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知識、經驗、信仰、價值、態度、宗教以及思想和行為的習慣模式的總和。由于不同文化在文化取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等方面存在差異,其語言結構、模式、修辭也受到了文化觀念的制約。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在翻譯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英語語言文化意識的培養。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翻譯教學;文化意識;文化敏感性
1.引言
文化是同一種人群經過一代又一代共享的、獲得的和傳承的信仰、習俗、價值、行為、制度和思維模式的總合。在人的任何一種活動中。從日常生活到社會活動,無不在體現一種文化。當中國人在春節除夕之夜包餃子時,美國人在感恩節制作南瓜派時;當中國人用筷子進食時;當美國人用刀叉用餐時;當中國人穿著旗袍參加盛典時;當美國人穿著西裝參加總統就職儀式時……。人總是生活在文化中,文化現象在人的世界中無所不在。
隨著現代傳播學、美學、社會語言學、人類學、語用學等新學科的發展.特別是跨文化交際學的興起,翻譯理論研究出現了從微觀語言結構的對比研究到宏觀語言文化背景的探索。我們逐漸意識到語言的文化內涵、語篇情景、思維習慣、文化制約、宗教影響、社會價值取向等超語言因素對翻譯結果的巨大影響。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翻譯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注重對寫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2.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些文化背景因素對于學習英語的大學生們的確是一大困難。他們多數通過了四、六級考試,擁有正確地道的語音語調、牢固的語法知識及豐富的詞匯量,但在日常翻譯訓練或在各種考試中處理翻譯題時卻屢遭挫敗,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對英語國家的各種文化背景知識知之甚少,不能透徹、正確地理解英語原文,傾向于從自己文化的角度來看待別國的文化,甚至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目的語文化之上.在翻譯學習方廈很難得到提高。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在翻譯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英語語言文化意識的培養。
D.P.Pattanayak博士在其所著的AspectsofAppliedLinguistics一書中指出:Bothinspaceandinstylelanguageisculture—oriented.Lan ageisboththeproductandtheexpressionfo culture.因此,在翻譯中,應以文化為中心而非語言為中心。翻譯決不是簡單地使兩種語言的詞語等值對應。
從這個意義上講。翻譯是通過語言領會欲說之意而不只是領會語言本身。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經說過,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在表達過程中,即便是同一概念,兩種文化中語言表達的形式也是無法用文字來一一對應的。最佳的選擇應是遵循本族語人的習慣表達。例如,“母乳喂養”應譯成“breast—feeding”而不是“mothermilk”或“mother—feeding”:講到“人才”,應為“talent”而不是“abilitypeople,capablepeople”等等。
在翻譯過程中,有時文化錯誤比語法錯誤更為糟糕。比如,當今世界女權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女強男弱的現象。中國把這類丈夫叫“跑耳朵”或“妻管嚴”,美國叫henpecked(即“怕母雞的公雞”),如把“肥耳朵”直譯為soft—ear,(即“軟耳朵”),則會讓美國人百思不得其解。
以上的例子都說明了在翻譯中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3.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美國學者Hanvey認為,文化敏感性的提高可分為四個階段:1)對一般文化特點的認識,通常感受是對外來的感到有點奇怪;2)與本民族文化比較,意識到一些重要、細微復雜的文化特點,常認為難以想象或是不合理;3)在第二條的基礎上通過理性分析,意識到是可信的:4)能從非本民族文化內部的觀點看問題,體會到這個文化的運用.逐漸產生認同,人們的文化敏感性就能提高。
當然,我們有一系列增進文化敏感性的方法。如通過讀外國文學著作,看外國電影及電視節目了解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也可以組織文化觀的討論或講座,進行文化、風俗習慣的比較,多與外國人來往等。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接觸多種文化環境。但在翻譯教學中,我們想要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則應該加強對文化知識的介紹。
比如,語言思維方式的不同。從語言心理的角度分析,硬漢民族在思維方面存在差異。講英語的民族較注重客體思維,因而較常用物稱表達法.即不用人稱來敘述;而漢語比較注重準確、鮮明、生動、簡明的歷史和現實依據。英漢的修辭手段、用詞習慣也有所不同。漢語講究勻稱.用詞趨向重復.這與漢語的語音文字系統的特點有關,也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美學心理有關。“陰陽”學說以及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造就漢民族追求均衡,講究對稱的心理,這在漢語中有不少表現,音、義、詞、語、句的成雙成對,重疊反復,對立并聯和對偶排比。而英語忌重復.總是追求用同義詞語來表達同一事物或概念,這種行文方式費城明顯,表現了英語民族不斷求新求異的價值觀與心理結構。例如,“小張真是個騙子。當著我的砥她對我贊不絕口。可是在我背后卻總說我的壞話。”漢語中“騙子”的概念較為籠統,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經濟方面.或是人品方面不老實的人,我們均可稱其為“騙子”。然而在英語里.不同類型的“騙子”卻有不盡相同的表示方法。sW mer一詞尤指“政治騙子”(politicalswindler),而impostor則側重指產品或名譽方面的“冒名頂替者”。Trickster一詞常指“搞惡作劇的人”。但是對于“兩面三刀”、“陽奉陰違”之類的“騙子”,英語習慣用phony一詞來表示。所以,上面這句話應該譯為“XiaoZhangisaplainphony.Hegivesmeasongandadanceinmyface.butbad—mouthsmebehindmyback.”通過加強對文化知識的介紹.使得學生認識到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觀點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并適當的向學生介紹一些與文化相關的翻譯技巧,如變通與補償、視點轉換、加注、釋義、歸化與異化、回譯等,使學生在翻譯時做到心中有數。
4。結論
傳統的翻譯教學重實踐、輕理論;重規定,輕描寫。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仍舊是較為呆板的填鴨式教學法。講評練習時更是如此:“翻譯的目的語成了唯一的檢驗標準,教師或教師認可的答案成了唯一的權威”(吳剛、龔芬,2000:417)。教師極少從歷史、文化、社會意識的層面與學生探討源語和譯入語的理解與把握,也很少從英漢語言對比和翻譯理論的角度來研究譯入語的表現方式和目標讀者的期待視野。當然,從主流意識形態和詩學傳統等角度來考查讀者的審美心理和譯語文化的接受能力就更是少之又少了。這樣一來,學生在翻譯課中能學到的僅僅是一些詞法和句法的機械轉換和重復套用,所以翻譯教學一度是語法教學的代名詞。事實上,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更是一種文化轉換的模式。換言之,翻譯教學不能一味地追求規定性和封閉性的翻譯研究(重語言,輕文化),而應將著眼點放在翻譯研究的描寫性和開放性(將翻譯置于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大背景中去考察)上。德國翻譯理論家威爾斯(Wolfram W~lss)在《譯者行為知識與技能)(KnowledgeandSkillinTranslatorBehavior)中就提到:翻譯教學不僅意味著要處理那些常規的,重復的,可預見的東西,也必然要面對那些頑固的、個體的、未經標示的以及無法預測的成分。(Wilss,1996:193)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全面而豐富的知識,從而真正體會到做學問的愉悅和快樂,也才能變消極、被動的接受為積極、主動的探索。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相關文章:
專業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02-19
時政文本翻譯中的文化自主意識11-15
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02-19
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02-19
增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02-19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滲透01-18
英語中“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02-19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02-19
在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02-19
- 專業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