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精選6篇)
所謂科學探究,是指一種對自然界有理論指導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動包括觀察提問,猜想實驗比較推理概括,表達運用及其他活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篇1
新的化學課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課改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們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能力培養;注重知識的結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識獲得的過程。而人是具有思維活動的,通過人的嘗試活動,人逐漸學會思考如何獲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嘗試活動中,不僅會思考,而且還能從嘗試活動本身獲得成功的喜悅,嘗試成功是一種愉快的學習體驗,具有促進進一步學習的動力作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用“高效益”的方式將實驗的結果得出的規律告訴學生。然后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反復通過習題訓練理解、掌握規律,但這樣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直接教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先去嘗試,自己初步解決問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嘗試中的難點,進行引導、點撥。學生在不斷地追求嘗試活動中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把嘗試成功作為學習的源源不斷的動力,這對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究活動中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的參與指導。那么,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呢?
一、關于教師的作用
在新課程中如何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學會”為“會學”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引導、鼓勵、服務、欣賞和恰當的評價等方面。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對教學程序的設計,對探究情景的設計及課中對探究活動的組織、引導、評價、點撥等直接影響到探究課的成敗。在課堂教學中重在探究,貴在引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要處理好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引導、點拔。既要把握分寸,又要適時,適量。針對以上問題:可采取“扶”——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引”——大部份學生,最重要的是“引”,要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運用學過的知識、原理去解決問題。對少數優生要“放”即在提出問題后,再提供部份或全部材料,放手讓他們自己完成探究的全過程。
二、設計探究性化學實驗要注意選擇內容
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浩如煙海,有許多東西不宜也不適合用探究的方法向學生傳授。也就是說,學校(教師)要交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并不一定非要用自主探究式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看到, 探究學習方式開始會比較耗時,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要求的內容都設計成探究性的。探究性教學只不過是一種回歸科學發展本性的教育追求,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我們沒理由神化探究活動,也沒有必要去糾纏一堂課經歷了多少探究的時間,也沒有意義去追求學生在程序上、形式上重復科學家的發現過程。關鍵是活動的質量。最值得選擇的內容應該是在教學內容上適合與實驗、實踐有關的公式、定律、規律及生產、生活、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科來說具有核心和基礎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規律性知識,因為學生真正理解了這樣的知識,就等于掌握了學科知識的主干,形成了擴充和擴展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例如: 對探究金屬生銹原因,探究燃燒的條件等實驗,應讓學生在實驗設計上下工夫, 應設計哪些對比實驗來證明。至于學科中的概念、事實、術語等方面的教學,不宜用探究式。因此, 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并不是一種程序化設計,而應當挖掘實驗本身具有探究意義的因素,教給學生學習的一種終身受用的方法。
三、實驗設計要具有探究性
考察我們當前的實驗教學的現狀發現,不少課堂上,學生們也在忙于收集數據,解釋并求證結果,但是如何根據有限的線索確定證據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個可能合理的解釋面前做出決策呢?這對于學生至關重要,但這個環節常常被教師替代,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因此,實驗設計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設計的實驗包含的化學規律往往隱藏在較深的層次,需要學生去挖掘;實驗的條件和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較大的距離,需要學生去跨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往往不太明確,需要學生通過嘗試錯誤,得出假設并驗證假設來尋找。
四、關于演示實驗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化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起源于實驗,又依賴于實驗。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傳統的化學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先講解、再演示,然后把觀察到的現象、結論總結出來,這樣的實驗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對實驗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根據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原則,在演示實驗中,要通過增加演示實驗的創造成分,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間,把部分有探究價值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探究實驗。這種實驗方法為學生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在新環境下,學生獨立自主思考、探索問題。避免因教師先講或預習教材造成的“先入為主”的影響,要讓學生人人有自己的猜想、觀點、看法,并努力形成各自的實驗設計。依據教學時間安排和具體課堂教學進展,以及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必要時教師以學生身份發表自己的實驗設計(或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儀器設備,或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有關部分),之后,再開始具體的實驗操作。
