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改革探討
論文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經濟轉型 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 改革 探討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根據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特征,提出了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對象主要是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業經營者3種專門人才,與之相對應,課程體系的設置是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企業經營、基礎經濟理論和管理理論以及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5大課程模塊。另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更應該偏重經濟理論課程的設置,而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側重資源與環境理論課程的設置。
當前,中國正面臨的是一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技術結構、城鄉結構快速變化,全球化和多樣化的速度與程度不斷提升的社會。對此,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對在教學領域中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第一強調就是“樹立人才培養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3結合’的人才培養道路的思想”。為滿足社會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高等林業院校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顯得尤為重要。中國農林業經濟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層面上的改革作了許多有益探索。這些研究大多是將農林業作為一個產業看待,多側重于微觀管理方面對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改革進行探討。盡管有的考慮了農林業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將農林業作為一個公益事業部門的角度來考慮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改革,但沒有將農林業自身的特點、農業與林業的差異從理論上加以澄清;有的沒有將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之間的關系闡述清楚;有的沒有將所提出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課程設置;有的則將農林業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相關的課程作為一般的選修課程加以設置,沒有能夠突出農林業在改善和優化環境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試從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性這一角度,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改革作些粗淺的探討。
1改革的依據
1.1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
伴隨著《物權法》的出臺,以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為主體的林業經濟改革的不斷深人,中國林業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重要時期,圍繞著農林業生產經營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林業經營格局正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具體而言:首先,在林業生產經營方式上,開放的和實現產供銷、林工商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盡管還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顯端倪。其次,林業經營的資源和要素的配置組合部分地實現了市場調節,仍帶有很強計劃經濟色彩的林地和林木這2個主要的生產要素正隨著林權制度改革的深人將向以市場調節為主轉變,具有一定規模的微觀林業經濟組織的形成正方興未艾。第三,無論是林業物質性產品,還是林業公益性產品,盡管都還是供應短缺條件下的數量型林業,但社會對公益性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第四,林業生產結構仍然是以木材產品為主,非木材產品的比重不大。盡管在現行經濟核算體系下,森林的多功能價值許多還難以得到補償,但國家對其價值再現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業經濟增長還主要依靠土地、氣候等自然力、勞力、資金等物質要素為主,技術和信息等現代物質要素的貢獻偏低。第六,林業發展主要面向國內市場,但是,越來越受到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約束和挑戰,市場競爭將愈趨激烈。第七,林業從為工業作貢獻轉向工業反哺林業,物質技術裝備和資本有機構成逐步提高,林業綜合實力將不斷加強。
林業微觀經濟組織的大量涌現及其規模化經營將是今后林業經濟變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發展的主要方向。具體而言:首先,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小型國有林業企業將轉制于民營、私營及合作經營等。其次,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戶自主經營意識的提高和各種社會力量對林業經營的參人,他們根據各自擁有的生產要素及資源優勢、個人特長及市場需要,不斷調整與尋求適合自己的主導產業及經營門路,從而使原來基本類同的生產經營農戶或其他從業者,逐漸發生了從業分離,專業分化,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化或各有側重的戶營經濟或小型風險企業。諸如造林大戶、果園大戶、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藥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類養殖大戶、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戶、木材及林產品流通大戶、服務大戶等各種類型專業大戶的出現,同時又帶動了其他農戶的從業分化。把在這一形勢下涌現出來的下鄉創業者或規模經營的職業經理人、中介組織的經營者(經紀人)、林產品的流通業者等專業性人才稱之為新型林業經營者。他們與以家庭承包責任地和自留地為主要勞動對象、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勞動產品及其勞動力的輸出為主要收人,以傳統經驗為主要技術手段、以廣種薄收的粗放經營為主要經營方式、以簡單再生產維持家庭生活為主要經營目標等傳統的林業經營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再者,隨著石化資源等非再生性資源的銳減和生物科學技術的突破,以植物性資源為主的綠色產品、可再生資源的規模性生產和產業化開發與利用將成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這一新興領域的風險企業將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識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及意識的企業管理者和創業者。這些新型行業的經營者將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重要培養對象之一。
1. 2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特征的客觀要求
與工業等其它行業相比,農林業的生產和經營中實際使用的技術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響和空間條件的約束,生產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農林業的大規模集中決策、集中生產和集中交易,難以形成生產的標準化、規格化和定量化,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和營林業不可能像工業一樣做到精確的企業化的管理。在現實中,農林復合經營仍是農戶經營的主流,微觀經濟組織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賃經營為主要手段而展開的。因此,對農林業的經營組織的管理應該主要是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實行宏觀調控。一般而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以基礎經濟理論和專業經濟理論方面的課程為主,側重于經濟知識方面的學習。
