諧共生中詩意的棲居。
《禮記》云: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自古以來,中國的倫理問題,不僅僅是討論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而且還討論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的關系。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所涉及的范圍是廣泛的,自古就與信仰有關,信仰、天地、人事融合一體。中國人的生態倫理觀念強力地體現了這一特征。
《太平經》原名《太平清領書》,作為中國道教早期重要經典,成書于東漢后期,內容龐雜,其基本思想來源于黃老道家,也包含了徽緯神學和各種方術思想,生態倫理問題是全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它對環境問題的基本觀點有對我們今人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全書第三十五卷中的《分別貧富法第四十一》、第三十六卷中的《守三寶法第四十四》、《三急吉兇法第四十五》、第四十五卷中《起土出書訣第六十一》、第五十卷中的《草木方訣第七十》、性物方決第七十一》、第九十八卷中的‘包天裹地守氣不絕訣第一百六十》、第一百一十七卷中的《天樂得善人文付火君訣》、《天咎四人辱道誡》、第一百一十八卷中的《禁燒山林訣》、《燒下田草訣》、第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卷中的《和合陰陽法》等都對生態問題作出了具體的論述。此外,還有一些散見于其他的章節中。此書對生態問題的論述是和其他的思想相結合的,它們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生態問題的論述只是作為整體的一個環節而出現的,它和道教對人類社會的認知,對人性的教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太平經》生態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1.天人一家,物全為富
在《太平經》看來天地是生養萬物的父母,在人與自然物之間,人是處于管理者的地位,代表天地統治萬物。人對待天地的態度應該遵從父慈子孝的社會倫理規范;而對待其他物種的態度應該是以共生共榮為準則的。
《太平經》第四十五卷《起土出書訣第六十一》:“夫天地中和凡三氣,內相與共為一家,反對共治生,共養萬物。……以地為母,得衣食而養育,不共愛而利之。人甚無狀,不用道理,穿鑿地,大興土功,獨母愁患諸子之大不孝……故父災變復起,母復怒,不養萬物。父母冤怒,其子安得無災乎?……”。這段話首先說明的第一問題是天、地、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天地是大化的基礎,萬物由它們生養。其次,人的地位的重要性,天地生養萬物,人是最集中的代表,人不僅從天地那里獲得了生命,而且人也要代表天地誕生的萬物向天地履行自己的一份義務和職責,人是天地萬物的治理者或管理者。在確定了人的基礎定位之后,那么,人對待天地的態度和行為應該遵從什么樣的標準呢?在《太平經》看來既然兩者之間是有父子之實那就應該遵從父子之道,所以,人要像侍奉自己的父母那樣來對待生養萬物的天地的。《太平經》認為人對待其他物種要遵守的一個原則就是注重物種的保全與繁盛。“天以凡物悉生出為富足……萬二千物悉傷為虛空貧家。此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此父母貧極,則子愁貧也。與王治相應。是故古者圣王治,能治萬二千物,為上富君也。善物不足三分之二為中富君也。不足三分之一為下富君也。萬物半傷為衰家也。悉傷為下貧之人。”
在《太平經》看來真正的天下富足就是物種的保全與繁盛。物種的興盛與保全不僅反映人對待其他生物的態度,也是天地給人的征兆,是衡量人治的一個重要標準。富且貴是世人的一種生活的理想,而這里的富貴不外乎人對金錢和財富的追求。一般人對富裕的理解僅僅局限于人的世界而很少是從外物的角度去解釋的,而在這一點上《太平經》提出了前瞻性的觀點。它認為所謂的富裕應該以物種的多寡為衡量標準,物種多就為富,物種少就為貧,它的財富觀是超越性的,把人的視角拓寬到了世間萬物,把人的財富觀念建立在了人和自然的聯系上了。這對經濟理性充斥一切的現代人類而言無疑是有重要啟示的。
2.物我同根,眾生平等
在《太平經》看來,天下萬物不僅俱受陰陽之統,感天地之氣而生的,而且在生存需求上是平等的,同樣具有“三急”。第三十六卷《三急吉兇法第四十五》:“然!歧行俱受天地陰陽統而生,亦同有二大急一小急耳,何謂乎哉?…但有毛羽者,恒善可愛,御寒暑;有鱗者,恒御害;非必須而生也,故為小急。其余凡行,悉過處也。……”;“今布根垂枝之屬,不飲不食不衣,當奈何乎?…萬物須雨而生,是其飲食也。…不得晝夜合陰陽氣,物無以得成也。天下無成實物,則大兇是二大急也。疏頁也實,數頁也實,俱實;不必當數頁也,是其小急也。實者,是其核也。……”《太平經》認為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生存需求的三個必要條件:動物同人一樣需要雄雌、飲食與衣物;植物的生存同樣也需要三樣基本的東西即晝夜流轉、時雨的滋潤及其根葉。雖然需求的具體內容不同,但都秉承天地陰陽之統,都有著求生的根本需求。人作為世間生物的管理者,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遵循天地生養萬物的基本原則,尊重其它生命,給他們提供一個生存的空間,這恰是體現了道教大道化生,萬物同根的基本理念,在生命的起源上萬物平等。
3.天物感應,物有神性
《太平經》認為天地萬物不僅在起源上是平等的,而且有些生物還具備人所不能的重要功能,有些植物和動物因為有天的感應而能為人治病。“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驅使也,名之為草木方,此為神草木也。…十九相應者大臣之草也;十八相應者,人民草也;過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誤人之草也。……"不僅有些植物是這樣而且有些動物也是這樣。“生物行精,謂飛步禽獸歧行之屬,能立治病。……使九治愈者,王侯之神方也;十八治愈者,大臣百衣至德處士之神方也;各有所出,以此候之,萬不失一也……”,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在《太平經》看來都是帶有神性的,正因為此,它們能給人治病,而且對疾病所起的作用跟病人德性的高低是成正比的。雖然這樣的說法帶有神學的色彩,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它對動物和植物的一種價值觀,即動物和植物也在感受天地的精氣,它們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理由,天地對萬物的恩賜并不只限于人,這也是對人盲目的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一種否定。