五、關于問題的處置
探究式實驗教學: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與之對應的學習是始于問題,推進于問題,歸結于問題,學生通過搜集、查閱大量的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試驗,最后經過自己的努力將問題解決的一種教學方式,問題是探究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如何科學地設計問題可以說是探究活動成敗和質量高低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張問題要從教材中發掘,要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運用學科的技能和方法,運用學科教材和學生頭腦原有的經驗能夠解決問題,否則,探究活動只能是形式。這一點正是我們現在有些探究課搞得形式上熱鬧,學生探究得熱烈,結果學生什么也沒學到,實際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所以設置探究的問題要具體,不宜過大、過空,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經驗、體驗,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操作動手方面的能力,根據教材內容,聯系生活實際,主次要分明,主線要明了,要讓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品嘗到探究的成果。切莫搞“假、大、空”的形式主義,讓學生探而無獲,華而不實,好高騖遠,形成知識的空中樓閣。
在探究性活動中,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一位同學所說:“這樣的實驗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過實驗可以驗證自己的猜想和設計是否正確,這種方法既促使我們動腦又鍛煉了勇于猜想、大膽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另一位同學說:“如果問我哪一種形式的實驗好,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他們習慣了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猜想假設,自己設計方案,并從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篇2
摘要:
初中化學新課標指出實驗教學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教學方式,是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本文從化學實驗可以引發學生自主探究 的動力、化學實驗適當增加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實驗過程適當改進實驗方案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等三個方面就創新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實驗教學;學生;探究能力;研究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實踐活動,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是讓學生運用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廣泛獲取信息,從日常現象和化學學習中提出問題,做出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或有關的活動方案,學會解決問題的依據或證據,定性或定量地處理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從而提高解釋問題的合理建議。關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教師應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做好學生探究的表率,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著力提高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
1.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開展實驗教學之初,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將他們的興趣點吸引到化學知識上?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創設出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帶領學生探索新的教學領域,將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有效轉化為學習化學的動力,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啟發思維,提高各方面能力。
2.教師要做探究性學習的先行者
所謂探究性學習,簡單的說就是學生以類似或模擬科學研究的方式所進行的學習。沒有探究精神的老師無法培養有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做探究的'先行者。可以說,并不是任何一個問題均有深入探究的價值,也不是任何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都顯而易見,有時需要教師挖掘有價值的題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首先要對學校周圍的環境、資源、能源了解摸底,并在教學中發揮有效的功能。例如,組織學生參觀附近化工廠、造紙廠、污水處理設施,參觀科研部門的實驗室、天氣環境監測站,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如調查學校所在地的空氣、水質、垃圾狀況,化肥農藥的使用情況,學校寄宿生的飲食狀況等。使學生逐步認識化學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
3."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
而化學實驗過程本身既是一個創造性探究學習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在化學教學中虛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功能。
3.1 以化學實驗形象生動的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發學生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維能力。例如,有關"原電池"學習時,組織學生完成"將一根銅絲和一根鐵絲放人稀硫酸中,觀察實驗現象并與同學交流"的實驗,由于鐵絲和銅絲放置的位置問題,可能有的同學觀察到鐵絲上產生氣泡,銅絲上沒有,有的同學觀察到鐵絲和銅絲上都有氣泡。而從觀察到鐵絲和銅絲上都有氣泡的現象產生"為什么銅絲上也會有氣泡產生"的問題。
3.2 以化學實驗對提出的猜想或假設進行驗證,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演繹的思維方法和批判思維能力。
如進行質量守恒定律學習時,可能提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會增大、不變和減少三種不同的假設,并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驗證方案進行驗證。在驗證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些"反常"的實驗方案,如"鎂條在空氣中燃燒質量增加","木炭在空氣中燃燒質量會減少"等,化學實驗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學習中占有一席之地,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從生產、生活實際中挖掘素材不斷研發適于探究性學習的化學實驗,以最大程度的讕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習,從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4.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加強探究方法的指導
