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業畢業論文
題目:中醫針灸治療腹瀉
【摘要】 正常人大便次數差異較大,自每日2~3次至每周2~3次不等,一般重量為每天150~200g,含水量60%~80%。腹瀉指排便次數增多(如每日超過3次),排糞量增加(如超過每天200g),糞質稀薄(如含水量超過85%)。
【關鍵詞】 腸易激綜合征 針灸療法 腹瀉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142例,年齡均在6歲以下。針灸組(針灸+常規治療)88例,男47例,女4l例;其中伴發熱33例,嘔吐46例,脫水l4例,抽搐13例,腹痛61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46例,感染性腹瀉42例。對照組54例,男32例,女22例;發熱23例,嘔吐2l例,脫水9例,抽搐7例,腹痛39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30例,感染性腹瀉24例。
1.2診斷 腹瀉,診斷一般比較明確。首先有明顯的化療史,然后是正常排便與腹瀉的分辨。腹瀉指排便次數增多(如每日超過3次),排糞量增加(如超過每天200g),糞質稀薄(如含水量超過85%)。大便的形態與水分有關,當水分量為80%以下時是成形便,水分量為80%~90%呈泥狀便,水分量為90%以上呈水樣便。可有一些伴隨癥狀:食欲下降,腹痛,惡心,嘔吐,口渴,肛周痛等。嚴重者蓍可出現血性便,或每日排便10次以上。以致出現脫水狀態,或有全身癥狀,如發熱、頭暈、倦怠感、表情淡漠等。
2、中醫治療
2.1中藥治療 化療引起的腹瀉中醫辨證為脾虛濕瀉或濕熱瀉泄。
脾虛濕瀉 (1)證候:瀉下稀便或水樣便,倦怠乏力,口淡,苔白或薄,脈細。(2)治療原則:健脾益氣、利濕止瀉。(3)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6g、茯苓9g、白術9g、扁豆9g、炒陳皮6g、山藥20g、砂仁(后下)6g、白芍12g、炒薏仁30g、羌活6g、川芎4g,水煎服。
濕熱瀉泄 (1)證候:便下赤白,里急后重,口粘苦,苔黃或黃膩,脈數。(2)治療原則:清利濕熱,止瀉。(3)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煨葛根12g、黃芩6g、黃連2g、茯苓15g、白芍12g、當歸9g、陳皮9g、白頭翁12g、丹皮9g,水煎服。
加減:無論脾虛濕瀉還是濕熱瀉泄,腹瀉次數每日達lO余次者,可酌加罌殼9g、肉豆蔻12g。
2.2針灸治療
體針
脾虛濕瀉 (1)證候:瀉下稀便或水樣便,倦怠乏力,口淡,苔白或薄,脈細。(2)治療原則: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以任脈穴、足太陰脾經穴和背俞穴為主。(3)處方 1)主穴:中脘、水分、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2)配穴:腹痛者加關元、神闕。(4)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ф0.30~0.35mm的毫針,直刺中脘1.0±0.2寸,直刺水分0.8±0.2寸,直刺天樞1.0±0.2寸,斜刺脾俞0.6±0.2寸,斜刺胃俞0.6±0.2寸,直刺大腸俞0.9±0.1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直刺三陰交0.8±0.2寸。2)配穴:常規消毒后,直刺關元0.8±0.2寸,神闕用灸法。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捻轉補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虛寒者針用補法,或加用灸法;實寒者針用瀉法。(5)方義:中脘、天樞、胃俞、大腸俞為俞募配穴法,以調理胃腸之氣。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氣。三陰交、水分化濕止瀉。
濕熱瀉泄 (1)證候:便下赤白,里急后重,口黏苦,苔黃或黃膩,脈數。(2)治療原則:清利濕熱,止瀉。(3)處方 1)主穴:合谷、天樞、上巨虛。2)配穴:曲池、內庭。(4)操作方法1)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直刺合谷0.6±0.2寸,直刺天樞1.0±0.2寸,直刺上巨虛0.8±0.4寸。2)配穴:常規消毒后,直刺曲池1.0±0.2寸,直刺關元0.8±0.2寸。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捻轉瀉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虛寒者針用補法,或加用灸法;實寒者針用瀉法。(5)方義:合谷為手陽明之原穴,天樞為大腸之募穴,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腹瀉病在大腸,取三穴通調大腸腑氣,使氣調而濕化滯行。曲池、內庭,清瀉腸胃濕熱之氣。
耳針 (1)選穴:大腸、小腸、胃、脾、交感、神門。(2)方法:每日l~2次,中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慢性泄瀉可隔日1次。
3.討論
從病理生理的角度,可將腹瀉發病機制分為:①腸腔內存在大量不能吸收、有滲透活性的溶質。②腸腔內電解質的過度分泌。③炎癥所致病理滲出物大量滲出。④腸道運動功能失調而致腸蠕動亢進。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腸道水的分泌和吸收一般伴隨和繼發于電解質的分泌和吸收。腸道通過3種機制進行腔內電解質的轉運:①被動擴散:主要發生在空腸,電解質只能順著濃度梯度轉運,不能逆濃度梯度轉運。②主動轉運:主要發生在回腸和結腸。此時鈉離子在Na+-K+-ATP酶(即鈉泵)作用下,由側基底膜向細胞外間隙轉運,形成腸上皮細胞內鈉離子的低濃度(150mmol/L)和低電位(-35mV),腸腔內Na+因而被動進入腸上皮細胞,并被鈉泵持續不斷地轉運到細胞外間隙。③溶質牽拉作用:指繼發于水運動的溶質轉運。如葡萄糖的吸收刺激水的吸收,水吸收后又通過溶質牽拉作用促進鈉的吸收。在空腸,相當多的Na+轉運繼發于水的吸收。在正常情況下,腸道水與電解質的吸收和分泌,受著許多生理因素的調節,包括神經、激素和滲透壓等的調節。
參 考 文 獻