4.堅守“三寶”,抵制“浮華”
其實,生態問題說到底是人性的問題。人的貪欲的膨脹,導致一系列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形成,從而在生態問題上造成了一些無可挽回的后果。對于這個問題《太平經》是有論述的,“…今天地開辟,淳風稍遠,皇平氣陰,災害橫流。上皇之后,三五以來,兵疫水火,更相兢與,皆由億兆,心邪形偽,破壞五德,爭任六情,肆兇逞暴,更相侵凌,尊卑長少,貴賤亂離。致二儀失序,七耀遠經,三才變異妖訛紛綸。鬼神交傷,人物凋喪,告禍薦至,不悟不悔,萬毒悠行,不可勝數。……”,災害地發生是因為人性中邪惡因素地失控,貪欲極度膨脹,從而導致道德敗壞,人心不古,世事失序,因此,要想構建太平世界就要遏止人的貪欲。那么如何去遏制人的貪欲呢?《太平經合校》第三十六卷《守三寶法第四十四》說道,人之三寶長急而不可廢者,反之,即為浮華之物,如果過分的追逐,奸偽必起。“何謂也?此三者應天行。男者天也,女者地也,衣者依也。天地父母所以依養人形身也。過此三者,其余奇偽之物不必須之而活,傳類相生也。悉就浮華,因還自愁自害,不得盡其天年也。后生多事紛紛,但以其為不急之事,以致兇事,故常趨走不得止也……”世間的災害都因為人心的貪欲而起,也就是對不急之物的過分追逐,這種現象不是僅存于當前社會,而是古已有之。
作為有理性的人就是要從心底去遏制這些浮華之物的誘惑,讓情感和理性充斥自己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清風明月所帶來的詩情畫意,這也正是道教一直實踐的人生理想,因此,《太平經》提倡節欲即“去浮華”,就是要控制對“不急”之物的追逐。它的這種認識是深刻得,發人深省得,閃爍著中華文明古老智慧的光芒,更值得活在今天的人好好地去體味。
5.順勢取用,適度消費
順勢取用,適度消費是《太平經》所提倡的對于生態保護方面的主要行為規范。道教認為,“天道無為,任物自然”,人們應該遵循天道,不要隨意干預自然界的客觀進程而應順勢取用。
“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長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此外,《陰符經》開篇即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天之道”就是認識自然規律,“執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人類的本領就在于此,所以說“盡矣”。若不懂得自然規律,憑主觀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經》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兇”。而在道教看來,“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天道無為,任物自然”,萬物都有按照道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人類不應該隨意對它們進行殺戮,阻礙它們實現自己的價值。“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對萬物“利而不害”,輔助萬物成長,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
為了在對自然物采取的各種行為中正確地貫徹適度消費的原則,道教主張以“道”觀物,反對以“我”觀物。以“道”觀物,實際上就是從宇宙整體的角度來審視萬物,而不是從人類自身利益出發,導致干預自然的行為。而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往往會誘發連鎖反應,有時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
二、《太平經》生態倫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太平經》生態倫理思想的基本內容是豐富的,作為一種中國本土的宗教文化,它既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意韻又有宗教文化的特色,具體而言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慈心于物的道德認知
《太平經》生態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善待眾生,或者說是慈心于物。這首先表現為它對萬物的基本態度是尊重生命。它講物種的保全、講生命的平等、還講到物的神性等,字里行間中透露出對萬物的關愛之心。《太平經合校》卷三十《草木方訣第七十》:“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驅使也,名之為草木方,此謂神草木也。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生物方訣第七十一》:“生物行精,謂飛步禽獸歧行之屬,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藥在其身中,天使其圓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在其身中,天使其圓方而行;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樂在其中。此三者,為天地中和陰陽行方,名為治就疾使者。…夫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屬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故萬物蕓蕓,命盡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壽,失天意者亡。凡物與天地為常,人為其王,為人王長者,不可不審且群也。”在《太平經》看來草木與禽獸都是上天再生之德的一部份,是有神性的。它們都是“命盡天,根在地”,而“用而安之者在人”,也就是說對自然萬物的生殺欲奪的大權不是在人而是在天,人不僅沒有權利去隨意處置自然萬物,而且還應該善待自然萬物,因為,善待眾生不僅是天意也是人積德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德行高深的人才能終成正果,得道成仙。因此,人要慈心于物。