另一方面,由于農業和林業在生產經營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作為高等林業院校和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業的生產周期比農業更長。農作物一年可產出2 —3茬,甚至可連續產出,投人能及時得到回報;而林木生長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長達四五十年,付出的勞動一般要幾年或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得到收益。農地的收獲主要反映投人的勞動,而林地的收益主要來自于地租。二是與農業相比,林業在資源使用和產權交易上具有更強的經濟外部性。在國民經濟部門中,農業和林業與生態系統的關系最為密切。與農業相同,林業的生產過程中生態系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陸地上生態系統的主體和基礎,森林的生態功能是農作物所遠不能及的。在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下,森林生態效益基本上不能實現內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態和社會效益,致使林業生產經營上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按現行的國家政策,流轉后的農地可以在大農業的范疇內進行多用途變換,受限制的程度相對較小;而商品林地卻只能進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質不能改變;至于生態公益林還有更為嚴格的林種和樹種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許撫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與農業相比,林業生產更需要一定的生產經營面積以達到適度規模經營。林業生產活動也是通過利用有構造的生命自然力進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動,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積以構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環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長,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發揮;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須考慮到這一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形成。這既有經濟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業生產經營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壞容易,恢復難,農作物1茬失敗可在第2茬恢復,而林木則要花一個輪伐期的時間,而且難于看護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則林地森林植被難以恢復或永久不能恢復,這就要求高等林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設置資源與環境方面的課程。另外,在目前農林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條件下,農戶的農林復合經營這一狀況不可能有較大的改變。但是,林區的農業生產活動僅僅是為改善其自身生活為主的行為,而非其主業。對此,與高等農業院校相比,高等林業院校的林業經濟課程更側重于森林資源培育、利用、保護和林業產業發展的問題,而農業經濟課程應側重于農戶經濟和農戶經營管理上。
2培養目標的確定及課程體系的設置
2.1培養目標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的生產經營結構和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對此,社會對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主要需要應該是: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業經營者等3種人才。具體而言: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經濟和管理基礎理論,熟知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林業行業管理的專門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練掌握經濟和管理基礎理論,了解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林業經濟管理理論與政策研究的專門型人才。新型林業經營者主要是指掌握經濟基本理論和企業管理知識,了解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農林業關聯企業管理的專門型人才和農林業關聯企業的創業者。
因此,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可設定為:以森林培育專業為依托,著重培養具有系統的經濟科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經濟意識、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接受調查、規劃、技術經濟分析、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農林經濟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區域經濟發展與規劃、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農林企業、工商企業、非營利組織、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行政管理、企業管理、政策研究、區域發展規劃與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2. 2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對課程體系的設置做一個粗略的劃分,即將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內容分為基礎經濟理論與管理理論、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企業經營和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5大模塊。其中,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和企業經營這3大模塊是與所培養的3類人才相對應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模塊。具體而言:基礎經濟理論與管理理論模塊包括微觀與宏觀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財政與信貸,統計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管理心理學,博弈論,經濟法等。農林業經濟理論模塊課程包括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林業經濟學,政策學及農林業政策,農戶經濟學等;資源與環境模塊包括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與管理學,環境經濟與管理學,生態系統管理,林業與環境法學等;企業經營模塊包括創業學,財務管理,農戶經營學,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電子商務等。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模塊包括農林學概論,森林經理學,財經應用文寫作,社會經濟調查,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調查實習,專業課程實習和綜合實習等。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學生必須了解農林業的一般技術和生產過程,應以農林業技術概論教授為主,加大實習的比重,使學生掌握農林業的基礎技術知識。其次,對于一些不成熟的課程的教學(如農林業企業的創業學),可通過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學手段來實現和提高教學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招生普遍減少,許多只招收一個專業班級,建議本科生試行導師制,讓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加強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等。
3結語
隨著林業經濟改革的不斷深人,林業生產經營格局正面臨著歷史性的轉變。林業微觀經濟組織的規模化經營既是林業經濟上和生產經營上的必要條件,還是其充分條件。由于農林業生產經營的特殊性,農林業經營組織的管理主要是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在宏觀層面上進行調控,而微觀層面的管理主要還停留在科學管理階段。與此相對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培養起較強的經濟意識的人才,課程設置上偏重于經濟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更進一步說,由于林業與農業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與高等農業院校相比,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培養起具有較強的生態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人才,課程設置上應加大資源與環境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另外,林業經濟學是否具有其自身獨特的經濟理論體系,還是只是運用一般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結合林業生產經營的特點,研究林業生產經營的一般規律,并主要通過林業政策和法律對林業進行管理的一門學科等,是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的課題。而這些成果將直接影響到高等林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構建。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改革探討】相關文章:
談非線性物理教學改革探討08-13
高校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探討08-13
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探討06-05
中職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論文05-12
課程改革語境下教師專業化發展對策探討08-26
試析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稅法教學改革08-26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探討05-22
隧道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討論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