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摘要:通識教育在我國已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如今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在應用型大學卻遭遇了發展困境。應用型大學的辦學水平、辦學目標和定位都決定了其不可能像研究型大學一樣大幅度地對通識教育進行改革,只能通過豐富內涵、提升質量的舉措來應對困境,走上科學發展之路。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困境;出路
一、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面臨的困境
通識教育在我國已進入多元化的發展階段。在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已不僅局限于開設選修課這種單一路徑,而是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大幅度的創新改革,如北京大學開辦元培班、武漢大學開辦國學實驗班等等。但是在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卻遭遇了發展困境。面對困境,應用型大學的通識教育走向究竟在何方,是否也應該像研究型大學一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抑或保持現狀,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困境之一:嚴峻的就業現實使學生輕視通識教育。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2010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105萬人,比2005年增加805萬人,增長35%,超出規劃目標10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比2005年提高5.5個百分點,比規劃目標高出1.5個百分點。但是就業市場的需求量卻并沒有相應擴大,就業率沒有顯著上升,薪酬卻一降再降,大學生身上“天之驕子”的光環不復存在,就業是擺在學生面前一道現實的門檻。應用型大學培養的人才不同于研究型大學培養的研究型人才,它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多數是本科畢業后就要走上工作崗位的,面對“畢業等于失業”這種巨大的壓力,內陸一些經濟不發達、就業市場不活躍省份的學生熱衷于考研,希望通過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而在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的省份,商業氛圍的籠罩和商業意識的滲透使學生更樂意花費時間去考各種職業資格證書,以此為今后的就業增加籌碼。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學生們對于能夠提升自己內在素質但眼下又看不到實際用處的通識課程有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則不屑一顧。
困境之二:培養目標使通識教育的關注度降低。研究型大學培養的學術型人才以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為主,追求高深學問,以認識世界為主要任務,需要系統地學習某門或幾門學科知識,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科學思維方法,應用型大學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以改造世界為主要任務,其專業口徑較寬,適應面較廣,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更強,更側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與應用,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培養。[2]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在本科階段可以接受較長時間的通識教育,并不急于培養實踐能力;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在本科階段就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也會相應采取多種措施來保障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水平,在學校整體培養目標的影響下,學生會比較關注自己實踐能力的提高,而對于當前與就業關系不明顯的通識教育的關注度就會明顯減弱。
困境之三:落后的管理制度使通識課程質量不高。
1.師資力量較弱
一些有學術成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因為忙于做項目、帶研究生等工作或者因為上課地點偏遠、時間較晚等原因,不愿意開設通識課。通識課就淪為年輕教師補足工作量的工具。大部分通識課程沒有教學團隊,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任課教師一旦無暇顧及課程即處于停開狀態,導致課程的穩定性差,難以打造成精品課程。
2.通識課程的質量監控不嚴格
沒有如監控專業課程一般的包括開課、上課、考核等貫穿教學各環節的全程監控體系,對于新開通識課的準入和已開設課程的退出規定不嚴格,論證和審查程序較為簡單,沒有嚴密規劃,導致課程開設五花八門,而且以知識灌輸型課程為主,有內涵、能激發學生思辨與創新能力的課程乏善可陳,就像一盤大雜燴,量雖多卻食之無味。
面對通識教育在應用型大學所遭遇的發展困境,應用型大學的辦學水平、辦學目標和定位都決定了其不可能像研究型大學一樣大幅度地對通識教育進行改革,只能走精深化、內涵發展之路,從四個方面入手提高通識課程的質量。
二、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
1.制定科學、先進的管理制度
通識教育課程的管理不能只重數量不顧質量,要關注的不僅僅是開出多少門課程,還要關注課程建設的質量如何。以往的管理重心放在開出課程的門數能否滿足學生需要,而對于課程建設少有關注,對于課后評價的監控也不如專業課程那樣嚴格。這種簡單的粗放式管理與我國高等教育走高質量、內涵發展之路的趨勢明顯不相適應,必須建立全程細節管理機制才能實現通識課程精深化。細致的全程管理首先要從嚴把新開課程質量關開始,必須建立嚴格的新開課程審核機制。