654~2穴位注射治療化療致腹瀉30例,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1,2
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腹瀉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2(6):38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9.
題目:淺談冠心病的預防及治療
論文論文摘要:冠心病是當代威協人類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預防和治療冠心病,降低其發病率已受到世界各界的關注。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膳食結構不能合理調節,導致過多的攝入動物脂肪及含膽固醇過高的食物,使體內膽固醇含量增高。市場的競爭,就業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使部分人不適應這一變革的現實,導致精神緊張疲勞失調,使體內分泌功能紊亂血液中的兒茶酚胺腎上腺皮質糖素增高引發高血壓造成脂肪代謝紊亂。調解膳食結構樹立正確人生觀,制怒、忌愁、祛除煩惱、樂觀愉快。
參評論文:冠心病是當代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因此,預防和治療冠心病、降低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已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我國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病率逐年以外,嚴懲的影響著人們的生命與健康。
1、 基本病因
1.1、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過多的報取動物脂肪及含膽因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各類肉食,蛋黃等,使人體體內膽因醇含量增多。1.2、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就業、科技的競爭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適應這一變革現實,導致精神緊張、失眠、疲勞。由于精神緊張使用時分泌功能紊亂,血液中的兒茶酚胺、腎上腺糖質激素水平增加,引發高血壓,同時還可造成脂肪代謝率亂。而高血壓、高膽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將進一步影響凝血機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空氣環境污染的變化,使人體血管內毒性物質PAF明顯升高,進而造成冠狀動脈血管壁的受損,脂肪堆積后產生動脈粥樣破壞,同時PAF還不斷吸附凝聚性增強的血小板,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血管內膜的增厚變硬,使心臟供血不足。
1.3、現代市場、就業、科技的競爭,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適應這一變革現實,導致緊張、失眠、疲勞。由于精神緊張使內分泌功能率亂,血液中的兒茶胺、腎上腺糖質激素水平增加,引發高血壓,同時還可造成體內脂肪代謝紊亂。而高血壓膽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將進一步影響凝血機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這此因素的作用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空氣污染環境的惡化,人體血管內毒性物質TAF明顯升高,進而造成冠狀動脈管壁的受損,脂肪堆積后產生動脈粥樣硬化,同時PAF還不斷吸附,凝聚性增強的血小板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的狹窄,血管內膜的增厚變硬,使心臟供血不足。
2、 一般的預防治療措施
2.1調節膳食結構
脂肪與膽固醇高的食品的攝入量應控制在總熱量30%以下,動物蛋白的報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薦大豆蛋白,因為含豆固醇可降低膽固醇。(WHC)在30多個國家調查發現進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區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
2.2、碳水化合物的報入量占總熱量的60-70%,對肥胖者,高甘油之脂者尤應限制,應增加復雜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馬列鈴薯等。
2.3、水果蔬菜有豐富的食物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動,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預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蔥、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擴張冠狀動脈、降壓、利尿、鎮靜有利于預防冠心病。
【中醫專業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中醫學專業畢業論文01-01
中醫學畢業論文03-17
中醫營養學畢業論文04-03
中醫藥學畢業論文03-05
畢業論文撰寫規范:中醫臨床研究12-05
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07-04
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05-22
中醫藥學畢業論文題目08-29
旅游專業的畢業論文提綱03-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