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視野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摘要: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質構成嚴峻的考驗。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對增強民族意識、保持民族文化自覺、促進大學生自我成長成才,從容應對全球化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全球化 大學生 民族精神 民族意識
20 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以全方位、多層面、多領域的態勢向世界各個角落蔓延,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質構成了嚴峻考驗和挑戰。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流砥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傳承者。加強對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樹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立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增強大學生的民族國家意識,保持高度民族文化自覺,促進其自我成長成才,從容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重要舉措。
一、經濟全球化對大學生國家民族意識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雖然拓寬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了大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但隨全球化而來的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也逐漸呈現出越來越隱蔽和復雜的發展態勢。大學生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缺少社會經驗,鑒別力不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可塑性強,其國家民族意識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第一,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跨國公司為主角、以技術和制度創新優勢為支撐、以資本為紐帶、以生產和貿易為基礎、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的重新配置。所以,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現實的社會發展趨勢和一種復雜的世界性社會思潮,其現象與本質并非完全一致。它從產生之日起就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悠久的歷史淵源,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相伴隨。在東西方兩種文化模式的對比之下,大學生有可能對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懷疑和嫌棄。
第二,經濟全球化帶來價值觀的轉移和文化霸權。經濟全球化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人類文化激蕩交融的歷史進程。文化成了一種舞臺,上面有多種多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勢力彼此交鋒。西方發達國家強調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觀和霸權意識,推行全球文化一體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念也隨之而來。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青年學生容易迷失在眾多的文化價值觀念中,甚至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理想產生質疑。
第三,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在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部分大學生對此不僅沒有深入了解,反而很膚淺地對自己民族、國家的發展現狀表現出急躁、不滿,甚至鄙視的情緒。而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管理水平以及豐富的文化卻產生濃厚的興趣和依賴。
第四,全球性問題加強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資源短缺、戰爭頻繁、恐怖主義活動不斷升級,國家間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人們期待著能有一種“普世倫理”、“全球意識”來拯救人類于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淪喪之中。大學生們懷著美好的愿望,但對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拋出的理論觀點卻沒有充分認識和理解,盲目跟風,逐漸淡化了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
二、民族精神教育是增強大學生國家民族意識的重要舉措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和升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勵大學生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而團結奮斗,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民族精神教育是增強大學生民族意識,保持民族文化自覺,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重要方略。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自己在經濟、科技上的優勢,有意識地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青少年進行文化觀念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灌輸。因而,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使他們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是我們以清醒的頭腦來認識、參與、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重要舉措。同時,加強民族精神教育,也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國際眼光,使他們從人的全面解放出發,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
第二,民族精神教育是幫助大學生完成新時期重大歷史使命的力量源泉。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滌蕩、各國利益沖突此起彼伏。如何在交流對話中吸收借鑒人類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使命,更需要民族精神作為其內在的精神動力,以推動其勇敢承擔和出色完成使命。
第三,民族精神教育是順應國際大趨勢和借鑒他國成功經驗的體現。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各地區出現一種新趨勢,即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一方面,世界各國各地區都注重放眼世界,吸納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和形成的優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各地區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在消化、吸收和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重塑本國的思想、道德文化價值觀。事實證明,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越重視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該國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越大。這種重視本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共同意識,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目標之一。
第四,民族精神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文化心理素質,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要求。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標準、人生態度、審美情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形勢下,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人更加重視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更加注重自己的國際形象。中國人正以開放的心態、解放的思想來對待外來文化,努力吸收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精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有利于激勵中華兒女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廣闊的胸懷、健康的心態以及清醒的頭腦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來。
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措施
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即把它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同時,更需要遵循高校開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滲透性原則,即遵循人的思想受“綜合影響”與“漸次發展”的規律,把育人工作滲透到管理、服務中去,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去開展,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形成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立體化網絡體系。
第一,提高對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黨的十七屆代表大會報告更是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上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要以它們來鼓舞全國人民的斗志,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肩負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目標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重任的高等院校,應當緊緊圍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輸送優秀人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目標來確立教育內容,提高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在青年大學生中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二,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可貴的民族精神已深深根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從先秦儒家提出的“修齊治平”、“德治”和“仁政”,到宋人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近代仁人志士吶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報國、興國,一直被視為人生的第一要義,早已成為了中華民族堅強的精神脊梁,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走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離開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根”而沒有了生命和活力。
第三,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融于形象生動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等多種校園文化形式之中,利用好校園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輿論媒體的宣傳功能,大力宣傳民族振興的偉大目標,推介新時代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營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濃郁氛圍。通過寓教于樂的豐富形式,激發大學生的自覺意識,以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對大學生精神產生多層次、多形式、多方面的影響。
第四,要踐履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強調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社會實踐是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對于大學生了解國情、磨練意志、鍛煉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要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把教育基地作為民族精神教育的第二課堂。其次,要組織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比如帶領學生參觀社會發展成就展,參加 “三下鄉”的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各種志愿公益活動等,強化學生愛國、愛社會的高尚品德,促使學生在參與互動中受到啟發。
【全球化視野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相關文章:
關于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12-11
全球化環境下的民族國家現代規劃12-1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發展探析11-25
儺蠟文化視野下的關索戲12-11
哲學視野下藝術價值思考05-25
關于國防教育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12-1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