教師通過設疑形成問題空間,促使學生為"問題"而思,為"問題"而學,為"問題"而創。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形式,誘導學生一題多問,特別要注意設計一些非常規性的而對啟迪智慧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作為學習方式的一次重要變革,探究性的學習更具有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也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探究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現象和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大膽質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依據和途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交流、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共同克服探究中的困難,分享探究的成功與快樂,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探究精神。"
5.教師演示與學生練習相結合
演示實驗本來是由教師在課堂上做并指導學生觀察的實驗,在初學時,這種演示實驗必須由教師親手去做,它對于以后的學生實驗有著示范的作用,但到了一定階段,尤其在學生們做了幾個分組實驗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演示實驗轉化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演示實驗。例如:在認識二氧化碳滅火原理時,驗證"二氧化碳本身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大于空氣的性質實驗"前,可提醒學生在課下預備兩支長短不一的蠟燭和一只螞蟻等小爬行昆蟲,這樣在課前便激發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上課時,讓學生分組完成該實驗,并增加在燒杯中預先放入小昆蟲的實驗。這一實驗不僅在課堂上氣氛熱烈,而且增大了課堂容量同時還驗證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的性質,且為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前應做"明火實驗"做了有利的鋪墊。這不僅創造和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也鍛煉了他們大膽、心細、勇于表現的良好品質。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親自動手,親自經歷,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究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善于與人交流,取長補短,不怕失敗,堅信成功。只要我們肯動腦筋,認真挖掘,加強實驗教學,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實驗,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是很有意義的。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篇3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科學探究,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它以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認識和解決物理問題等為主要特點而凸現出來。那么如何來貫徹這一理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呢?
一、發揮學科優勢,培養學科探究意識
第一,創設認知沖突,激化探究欲望。認知沖突是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引發認知時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欲望,進而轉化為一種探究的動力。
第二,結合物理學史,深化探究意識。探究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探究動力的源泉。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適時滲透物理學史,結合教材的有關內容,向學生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
二、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1)允許學生打斷教師的講話或對教師的觀點提出評價,隨時講出自己的探究體會或好的解題思想方法;
(2)容忍那些與眾不同、行為古怪、有獨創性的學生;
(3)鼓勵學生指出教師的不足、修正教師的錯誤、超越教師;
(4)有計劃地提出問題,有意識地設計錯誤,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創設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圍。
三、劃分試驗階段,培養探究能力
第一階段:確定探究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解題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物理實驗探究問題是實驗探究的目標,規定了探究的方向和內容,是進行實驗的首要步驟。因而,確定探究問題應遵守以下原則:首先,問題的設計宜小不宜大,探究性實驗問題不要過于繁雜和開放,可將問題控制在一個點或一個面上,便于學生實現探究目標,得到正確的結論。其次,問題的解決要有可行性,實驗探究問題主要是書本知識的升華,通常也應與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集合,在內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設計的問題必須切實可行。再者,探究性實驗問題主要是通過探究性實驗手段來解決的.,那么,所提的問題在表達方式上要與探究性實驗互相配合。
第二階段:精心設計探究性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探究性實驗設計是教師對所提出的問題在課堂結構上進行的總體規劃過程,或者是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和技能,獨立地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靈活并創造性地對所提問題制定方案,它是進行實驗探究的關鍵一步,決定著探究問題能否順利解決,因此,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它們大多是在課堂教學中配合物理知識的傳授進行,采取的多是邊講邊實驗,故所設計的實驗要求效果明顯、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步驟小、時間短。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篇4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一、正確認識接受式探究學習
1、什么是接受式探究學習
接受式探究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主動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通過搜集、整理、分析資料,把它變成驗證自己假設結論的事實依據,從而建立自己正確認識的過程。