審查不只限于教學大綱及章節內容安排是否合適,還要審查其對學生思辨、創新等能力素質提高的促進作用是否明顯。一般來說,開設介紹賞析類、實用技能類課程教師需要花費的精力較少,學生也會因為課程容易通過而選擇此類課程,但是這類課程對學生能力素質提高的幫助作用并不大,所以開設這類課程要持審慎態度。思辨類課程對學生的能力、素質提高的幫助作用明顯,但是開設思辨類課程教師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較多,學生也會因為要做論文、參與辯論才能通過課程等原因而不選擇此類課程,所以學校應當采取激勵措施激發教師開設、學生選擇此類課程的積極性。
如果新申報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已開設課程相似,那么應當與已開設的課程統一名稱,成立課程組,教師通過各自獨具特色的教授風格吸引學生,避免學生因為課程名稱不同而選擇了教學內容相似的課程,這樣就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體驗其他課程的樂趣。其次,要充實過程管理環節。以往對通識課程的過程管理環節較為薄弱,應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將聽課、調查、座談等過程管理措施制度化、常規化。最后,要加強課后評價環節的管理,每學期督促學生評價每門課程,及時整理分析評價數據,為以后的課程建設提供有力的參考。
2.吸引、儲備優良的師資
(1)想方設法吸引優秀教師加入到通識教育隊伍中來。通識課程的上課時間多為晚上或周六、日,研究型大學的建校時間較長,教師大多住在學校附近,而應用型大學之中有許多院校是新建的,教師的住所離學校較遠,因此通識課程的上課時間給開課帶來的困擾較研究型大學表現得更為明顯。顯然,僅以青年教師為任課教師主體開設通識課程不是長久之計,在現有的環境下如何吸引優秀教師為本科生開設通識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學校可以采取多方面的便利措施例,如提高課酬、擴大上課時間選擇范圍、課程教材建設立項等激勵措施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充實、壯大通識課程的教師隊伍。
(2)通過組建高水平教學團隊儲備優良的師資。師資隊伍建設是通識課程建設的關鍵,一門優秀的課程決不是一朝一夕、靠一個人單打獨斗就能建成的。任何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錘煉、教學方法手段的優化、教材的編寫和完善都需要長期堅持團隊合作,不斷開展課程建設工作才有可能將這門課程建設成為精品課程。學校應當制定有利于教學團隊發展的激勵政策,引導教師組建教學團隊,選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創新教育思想、較高學術造詣、良好組織協調能力的教師作為團隊帶頭人,組成老中青三代結合的教學隊伍,充分發揮“傳學、傳教、傳經”、“幫難、幫困、幫疑”、“帶學、帶教、帶研”的示范作用,保障課程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鍛煉和培養高水平教師隊伍,聯合推進教學改革。
3.建設精品教材
加強教材建設是促進通識教育的重要措施。教材、講義是任課教師教學特點、智慧的集中體現,使用由任課教師經過多年通識教育教學實踐自編而成的教材能夠大大提升教學效果。現時代,教學內容的傳授方法和表達方式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呆板地照本宣科和單一的紙質教材早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就連只有文字的多媒體電子教材也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材建設應盡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吸納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建設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課程觀為指導,結合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采用聲、光、形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教材。這樣的教材才能增強吸引力,擴大信息量,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維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營造整體濃郁的文化氛圍
在文化素質教育的各環節中通識教育課程是主線,占據主要地位,其他文化活動圍繞主線發展,處于輔助地位,各環節應當相互貫通、相互融合。只有校園整體文化氛圍濃厚,才有可能打造出精深化通識課程。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贏得學生的關注,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文化的魅力,認識到文化素質在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濃厚文化氛圍的熏陶下才會更愿意接受認同通識課程的教育。
通識教育的意義遠不止于增長知識這么簡單,因此我們期望通過豐富內涵、科學管理等多種舉措提高通識課程的質量,建設精品通識課程,令通識課程帶給學生的不只是某方面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獲得心靈上的啟迪、提高自身能力素質,成長為一個體格健壯、心智健全、學識淵博的全面發展的人。
【試論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的困境與出路】相關文章:
應用型人才通識教育的論文12-08
高職師范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出路論文05-02
試析中職學校體育困境與出路11-22
通識教育哲學基礎論文02-14
通識教育視野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論文07-08
談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困境與出路02-27
企業市場營銷面對的困境及出路論文03-23
通識教育教學方法研究11-14
試論高考背景下中學語文教育的困境與突圍11-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