2.仙道貴生的道德情懷
關于貴生的思想在中國的秦漢時期甚至更早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在《呂氏春秋》中對個人生存意義的討論,顯現了個人優于社會的價值觀念。它說天下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以天下危及個人的生存,“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生養生之道也”。作為思想大融合的《呂氏春秋》中的貴生思想似乎是源于極端個人主義的楊朱,但它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個人主義的生活態度了,而是把個人生命的高度重視,生活方式的自然安逸,養生之道的“用其新,棄其陳,揍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都通通的貫穿在一種似乎來自宇宙的原理上。
道教建立“道”化生萬物的宇宙觀,強調天地萬物與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從而構建了作為道教生態倫理基礎的生命平等觀及其貴生思想。“天道無為,任物自然”,貴生是道教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理念,也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內容。《太平經》的生態倫理思想中強烈地體現了貴生的思想。道教的貴生是泛指一切生命體的,因為,“大道”化生萬物,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是人順道而行的重要標準。《太平經》積極的強調物種的保全,強調人對自然資源的珍惜,強調節欲,規勸人要順道而行,慈心于物等都很好的體現了它的貴生思想。《太平經》強調人對自然萬物的愛護,如:動植物和人一樣有“三急”;人對自然萬物只是用而安之,而沒有生殺的大權等,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生命的熱愛。其實,貴生在道教中不僅是一種提倡的行為規范,而且,還是一種美德的象征,因為,只有行善積德的人才能得以長生,這種長生是上天對人善行的一種獎勵。
3.勸善成仙和神明賞罰的宗教實踐方法
《太平經》作為一種宗教典籍它的實踐方案帶有很強的宗教色彩,對于能按天意積德行善的人,上天是會給予獎勵的,反之,就會遭受懲罰,不在今生,就會在死后,不在自身也會在后人身上體現出來,這就是“承負說”。《太平經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解“承負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也,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會也。如行善不止,過此壽謂之度世。行惡不止,不及三壽,皆夭也。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謂之無辜承先人之過也。……”世事萬物受承負之災的影響,人積德行善最大的體現就是應和上天之氣,應和上天之氣最為關鍵就是要順應上天的法則,具體表現為自然萬物作為天地調和的產物人不能憑借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踐踏和毀壞而是要應和這一法則,這也是免去承負之災的根本,:“…欲解承負之責,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將憐之。一者,天之綱紀,萬物之本也。思其本。流及其末。”
“承負說”是《太平經》的又一個重要內容,是其行善勸善的一個重要的途徑,行善就會得到上天的善待,會惠及子孫后代,反之則禍及后世。道教對人性的態度上是偏向于性惡論的,正因為人性是惡的,所以對人主動的行善不抱有太大的希望而主張通過借助于外力的手段來達到讓人行善的目的。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對生命永恒的認識,按兩條線索發展:一是在群體的共存中努力尋找出個體生命的永恒價值;另一是從天地自然和天生萬物的觀點出發,把生命之內質復歸到天地的本體,企圖從中找出生命永存的途徑,即“人與神不隔,人與人不隔,人與物不隔”。在《太平經》的環境理念中以“生”為宗旨,以“太平”為目標,以節制有度為行為的基本標準。《太平經》對生態問題的思考方式是典型的中國式的合而為一,偏重感性的思維方式。雖然它把問題地最終解決歸于宗教的神秘主義力量,但它對問題本身的思考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物有神性的思想。作為被無神論思想影響多年的中國人。對其它生物的尊重態度。已經是蕩然無存了,在人對其它物種大肆毀滅的今天,古老典籍的一些思想觀點也許會對我們的精神面貌作一些改變。如何讓這古老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它能對今天的環境問題地解決作點貢獻這就是我寫作的目的。
【《太平經》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解讀】相關文章:
老子樸治生態倫理思想及現代啟示08-05
中華武術倫理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08-04
淺析先秦儒家天人觀的生態倫理思想08-03
論儒學倫理思想對現代圖書館工作影響08-04
探析墨子倫理思想08-04
論西方環境倫理思想08-05
探析《淮南子》倫理思想08-04
探析林慎思的政治倫理思想08-05
談蔡元培的女子教育倫理思想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