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論文摘要]英語學習首先在于對英語文化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后才能具有在教學中有效地導入文化的自覺性,依此有計劃有系統地組織文化教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該從文化導入、教師角色、教材、課程設置和評價系統等方面進行。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使我們研究兩者中的任何一方時,都絕對不能忽視另一方的存在和影響”(趙忠德王平2O0r7:55)。語言使得人類知識的積累和文化的傳承成為可能,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習得。顯性文化如冰山一角支配著我們的言行,而大量的隱性文化卻像氧氣一樣不為人察覺地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樹立文化意識無疑是重要的,但“樹立跨文化的意識是必然的”(韓紅2002:107)。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是文化。文化從認知、行為和情緒三個層面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學會目的語必須同時掌握這一語言的文化;掌握語言攜帶的文化,才能學會語言。
二、我國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單一型向復合型、應用型和國際型轉化。教育部高教司在20o4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在這里,教育部明確將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中。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修訂了<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該要求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方向,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的要求。實際涉外交際能力即跨文化交際能力。高職英語教學在突出實用型和應用性的基礎上也把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擺在了核心地位。這意味著對語言文化意識的培養將是我國英語教學的主旋律。下面就英語教學中的兩個典型環節進行分析。
(一)詞匯教學
詞匯是與文化關系最密切的部分,透過詞匯我們可以窺視到一個民族的心理特點、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歷史傳統、文化積淀等等。英國語言學教授杰弗里·利奇將詞匯的意義分為七種類型:
概念意義、內涵意義、風格意義、情感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概念意義是詞語的基本意義,是相對穩定的概念。詞典中收錄的就是這類意義。其他六種意義往往折射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詞典中一般是查不到的。我國英語教學中對詞匯教學的顯然只注重詞匯的概念意義,由于各種原因(如教師素質、課時時數、課型、學生人數等)沒有或無法兼顧其他六種意義。其結果是學生的詞匯量與詞匯運用能力的增長不成正比,甚至有很多學生學習英語長達10年之久,卻一直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背單詞,完全不知道詞匯所蘊涵的深厚文化內涵。所以在詞匯學習中,無論是母語詞匯還是外語詞匯,都必須一改那種照著詞典背意義的方法,而應把具體的詞語置于一個鮮活的語言背景下,在生機勃勃的流態過程中,捕捉詞語中滲透著千差萬別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真實”含義。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包括對文化背景的介紹、對價值標準的闡述等等,其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語言學習的深刻性、復雜性和靈活性,從而指導語言實踐。
(二)語用規則教學
要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只掌握語言結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掌握語音、語法、詞匯的基礎上熟悉和掌握語用規則才能正確地交流思想,否則難免會造成誤會,甚至使交際發生障礙,無非進行下去。因為語用規則的非文字性和不自覺性,人們對它的掌握要困難得多,所以英語教學往往變成了語言教學,完全或部分地放棄了語用規則的學習。
三、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途徑
(一)文化導入
文化導入應遵循實用性原則和漸進性原則。在教學中教師將所導人的文化內容應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其次,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人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Hanvey提出跨文化意識可以分為四個層次(轉引白胡文仲1999),根據他的分類,英語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
1.感受階段。學生對異國情調及文化特征往往表現出新奇。通過旅游、課本和視聽媒介傳播異國文化中的一些表面的可見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培育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這個階段,教師可傳授與表層文化有關的詞匯的文化背景及詞義。
2.反思階段。通過雙語文化對比,反思并正確認識文化沖突。在這個階段,學生看到異國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但細微的與本國文化不同的方面,其反應往往是情緒沮喪,行為異常。此時教師舉行文化專題講座,通過啟發、注解和直接闡釋等方法對文化沖突進行反思和批判鑒別,并將文化差異的對比上升到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道德觀、倫理觀和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及交際關系的層面。
3.體驗階段。通過理性的分析達到對于異國文化中的重要而細微的特點的了解,在認知的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之后,通過文化體驗來全面檢驗學生的文化意識水平。情景模擬和案例教學等方法的運用,在親身體驗中使學生學會從目的語國家的人的眼光看待一切,從感情上覺得異國文化是可以接受的。
(二)教師方面
1.加強教師修養,提高綜合素質。教師首先必須對英語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樹立正確態度。其次,教師還應熟悉學生自己的文化,包括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這種雙文化意識是對英語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
另外,教師應不斷學習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探索新環境下指導語言學習的新方法,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水平。只有經常閱讀外文報紙、雜志,看電視、聽廣播或與外國朋友直接交流,經常關注目的語國家所發生的一切,才能不斷吸收新的營養,豐富自己的知識。
2.制定系統大綱,明確導人規則。制定出相應的教學大綱,明確文化導人的具體內容、措施和導入規則,以滿足教師課堂教學的需要,使教師在教學中有綱可依,以避免文化導人過程中的盲目性和混亂,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三)教材方面
課本應該是學生系統地接觸異國文化的第一個窗口。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英語教材中都穿插一些文化知識,但是大多知識面狹窄,僅僅限于作者的介紹或一點簡單的歷史背景知識,較少涉及有關的價值觀、人生觀、文學和藝術等更深層的文化背景,即使在教科書中尋找一張美國或英國的地圖都很難,甚至有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英國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知識面的狹窄,勢必影響到英語教學的質量。建議加強英語教材的建設,以系統的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為主線,在遵循語言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將語言技能的學習融入到英語文化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講,教材的編選應遵循以下原則:文化內容應注重實用性,適應性和關聯性;可以是知識性的,也可是文學作品;著眼于主流文化流派的選取;從文化人物和文化思想上講,應當選取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針對我國的基本國情,選取那些健康的、有較高審美價值的文化內容。
(四)課程設置方面
語言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好能單獨培養。敦促校方允許開設獨立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十分必要。英語教學在保持較高課時數的語言技能性課程外,尤其要強化文化課程的地位與作用。可以選修課的形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考慮設置為必修課)開設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系列課程,促進語言學習與文化認知的融會貫通。
(五)評價系統方面
目前的英語教學沿用一貫的終結性評價體系,且僅對語言技能進行測評。這種評價體制無疑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分數的作用,不利于英語學習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并在很大程度上引導學生只重視支離破碎的語言知識的記憶和背誦,而忽視了對語言本身的運用和交際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極大地挫傷和遏止了教師對英語教學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與探索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形成性評價體系,增加文化內容在英語教學評估中的分量是解決文化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明確語言文化意識的地位,確定非語言教學的具體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在考試中適當增加文化內容,也可單獨進行評估。
【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相關文章:
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02-19
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02-19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02-20
試論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與培養11-16
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02-19
簡析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02-19
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培養12-05
簡析大學生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