接受式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最大區別在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學習的位置,并且有主動探求接受的內驅力。
2、充分認識接受式探究學習的重要性
在科學教學中,發現式探究能讓學生親歷科學,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科學素養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它不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唯一方法,在科學學習過程中,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讓學生去親歷的,有的內容由于時間、地域等關系,發現式探究無法進行,有的則需要長期的觀測實驗,大部分學生可能很沒興趣,也不具備條件,如在探究各種食物里面的營養成分時,脂肪、蛋白質及淀粉可以通過發現式探究來認識,而礦物質、維生素就不便應用發現式探究來學習,我們便可以采取接受式探究來學習。
二、接受式探究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一)接受式探究學習的本過程
在湘教版四年級科學教材中,設計了接受式探究學習的過程,在“了解植物的器觀”活動中,設計的學習過程為:
1、 問題。在活動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植物各器觀有什么作用。”
2、假設。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假設,提出自己的假設結論。使學生明確下一步的學習內容及探究方向,形成學習的內驅動力,讓學生主動學習,這也是接受式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最大區別。
3、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學生為實現對自己假設的驗證,已形成方向明確的主動的要求,這時就需要查閱有效的資料進行驗證。
4、整理資料。將資料查詢后形成自己的`認識記錄下來,得出自己的結論。
(二)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1、培養學生查閱文字資料的能力。教給學生查閱資料的具體方法,講述具體查詢過程,使學生掌握目錄查詢--內容查詢--閱讀--摘記整理的具體方法。知道查閱時先看看圖書的分類;再看看書名,找出相關的書;然后查找目錄,快速找到頁碼;最后,記錄下有用的信息。
2、培養學生查閱網絡資料的能力。
雖然現在電腦比較普及,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懂得如何運用電腦搜集資料,只懂得玩游戲,上QQ等。應對學生進行了上網方法的指導和培訓。可向他們推薦最常用的信息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網站。只要把想查找的內容的關鍵詞輸入到搜索欄里,然后回車,就可以查找到相應的信息。這種方法非常容易掌握,而且省時高效。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利用網絡來獲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在活動中,我們也要引導學生健康地上網、文明地上網,提高學生對網絡內容的明辨是非能力和對不良信息的抗誘惑能力,養成良好的網絡活動習慣
(三)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1、引導學生與同伴進行交流,形成合作小組,達到資源共享。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收集到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在分析和處理信息的時候,教師要積極創設交流、合作的氛圍,讓學生進行資源共享。要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通過各種形式與同學進行交流,得到新的收獲。
2、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與識別。
分析的方法大致是這樣的: 不同的信息取權威性的意見。例如,網絡上的信息,有時候虛假的可能性比較大,但報紙上、書籍上,相對而言就會比較可信一些;即使同樣是書上寫的東西,不同的出版社,可信程度又會有所區別。 有爭議的信息必須進行分析。對某些信息,不同的地方答案往往不盡相同,也可能這個同學收集到的結果是這樣的,那個同學收集到的結果又是那樣的,同學之間往往會出現爭議。這時應多方查找資料,認真分析。如果是完全相反的信息,必須觀察一段時間后再確認。遇到自己拿不準的信息,必須向行家請教。要注意有虛假現象的信息,應聯系實際識別判斷。
3、使用資料卡,對信息進行整理與歸納。
對于已經通過分析的信息,我們就要指導學生進行整理與歸納,一要引導學生如何將零亂的文本資料進行歸類、梳理,歸檔。初步梳理、歸類、統計數據信息,使學生知道,必要的梳理歸類和統計是分析數據的基礎和前提,它能使零亂的數據信息逐漸變得條理清晰。二要在歸類、梳理的基礎之上,接下來就是對數據進行甄別和篩選。剔除一些不可靠的信息,刪除重復的信息;錯誤的信息和對本次活動作用不大的信息。選取可靠而有價值的科學的信息和數據,這是科學研究取得成功的關鍵。三是學習整理、分析、比較數據的基本方法,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同要素數據進行羅列,尋找事物發展的變化規律等。學習制作資料卡,其中包括:收集的時間、收集的來源、相關的主題以及內容摘記等。
總之,接受是探究學習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和發現式探究是相互交叉進行的,是發現式探究有力的補充,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科學精神有著重要作用。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篇5
從物理這門學科自身特點出發,物理中很多知識理解帶有很強的探究性,許多題目的解答思路就像是一個研究的過程,先是提出問題,然后朝著這個疑問去探索。 可見,現代社會的教學重視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練習考查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 物理知識學習的第一步是學會提出問題,而不是單純解答已有問題。 初中物理解題過程是先提出質疑的,然后探索分析思路,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最終讓這些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
一、要創設好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去探索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通過一定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依靠的不是教師的傳授,而是學習者自己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主動建構的,這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正是指的一定的現實情境。 學習者在這樣的實際問題情境中可以借助直觀生動的形象去引起聯想,在已經掌握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去同化新知識。 情境化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創設優越的學習資源和空間環境,促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發現問題
物理科學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自主發現問題,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的過程。 也就是說,在教導學生讀懂題意的基礎上,通過演示實驗來思考,并根據所學的相關知識點,學會自己進行假設,然后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一一判斷,最后在求證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
例如,在講“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時,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器材有: 燈泡、開關、鉛筆芯、電池,用導線把幾個器件連接起來組成串聯電路。 然而提出問題: 若是開關閉合,燈泡會發光嗎? 此時教師再做演示實驗,學生就會有目的地觀察實驗,最后發現實驗的結果是“燈泡亮了”,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說明了什么”的問題。 這個實驗就是為了說明電路是通路,那么鉛筆芯是導體。 接下來學生還可以通過更換不同長度的鉛筆芯來觀察電路的變化情況,也就是燈泡的亮度會不會有變化。 學生心理就會想“變不變、怎么變”的問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燈泡的亮度變化上。 通過對實驗的繼續觀察,發現燈泡的亮度會隨著鉛筆芯的長度縮短而變亮。 因而,學生就會思考“通過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進而聯系起“電阻的阻值與導體的長度有關”這一概念。 另外,教師應該在這一基礎上將滑動變阻器的原理和構造引進來,讓學生理解。 也就是學生對滑動變阻器的結構進行觀察,很自然地想到問題: 為什么要刮去電阻絲上的絕緣漆?學生邊思考問題邊摸索實驗,最終發現規律。 學生有了親身發現規律的體驗,加深了印象和對概念的理解,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繼而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調動手、眼等,積極思考,培養了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創造條件,構建問題生成平臺
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產生疑問以后,教師不宜立即給出答案,直接灌輸容易導致學生喪失主動性,錯失體驗的過程,同時會局限思維的發展。 當然,也不能完全放手。 要想發展學生的思維,就需要進行有序的設計,要想有效導學,就需要教師設計教學流程,創造提問條件,并給與學生一定思考的時間,最終構建問題生成平臺。
教學實踐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統籌大局,真正做好教學情境設計的工作,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這種條件的創設應當體現在教學的每個環節,才能有助于學生進行構建性學習,才能完成知識的建構。 在開始新內容之前,就應該讓學生說說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整理設計后帶著問題去學習,邊學邊思考。 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組織物理學習小組,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對物理實驗進行自主分析,使原本灌輸式的實驗教學得以改變。 學生以驗證問題為出發點,積極搜索出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方法,設計方案也依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操作、解答、實驗也要依據自己的方案來進行。 其中還涉及可行性的問題,最終要通過實驗來論證。 若是結果過于偏離,那就是方案有問題,然后猜測問題所在,進而進一步發展思維,促使學生主動發現規律。
四、運用現代技術,增加學生提出問題機會
多媒體技術活躍了初中物理課堂,也增加了師生互動的機會。 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師生交流互動的空間得到拓展。 師生之間可以在課后借助電子郵件等交流工具進行溝通,還可以建立討論的群組,約定某一時間,大家一起在線討論交流,實現借助于網絡平臺的暢所欲言,教師進行實時的指點評價,進而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這就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了問就會有思考,這種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問題要不斷嘗試假設,自主提出新問題,然后一步步探索思考,最后在驗證中得出結論。 因此,在初中物理科學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思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篇6
小學自然教育自始以來就一直處于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教會學生用積極的態度理性地、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向21世紀的新頒《科學課程標準》更加具體地提出:自然課要悉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并以探究活動為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為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術支持環境,方便創建更具開放性和活動性的教育空間,有利于激發、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這不僅是基礎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現代科學發展對未來創新人才的需要。
一、創設情景,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自然學科本身的知識面之廣,涉及面之多,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只靠自然課本中那簡短的篇章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對自然認識和探索的需要。而現代教育技術能輕松實現圖、文、聲、像等媒體的再現功能,使得知識的呈現方式更為多樣化,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并使得學習更輕松、更有趣。課堂中我們可以利用它創設一種新穎別致的探究情境,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起他們渴求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繼續學習的動機,實現并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
如教學風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的形成時,可以先放一段這些自然現象的視頻資料,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實景”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然后再引導著學生思考:錄像上表現的是什么自然現象?這些現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其背后有著什么樣的科學道理等。
又如教學《眼睛的科學》一課時,我將瞳孔隨光線強弱變化的視頻資料用課件的形式演示出來后,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過來,并從中發現和提出:瞳孔為什么會隨光線強弱變化而變化?眼睛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等系列問題。由于探究情景創設得當,在隨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保持著持續探究的興趣,并在興趣的驅使下,開始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和小組合作下的獨立學習者,進而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高效學習。
二、學會運用,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基于網絡的學習資源能為學生提供圖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機界面,能提供海量的知識與信息,能使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以及微觀、宏觀的限制,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的學習資源。與一些傳統的學習資源相比,網絡資源更具全面性、選擇性和交互性,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面對著各種紛繁蕪雜的信息時,往往會被大量無用的信息所湮沒。只有對信息去蕪存菁、做出正確地分析處理后,才能更好地用至于學習。因此,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學習《保持水土》一課時,我們就嘗試著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直接灌輸給學生某些知識,而是給學生一個話題,或者讓學生自由組合,擬訂出各自的.研究主題,如我國水土流失的現狀、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與環境惡化等,然后各小組通過查閱圖書、收看電視、上網瀏覽等方式收集能反映各自主題的文字、圖片、音像、實物等資料,最后小組交流,對所收集資料進行甄別、篩選、加工、重新組合,制成科技小報,張貼在教室周圍,讓同學們自由觀看,進行小組間的橫向交流。課后還可以組織一個保護環境知識交流會,各小組通過講故事、表演節目等方式匯報交流學習成果。通過上述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逐步培養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從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開闊思路,利于創新,而且由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學生自主選擇和發現的,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了參與探究、獲得體驗、進行反思以及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因此相對于簡約化的課堂知識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能使學生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學習了自然知識與技能,加深了對身邊世界的理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最終獲得感受、體驗并內化為一種自覺的科學探索行為,最終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發揮優勢,加深對所探究知識的理解
自然課要求學生觀察的內容很多,但有些內容需要觀察的時間很長,當堂根本無法完成。現代教育技術卻有著豐富的表現能力,利用它可以將許多在教室里或在當時當地無法看到, 但又必須讓學生觀察的事物展示在學生面前,再現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有目地的把學生的視野、思維引向教學重點,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觀察任務。
例如在教學《蠶》、《青蛙》等內容時,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課本上的照片來解釋,也可以用相關標本進行直觀教學,但實際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利用多媒體,我們便可以將它的卵期、幼蟲期、成蟲期的發育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跨越了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學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異獸、古代生物、宇宙洪荒等很難見到的自然事物、景觀,都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不僅在知識上得到滿足,而且學習情感、態度上更是得到整體提高,其效果是傳統學習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實驗在小學自然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有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但是有些實驗難度較大,如果只讓學生看圖、看文字說明或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范,往往會因記憶不清造成步驟錯亂,甚至操作失誤等。如《呼吸器官》中比較呼出和吸進的氣體中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沸騰》一課中使用酒精燈加熱試管水等實驗,操作復雜,步驟繁瑣,注意事項很多,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實驗操作方法和過程制成卡通圖片、簡單動畫等加以形象演示,學生則很快知道了要領,這樣,既增強了實驗效果,避免了時間上的浪費,又能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 積極評價,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良好的探究習慣是指學生科學地設計實驗、正確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學中我們嘗試著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引導、矯正學生的探究習慣,評價學生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良好探究習慣的形成。如觀看科學家成名小故事,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展示學生的實驗報告單,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撰寫實驗報告的習慣;利用多媒體良好的人機交互性,適時鼓勵操作正確的實驗組,讓學生直觀地判斷探究習慣的優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等。
“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古人亦云:“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科學知識是無窮盡的,新的知識還在迅速增長,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實際中充分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促使學生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自己去尋求所需的知識,建構自己的科學體系,最終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 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相關文章: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11-27
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12-04
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03-18
小學生寫字教學與能力培養的探究11-21
關于中專院校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探究12-09
把握知識呈現方式,培養學生探究能力12-02
論在科學探究中如何培養創新思維12-08
淺論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02-25
淺析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12-07
中職學生色彩感受能力培養策略探究11-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